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5

ChatGPT - 孤兒院和寄宿學校之間的相似之處

 孤兒院和寄宿學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也有一些相似之處。以下是這些相似之處的一些例子:

  1. 都提供住宿:孤兒院和寄宿學校都提供學生住宿的地方。孤兒院是為沒有家庭照顧的孩子而設計的,而寄宿學校則是為學生提供方便的學習和社交環境而設計的[1][2]。

  2. 都提供教育:孤兒院和寄宿學校都提供學生教育的機會。孤兒院通常是由政府或慈善機構運營,為貧困或失去父母的孩子提供教育[4]。寄宿學校則是私立學校的一種形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術和社交發展[7]。

  3. 學生都離開家庭:孤兒院和寄宿學校的學生都離開家庭生活。在孤兒院,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家庭或家庭無法照顧他們。在寄宿學校,學生可能是因為他們來自遠離學校的地方,或者他們的家庭生活不適合學習[2]。

總之,孤兒院和寄宿學校都是為學生提供住宿和教育的場所。然而,孤兒院主要是為沒有家庭照顧的孩子設計的,而寄宿學校主要是為提供優質學術和社交環境的學生設計的。


孤兒院院長可以學習以下幾點從寄宿學校中提升孩子的發展[6]:

  1. 提供學生適當的獨立性,使學生有能力獨立生活並做出自己的決定。
  2. 提供學生學習新技能和認識新朋友的機會。
  3. 創造鼓勵學生發展專業技能的環境。
  4. 提供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鼓勵學生進行健康和積極的活動。
  5. 透過社交和體育活動,讓學生培養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

除此之外,孤兒院院長也可以學習如何與家長建立良好關係[9],以便與家長溝通孩子的進展和需要。此外,孤兒院院長可以考慮提供類似私立學校所提供的教育,並且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個人的需求和發展。


學生導向的學校系統(student-directed school system)是一種教育方法,其中學習者可以自主地確定學習的內容和方式[6]。這種方法通常是針對小組或個人學生而言,以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以下是一些有關學生導向的學校系統的資訊:

  • 一個學生導向的學習空間可以促進自主學習,使學生更容易從傳統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主導的學習[3]。
  • 學生導向的靈活模式(student-directed flex model)是許多學校採用的混合式學習方法,給予學生在教學方面的主導權[4]。
  • 一些教育機構將學生導向的學習納入了其教育目標中,以培養學生的學術和社交技能[7]。
  • 學生導向的學習方法需要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教師的角色是管理學生的學習[6]。

總結來說,學生導向的學校系統是一種能夠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然而,學生導向的學習方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需要學校和教育機構在學生導向的學習空間和教學方面加以支持和指導。


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孤兒院的孩子創建健康的學習環境:

  1. 建立溫暖關愛的關係。和每個孩子及其家庭建立親密的關係,理解他們的發展、溝通方式和氣質 [1]。

  2. 提供積極的學習經驗。為孩子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鼓勵他們參加課外活動和社交活動 [2]。

  3. 創建一個屬於孩子的學習空間。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合他們學習的環境,例如可以提供音樂、繪畫等學習資源 [5]。

  4. 給孩子分配自由時間。為孩子分配自由時間,讓他們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 [6]。

  5. 激勵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建立一個支持孩子學習和成長的環境,例如可以提供學習社區和機構的支持 [8]。

建立有結構的日常生活與允許孩子有自由時間和自主權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以下是一些方法:

  1. 創建一個明確的日常生活,但也要為孩子留出一些自由時間。這樣可以讓孩子在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下生活,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自主探索和玩耍[1]。

  2. 逐步引入新的日常生活習慣,可以從晚餐到睡覺之間的時間段開始。建立一個穩定的日常生活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2]。

  3. 在緊急情況下,建立穩定的日常生活可以幫助孩子減少壓力和焦慮,同時也能夠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3]。

  4. 創建一個明確的日常生活可以讓孩子感到在掌控環境,有助於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和安全感[4]。

