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把三兄弟叫過來說:我平常工作同事在不同的國家,我碰不到面,有人打混的話,有人搞砸,有人不合作效率差,我要負責。我只能友善的提醒,想辦法讓大家合作,溝通&一起把事情做好,這樣大家日子都好過。他們三個如果學會友善溝通,合作,提昇綜合效率的話,他們以後的日子會比較好過。
小孩子點頭,不知道他們懂多少。
剛把三兄弟叫過來說:我平常工作同事在不同的國家,我碰不到面,有人打混的話,有人搞砸,有人不合作效率差,我要負責。我只能友善的提醒,想辦法讓大家合作,溝通&一起把事情做好,這樣大家日子都好過。他們三個如果學會友善溝通,合作,提昇綜合效率的話,他們以後的日子會比較好過。
小孩子點頭,不知道他們懂多少。
我相信CheckList for everything的作法,在建構人生系統的時候,整理有效率的checklist跟best practice可以在工作跟私人領域上節省許多時間。
在GTD還流行的年代,當時的概念是每個itme都要寫上一些metadata
- status: in progress, deferred, someday maybe
- location: @office, @home, @commute
- time: @morning, @phone, @writing
- person: w/Amy, w/Kevin...
當這些不夠用的時候,還要另外加上tag,當時David Allen說某個週末做一次review,可以更有效率,但我一直都有兩個疑問
1. 我覺得為了維護這些資料反而需要花費更多時間
2. 這個系統讓我壓力更大
3. 我不認為GTD可以Scale,當有更多成員,複雜性更高的時候,應該就會爆炸
當時有許多有趣的工具應該都是為了維護越來越複雜的metadata而衍生出來
- theBrain https://www.thebrain.com/ 可以連結文件彼此之間的概念,到現在還是很優秀,但費用對我來說依舊沒有動力投資
- XMind 跟iThought我後來選了iThought,因為買斷對我來說感覺還是比較舒服,iThoughs作者英國光頭的形象也讓我比較有親切感。MindMap畫到一個程度,總是不容易再回去連結到其他的概念,Roam Research這些後來的工具讓使用者在觀念之間跳來跳去容易多了。Mindoomo, MindMeister, MindNode, Coggle, SimpleMind, MindManager, Visual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 Mind42, bubbl.us,
- Tinderbox 另外一個想學沒學好的工具,我像是松鼠一樣蒐集了許多想要閱讀的清單,閱讀的速度跟不上蒐集的速度。還好現在有Speechify可以幫助我多讀一點東西。
不論如何,GTD在過去二十年依舊幫助我許多,改變了我安排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的習慣,到現在甚至改變了我手寫筆記的習慣,我也這樣請小孩子寫自己的筆記&日記。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為了要釐清這些metadata之間的關聯性,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想要建立一個立體的tag關聯性整理界面,一個3D的網狀架構,讓概念之間彼此連結,並且用節點之間的距離,來換算關聯性跟權重,我想參考星狀資料結構,搭配Google Earth的界面來讓使用者(其實是我自己)來整理腦子的想法。這個概念太模糊,我就沒有能力可以實現。
後來的WikiNode, WikiLink都有了knowledge graph的技術,Roam Research, Obsidian, LogSeq等都有自動視覺化顯示概念關係的工具,我之前想要達到的目的,使用bi directional linking甚至比視覺抓取方式更有效率。
