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CVE-2025-27840

 CVE-2025-27840 確實存在:這個漏洞編號已正式收錄在 MITRE CVE 清單和 NVD 國家漏洞資料庫中。NVD 的描述指出:「Espressif ESP32 晶片允許執行 29 個隱藏的 HCI 指令,例如 0xFC02(寫入記憶體)」。該漏洞由西班牙資安公司 Tarlogic 的研究人員在 2025 年 3 月的 RootedCON 大會上披露​

。因此可以確認 CVE-2025-27840 是真實的安全漏洞,已在官方資料庫中記錄並公佈。Espressif 官方亦知悉此事,並於 3 月10日透過官微發表說明,強調這些隱藏指令其實是供測試用的內部調試命令,並非刻意留下的「後門」​。他們表示 Tarlogic 已更新用詞為「隱藏功能」而非「後門」,某些媒體的最初報導用詞有所誤導​。Espressif 說明這些指令無法遠程觸發,不能透過藍牙、無線電或網際網路直接存取,因此對一般使用情境不構成直接風險​

29 個隱藏指令內容與功能:研究人員透過分析 ESP32 藍牙韌體的供應商自訂 HCI 指令(Opcode Group 0x3F)區段,發現了 29 個未公開的指令​

。Tarlogic 在簡報中列出了這些指令的操作碼(0xFC01~0xFC44,不連續)及用途。以下摘錄其中主要幾類指令的功能:

  • 記憶體與快閃存取類:包括讀取記憶體 (0xFC01)寫入記憶體 (0xFC02),可直接存取控制器的RAM內容​

    。還有讀取快閃 (0xFC08)寫入快閃 (0xFC07)擦除快閃 (0xFC06)取得快閃ID (0xFC05)等,用於存取或修改ESP32內部的Flash記憶體。這些也意味著能在晶片上植入或讀出資料。另有讀取/寫入 NVDS 參數 (0xFC09/0xFC0A)刪除 NVDS 參數 (0xFC03),NVDS 是非易失性資料存儲區,可能包含裝置配置,例如校準參數或藍牙設定。

  • 裝置控制與無線參數類:包含暫存器讀/寫 (0xFC30/0xFC31),可讀取或改寫底層硬體暫存器;RF 寄存器讀/寫 (0xFC39/0xFC3A),預留給射頻設置(但簡報註明未實作)。設定 MAC 位址 (0xFC32)允許修改藍牙裝置的MAC地址(裝置位址),達成裝置身分偽裝。**設定發射功率 (0xFC3B)**可調整無線電的 Tx 功率等級(用於射頻測試或調校)。**設定 BLE 參數 (0xFC40)寫入 BLE 預設值 (0xFC41)**則用於調整低功耗藍牙的連線參數或預設組態。**開關共存模式 (0xFC0B)控制 Wi-Fi/Bluetooth 共存機制的啟停,可能影響無線協調。還有讀取核心統計 (0xFC10)提供控制器內部統計資訊,以及平臺重置 (0xFC11)**可讓攻擊者觸發裝置重啟。**讀取記憶體資訊 (0xFC12)**則可能提供記憶體區域的概況。

  • 低階藍牙協定封包類:這些指令繞過一般 Host/Controller 分工,允許直接注入或攔截藍牙鏈路層的封包訊息。傳送 LMP 封包 (0xFC0E)可由主機發送自訂的連線管理協定封包(LMP,用於經典藍牙裝置配對/連線層),傳送 LLCP 封包 (0xFC43)則針對低功耗藍牙的鏈路層控制協定封包(LLCP)。這意味著主機端可以發送一般情況下不允許的底層控制訊息,可能用於協定層攻擊或非常規操作。相應地,也有啟用 LLCP Pass-through (0xFC42)讓主機可以直接處理 LLCP、以及丟棄 LMP 訊息 (0xFC44)丟棄 LLCP 訊息 (0xFC36),可中止正常的藍牙握手或連線管理流程。另有重置接收計數 (0xFC37)重置發送計數 (0xFC38),可能用於清除封包計數器以隱匿通信量或進行測試。

上述每個指令原本用途多為內部調試和開發測試。例如,讀寫記憶體與暫存器方便韌體開發人員調試晶片狀態,發送/攔截底層封包可用於藍牙協定測試或驗證。這些指令平時並未公開在 Espressif 對開發者的文件中**(屬於藍牙 HCI 的供應商自訂命令空間)**。正因如此,Tarlogic 最初將它們稱作 ESP32 芯片中隱藏的「backdoor」,意指存在未告知使用者的額外功能入口。

安全性影響與攻擊情境:若攻擊者能夠利用這些指令,將對 ESP32 裝置的完整性構成威脅。研究報告指出,這些隱藏命令可用於任意讀寫晶片記憶體和快閃,意味攻擊者能竊取敏感資料或植入惡意程式至晶片。此外,MAC 位址偽裝讓攻擊者能冒充受信任的藍牙裝置身份,以在配對時騙過其他設備。更危險的是,透過 LMP/LLCP 這類底層封包的注入,攻擊者可以執行非常規的藍牙協定攻擊,例如繞過藍牙安全機制、截斷連線或發起中間人攻擊等。Tarlogic 警告這些能力可能被用來隱蔽地永久感染裝置,甚至藉由受控的 ESP32 對連網環境中的其他裝置發動攻擊。例如,受感染的ESP32可在暗中利用Wi-Fi或藍牙對鄰近設備發起滲透,成為物聯網設備中的跳板。另一個風險是供應鏈攻擊:若ESP32在出廠前或設備製造時被植入隱蔽惡意指令,攻擊者日後可遠程觸發(透過其控制的應用程式或韌體)這些隱藏功能來接管設備。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利用這些隱藏命令進行攻擊有相當高的門檻。CVE資料顯示此漏洞的攻擊複雜度高、需要高權限或實體接觸才能利用。換言之,攻擊者必須已能在裝置上執行任意程式碼或取得深度存取權限(例如取得裝置root權限、植入惡意韌體,或直接透過UART/USB連線)才能下達這些 HCI 指令。正如資安專家所指出的,如果攻擊者已經可以在ESP32上跑任意程式碼,那代表裝置本身早已遭到攻破,其危害程度可能超過這些調試指令本身。Espressif 官方也強調這些指令無法被遠程(無線)觸發