  5. 向孩子解釋日常生活的好處,讓他們能夠理解為什麼日常生活和自由時間的平衡是重要的[5]。

  6. 給孩子創造掌控環境的機會,例如讓他們自己做些簡單的事情[10]。

  7. 給孩子留出一些自由時間,讓他們可以自由發揮,培養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

  8.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自主權,例如讓他們參與選擇活動的過程[8]。

總之,建立穩定的日常生活可以幫助孩子增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個基本的日常結構,同時為孩子們留下自由時間和自主權。[2] 例如,家長可以在孩子們的日程表上安排一些固定的時間段,以便進行作業、吃飯、上床睡覺等活動。然而,在這些固定時間之外,家長應該為孩子們留下足夠的自由時間,讓他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探索世界和培養自信心。[1] 家長可以讓孩子們參與決策,例如讓他們選擇某些活動或自由遊戲的時間和內容。[8] 這樣可以讓孩子們感覺到自己對於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權,進而增強自信心。此外,家長還可以鼓勵孩子們自主地解決問題,例如讓他們嘗試自己穿衣、整理房間等。[10]

除了自由時間和自主權,建立日常結構也是培養孩子們自信心的重要一環。 [4] 家長可以透過建立固定的日常活動和習慣,幫助孩子們建立安全感和穩定感。[3] 例如,固定的作業時間和睡覺時間可以讓孩子們建立規律的生活節奏,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在這些固定的時間之中,家長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幫助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6]

總的來說,建立一個平衡的結構和自由時間的日常安排,可以讓孩子們發展自信心,此外,您可以鼓勵孩子自行製定和規劃自己的活動,並且在可控範圍內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閱讀、玩遊戲、繪畫等等[1]。另外,給予孩子一些自主權和控制權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讓他們自己決定食物、服裝等等[10]。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同時也可以讓他們學會如何做出自己的決定。

總體而言,平衡結構化的日常生活和自由時間與自主權是非常重要的。您可以透過建立常規和預測性的活動來創造結構,同時給予孩子自主權和自由時間以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ChatGPT - 個人化學習&研究內容

 近年來,教育領域普遍探討個人化學習的相關技術和機制。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網路搜尋結果,提供有關動態生成個人化內容的學習和研究目的的技術和機制。

  1. 根據個人學習者的特徵系統化地調整教學的個人化教育已經成為長期追求的目標之一。這篇文章綜述了實驗室、教室和數字學習環境中進行的個人化教育研究。發現在所有的學習環境中,當相關的學習者特徵被充分考慮時,個人化學習是最成功的[1]。

  2. 人工智慧角色可用於創建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引人入勝的學習材料,從在教室中傳遞內容到在博物館、歷史古蹟等地點與內容互動[2]。

  3. 教師、學校、區域、州和技術開發人員致力於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體驗,但個人化學習(PL)的定義不同,設計常常涵蓋多個組件。定義和實施的差異使得研究個人化學習和設計如何利用學生特徵可靠地實現目標學習變得復雜[3]。

  4. 個人化學習在這個技術豐富的環境中蓬勃發展,但單獨使用是不足以革新學生的課堂體驗。另一方面,教師更重要[4]。

  5. 本章討論使用技術創建個人化學習路徑。這些應用適用於任何課堂格式,這些應用程序提供了建立能力、促進深入和主動學習以及賦予教師數據驅動的決策能力的解決方案[5]。

    1. 關鍵詞:個人化內容推薦、學習風格、學習對象、專家系統、適應性教育系統。簡而言之,教學中使用電腦作為教學學習資源的發展,允許教師和學生使用電腦進行學習和教學。目前,即使教師沒有高級技能[6],也可以透過這些技術來進行個人化學習。

    2. 適應性學習技術為各個學科和情境下探索了以新方式個性化內容和教育體驗的選擇。 2018年NMC高等教育地平線報告將適應性學習技術定義為監測學生進度並使用數據修改指導的技術。[7]

    3. 技術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或系統。在教育中,這意味著“用於支持教學和學習的東西或工具”(貝茨,2015)。根據這個定義,教育技術 - 作為工具 - 可以包括軟件(如文字處理器)、系統(如學習管理系統)、服務(如YouTube或...)[8]。

    總之,動態生成個人化內容的學習和研究目的的技術和機制有許多不同的應用和定義。這些技術和機制可以使用數據分析、專家系統、人工智慧等技術來實現個人化學習和研究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個人化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導,並根據學生的特徵和需求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這些技術和機制也可以應用於不同的學科和情境,從教室教學到博物館和其他地方的學習體驗都可以透過這些技術來提升學習效果[2][7]。

ChatGPT - 兒童如何面對過動症(ADHD)

兒童如何在過動症(ADHD)中找到方法並充分利用它?

