2013/07/26

被孩子誤會的時候怎麼辦?

Not happy

真心的道歉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犯了哪些錯,哪些地方我們懂得不多,哪些地方我們不知道怎樣拿捏好,我們的困難點在哪裡,問看看孩子

1. 我們有這些困難,孩子不論能不能接受,能不能瞭解我們能力不足的地方?
2. 孩子有哪些要求,希望我們可以調整的?
3. 這些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哪些?

接著再來磨合調整。

在孩子的心中,有時候會覺得大人什麼都有,可以很自由的做任何大人想做的事情,所以當大人沒有做到孩子的期許的時候,孩子會覺得被背叛,對於大人的說法看成借口。幫助孩子了解大人能力不足的地方,也是幫自己。

2013/07/25

課堂筆記怎麼寫?學學記者的筆記方式

筆記怎麼寫?

 

在討論筆記的記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想像記者工作方式。其實在學校學習課業的過程,跟記者的工作有很多雷同的地方。記者需要從一個問題,搜尋採訪各種資料,研究這些資料,有了更多問題之後,再重複這些動作,直到有明確的故事跟觀點之後,發表新聞,步驟大概有:

 

研究資料:記者會先從手邊有的資料開始看,對於事件建立起基本的概念。在這個階段,閱讀的目的是建立認知的輪廓,求廣度,而不管深度。

 

列出值得提出的問題:在閱讀資料的過程,如果找到了不符合邏輯的事件關係,找到可能的弊案,被忽視的社會問題,行政措施以及制度結構可改善的地方,甚至只是單純的認為有值得提出的問題,都毫不批判地列出來。

 

找問題的答案:接著記者會透過研究資料、訪問相關人士,問題領域的專家學長,目的在於找到先前提出問題的答案,同時比較真實處在問題中的當事人、旁觀的研究者、社會資源分配者、制度管理維護單位不同立場的觀點。

 

找更多的問題:從多方面的觀點可以建立起比較客觀的事件架構,此時可以找出事件問題的立場對立、資源衝突、制度瑕疵等癥結,重新審視先前提出的問題,發展出更值得注意的核心問題。

 

重複研究&問更多問題到故事&觀點完整為止:從問題再找資料&採訪,消化後有新的問題再找資料&採訪,直到有一個值得社會大眾關注的新聞故事為止。

  

各位同學或許注意到,記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透過 「提問題 —> 找答案 —> 思考 —> 提更多問題 」這個循環動作,慢慢的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其實我們在學校裡面的每一堂課也是一樣,心中可以持續的提出問題,在上課之前先把課本看一次,有基本的疑惑,課堂中對老師提出問題,透過作業、復習&跟同學討論有更深入的理解之後,對老師提出更深入的問題,跟記者新聞工作的方式是很相似的。

 

然而,記者在“寫筆記”的這個動作上,也是有許多各位同學可以參考的要點喔。各位可以想像得到,記者需要上山下海採訪許多忙碌的人,步調很緊湊,工作速度要非常的快,各位如果可以參考記者們寫筆記得技巧,在學校每天的上課筆記就可以更得心應手了。

 

 事先準備:記者絕對不會毫無準備的去訪問人,因為當對於採訪內容完全不了解的時候,寫字的速度會跟不上受採訪者說話的速度。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如果事先花了點時間將課本看過一次,上課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就可以更輕鬆地理解,只寫下重要的部分,不需要像許多同學努力地把老師說的每一個字都抄寫下來一樣。

 

列重點:記者寫筆記的時候,只會寫下關鍵字,不會把受採訪者所說的每一個字都寫下來。只要是先有做點功課,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也可以只寫下重點部分,減少筆記的書寫量。

 

畫關係圖:如果記者只是把一張紙上寫下許多專有名詞、人名、時間/數字,回家之後有可能會忘記這些重點的關係。每一個重點之間是有邏輯關係的,所以在寫筆記的時候,可以用 1. 畫圈圈來歸類 2. 畫箭頭來標示邏輯關係 3.用數字來標示順序 來讓筆記重點的關係更清楚。

 

列下問題:記者在記錄採訪過程的時候,除了寫下聽到的重點,腦中其實會隨時跳出新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寫下來,因為這是直覺中我們的認知尚未能夠建構成完整邏輯的空缺點。上課的時候,除了寫下老師說的東西,隨時有任何疑惑&不懂的地方,也要寫在筆記中,方便有機會問老師、放學跟同學討論或者自己看書。