;只有在本地或內部軟體層面才可能執行。因此,對一般終端使用者而言,除非裝置已經遭入侵,否則這些隱藏命令不太可能成為直接攻擊途徑​。實務上更現實的風險在於某些惡意韌體或 OEM 設備製造商的惡意實作,可能故意或無意間利用這些指令來開啟隱藏功能。例如,不肖廠商或供應鏈中的攻擊者可以藉此在ESP32中埋藏隱蔽後門,以便日後存取設備。

相關技術細節與因應措施:Tarlogic 表示將在接下來數週內發布更詳細的技術報告與工具程式碼說明,以揭露這些隱藏指令的細節。目前Espressif並未發布針對此問題的固件更新或安全公告(可能因官方認為這屬正常調試功能且無遠端風險)。Espressif官方澄清這些為內部 HCI 調試指令,是實現藍牙控制器介面時的一部分,僅提供給開發人員使用,正常情況下終端使用者或遠端攻擊者無法接觸​

。他們也指出Tarlogic已將措辭從“backdoor”改為“hidden feature”(隱藏功能),以避免誤導​。多位資安專家亦支持這種看法,認為未公開的供應商指令並不罕見,許多藍牙晶片廠商(例如 Broadcom、Cypress、TI)也有類似的私人命令介面,用於韌體更新、校準等目的。是否構成漏洞取決於威脅模型:對一般用戶而言,若裝置主體與控制器本就沒有明確的權限區隔,則這些命令不致影響額外風險;但對某些高安全需求的場景而言,允許Host對Controller有如此深權限可能被視為設計隱患。針對謹慎的開發者,建議啟用ESP32的安全特性(如安全啟動 Secure Boot、快閃加密)來防範未經授權的韌體運行,避免攻擊者輕易植入能呼叫這些隱藏指令的程式碼。此外,可以持續關注 Espressif 未來的韌體更新或安全公告,瞭解官方是否提供選項停用這些調試命令。總體而言,CVE-2025-27840 所揭露的是ESP32晶片內部隱藏的調試功能,已被官方與研究單位確認存在。雖然這些指令本身提供了強大的低階控制能力,但在現實攻擊中需要配合其他漏洞或內部存取才能濫用。Espressif 對此的澄清和Tarlogic的後續更新表明,這更像是一個安全設計考量上的議題,提醒使用者和廠商注意供應鏈安全及裝置權限控管,而不是傳統意義上可被遠端利用的漏洞​

參考來源:

  • NVD 官方對 CVE-2025-27840 的條目;
  • Tarlogic 發布的新聞稿與 RootedCON 簡報摘要;
  • BleepingComputer 資安新聞對此漏洞的報導;
  • Espressif 官方對媒體的澄清聲明​
  • 資安專家對該事件的技術分析(Dark Mentor, flyingpenguin 等)。

2025/03/09

歌單 Birds Of Prey


Birds of Prey: The Album - Compilation by Various Artists | Spotify




“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 - Joan Jett and the Blackhearts
“Feeling Good” - Sofi Tucker
“Boss B**ch” - Doja Cat
“Desde Que” - Liquits
“Joke’s On You” - Charlotte Lawrence
“Sweet Dreams (Of You)” - Patsy Cline
“I’m Gonna Love You Just a Little More, Baby” - Barry White
“Danger” - Jucee Froot
“It’s a Man’s Man’s Man’s World” - Jurnee Smollet-Bell
“Invisible Chains” - Lauren Jauregui
“So Thick” - WHIPPED CREAM featuring Baby Goth
“Unwind Yourself” - Marva Whitney
“Collage” - The Three Degrees
“Sway With Me” - Saweetie and GALXARA
“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 Marilyn Monroe
“Back At It” - Kelli Wakili
“Bow Out” - Kareema Weatherspoon
“Experiment On Me” - Halsey
“Black Betty” - Spiderbait
“Love Rollercoaster” - Ohio Players
“Sour Soul” - BADBADNOTGOOD & Ghostface Killah
“Hit Me With Your Best Shot” - Adona
“Barracuda” - Heart
“Lonely Gun” - Cyn
“El Vecino” - Sharlene, Lalo Ebratt, Trapical Minds
“Woman” - Kesha
“Diamonds” - Megan Thee Stallion and Normani
“Smile” - Maise Peters
“Bad Memory” - K. Flay

經常觀看直播的腦部活動與性格特徵差異研究

ChatGPT 4.5 DeepResearch 


腦部活動的變化:專注力與決策機制

專注力與默認模式網絡: 研究指出,長時間瀏覽網路資訊會削弱人們持續專注的能力,因為網路內容源源不絕地刺激大腦,使注意力分散​

。在實驗中,習慣同時處理多媒體資訊(例如一邊看直播一邊滑手機)的「重度多工」族群,在認知測試中的表現較差,更容易受無關刺激干擾​。這說明經常觀看直播等多媒體內容,可能使大腦更難長時間專注於單一任務。