  1. 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尋求專業醫生的建議,根據個人情況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治療方法可能包括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或兩者兼而有之。
  2. 建立結構和規律:為兒童創建一個組織良好且有規律的生活環境。例如,每天按時睡覺、起床,並分配固定時間進行學習和休閒活動。
  3. 設定明確的規則和期望:為孩子制定清晰的家庭規則和期望值,並對遵守規則給予正向鼓勵。
  4. 學會時間管理:教導兒童使用日程表、待辦事項清單或其他時間管理工具,以幫助他們安排和完成任務。
  5. 鼓勵運動和戶外活動:定期參加運動和戶外活動可以幫助兒童專注力和情緒管理。選擇適合孩子的運動,如游泳、足球或跑步。
  6. 學習放鬆技巧:教導兒童使用深呼吸、進行冥想或其他放鬆技巧,以幫助他們緩解壓力和焦慮。
  7. 強調孩子的優勢:關注孩子在ADHD中的優勢,如創造力、能量和熱情,並幫助他們將這些特質運用到學習和日常生活中。
  8. 增強自尊心:讓孩子參與他們喜歡並擅長的活動,以提高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9. 與學校合作:與孩子的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共同制定支援計劃,以確保孩子在學校獲得適當的幫助。
  10. 參加支援團體:讓兒童和家庭成員參加ADHD支援團體,與其他面臨類似挑戰的家庭分享經驗和建議。

過動症兒童在過動症(ADHD)中,兒童和家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持續應對和克服挑戰:

  • 保持耐心和積極態度:學會接受過動症帶來的挑戰,並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家長應該耐心對待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波動。
  • 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有助於兒童保持專注力和穩定情緒。確保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以及規律的運動。
  • 設定適當的目標:為孩子設定可以實現的短期和長期目標。慢慢提高要求,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
  •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孩子建立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安靜的環境下學習、分段完成任務和定期休息。
  • 教導社交技巧:引導兒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會與他人分享、合作和解決衝突。
  • 家庭參與:讓全家人共同參與支持孩子,並給予關愛和鼓勵。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與支持至關重要。
  • 靈活調整教育策略:根據孩子的需求和表現靈活調整教育策略,確保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足夠的支持。
  • 定期評估和調整治療方案:與專業醫生保持密切聯繫,定期評估孩子的症狀和治療效果,並在需要時調整治療方案。
  • 尋求專業協助:在必要時,尋求心理治療師、專業教育顧問或其他專業人士的幫助,以確保孩子得到全面支持。 

1. Russell A. Barkley

  • 理論與發現: Russell Barkley 是一位在 ADHD 領域的領軍學者,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ADHD 的行為與認知特徵。他提出了執行功能缺損(executive function deficits)是 ADHD 的核心問題之一。Barkley 認為 ADHD 並不僅僅是注意力的問題,而是涉及自我控制和情緒調節的綜合障礙。
  • 發表: Barkley 的著作包括《ADHD: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這本書是臨床和教育專業人員的重要參考資料。此外,他在許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關於 ADHD 診斷和治療的文章。
  • 兒童
    • 建立清晰的日常規範:Barkley 建議為 ADHD 兒童建立明確的日常常規,包括固定的睡眠時間、用餐時間和學習時間,這有助於減少焦慮並提高日常功能。
    • 使用視覺輔助工具:如使用圖表、清單和計時器來幫助孩子遵守日程和完成任務。
    • 增強正向行為:使用積極的行為增強策略,例如獎勵系統來鼓勵良好行為。
  • 成人
    • 時間管理技巧:建議使用行事曆、提醒應用程式和計劃工具來協助安排日程和提高工作效率。
    • 優先處理和分段工作:將任務分解為更小的部分並設定優先級,有助於成人 ADHD 患者更好地專注於工作。
    • 尋求支持:參加支持團體或尋求心理治療,以討論挑戰並學習新的應對策略。