 

其他技巧:記者寫字要非常的快,字不用寫的很漂亮,只要自己看得懂就好,同時寫開一點,不要太密集,方便隨時加入新的重點、修正與標記。回家之後,找時間把寫過的筆記用新的紙張重新整理成更精簡清晰的修正版筆記,這個動作可以幫自己把所有吸收到的資訊重新思考復習一次,讓自己看到哪些地方已經很清楚了,哪些地方自己還有疑惑,在做修正版筆記的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沈澱後的問題,再列出來,再找答案。

  

這樣的筆記方式,各位同學不但平常在學校中可以使用。在外參加社團活動,家庭會議等還有許多與其他人討論過程的筆記,都可以這麼做。還有平常到圖書館看書,上網找資料,研究自己有興趣的問題的時候,都可以參考記者研究問題透過筆記來吸收資訊的方式,相信各位可以學得更多,記得更好。

你讓我快樂

you

上星期,你偷偷摸摸地趁我在看電腦的時候,從我桌上偷拿了一個信封,很得意地跑到媽媽那裡炫耀,還轉回頭往我這裡走過來。你媽這時候叫了我一聲,你看到我抬起頭,馬上驚慌失措地轉向你媽,高舉著信封,雙手向上張開努力地跑到你媽那裡躲起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跑這麼快,跑得這麼穩。

前幾天晚上,我跟你還有你媽在三樓房間,我把頭垂在你臉旁,對你笑一下,你把頭靠著我的額頭,也笑得很開心,我也很開心,我沒想到你會想把頭靠在我頭上。

早上拿米餅給你吃的時候,你拿了一大片的米餅,要餵我吃,不知道是不是平常我都搶你的食物,你覺得我吃不飽,你就是讓我吃一口,你才吃一口,接著讓我吃一口,你再吃一口,我沒吃,你還會叫幾聲等我吃了你才吃。

放 Amon Tobin的 abstract hip hop的時候,你也會跟著一起舞動身體,讓我覺得平常放這麼多種音樂給你聽,你算是有聽到一些。

到現在你快一歲了,早上媽媽幫你換尿布的時候,你終於不哭鬧了,乖乖躺著讓媽媽換。老實說我還有點吃醋,在昨天以前,只有我幫你換尿布的時候,你會放鬆地躺在床上,讓我慢慢地換,換完再起來玩。

有一天,你會覺得我過時、無趣、讓人厭煩,在這天之前,請記得我愛你。

不太算噩夢的噩夢

跟一個很喜歡的女孩子一連串的約會,過程非常愉快,我們去了很多地方,唸書時期會去閑晃的地方、打工過的地方、約會過的地方、租過的屋子。女孩子在音樂廳的咖啡館工作,約好晚上一起聽表演,我很想跟她說希望她煮個咖啡給我喝,我記得她煮的很好喝,但我沒開口。
Memory

表演入場的時候,我看著咖啡廳的機器,挺好的機器,想著結束後一定要喝個一杯。因為位置在前排,看到原來表演成員之一是黑道的孩子,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許多樂師正一個一個地老大面前自殘自己的手,老大點頭之後才換下一個,這些事情就發生在舞台前,所有前排的政商名流看到了也只敢視而不見。

聽表演的過程,女孩子提到我跟她,我跟她說我記得我很愛一個人,我結婚了,應該不是你。女孩子玩笑地提醒著許多兩個人的過去,我說“我都知道也記得,只是真的不是妳”。女孩子越說越急,音量提高到音樂廳裡面的人都看著我們,我招手跟其他人示意讓他們知道沒事,站起來離開了音樂廳。

走到了門口,一個同學追了出來,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告訴他“我不記得我有沒有跟你說過,我頭受過傷,有些事情會不記得,我不記得我要怎麼回家”。同學熱心地開始打電話幫我聯絡,希望能透過眾人的幫忙幫我拼湊出人生的記憶。

我其實還記得一些片段的東西,趁著站在路邊同學打電話的空擋,努力的在想我愛誰,把還記得的交往過的女孩子都找出來想一遍,好多個有許多回憶,但都差了一點,我很清楚我很愛一個人,但想不起來,想著想著,我也急了。

忽然眼睛一打開,看到老婆正靠在我臉旁邊睡覺。“就是你!”。發現到是一場夢,但也不太是噩夢,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床上躺了幾分鐘,決定起來把這個夢記錄下來。