感謝世界上這麼多傑出聰明的人們,許多困難我還在掙扎的時候,他們就實做出比我能想像到更好的工具出來給我們用了:)
正在整理老舊的mindmap檔案,發現到自己2015的guideline,現在看起來覺得很可愛
- Dashboard >> Notion.so
視覺顯示,計算,多個資料表關聯性連結,目前還是Notion.so便宜,容易上手,支援的平台多。在Roam Research要達到Dashboard的目的相對就費力&沒那麼美觀。共享也非常的方便。
- Calendar >> Google Calendar
因為相容性最好,不同裝置跟平台都可以用,所以重要的事件就都到Google Calendar上面去了,家庭,個人跟工作的,都在iPhone上可以看到,算是目前比較容易方便的模式。
- Thinking tool >> Roam Research 還有紙本筆記簿
這個項目其實包含ideas, project & guideline 九成的時間都在電腦跟機械鍵盤旁邊,所以Roam Research是最好的選擇,多向連結還有持續更新的功能真的很方便,我知道我該學著用Obsidian跟LogSeq,但Roam瀏覽器打開就可以用真的很開心,在手機上也可以查詢(另外兩個工具應該需要另外付費)。
紙本筆記簿是另外一個開使用的工具,相對於電腦書入,紙本筆記本寫起來更自由,腦子更愉快,因為可以邊寫邊塗鴉,註記跟連結,字的大小跟型態都可以隨意的改變。我發現我到寫的東西九成都是可以丟掉的,但就是那5%-10%的重點,就讓整個過程值回票價了。另外相對於用鍵盤打字,寫字跟塗鴉相對的抒壓,腦子的狀態也相對的有創意,可以做比較好的決定。
當沒電腦或紙張的時候,就用iPhone的note,語音輸入,有空的時候再去處理。該做的事情在to do,想法放在notes,手寫跟手機上的note最後都會回到Roam Research。
- 普通代辦事項 >> Apple To do list
生活跟工作的一些必須要處理的雜事,沒辦法成為重要的里程碑,處理完就可以忘記的,放在手機的代辦事項剛剛好,可以跟家人分享共同維護,這些事情放在Notion.so就有點浪費時間了。
我對農業一竅不通,印象中,農業應該是台灣的強項,台灣應該是農業科技大國。
但同時,另外一個印象是,台灣的農業傳承斷層非常的嚴重。在社會風氣上,農業專業所得到的認同&尊重並不多。
對於澳洲的認識,是幾年前由我的澳洲主管&同事開始,在過去只知道有許多人會到澳洲打工遊學。
這陣子在想,到澳洲遊學打工不應該是唯一的交流方式,澳洲有廣大的土地,而台灣有足夠的農業專業人才,澳洲跟可以跟台灣的農業有更多的產學合作。
不知農委會有哪些計畫在幫助台灣的農業研究人員與澳洲接軌呢?
2019 六月購買的風扇,在2021 七月開始沒有反應,看了保證書已經過保(一年保固)。
群加是負責維修的廠商,打電話正負零客服中心:0800-255-123之後告知寄送到負責維修的部門,附上紙條寫著 1. 異常狀況 2. 過保 3. 收件人資訊
包裝寄送之前打電話跟徐小姐確認,徐小姐告知底座&葉片可以不用寄回。所以就箱子中拿了出來,客服先前請我們確認變壓器,所以將變壓器也一起寄過去。過保固之後可以繼續負責維修,這挺好的。
過了三天,收到電話,更換主機板的費用為$670,比我想像中的還要低許多。轉帳付款。並且很高興的知道,群光也負責 Balmuda產品的售後服務,後來就安心的訂購了看了很久的 Balmuda The Light
等了四天後收到風扇了,但卻沒有變壓器,看到了維修部門的簽收單中缺了變壓器,擔心可能是處理包裝的時候一起被丟掉了,跟Line客服詢問之後,客服也是拿系統點收清單給我看,我告知如果丟了那我就買再買一個變壓器吧,但還是希望維修部幫我再找一下。
Line客服告知我可以上官網買,我再問了一次真的找不到嗎,客服很快速的回找不到。快到讓我覺得根本沒打電話給維修部門確認,我也開始後悔買Balmuda the light了。
群光的維修&銷售客戶服務屬於兩個部門,這算是常見的編制。就我的體驗來說比較失望的有幾點
這世代不缺內容,在此分享一些提升消化資訊效率的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