2. Stephen P. Hinshaw

  • 理論與發現: Stephen Hinshaw 的研究主要關注 ADHD 的社會和情感影響,特別是在兒童和青少年中。他的研究發現 ADHD 與自尊心低落、社會孤立和情緒困擾有關,並強調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 發表: Hinshaw 在《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及《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等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關於 ADHD 社會影響的研究。他的著作《The ADHD Explosion: Myths, Medication, Money, and Today's Push for Performance》深入探討了 ADHD 診斷和治療的現狀及其背後的社會因素。
  • 兒童
    • 建立支持性的學校環境:與學校老師合作制定個性化教育計劃(IEP),以滿足 ADHD 兒童的學習需求。
    • 促進社交技能發展:通過角色扮演和社交訓練課程來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與同伴交往和處理衝突。
    • 情感支持:提供穩定和安全的家庭環境,並以開放的方式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
  • 成人
    • 改善職場溝通:學習並練習有效的溝通技巧,特別是在職場環境中,這對於改善人際關係和提高工作滿意度非常重要。
    • 處理情緒波動:學習情緒調節技巧,如正念冥想和深呼吸,以幫助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
    • 尋求職場支持:與雇主溝通工作中的困難,尋求合理的工作調整,如彈性工作時間或工作環境的改變。

3. Joseph Biederman

  • 理論與發現: Joseph Biederman 是 ADHD 生物學基礎研究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揭示了 ADHD 的遺傳和神經生物學基礎,特別是涉及到多巴胺系統的作用。他的研究顯示,ADHD 與家族病史密切相關,並且具有遺傳性。
  • 發表: Biederman 發表了大量關於 ADHD 遺傳和藥物治療的研究論文,特別是在《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和《Biological Psychiatry》上,他的研究成果是 ADHD 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基礎。
  • 兒童
    • 藥物治療結合行為治療:Biederman 強調藥物治療在 ADHD 管理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症狀較嚴重的兒童。他建議與行為治療相結合,提供全面的支持。
    • 家長教育:教育家長了解 ADHD 的生物學基礎和治療選擇,幫助他們更好地支持孩子的發展。
  • 成人
    • 多模式治療:建議成人 ADHD 患者考慮藥物治療結合認知行為療法(CBT),以改善注意力和減少衝動行為。
    • 持續監控和調整治療:定期與醫療專業人員聯繫,根據需要調整治療計劃,確保治療效果最佳。

4.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

  • 研究單位: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是世界上領先的心理健康研究機構之一,在 ADHD 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NIMH 進行了許多關於 ADHD 的大規模縱向研究,探索其神經生物學基礎、遺傳因素、以及有效的治療方法。
  • 理論與發現: NIMH 的研究包括使用神經影像技術來研究 ADHD 患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並對 ADHD 與其他共病症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支持多模式治療(藥物治療與行為治療相結合)是 ADHD 的有效治療方式。
  • 發表: NIMH 的研究結果通常發表在《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等高影響力期刊上。
  • 兒童
    • 早期診斷和干預:NIMH 強調及早識別和干預的重要性,並建議綜合使用藥物和行為治療來管理 ADHD 症狀。
    • 定期評估進展:定期評估兒童的進展,確保治療和支持策略的有效性。
  • 成人
    • 利用科技輔助工具:使用科技工具如手機應用程式和電腦軟件來幫助時間管理和組織工作。
    • 強調自我管理:培養自我監控和自我調整的技能,以更好地應對成人 ADHD 帶來的挑戰。
    • 支持系統的重要性:鼓勵成人 ADHD 患者尋求社區和支持團體的幫助,以減少孤立感並分享應對策略。

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ADHD Program

  • 研究單位: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 ADHD 計劃(ADHD Program)專注於 ADHD 的多方面研究,包括認知、情感、行為和遺傳因素。他們特別強調使用綜合評估來了解 ADHD 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 理論與發現: 該計劃的研究表明,ADHD 可能影響個體的整體發展,包括學業成就、社會交往和情緒發展。他們的研究強調社會支持和家庭參與在 ADHD 兒童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 發表: 該研究單位的工作經常發表在《Child Development》、《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和《Psychological Bulletin》等期刊上。
  • 兒童
    • 整合教育支持:透過在學校設立資源班級或提供個性化教學策略來支持 ADHD 兒童的學習。
    • 促進家庭參與: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和治療計劃,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勵。
  • 成人
    • 改善工作環境:調整工作環境,以減少分心因素,並建立一個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的工作空間。
    • 職業輔導:提供職業輔導,以幫助成人 ADHD 患者找到適合他們強項的工作。