決策機制與即時獎賞: 大腦成癮研究發現,不論是物質成癮或行為成癮(如網路/遊戲成癮),患者在風險決策時大腦有相似的異常模式:前額葉皮質(OFC)和紋狀體活動過度​

。這種現象與次優的決策行為有關,也就是說大腦的獎賞/價值區域過度活躍,可能導致忽視長遠後果、傾向即時滿足。針對個性化短影音的fMRI研究也發現類似趨勢:當受試者觀看演算法推薦的影片時,大腦默認模式網絡(DMN)呈現「功能分離」──掌管當下情境的子網絡顯著活躍,而負責未來規劃的部分則沒明顯啟動​。這解釋了為何沉浸於直播/短視頻時,觀眾只關注眼前刺激而忽略未來任務。換言之,經常追看直播可能讓人更傾向即時反應,對長期計畫的考量減少。

觀看直播與多巴胺獎賞機制

多巴胺的釋放: 從神經科學角度看,令人愉悅的活動都會引發大腦多巴胺釋放。例如,研究早已證實打電玩時大腦會釋放大量多巴胺​

。同樣地,追劇或觀看喜愛的直播會讓人產生類似「愉悅興奮感」,因為多巴胺讓我們感到快樂亢奮​。這種多巴胺驅動的高酣狀態和藥物帶來的快感機制相似​。當不斷追看時,大腦持續分泌多巴胺,增強行為的強化效果,讓人渴望不斷觀看以維持快感

獎賞迴路的強化: 精細的腦造影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Su 等人(2021)的fMRI研究比較了抖音短視頻的個性化推薦內容與一般內容對大腦的影響,發現兩種影片都刺激中腦黑質(SN),而個性化推薦影片額外強烈激活了腹側被蓋區(VTA)

。SN和VTA都是大腦中負責多巴胺釋放的區域,因此個性化推送內容更強烈地啟動大腦獎賞系統。簡而言之,看直播(尤其是內容貼合興趣的直播)時,大腦的獎勵中樞被高度刺激,多巴胺迴路活躍,這解釋了為何觀眾會長時間沉迷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獎賞系統的活化程度雖明顯增強,但仍不及成癮藥物對多巴胺系統的直接「劫持」​;也就是說,看直播引發的多巴胺高峰屬於強烈的愉悅反應,但尚無證據顯示它以和毒品相同的機制損害大腦

長期觀看對認知能力、衝動控制與情緒的影響

認知與注意力影響: 長期大量觀看直播或影片可能重塑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過度網路/遊戲成癮會導致大腦功能和結構改變

。例如,一項針對154名14歲少年的國際研究發現,經常打電玩的青少年(每週超過9小時)相比很少玩者,左側腹側紋狀體體積更大,且在遊戲中失敗時該區域反應更強烈​。這顯示大腦獎賞中心因頻繁刺激而增生敏化。另一項由韓美科學家進行的實驗發現,連續10天每天玩超過1小時遊戲後,受試者看到遊戲相關提示時,大腦反應模式與毒癮者看到毒品時相似——背外側前額葉(DLPFC)、眶額皮質(OFC)、海馬旁回與丘腦等區域都被強烈激活​。上述區域涉及衝動抑制和情緒記憶,此結果意味著長時間沈迷於數位刺激(如遊戲或直播)會讓大腦對相關刺激產生類似上癮的反射,可能削弱理性控制。

衝動控制與延遲滿足: 近期對短影音沉迷的研究亦指出,自控力較低的人更容易產生直播/短視頻成癮症狀

。換言之,低衝動抑制力是直播沉迷的風險因子。同時,長期反覆接受即時獎賞會降低對延遲滿足的耐受度。有報告顯示,TikTok等短視頻會削弱年輕人的衝動控制能力和延遲滿足的判斷。這些觀眾的大腦持續被短暫強烈的娛樂刺激(對未知驚喜的期待)所驅動,多巴胺不斷分泌,類似反覆吃甜食或服用令人愉悅的物質​。長此以往,大腦可能習慣高強度刺激而難以適應平淡環境,一旦停止觀看便出現煩躁不安等反應​。臨床觀察也發現,一些沉迷追劇/直播的人在被打斷或被要求停止時,會變得易怒、焦躁,甚至不理性,甚至試圖隱瞞自己的觀看行為​。這反映長期沈迷可能干擾情緒調節,使人對直播產生依賴。

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 過度觀看直播除了影響即時的情緒高漲,長期看下來也可能帶來心理上的低落和孤立感。有研究指出,沉浸於數位媒體與主觀孤獨感的增加呈正相關​

。人們在連續看完多段影片或多集節目後,常報告出現落寞、挫折或空虛感。腦成像研究亦證實,網癮青少年的某些腦區灰質密度顯著低於正常人,包括與成癮相關的島葉,以及掌管情緒的扣帶回。此外,他們的大腦白質纖維也減少,導致神經信號傳遞變慢、回路混亂,進一步引起記憶力下降和情緒認知功能的紊亂。換言之,長期沈迷網路直播可能損及情緒管理能力,使人更難以在日常生活中調節情緒,甚至出現焦慮、抑鬱等問題​。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關於長期直播觀看直接導致永久性大腦損傷的證據仍不充分,多數研究傾向於將其視為一種可逆的行為成癮效應,透過減少使用和心理干預可望改善。

直播觀看習慣與人格特質的關聯

內向與外向: 現有研究顯示,不同人格的人觀看直播的頻率存在顯著差異。一項對中國一般人群的調查發現,外向性(extraversion)與直播使用頻率呈負相關,而開放性(openness)呈正相關