2013/07/24

國文課本怎麼看?把自己當成國文老師來看

把國文看為考試的一個科目,這是容易的。甚至對許多聰明的同學來說,容易到無趣,而排斥國文。學習最好的一個方式,就是把自己當成老師,讓自己教別人正在學習的內容。當同學們把自己當成國文老師的時候,不但學習成果會有成長,同時國文也可以變成一個很有趣的科目。

Chinese

翻開課本看課文的時候,先不要傻傻地認真猛讀,先給自己提出一些閱讀的目標,問自己一些基本的問題,讓自己在看完課文之後能夠回答這些問題。首先,為什麼會有這些教材?從剛進學校到現在已經學過了許多的課文,現在的這一篇教材是不是建立在過去某些課程的基礎上延伸更深入的國文知識?是不是要傳達什麼概念、精神或價值觀?課本是許多教育研究的老師們所編輯的,內容的選擇、進度規劃跟方向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如果看課本的時候能把這些問題解答開了,就知道課文的重點在哪裡了。
  
另外可以思考的問題還有,課文的時代、地理背景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年代的社會風氣、政治局勢跟文化背景跟其他的時代有什麼明顯差異?當時民風是熱情朗帥或含蓄收斂?有沒有哪些特殊的字詞是這個環境特有?這個社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衝突&風情?課文中是否有哪些沒有看過的語法?不太一樣的文章架構?拿張紙,把這些問題都列出來,想辦法釐清。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呢?把你放在老師的位置上來想一想,當你是一個老師,需要對同學們上這些課文的時候,介紹的重點不就是這些問題嗎?所以在看書的時候,需要同時思考的事情就是,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樣介紹課文中的重點,哪些地方比較重要,甚至,讓自己有能力用兩三百個字來敘述這篇課文的重點,說給家人朋友聽,如果對方聽完就理解課文的重點,相信你也理解的非常透徹了。
  
接著可以進一步地思考,如果你是老師,這一篇課文中所有的內容,總不能一股腦地全部丟給同學,這樣同學吸收的效果不好,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由簡單的點,慢慢的介紹,讓同學能一點一滴地瞭解課程的重點?哪些部分最容易懂?哪些部分可以舉什麼樣的例子跟說法讓大家瞭解?想一下哪些內容,值得設計什麼樣的作業,讓同學們回去練習,有更多的理解與想法,甚至,規劃一下下次上課測驗的題目方向&內容…
  
怎麼樣?這麼一說,知道怎麼看國文課本了嗎?如果你在看課本的時候建立了這些習慣,把爸媽爺爺奶奶弟弟妹妹當成你的學生,看課本的時候拿出紙筆好好地規劃你的課程,你就能更輕鬆快速地注意到課本的重點,理解吸收課文要點,甚至能猜到老師考試的題目。同時,因為你在想這些問題的時候也會產生出更多的疑問與好奇,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以及下課,都可以好好地利用時間追著老師問,考考看老師是不是有注意到你發現的特點呢 :-)

2013/07/20

我是南投人,老婆是湖南人

我是台灣人,我的老婆是中國人。
我是南投人,老婆是湖南人。
台灣人討厭台灣政府,中國人也討厭中國政府。
台灣政府爛不代表台灣人爛,中國政府爛不代表中國人爛。
統一企業亂來不代表台灣人都不可信任,中國的企業亂來不代表中國人都不可信任。
討厭台灣政府不需要討厭台灣人,討厭中國政府不需要討厭中國人。

我覺得嘲笑文化經濟發展比較慢的族群不很厚道,不論是台北人笑鄉下人,或台灣人拿中國某些事情來開玩笑。

台灣有二十多萬個中國配偶,意思是每一百個人至少有一個人中國配偶,每40個家庭至少就有一個家庭中有中國人,意思是學校中每個班級至少有一個孩子的父母是中國人,包括我的孩子。

當任何人用較高的姿態,談論外籍配偶,將外籍配偶家庭的下一代視為社會問題的時候,我的家庭就是你們提到的問題之一。

當我在美國唸書被誤認為日本人的時候,我知道這些人認為台灣人在他們心中低於日本人。
當我在台灣被誤認為是ABC的時候,我知道這些人認為台灣人在他們的心中低於ABC。
當我在北部工作被誤認為台北人的時候,我知道這些人認為鄉下人在他們心中低於台北人。