6. New York University Child Study Center

  • 研究單位: 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Child Study Center)進行了大量關於 ADHD 的臨床研究,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
  • 理論與發現: 他們的研究強調 ADHD 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問題,包括學術困難、行為問題和社會技能缺陷。該中心強調早期識別和多學科方法來管理 ADHD。
  • 發表: 該中心的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等期刊上。
  • 兒童
    • 多學科方法:結合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的力量來制定和實施治療計劃。
    • 個性化支持計劃:制定個性化支持計劃,以確保 ADHD 兒童在學習和社交環境中得到最合適的支持。
  • 成人
    • 建立工作和生活平衡:幫助成人 ADHD 患者建立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避免過度工作和壓力。
    • 情緒管理和壓力緩解:提供技術和策略來幫助患者應對壓力並管理情緒,如正念和認知重構。

ChatGPT - 出版商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

 出版商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包括:

  1. 創建讀者需要的獨特內容:23.3% 的出版商表示,創建讀者需要的獨特內容是他們在2023年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6]。

  2. 跟上Google算法的變化:22.5% 的出版商表示,跟上Google算法的變化是他們的另一個重要挑戰[6]。

  3. 多元化網站收入:20.8% 的出版商認為,在網站收入方面進行多元化是他們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6]。

  4. 過多的書籍出版:市場上過多的書籍出版對作者和主要出版社造成了影響。預計今年將出版約365,000本新的紙質書籍,同時將出版約1,100,000本新的電子書籍[8]。

  5. 依賴廣告獲取收入:許多雜誌和數字出版物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過度依賴廣告獲取收入[7]。

  6. 滿足讀者和作者不斷變化的需求:隨著時代的變化,讀者和作者的需求正在發生重大變革。讀者變得更加專注、有組織和擅長運用科技,而作者則希望創作互動和定制化的內容[10]。

  7. 與大型媒體品牌競爭:消費者傾向於選擇知名度較高的大型媒體品牌,這使得知名度較低的出版商難以突圍或保持增長[5]。

  8. 提供多種內容格式:為了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出版商需要提供音頻、視頻和文字等多種內容格式,以迎合各種偏好[4]。

    1. 提高網站和搜索引擎優化(SEO):隨著越來越多的讀者轉向網路,出版商需要在營銷預算上投入更多資源以優化網站和搜索引擎排名,以吸引更多用戶[2]。

    2. 面對獨立出版的競爭:獨立出版越來越受歡迎,傳統出版商需要在這方面與獨立出版商展開競爭[4]。

    總之,出版商在當今市場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創建獨特內容、適應科技變革、滿足讀者需求等等。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出版行業中立足,出版商需要不斷創新和調整策略,以克服這些挑戰。

2022/07/19

關於合作

 剛把三兄弟叫過來說:我平常工作同事在不同的國家,我碰不到面,有人打混的話,有人搞砸,有人不合作效率差,我要負責。我只能友善的提醒,想辦法讓大家合作,溝通&一起把事情做好,這樣大家日子都好過。他們三個如果學會友善溝通,合作,提昇綜合效率的話,他們以後的日子會比較好過。


小孩子點頭,不知道他們懂多少。

2022/05/16

Idea >> Project >> Best Practice

 我相信CheckList for everything的作法,在建構人生系統的時候,整理有效率的checklist跟best practice可以在工作跟私人領域上節省許多時間。




要找check list跟best practice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上網找其他人整理出來的清單,把幾種不同觀點的list都執行實驗幾次,混搭改寫跟精簡之後,就可以找出比較適合自己的Best Practice。

有些時候,一些比較個人的需求,就可能是從一些平常零散想法筆記中Idea,在腦子中有些目標key result,開始去找欠缺的資源/知識/專家/工具...,經過時間慢慢成型的實驗Project,在實驗的過程中經由針對key result測量績效的反省,再去調整流程,有了better practice之後,再去跟相關領域的專家交流學習,逐漸地成為Best Practice。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checklist跟best practice都用mindmap template的方式來整理,說真的,因為還要另外開一個檔案,並不是那麼常用。但現在在Roam Research裡面要呼叫template超級快速,要最佳化人生系統又變得更容易了。

tagging, bi directional linking & markdown

 

在GTD還流行的年代,當時的概念是每個itme都要寫上一些metadata

- status: in progress, deferred, someday maybe

- location: @office, @home, @commute

- time: @morning, @phone, @writing

- person: w/Amy, w/Kevin...