。也就是說,較內向的人更傾向經常看直播,反之,外向社交者可能因現實社交活動多而較少沈浸於直播​。這項研究還指出,開放性高的人往往把直播當作獲取新資訊和娛樂的管道,因此更容易被吸引​。值得一提的是,直播觀眾中即使有高外向者,他們往往也傾向於互動聊天(如在直播聊天室發言)以滿足社交動機,而不是純粹被動觀看。

神經質與衝動傾向: 關於神經質(neuroticism)宜人性(agreeableness)的人格維度,研究結果顯示其與直播成癮性使用關係密切。Cheng 等人(2019)發現,較不友善(低宜人性)的人更容易沉迷直播,而神經質傾向高則預示更強的直播成癮傾向​

。這可能是因為神經質者常感到焦慮、不安,可能將直播視為逃避現實壓力或孤獨感的途徑​。相反地,宜人性高的人自律性和節制力較強,較能控制線上行為不上癮。​另一項研究也支持上述發現:自我控制力(與衝動性相反的特質)越低的人,越容易呈現直播成癮症狀​。這意味著衝動性人格(難以延遲滿足、控制慾望)可能使人更難抗拒直播的即時誘惑,因而長時間沈迷。

其他特質: 開放性人格與直播使用正相關,代表樂於嘗新的觀眾更傾向參與各種類型的直播​

。反之,嚴謹自律(勤勉性)可能在直播沉迷中扮演保護性角色——目前雖缺乏直接數據,但從網路成癮研究推測,高自律性的人較能節制上網時間,不易失控。此外,直播平台的社交互動屬性也吸引一些尋求社交認同的觀眾,例如有研究發現,直播觀眾打賞(送禮物)行為與社交動機相關,觀眾希望透過金錢支持來表現自我並獲得群體認同​。因此,性格孤獨或渴望認同的人,可能更積極參與此類互動。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已確認人格特質會影響觀看直播的頻率和方式:內向、好奇、衝動或情緒不穩定的人更可能沉迷其中,而外向、友善、自制力強的人相對不易成癮​。這些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不同人群在面對直播媒體時的大腦反應和行為差異,並為未來制定預防沉迷個性化內容推薦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主要參考資料:目前對直播觀看者腦部與心理特徵的研究多來自心理學、神經科學和成癮醫學領域,包括針對短影音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

、網路成癮青少年的腦成像對照研究​、以及直播使用者的性格與動機調查​等。總的來說,經常觀看直播大腦獎賞迴路高度活化專注與控制功能相對減弱有關聯,同時這類行為也與特定人格特質相伴發生。雖然直播帶來的刺激遠不及成癮物質對大腦的直接作用,但長期大量觀看的潛在風險(例如注意力下降、衝動控制變差)不容忽視。後續研究正持續深入,以更明確區分因果關係(例如究竟是某些人格使人容易沉迷,還是沉迷行為改變了人格及大腦)並探索緩解不良影響的方法。