我是台灣人,我的老婆是中國人。
我是南投人,老婆是湖南人。
當你們用較高的姿態在評論某個族群的時候,每個人都知道。
但希望你們知道,任何一個人,不論他是哪個地方的人,任何教育、經濟、社會背景,都是一個有感覺的人。
任何一個孩子,不論他是哪個地方的孩子,任何教育、經濟、社會背景,都是一個有感覺的孩子。

我愛我的老婆,我愛我的孩子,我愛我的朋友。
如果你認為有任何族群、宗教、性向低你一等,我想我沒有資格當你的朋友,因為我跟我的家人朋友是在同一個高度。

2013/07/18

Conference 錄影的聲音後製步驟

專有名詞會有中英對照,方便各位在操作軟體的時候可以比較快找到可以用的功能選項。

[去除噪音 noise reduction]

可以去除的噪音大概只有空調、機械、空氣等固定的噪音,這一個步驟需要先做,因為經過其他的eqdynamic等處理後,去除噪音的演算法就沒辦法運作了。去除噪音,有一些軟體如 Camtasia會自動完成,效果也不錯。手動去除噪音則有兩個步驟: 
1. 取樣噪音部分,英文可能會寫 noise profile或者 sample noise、learn noise等
2. 調整去除噪音的程度,通常去除100%聽起來整個聲音會變形,我們的目標大概在噪音依舊聽得到,但不會讓我們分心,這樣就夠了,這樣聽起來比較自然。

Audacity 免費去除噪音工具

商業軟體去除噪音工具

可參考Audacity免費軟體環境噪音去除教學

[低頻噪音 low frequency pops]
有時候講者可能咳嗽、撞到桌子,或者麥克風收到電腦、風扇、空調的低頻噪音。針對持續的低頻噪音,可以將60Hz甚至 80Hz以下的頻率透過 Eq全部 lowcut砍掉。接著用人工的方式,聽完一場演講,用音量envelop的automation,將有低頻噪音的地方把音量往下拉個幾十dB。不建議用 silence的方式直接刪除那個區塊,耳朵聽起來會覺得不自然。

Screen Shot 2013 07 18 at 下午4 47 21 Snapseed

[提升講者音調 highlight tone]
依照性別,大概在220Hz、550Hz、1.2kHz、3.3kHz這些地方,用比較窄(narrow Q)往上拉個2-4dB,這樣整個語音會變更清晰。

Eq

[整體平衡 balance]
有時候講者會因為身體移動,還有情緒,整體音量會隨著時間變動。這個問題就用 volume envelopautomation來畫音量,一般來說可以先用眼睛看大概的畫一下,再用聽的來調整。

[聲音的動態 compress]
做完以上的動作,我們還可以給一至兩道 compressor。
如果是音量變化特別大的講者,第一道 compressor可以設定比較低的threshold (-25~ -18 dB) 還有比較小的ratio (1.5~2) 補上8~10dB的 gain,讓音量飄動的範圍變小。
第二道compressor則設定比較高的 threshold( -8~ -6dB)還有比較大的ratio (3~5)來壓住突然的大音量。做了這兩道聲音之後,講者的聲音應該可以跟新聞台的主播一樣音量穩定清晰。

Compress Snapseed

[音量最大化 Normalize]
處理完以上所有的動作之後,可以用 Normalize 將最大音量設定在-0.5 ~ -0.3 dB,這樣整個 audio track就算是處理完畢,可以丟到 video剪輯軟體中來bounce了。

網路上找到其他可參考的中文說明資料:

Conference 錄音設置

Conference Snapseed
麥克風 mics:

wireless mini mic 無線麥克風:佩戴在講者身上,避免衣服摩擦,指向講者的下巴,避免左右轉頭的時候音量有太大的變化,同時不要直接對著鼻子或者嘴巴,避免太多的噴氣聲音讓大家聽得很痛苦。mini mic是所有的麥克風中能收到講者聲音最清楚的工具,每一場開始之前就先換好新的電池,避免出問題,同時請求來賓盡量將手機關機,廉價的無線麥克風容易受到干擾。

desk mic 1&2 桌上麥克風:一般來說正規的會議廳會有兩個麥克風,指向兩個方向,讓講者在移動的時候,不論轉向哪個方向,都可以收得到聲音。
host mic 主持人麥克風:主持人麥克風最好獨立開來,這樣錄起來的聲音比較好處理。因為主持人通常個性活潑音量也比一般人大,如果跟講者音量有許多差異的時候,後製的時候效果會差一點。

guest mic 來賓問答麥克風:建議放在會場中顯眼的地方,這樣想發問的人可以直接走過去排隊,減少舉手發問的時間浪費。平常這個麥克風在mixer那裡的音量拉掉,只有到了有人發問的時候才手動推起來。