當這些不夠用的時候,還要另外加上tag,當時David Allen說某個週末做一次review,可以更有效率,但我一直都有兩個疑問

1. 我覺得為了維護這些資料反而需要花費更多時間

2. 這個系統讓我壓力更大

3. 我不認為GTD可以Scale,當有更多成員,複雜性更高的時候,應該就會爆炸

當時有許多有趣的工具應該都是為了維護越來越複雜的metadata而衍生出來

- theBrain https://www.thebrain.com/ 可以連結文件彼此之間的概念,到現在還是很優秀,但費用對我來說依舊沒有動力投資

- XMind 跟iThought我後來選了iThought,因為買斷對我來說感覺還是比較舒服,iThoughs作者英國光頭的形象也讓我比較有親切感。MindMap畫到一個程度,總是不容易再回去連結到其他的概念,Roam Research這些後來的工具讓使用者在觀念之間跳來跳去容易多了。Mindoomo, MindMeister, MindNode, Coggle, SimpleMind, MindManager, Visual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 Mind42, bubbl.us, 

- Tinderbox 另外一個想學沒學好的工具,我像是松鼠一樣蒐集了許多想要閱讀的清單,閱讀的速度跟不上蒐集的速度。還好現在有Speechify可以幫助我多讀一點東西。

不論如何,GTD在過去二十年依舊幫助我許多,改變了我安排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的習慣,到現在甚至改變了我手寫筆記的習慣,我也這樣請小孩子寫自己的筆記&日記。

  • ? 問題 >> ?該怎麼做
  • [ ]   該做的事情 >>[ ] 閱讀第二課
  • 想法 >> 可以用在肉桂麵包
  • -> 流程順序 >> 清洗 -> 烹飪 -> 上菜
  • # 標籤 >> #猴子 #自然課
  • @ context & location
  • - 條列項目 >>
    • - 物品一
    • -事件二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為了要釐清這些metadata之間的關聯性,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想要建立一個立體的tag關聯性整理界面,一個3D的網狀架構,讓概念之間彼此連結,並且用節點之間的距離,來換算關聯性跟權重,我想參考星狀資料結構,搭配Google Earth的界面來讓使用者(其實是我自己)來整理腦子的想法。這個概念太模糊,我就沒有能力可以實現。

後來的WikiNode, WikiLink都有了knowledge graph的技術,Roam Research, Obsidian, LogSeq等都有自動視覺化顯示概念關係的工具,我之前想要達到的目的,使用bi directional linking甚至比視覺抓取方式更有效率。

感謝世界上這麼多傑出聰明的人們,許多困難我還在掙扎的時候,他們就實做出比我能想像到更好的工具出來給我們用了:)

數位工具簡化 2015 >> 2022

 正在整理老舊的mindmap檔案,發現到自己2015的guideline,現在看起來覺得很可愛


2022的今天,我的工具大概就剩下四類了

- Dashboard >> Notion.so

    視覺顯示,計算,多個資料表關聯性連結,目前還是Notion.so便宜,容易上手,支援的平台多。在Roam Research要達到Dashboard的目的相對就費力&沒那麼美觀。共享也非常的方便。

- Calendar >> Google Calendar

    因為相容性最好,不同裝置跟平台都可以用,所以重要的事件就都到Google Calendar上面去了,家庭,個人跟工作的,都在iPhone上可以看到,算是目前比較容易方便的模式。

- Thinking tool >> Roam Research 還有紙本筆記簿

    這個項目其實包含ideas, project & guideline 九成的時間都在電腦跟機械鍵盤旁邊,所以Roam Research是最好的選擇,多向連結還有持續更新的功能真的很方便,我知道我該學著用Obsidian跟LogSeq,但Roam瀏覽器打開就可以用真的很開心,在手機上也可以查詢(另外兩個工具應該需要另外付費)。

    紙本筆記簿是另外一個開使用的工具,相對於電腦書入,紙本筆記本寫起來更自由,腦子更愉快,因為可以邊寫邊塗鴉,註記跟連結,字的大小跟型態都可以隨意的改變。我發現我到寫的東西九成都是可以丟掉的,但就是那5%-10%的重點,就讓整個過程值回票價了。另外相對於用鍵盤打字,寫字跟塗鴉相對的抒壓,腦子的狀態也相對的有創意,可以做比較好的決定。