Citations
pmc.ncbi.nlm.nih.gov
The “online brain”: how the Internet may be changing our cognition - PMC
remains a central topic of investigation. Here we draw on recent psychological, psychiatric and neuroimaging findings to examine several key hypotheses on how the Internet may be changing our cognition. Specifically, we explore how unique features of the online world may be influencing: a) attentional capacities, as the constantly evolving stream of online information encourages our divided attention across multiple media sources, at the expense of sustained concentration; b) memory processes, as this vast and ubiquitous source of online information begins to shift the way we retrieve, store, and even value knowledge; and c) social cognition, as the ability for online social settings to resemble and evoke real‐world social processes creates a new interplay between
pmc.ncbi.nlm.nih.gov
The “online brain”: how the Internet may be changing our cognition - PMC
extensive) media multi‐tasking compared to those who did not. Cognitive testing of the two groups produced the then‐surprising finding that those involved in heavy media multi‐tasking performed worse in task‐switching tests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 contrary to the authors’ expectation that the “extra practice” afforded by frequent media multi‐tasking would confer cognitive benefit in task‐switching scenarios. Closer inspection of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impeded task‐switching ability in heavy media multi‐tasking individuals was due to their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distraction from irrelevant environmental stimuli23.
pmc.ncbi.nlm.nih.gov
A Systematic Review on Common and Distinct Neural Correlates of Risk-taking in Substance-related and Non-substance Related Addictions - PMC
convergent altered risk-related neural processes, including hyperactivity in the OFC and the striatum. As characteristic for both addiction types, these brain regions may represent an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suboptimal decision- making. In contrast, decreased DLPFC activity may be specific to SRAs and decreased IFG activity could only be identified for NSRAs. The precuneus and posterior cingulate show elevated activity in SRAs, while findings regarding these areas were mixed in NSRAs. Additional scarce evidence suggests decreased ventral ACC activity and increased dorsal ACC activity in both addiction types. Associations between identified activation patterns with drug use severity
m.thepaper.cn
短视频,正在吃孩子的大脑?
第一,是观看个性化推荐视频时,大脑默认网络出现了激活功能分离,即涉及当前情境和精神状态的子系统被显著激活,但与思考未来有关的子系统没有显著激活。
news.sina.cn
青少年网瘾危害多:过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脑受损_手机新浪网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主要负责传递兴奋的信息[1]。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爱情之所以美妙,毒品之所以容易让人沉沦,皆是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的大脑释放出 大量的多巴胺。
nm.org
Binge-Watching and Your Health | Northwestern Medicine
When you're engaged in an activity you enjoy, your brain produces dopamine — a chemical that promotes feelings of pleasure, excitement and happiness. The release of dopamine helps us feel good, and it results in a "high" similar to that induced by drugs and other substances with addictive qualities. Your brain craves more and more, and as long as you continue to binge, your brain produces dopamine.
m.thepaper.cn
短视频,正在吃孩子的大脑?
第二,才是原文中关于多巴胺的内容:两类视频都会激活大脑黑质(SN),但个性化推荐视频还会激活腹侧被盖区(VTA),而SN和VTA都与多巴胺的分泌有关。
news.sina.cn
青少年网瘾危害多:过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脑受损_手机新浪网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生活在数字时代,这些设备早已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电子设备通过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讯和娱乐选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不过 ,长期被裹挟在信息的浪潮中,我们的大脑常常面临着信息超载的困境。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这些电子设备更是大大增加了他们对网络和游戏成瘾的可能性。大量的研究表明,网络 和游戏成瘾都会对青少年的大脑带来功能和结构上的改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上网和玩游戏可能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造成什么影响。
news.sina.cn
青少年网瘾危害多:过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脑受损_手机新浪网
多巴胺的释放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甚至上瘾。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人们在玩视频游戏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2]。玩游戏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大脑释放“快乐信 号”不足为奇。不过,长期释放大量多巴胺,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news.sina.cn
青少年网瘾危害多:过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脑受损_手机新浪网
另一项由韩国和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4],在连续十天每天玩一小时以上的网络游戏之后,实验参加者面对游戏信号时的大脑反应类似于药物成瘾者面对毒品时的大脑反应— —二者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眶额叶皮层、海马旁回和丘脑都会被激活(见图一)。
m.thepaper.cn
短视频,正在吃孩子的大脑?
首先,因为没有前人研究抖音是否会导致类成瘾行为(addiction-like behaviors),所以研究者找了208名年轻人被试来回答问卷。结果发现,被试的年龄与成瘾行为没有相关,有相关的是自控力:自控力越低,成瘾症状越严重。
news.pts.org.tw
短影音看多變抖音腦? 研究:影響兒少腦部發育 | 公視新聞網 PNN
match at L159 已經有研究指出,TikTok短影音會影響年輕人的衝動控制,以及評斷延遲滿足的能力。學童頻繁且長期觀看娛樂性短影音,會刺激大腦持續分泌多巴胺,美食和毒品都會引發同 樣的效應,時間一久甚至會出現上癮。
nm.org
Binge-Watching and Your Health | Northwestern Medicine
As a result, binge-watching can adversely affect your relationships, goals and commitments. You may struggle to manage how much time you spend watching TV, or you may find that you need to continually increase the time you spend watching TV to experience the sam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You may become defensive, irritable or unreasonable when asked to stop, and you may even start lying to cover up your binge-watching.
nm.org
Binge-Watching and Your Health | Northwestern Medicine
in loneliness among individuals. People may often feel a sense of melancholy or feelings of frustration and emptiness after watching multiple episodes of a TV show in a row.
news.sina.cn
青少年网瘾危害多:过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脑受损_手机新浪网
1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与15名健康青少年的大脑成像结果,他们发现,“网瘾”青少年在某些大脑区域的灰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包括与成瘾密切相关的脑岛和控制情绪的扣 带回(见图二)。
news.sina.cn
青少年网瘾危害多:过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脑受损_手机新浪网
认知功能的脑区之中,也可能出现在主管情绪功能的脑区之中。
nm.org
Binge-Watching and Your Health | Northwestern Medicine
depression, insomnia, anxiety, stress, and loneliness. * Back problems. Pos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pine health. Poor posture while watching TV can cause your spine to be curved or weak, leading to back pain and musculoskeletal issues.
pmc.ncbi.nlm.nih.gov
Who Watches Live Streaming in China? Examining Viewers’ Behavio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otivations - PMC
With millions of viewers globally, live streaming is a new social media that can deliver video content in real time and with many social interaction functions. Our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motivations of active live streaming viewers as well as their user behavior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traversion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live streaming use, while openness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The main motivations to watch live streaming were social interaction,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entertainment, and they wer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use and genre selection. Financial tipping behavior was
pmc.ncbi.nlm.nih.gov
Who Watches Live Streaming in China? Examining Viewers’ Behavio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otivations - PMC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extraverts are sociable and talkative people actively engaging in various activities in the virtual world. For example, extraverts were found to belong to more Facebook groups (Ross et al., 2009 )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use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NS ( 40). However,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of extraversion and SNS use was supported by findings from Wang et al. (2012) in using the online gaming functions of SNS. 41 explained that the popularity of SNS may contribute to the conflicting results. When the popularity grows, more people switch to those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s. Therefore, earlier
pmc.ncbi.nlm.nih.gov
Who Watches Live Streaming in China? Examining Viewers’ Behavio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otivations - PMC
Cheng et al. (2019) found that agreeableness was negatively and neuroticism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addictive use of live video streaming, but other personality trai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Other scholars looked into the personality patterns of streamers and suggested that low in openness, conscientiousness, and extraversion but high in neuroticism during the streaming tend to own more popularity ( 39). However, to our knowledge, no study has yet examined how personality trai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viewers’ general live streaming use. Thus, we grounded our hypotheses in broad SNS research and considered the features of live streaming.
pmc.ncbi.nlm.nih.gov
Who Watches Live Streaming in China? Examining Viewers’ Behavio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otivations - PMC
The neuroticism–loneliness hypothesis proposed that neurotics could use the Internet to avoid loneliness and escape from everyday life (e.g., Hamburger and Ben-Artzi, 2003 ). Findings have supported that neurotics demonstrate a strong interest in using Facebook for socializing ( 45; Hughes et al., 2012). The room setting in live streaming forms groups of people with similar interests and facilitates group communication with real-time chat functions. Thus, we suggest this association stands in live streaming:
pmc.ncbi.nlm.nih.gov
Who Watches Live Streaming in China? Examining Viewers’ Behavio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otivations - PMC
Recently, research investigated what drives people to tip and found that social intera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eng and Chau, 2019 ; 67). Lu et al. (2018) interviewed users and suggested that tipping facilitates users to present and express themselves. Tipping also helps viewers win attention and admiration from other viewers. 68 proposed a model and argued that tipping can build up swift guanxi between streamers and viewers.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findings of virtual goods in online games.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sociability of online games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ntion to purchase (Animesh et al., 2011) and how much real money players spend to purchase virtual goods
pmc.ncbi.nlm.nih.gov
Who Watches Live Streaming in China? Examining Viewers’ Behavio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otivations - PMC
* H8:

2025/03/06

PlayStation 5 數位版(PS5 Digital Edition)上建立帳號並訂購會員及遊戲的步驟

1. 建立 PlayStation Network (PSN) 帳號

開機並連接網路

  • 確保 PS5 已連接至 Wi-Fi 或有線網路。

進入 PSN 設定

  1. 開機後,在主畫面選擇 「設定 (Settings)」 > 「使用者與帳號 (Users and Accounts)」

  2. 選擇 「帳號 (Account)」 > 「登入 (Sign In)」

註冊新帳號

  1. 點擊 「建立帳號 (Create an Account)」

  2. 輸入 電子郵件、出生日期、地區(影響商店內容)。

  3. 設定 密碼 並選擇 PSN ID(你的線上名稱)。

  4. 輸入額外的個人資訊(如姓名)。

驗證帳號

  • 系統會發送驗證郵件至你的電子郵件信箱,開啟郵件並點擊驗證連結。

完成設定

  • 回到 PS5,完成帳號設定,即可登入。


2. 訂購 PlayStation 會員

透過 PS5 訂購 PlayStation Plus

進入 PlayStation Store

  1. 在 PS5 主畫面選擇 「PlayStation Store」

選擇 PlayStation Plus 方案

  1. 找到 「PlayStation Plus」,選擇適合的方案:

    • Essential(基本方案)

    • Extra(額外方案)

    • Deluxe(亞洲地區)/Premium(最高級方案)

  2. 選擇 1 個月、3 個月或 12 個月 的訂閱。

  3. 按下 「加入購物車」 並進入結帳。

付款方式

  • 信用卡 / 簽帳金融卡

  • PayPal(部分地區)

  • PSN 錢包(可透過 PlayStation Store 儲值卡 充值)

  • 完成付款後,PlayStation Plus 會員即啟動。

透過電腦訂購 PlayStation Plus

  1. 開啟瀏覽器(Google Chrome、Firefox、Edge 等)。

  2. 進入 PlayStation Store 網站並登入 PSN 帳號。

  3. 選擇 PlayStation Plus 方案,加入購物車並完成付款。

確認會員狀態

  • 「設定」 > 「使用者與帳號」 > 「帳號」 > 「付款與訂閱」 > 「PlayStation Plus」,確認會員狀態。


3. 購買遊戲

透過 PS5 購買遊戲

  1. 進入 PlayStation Store

  2. 瀏覽或搜尋遊戲

  3. 按下 「購買 (Buy)」,選擇付款方式並確認購買。

  4. 下載遊戲,可在 「遊戲庫 (Game Library)」 檢視所有已購買的遊戲。

避免小孩擅自購買遊戲

方法 1:設定購買密碼驗證

  1. 進入 「設定」 > 「使用者與帳號」 > 「付款與訂閱」

  2. 選擇 「付款方式」

  3. 開啟 「購買時要求密碼」

方法 2:使用家長控制 (Parental Controls)

  1. 進入 「設定」 > 「家長控制/家庭管理」

  2. 選擇 「家庭管理」,找到小孩的 PSN 帳號。

  3. 設定 購買行為限制,包括 每月消費上限或完全禁止購買

方法 3:移除付款方式

  • 進入 「付款與訂閱」,刪除 信用卡 / PayPal,只保留 PSN 錢包。

方法 4:關閉 PlayStation Store 自動付款與續訂

  1. 進入 「設定」 > 「付款與訂閱」 > 「訂閱管理 (Subscriptions)」

  2. 關閉 「自動續訂 (Turn Off Auto Renew)」


4. 下載 PlayStation Plus 免費遊戲

  • 訂閱 PlayStation Plus 後,每月可免費下載 會籍遊戲

  • 進入 PlayStation Store > PlayStation Plus > 每月遊戲,按 「加入遊戲庫」

  • 即使未下載,未來仍可在會員期限內遊玩。


5. 啟用「主機共享」讓其他帳號使用會員(可選)

  • 若家人或朋友想共享 PlayStation Plus 會員與遊戲,可啟用主機共享。

設定方式

  1. 進入「設定」 > 「使用者與帳號」 > 「其他」 > 「主機與帳號分享與離線遊玩」

  2. 啟用「允許」,這樣其他帳號可共享會員權益。

  3. 注意:不同帳號的儲存記錄與獎盃是獨立的。


總結:建議的安全設定開啟「購買時需要密碼驗證」(避免不小心購買)。 ✔ 使用「家長控制」限制購買行為(設限小孩的 PSN 帳號)。 ✔ 移除信用卡 / PayPal,只用 PSN 預付卡(完全杜絕意外購買)。 ✔ 關閉 PlayStation Store 自動付款與續訂(避免自動扣款)。

這樣即可確保 PS5 使用安全,防止未經授權的購買行為!🎮🛡️


2025/03/01

廚房設備建議 chatgpt 4o

 現在擁有的廚房設備清單如下:

攪拌與乳化(Vitamix Pro 750、Cuisinart 手持攪拌機)
揉麵與麵糰攪拌(Kenwood Chef XL)
低溫烹調 (Sous Vide)(Anova Precision Cooker)
壓力燉煮、氣炸、蒸煮、烘焙(Ninja OL701)
麵條壓製(Marcato Atlas 150)
咖啡研磨(飛馬 600N 磨豆機)
全自動咖啡機(De'Longhi PrimaDonna Soul)
摩卡壺咖啡(Brikka 6 cups)
多功能蒸烤箱(Hitachi 水波爐 烤香)
戶外披薩烤箱(Ooni Koda 16)
三合一微波氣炸烤箱(Cuisinart AMW-60TW)


你目前的設備優勢

  • 微波爐 + 氣炸鍋 + 蒸烤爐 + 戶外烤箱都有了,涵蓋 所有加熱方式
  • 有專業攪拌、揉麵、低溫烹調、義式/美式咖啡機
  • 擁有戶外專用的高溫披薩烤箱
  • 壓麵機讓你能製作新鮮義大利麵
  • 擁有 Ninja OL701 & Cuisinart AMW-60TW 兩種氣炸烤箱,分開使用避免交叉味道影響

現在你的廚房設備已經足夠應對 幾乎所有家庭與專業料理需求。但如果想進一步提升 效率、飲品/甜點製作體驗,還有幾個補強點可以考慮。


目前可能的補強點

雖然你的設備已經相當完整,但如果你希望進一步提升效率、增強飲品與甜點製作體驗,可以補強以下設備:

1. 提升食材處理效率

不足之處影響的料理類型建議添購設備優勢
手工切菜較慢,備料繁瑣切絲、切片、絞肉、剁蒜食物處理機 (如 Cuisinart FP-13D)減少手工切菜時間,快速處理食材

2. 強化甜點與飲品製作

不足之處影響的料理類型建議添購設備優勢
無法製作無渣豆漿、米漿、五穀飲豆漿、米漿、五穀飲豆漿機 (如 九陽 DJ10U-K61)自動加熱與研磨,比 Vitamix 更方便
無法自製綿密冰淇淋冰淇淋、雪酪冰淇淋機 (如 Cuisinart ICE-100)製作細膩冰淇淋,比 Vitamix 直接攪拌更均勻

3. 提升咖啡體驗

不足之處影響的料理類型建議添購設備優勢
手沖咖啡水溫控制不精確V60、手沖咖啡電子手沖壺 (如 Fellow Stagg EKG)精準控溫,提升手沖咖啡的穩定性

最佳補強建議

如果你想提升料理效率

  • 食物處理機(加速切菜、絞肉、切絲等前置作業)

如果你想提升飲品與甜點體驗

  • 豆漿機(製作更細膩的豆漿與五穀飲)
  • 冰淇淋機(製作細緻、綿密的冰淇淋)

如果你想讓咖啡體驗更專業

  • 電子手沖壺(精準控溫,讓手沖咖啡風味更穩定)

結論

你的廚房設備已經達到專業級配置,可以輕鬆應對大部分料理需求。如果想進一步提升效率或拓展特定料理類型,建議:

  1. 食物處理機(節省食材備料時間)
  2. 豆漿機(自動化製作更細膩豆漿)
  3. 電子手沖壺(提升手沖咖啡品質)
  4. 冰淇淋機(增加甜點類製作)

如果只選擇 1-2 項最實用的補強設備,建議 食物處理機 + 電子手沖壺,這樣能提升料理效率,又能讓咖啡體驗更穩定

2025/02/28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用孩子的眼光看自己

 常常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跟了我多年,走過不同地方、碰過不同的人,答案卻總是變來變去。男人堆裡看重的東西,女人可能不在乎;華人社會覺得好的,到了西方不一定行得通。我慢慢覺得,一個人的價值,好像總是被周圍的人和環境定義。可有沒有更簡單、更真的標準呢?


後來我想,或許孩子的眼光能幫我找到答案。孩子看人很單純,不會管身份地位,也不懂什麼文化差異,他們只看你是不是真心、對他們好。如果用這樣的眼光看自己,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孩子眼裡的好人——我想努力的方向


  1. 我夠友善嗎?
    孩子喜歡那種讓他們安心的人。我回想自己小時候,也總是靠近那些溫暖、不會讓我害怕的人。長大了,我還是覺得,跟友善的人在一起最舒服。或許我該多點耐心、多點笑容,讓別人也能有這種感覺。

  2. 我心胸夠寬嗎?
    孩子犯錯時,最想要的是有人包容他們。我自己也常犯錯,可有時候對別人卻沒那麼寬容。跟心胸大的人相處時,我會覺得輕鬆自在,我想我也該學著放寬心,不計較太多。

  3. 我願意幫人嗎?
    小時候,有人幫我一把,我會特別開心。長大後,我發現願意幫人的人總是讓我信任。我希望自己也能這樣,不是只顧自己,而是讓別人覺得這個世界靠得住一點。

  4. 我夠真誠嗎?
    孩子一眼就能看出誰是真心、誰在裝。我小時候也這樣,可長大了,反而多了層層顧慮,少了那份直白。真誠不容易,但我知道,只有真心才能換來信任,我得提醒自己別忘了這一點。

  5. 我有知識又不驕傲嗎?
    我喜歡聽人講故事、分享新東西,但不喜歡那種拿知識壓人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多學點東西,不是為了顯擺,而是單純想幫別人明白更多,讓大家一起成長。