混音器:
如果是非正式的會議廳,就可以依照圖中的樣式來架設,將講者的mini mic直接接到攝影機的audio L左聲道,而將mixer的總音量mono輸出送到攝影機的 audio R右聲道。

正式的會議廳,mini mic也會一起送到 mixing console中,這時候就將mini mic從 group 1送給錄影機的 audio L左聲道,將其他的訊號從 group 2送給錄影機的 audio R右聲道。
Group 將mini mic的訊號獨立錄音的目的是,錄影的重點,是在講者,我們希望最好的聲音來源,也就是 mini mic單獨存一份,這樣在後製的時候比較好處理(noise reduction 噪音減除、dynamic 動態控制、eq 音色等),如果我們將許多麥克風的聲音都錄在一起,那就不好處理了。

有些時候講者的電腦會播放一些多媒體的訊號,這時候可以將電腦的聲音送到 mixer上,跟mini mic獨立分開,這樣現場控制音量比較容易處理,可以讓PA先生協助調整音量,讓講者可以專注在演講內容上。事後再跟講者取得播放的原始檔案,用此檔案進行後制。

現場PA的部分,如果是租借器材的話通常會有現場的 PA大哥處理,那就不用擔心了。 否則,讓攝影師pan好鏡頭之後,用攝影師聽到的音量為準來控制現場音量。看著 mixer上面的指示燈,平常的音量在綠色&黃色指示燈,最多不要超過橘色。桌上的兩隻麥克風基本上不太需要動,獎者太小聲的時候去調整aux(輔助輸出)的send量來調整會場喇叭送出去的音量,換人的時候把 send量調整回來。
Aux 錄音:
重點只有將mini mic與其他的訊號分開,如果另外一台電腦作錄音備份的話,可以從攝影機或者mixer的 group 3&4送到電腦中,使用RCA的Y cable將兩個訊號轉換成左右訊號錄到電腦中。

Rca 聲音的部分有做到這些,之後的後制處理就可以做得更完美了。

參考指導:

左腦&右腦、黑&白

孩子,

前幾天看了一篇關於軟體設計&左右腦類型使用者的文章,裡面其中一個有趣的重點是,每一個人,都是介於左右腦性格之間。這一句話,讓我想了幾天,也看到了自己許多的盲點,跟你分想一下。


如果你看了一些心理學,應該聽過一個我們這個年代的理論,叫做“自我實現”,意思大概是,如果我跟自己說我是一個自私的人,我如果不做些自私的事情,心中會覺得怪怪的。另外一個例子,我告訴我自己我是一個吃素的人,即便是不小心吃到有肉湯的食物,我還是會覺得心中有衝突。

好玩的事情來了,還記得一開始那個每個人都是介於左右腦性格極端之間嗎?我們這樣來看,左腦理性最大值定義為-50,另外一個極端則是+50。當一個人是-20的時候,他可能跟自己說自己是一個很理性的人,為了“自我實現”,他可能會努力地否定自己右腦的天性。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們這個年代有 “宅宅”跟“文青”,宅宅大概是指每天都呆在電腦前面/家中的人,而文青則是愛好文藝、多愁善感等之類的(你可能要查一下 2013附近的定義,我其實不是很有興趣深入瞭解)。 Anyway,所以我們其實也可以假定,每一個人的性格都是在宅宅&文青之間,當一個人選擇給自己宅宅的標簽,他就會有意無意的抹煞自己文青的特質。我們這年代的學校會分“文科”和“理科”的差異,我們同樣可以假定每個人的性格跟能力都在文科與理科之間,但當一個人將自己定義在文科的這一邊的時候,數學、物理化學能力太好的話自己還會覺得有衝突。