    當沒電腦或紙張的時候,就用iPhone的note,語音輸入,有空的時候再去處理。該做的事情在to do,想法放在notes,手寫跟手機上的note最後都會回到Roam Research。

- 普通代辦事項 >> Apple To do list

    生活跟工作的一些必須要處理的雜事,沒辦法成為重要的里程碑,處理完就可以忘記的,放在手機的代辦事項剛剛好,可以跟家人分享共同維護,這些事情放在Notion.so就有點浪費時間了。

2022/03/30

Pizza using poolish

 

300g的水
300g 高筋或00麵粉
5g酵母
5g蜂蜜或糖
混合完畢之後,在室溫放一個小時左右,讓酵母起作用

看到這個狀態,就可以放冰箱冷發酵16-24小時

加入700g麵粉
400g水
30g鹽
12g橄欖油


打成麵團之後,再放冰箱16-24小時冷發酵

2021/09/22

掛燙機購買前資料搜尋

2021/09/19

台灣跟澳洲可以有更多的農業合作

 我對農業一竅不通,印象中,農業應該是台灣的強項,台灣應該是農業科技大國。


但同時,另外一個印象是,台灣的農業傳承斷層非常的嚴重。在社會風氣上,農業專業所得到的認同&尊重並不多。


對於澳洲的認識,是幾年前由我的澳洲主管&同事開始,在過去只知道有許多人會到澳洲打工遊學。


這陣子在想,到澳洲遊學打工不應該是唯一的交流方式,澳洲有廣大的土地,而台灣有足夠的農業專業人才,澳洲跟可以跟台灣的農業有更多的產學合作。


不知農委會有哪些計畫在幫助台灣的農業研究人員與澳洲接軌呢?


2021/08/10

正負零±0 XQS-Y620 DC 直流12吋節能遙控立扇 群光維修客服體驗

 2019 六月購買的風扇,在2021 七月開始沒有反應,看了保證書已經過保(一年保固)。

群加是負責維修的廠商,打電話正負零客服中心:0800-255-123之後告知寄送到負責維修的部門,附上紙條寫著 1. 異常狀況 2. 過保 3. 收件人資訊

  • 桃園市楊梅區高獅路865號
  • 群光電子維修部 徐小姐
  • 0800-255123 #16712

包裝寄送之前打電話跟徐小姐確認,徐小姐告知底座&葉片可以不用寄回。所以就箱子中拿了出來,客服先前請我們確認變壓器,所以將變壓器也一起寄過去。過保固之後可以繼續負責維修,這挺好的。


寄出一個星期後沒有收到確認電話,所以打了電話給群光客服確認。徐小姐告知已經收到,會再提供維修報價,並且提供Line帳號可以即時溝通。


過了三天,收到電話,更換主機板的費用為$670,比我想像中的還要低許多。轉帳付款。並且很高興的知道,群光也負責 Balmuda產品的售後服務,後來就安心的訂購了看了很久的 Balmuda The Light




等了四天後收到風扇了,但卻沒有變壓器,看到了維修部門的簽收單中缺了變壓器,擔心可能是處理包裝的時候一起被丟掉了,跟Line客服詢問之後,客服也是拿系統點收清單給我看,我告知如果丟了那我就買再買一個變壓器吧,但還是希望維修部幫我再找一下。






Line客服告知我可以上官網買,我再問了一次真的找不到嗎,客服很快速的回找不到。快到讓我覺得根本沒打電話給維修部門確認,我也開始後悔買Balmuda the light了。

群光的維修&銷售客戶服務屬於兩個部門,這算是常見的編制。就我的體驗來說比較失望的有幾點

  • 收到維修物品後沒有主動email或者電話聯繫,過了七天後我主動 follow up才知道狀況
  • 點收缺了變壓器這部分,我可以理解人為疏忽,但我會期待客服請維修部同事找一下之後,晚一點再回覆我。
  • 客服直接給我購買網址,對於我問的問題,回覆那是另外一個部門負責的。這種回應方式會讓客戶覺得在跟公家機關打交道。
代理商很重要,客服的工作流程&訓練也很重要,Fibbit, Jabra, Balmuda, SanDisk這幾個牌子可能暫時都會移除考慮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