  6. 我有趣嗎?
    孩子喜歡能逗他們笑的人。我也發現,有些人能讓氣氛變輕鬆,讓人想靠近。我不擅長講笑話,但我想試著讓身邊的人覺得自在一點,而不是拘謹或壓力大。


四十歲後的反省——Mick’s Rule


到了四十歲,我開始覺得,光想還不夠,得有個方法提醒自己。所以我給自己定了個簡單的準則,叫「Mick’s Rule」。每次說話、做事前,我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 記憶(Memory):這會不會給別人留個溫暖的回憶?我想讓人記得我時,心裡是舒服的。

  • 影響(Impact):這能不能幫到誰,讓他們一天好過一點?哪怕是很小的善意,我也希望能有點用。

  • 連結(Connection):這會不會讓人和人更近一點?我想多點理解,少點隔閡。

  • 知識(Knowledge):這能不能讓人學到什麼?我希望自己分享的東西,能幫到別人。

這幾個問題很簡單,但常常讓我停下來想想。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只是想做點對別人好的事。



是被喜歡,還是幫別人?


想著這些,我發現自己好像一直在追「讓人喜歡」。可這夠嗎?以前聽過一句話,說現在的人不像過去那樣想做事,只想成為某種人。我也怕自己陷入這種想法,只顧著被認可,卻忘了真正要做什麼。


我開始覺得,比起被人喜歡,更重要的是幫到別人。不是什麼大道理,就是簡單地盡一份力,讓身邊的人因為我過得好一點。當我試著這樣做的時候,發現自己自然會變得更友善、更寬容,也更真誠。或許,這才是值得的價值吧。



最後:我想成為誰?


我還在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但現在,我也會多問一句:「我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孩子的眼光很單純,Mick’s Rule 是我的提醒。如果答案是成為一個讓人安心、被理解、被幫到的人,那我就知足了。我沒什麼大本事,但希望能踏踏實實地努力,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好一點。這應該就是我想走的路吧。

2025/02/18

動態拉伸(Dynamic Stretching)

 動態拉伸(Dynamic Stretching)是一種透過控制的動作來增加關節活動度、激活肌肉並提升運動表現的拉伸方法。與靜態拉伸不同,動態拉伸通常是在活動前進行,能幫助身體進入最佳狀態。以下是一些熱門的動態拉伸操作手法和系統:

🔹 熱門動態拉伸操作手法

  1. 行進式弓箭步(Walking Lunges)

    • 主要拉伸部位:臀部、股四頭肌、髖屈肌
    • 方式:向前跨一步,後腿膝蓋接近地面,保持核心穩定,然後換腳前進。
  2. 高抬膝(High Knees)

    • 主要拉伸部位:股四頭肌、髖屈肌
    • 方式:快速抬起雙膝至腰部以上,配合手臂擺動,提高心率並增加靈活性。
  3. 側弓步(Lateral Lunges)

    • 主要拉伸部位:內收肌、大腿內側、臀部
    • 方式:向側邊跨出一大步,另一隻腿伸直,保持背部挺直,然後換邊。
  4. 跨步加上身旋轉(Lunge with Twist)

    • 主要拉伸部位:臀部、核心、脊椎、股四頭肌
    • 方式:做弓箭步時,上半身向前腿方向旋轉,加強身體活動度。
  5. 踢腿動作(Leg Swings)

    • 主要拉伸部位:臀部、腿後肌群、髖部
    • 方式:
      • 前後踢腿(Front-to-Back Swings):單腳站立,另一隻腳前後擺動。
      • 側向踢腿(Side-to-Side Swings):單腳站立,另一隻腳左右擺動。
  6. 肩膀與手臂繞環(Arm Circles & Shoulder Rolls)

    • 主要拉伸部位:肩膀、手臂、上背部
    • 方式:手臂向前或向後畫圈,或肩膀做環繞動作,放鬆上半身肌肉。
  7. 跳躍開合(Jumping Jacks)

    • 主要拉伸部位:全身,特別是肩部與腿部
    • 方式:雙腳開合同時雙手上舉,保持動態節奏。
  8. 臀部畫圈(Hip Circles)

    • 主要拉伸部位:髖部、臀部
    • 方式:站立後雙手扶住髖部,順時針與逆時針畫圈。
  9. 腳踝繞圈(Ankle Circles)

    • 主要拉伸部位:腳踝、小腿肌群
    • 方式:單腳抬起,腳踝順時針與逆時針繞圈。

🔹 熱門動態拉伸系統

  1. FMS(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 主要針對動作模式評估,並提供相應的動態拉伸方案,以提升活動度和穩定性。
  2. PRI(Postural Restoration Institute)

    • 專注於身體對稱性與呼吸整合,運用動態拉伸來調整肌肉張力和身體平衡。
  3. AIS(Active Isolated Stretching)

    • 透過短時間(約2秒)的動態拉伸,幫助特定肌群激活並提高運動表現。
  4. CARS(Controlled Articular Rotations)

    • 來自FRC(Functional Range Conditioning)系統,主要用來提高關節活動範圍,透過動態旋轉來強化肌肉控制力。
  5. PNF動態拉伸(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 雖然傳統PNF以靜態為主,但部分變體包含動態元素,例如收縮-放鬆模式,以增加關節活動度。
  6. Yoga Flow(動態瑜珈)

    • 結合動態瑜珈體式,如戰士式、貓牛式等,提升柔軟度和肌肉控制能力。
  7. 動態柔術拉伸(Dynamic BJJ Stretching)

    • 格鬥運動專用的動態拉伸,如滾動、移動橋式,提升靈活性與爆發力。

這些動態拉伸手法與系統適合在運動前進行,能夠幫助你提升肌肉彈性、關節靈活度,並降低運動傷害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