講到這裡,希望你知道我想跟你說什麼。我們給自己還有別人貼標籤,用二分法來界定我們自己的行為,其實也不自覺的給自己挫折感、焦慮&壓力。拿我們這個年代的例子,亞洲男性之間的肢體接觸被認為是正常的,例如搭肩膀,但在美國男孩子跟男孩子搭肩膀被認為有點奇怪,因為美國人對於同性戀特別敏感。亞洲女性彼此之間按摩的動作,在美國人的眼中則是性意味很重的。美國是另外一個二元標簽文化很明顯的例子,當你如果是異性戀,跟同性之間有肢體接觸就是很奇怪的事情。

我自己這個問題也很嚴重,有優點有缺點。當我認定我因為要有孩子而戒煙,隔天我就不抽了(之前抽了九年很重的煙)。當你祖母跟我說算命的說我不能吃牛肉,雖然我對這些事情持著保留的態度,為了保險起見,為了家庭,我就開始不吃牛肉了(之前我自己可吃完40 oz的牛排,我很愛吃牛肉),因為我認定自己是一個誠實的人,所以任何的考試如果是我不知道答案的,都是留下空白不會去猜答案,這個堅持讓我的老師都很困擾,因為老師們都知道我其實很認真,但他們又不想當我。對我來說,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簽之後,我就不需要在兩個選擇中間搖擺,挺方便的,不需要花腦筋。但是,在其他的時候,我為了達到黑,捨去了灰與白,有時候會讓自己還有他人很辛苦。

你媽就是在黑與白之間比較有彈性的人,例如為了不讓你在一歲以前吃容易過敏的食物,很多時候我只給你吃白米飯,不知道還能給你吃什麼。有時候我會擔心給你的營養不夠,但看你現在還是挺壯的,我擔心減少些。因為我告訴我自己不賭博,我連跟朋友之間趣味的打賭都不參加,我不買彩卷,讓你媽媽壓力也很大,她其實還蠻想買個彩卷來玩的,但我堅決排斥的態度,讓她不敢買。


我希望你可以比我有彈性,有原則是好,但有彈性對自己與他人更好。有人跟我說過“外圓內方”,這是我需要練習,很不熟悉的,希望有我跟你媽,你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用你覺得最好的方式來思考與生活。

每一次與人爭執,都可以多瞭解自己一些

孩子,

今天發現跟人產生爭執的時候,是認識自己很好的機會,跟你分享一下。

通常會憤怒到需要爭執的時候,通常是在意的事情,可能是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可能是一些舊的情緒累積,而這些情緒可能來自其他的問題,例如溝通、交易、互動、制度等等。不論是什麼原因,會憤怒,表示夠在意。可以用五個Why來找答案,例如我今天跟人在網路上因為國軍制度的原因爭執,我找到的五個Why有

1. 你以後有可能會需要當兵,我不希望有虐待新兵的習慣繼續保持著 
2. 我討厭人將錯誤的事情當做理所當然 
3. 我討厭隱惡揚善的習慣 
4. 我討厭姑息 
5. 我討厭不了解我的人片面地將我的想法貼標籤 
6. 我討厭別人沒有從多一點面向來看待事情 
7. 我討厭別人把我當成跟他們一樣認知短淺 
8. 我擔心別人不了解我所知道的事情 
9. 有時候我沒有耐心將我所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傳達給別人 
10. 當別人沒有瞭解全貌就否定了繼續瞭解的可能 
11. 我不喜歡表面的和諧 
12. 我覺得持續討論很重要
13. 我討厭強壓在別人身上的觀點

記住,當你看到任何說要列出幾個xx的時候,都可以多想一些,有種說法是要寫至少十個,寫的過程不要批判,十個中間起碼有幾個是不錯的想法。你看了我前面寫的十幾個之後,就可以看到,除了憤怒之外,我還有好幾個沒安全感的地方。

1. 我害怕別人輕視了我的想法
2. 我害怕我的想法沒有價值
3. 我害怕我的見識不夠廣泛
4. 我害怕我的知識不夠深入
5. 我害怕自己也跟別人一樣想得很膚淺
6. 我害怕自己是錯的

接著,就是可以找自己的盲點。怎麼找盲點呢?跟人爭執的時候,尤其是在網路上,總會有些鬼打牆,各說各話,兩個人都很有理,卻兩個都說不通的地方。這是很正常的狀況,畢竟大家都想的不一樣,想的不一樣跟真實的問題其實不會有衝突。但各說各話有時候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討論的對象聽不到彼此的重點,可能是沒有能力理解,或者沒有意願理解。所以換個時間空間後,可以靜下來想一下,自己的盲點在哪裡。例如我我今天的盲點:

1. 我太在意對方不了解我吸收資訊的量
2. 我太在意對方不了解我應付過的單位
3. 我太在意對方不了解我研究比較的個案
4. 別人不了解我是正常的
5. 我不必有這麼大的反應的
6. 我並沒有成功地傳達我想傳達的訊息
7. 我花太多時間在證明“我有資格”評論此議題
8. 我沒有考慮到對方的習慣邏輯
9. 我沒有想到對方的理解能力
10. 我沒有想到對方接受資訊的意願



所以說,一個小小的爭執,其實可以幫自己瞭解很多平常修身養性,自我提升可以再加強的地方。吵架對於精神耗損挺大的,總要有些收獲,然而瞭解自己多一點,總是不錯的。

2013/07/17

我不喜歡流浪

孩子:

流浪在我的經驗中,很少有浪漫、新奇&有趣的記憶。雖然吃過很多人想吃的東西,但味道不太有印象,雖然去過很多人想去的地方,但感覺很不真實。
回家都是行李箱

在上幼稚園以前,就有些清晰的記憶,是我在家中附近走丟了,找不到回家的路。這些記憶在我這一輩子時常出現在夢中,雖不至於恐慌,但總是帶著不安不斷地走著,在無窮回圈中繞著。我承認我喜歡探索,但因為方向感不好,探索的時候有沒有明確目標,常碰到鬼打牆。

每每接觸一個新的環境,我喜歡把那個環境附近的小路、巷子、建築物頂樓等地方摸索清楚。可能是受到了以前的間諜影集影響,覺得把退路事先摸清是很重要的事情。國中放學的時候,我會騎腳踏車走著沒有走過的路線回家,把南投市的街道用自己的記憶畫下地圖。高中到學校的第一天,我爬到學校每棟樓的頂樓,甚至因為在頂樓側睡到中午而曬傷了半邊臉。在考大學之前,我在BBS(Bulleting Board System)上公開跟網路上陌生的人請求臨時居住地,把台灣有興趣念的大學附近生活圈都走了一遍,最後才選了元智大學。

高中開始打工,大學時甚至做了四十幾種工作,會從中壢市騎機車到台北縣安裝社區網路、清潔化糞池、飛到澎湖去做汙水檢驗等等,只要工資高時間又可搭配,有什麼我做什麼。畢業後還是會做些臨時性的工作公關活動、現場翻譯、研討會主持、出國幫貿易商驗貨談判,跟著公共電視繞著台灣拍攝錄音,在美商幹業務每個月睡二十幾晚旅館。我的時間跟身體,一直都是錢的,別人的。

一直在移動、搬家,到了現在在南投老家住了一年多依舊沒有歸屬感,我發現我真的不喜歡流浪。看著有些人渴望流浪,我真的很不懂。可能是 921地震時睡過帳篷&在親戚家借住,我覺得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可以穩定地生活著是很幸福的事情。流浪與旅行不一樣,漫無目的的流浪,其實不太容易留下什麼深刻的記憶,每天在不同的地方醒過來,感覺其實挺不實在的。

我會希望你現在到處冒險、嘗試的習慣能伴隨著你一輩子,我希望我對你的保護不要影響到你的好奇心,我希望你一生都在探險與挑戰,而且每次流浪都是你自己選擇的,有個小目的的“旅行”,做任何傻事,都有個小小的目標,有方向&目的地的心態來流浪,探索的過程可以讓你的下一個目標在心中慢慢的成型,希望你會比我更輕鬆地找到自己。

2013/07/15

憤怒,是疼惜國軍,希望國軍的環境能更好


除了教育&就業之外,軍隊是最多台灣人一生中需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在爭取教育環境提升的時候,為的是在裡面的每一個台灣受教育者,希望體制健康,發展目標正確。

我們在爭取勞方工作環境的提升的時候,為的是幫勞資關係中佔劣勢的每一個台灣受薪勞動者,希望勞資條件能公平,勞動者競爭力能提升。

我們在爭取軍中管訓環境的提升的時候,為的是在裡面每一個為國家服務的軍人們,希望體制健康,國軍資源能運用在全民的目標上。

在爭取體制改善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看不起老師、勞工或軍人,也沒把這些人當成對立的目標。矛頭一直都是指向建立、維護系統中的失職、圖利者。而運用媒體希望模糊焦點,而引起受害族群&全民對立的,通常就是這些失職、圖利者。

  • 四大基金破產了,讓公職人員與人民對立而忘記基金代管的重大瑕疵。
  • 教育部的政策搖擺不定,讓家長與老師們對立忘記做庸始者。
  • 工會抗爭時公司總會讓管理階層與資深員工&抗爭者產生對立

沒有人看不起國軍,因為台灣有一半的人在成長的過程需要在軍隊環境呆一陣子,國軍的風氣對於台灣人的態度、價值觀、行為模式的影響上是不可小覷的。我們希望改善的是國軍中隱匿、姑息、篡改文件等扭曲的價值觀,這些才是抗爭的目的。


沒有人看不起國軍,甚至,是疼惜國軍,希望國軍的環境能更好。

2013/07/14

男女交往要注意的事


對於男女交往,我並不是高手,寫這些文字只是想要提醒你對於交往的對象,幾個需要注意的原則:
  1. 不拿女孩子的事情來吹噓
  2. 不提親密行為
  3. 多讚美
男性文化最糟糕的集體活動之一就是吹牛,回想從幼稚園大家就開始會為了在比較的遊戲中勝出,加油添醋地說許多不實際的事情,通常一個男人要到了進棺材了才有辦法真的完全停止這個活動。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是有關於交往中的女孩子,一個男孩子有義務保護女孩子當下以及未來的名聲,不要拿女孩子的任何事情當作吹牛的話題,因為男孩子吹牛的時候容易得意忘形,腦充血的狀況底下說了些什麼自己可能都不清楚,一個女孩子跟我們交往,不需要冒著被我們無意間出賣的風險。

我們這個年代喜歡說上了幾壘來形容與交往對象之間親密行為,但可以想一下,如果你的朋友看到你的女朋友都想像著你說過的故事,在進行幻想,那你是什麼感覺?你的女朋友又是什麼感覺?把這些事情拿在嘴上聊,其實跟在網路上散播兩個人的親密影片所造成的傷害大同小異,朋友之間口耳相傳的速度不可小覷,跟交往對象間的親密行為,絕對不是一個可以拿來聊天的話題。

記得讓所有的人都知道跟你交往的女孩子有多好,她是你堅持維持親密關係的選擇,最低底線,為了維護你男人的自尊,總會為了自己的選擇辯護吧?讓你的同性異性朋友都知道你選擇了一個很棒的對象,而且這一個很棒的對象願意跟你維持這段關係。往後你跟交往對象有爭執誤會的時候,你身邊的人會提醒你對方有多好,讓你願意低頭想想怎樣去處理誤會,維持這段美好的關係。同時以後你想結婚的時候,身邊的人在被你長期洗腦之後,也比較不會有反對意見。

Ex

如果分手後呢? 你可能會問

保護對方的名聲

每一個分手後的女朋友,他們的名字都叫做“以前交往過的女孩子”。你會提起過去交往過的女孩子,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一個過去的人都是你生命中的一部份,只要提到是什麼時間點交往過的對象即可,沒有必要將對方的個人資訊對其他的人報告。甚至,我會建議你在提到過去交往對象的時候,稍微修改一下容易辨識的資訊,目的只是保護對方。說不定你認識的新朋友,正要介紹男孩子給過去的女友認識,但因為知道你與這個女孩子交往過,就讓兩個人失去機會了。

保護隱私是男生很重要的隱私之一,即便是分手之後。女孩子不一定會希望你拿著過去的事情在他人面前當閒聊的話題,即便是女孩子不介意,也不應該。華人社會有幾千年的文化包袱,對於女孩子有比較多不公平的束縛,男孩子需要保護對方的“名聲”。話傳得很快,對於分手之後的女孩子,男孩子可以做到的最低限度是不造成任何傷害,不回應任何人對於女孩子的探聽。

當然,最好的做法就是完全不提。如果你是單身,提著過去女有可能有點令人同情,對你在哥們間的社會等級是扣分的。如果你身邊有一個交往的對象,那就更沒有必要提了,記住,不論你現在交往的對象再怎麼開明,過去交往對象的事情永遠不要提,這些訊息只會在對方中種下許多好奇的種子,我跟你媽都不會聊過去交往對象的事情,久了也就都沒興趣聊了,我們的世界裡面,只有我們兩個人,這樣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