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9

按鈕

猴子們,

昨天跟Anne阿姨聊天,說到男生從小就喜歡玩槍,想到另外一個小孩子沒辦法控制的反應:按按鈕。

剛才看一號在玩電鋼琴,其實對於琴鍵的部分沒有多大的興趣,或許是還沒有音樂的概念,但對於上面那一排切換音色&功能鍵,按下之後沒有任何聲音,只有燈光一閃一暗,一號卻玩得非常開心。

開始在想這是小孩子,還是動物的天性。我以前在玩音樂設備、合成器&控制器的時候,多半也不知道自己在幹麻,會有什麼結果。看到不同的機器上有排列稍微不同的knobs, fader, buttons就很興奮,實際上知道怎麼用的話這些東西的運作邏輯是大同小異的。

也是這樣,看著一號興奮得按著按鈕,對琴鍵沒什麼興趣,感覺自己有點能理解。

大猴子

2014/10/18

政黨候選人之外的選舉模式

相較於政治黨派所推薦出來的立法委員,我比較喜歡在選舉的時候,可以依照功能性來票選喜歡的社會運動團體。


例如:
對勞工權益相關法案有興趣的選民一起投票選出三個勞工運動團體來規劃政策。
對教育改革相關法案有興趣的選民一起投票選出三個教育改革團體來規劃政策。
對於稅法改革相關法案有興趣的選民一起投票初三個稅法改革團體來規劃政策。


讓了解&關心某個議題的選民,可以用既有的認知&對團體之過往表現,來評判選出適合進行政策改革之幾個團體一起合作。


投票的選民&改革團體都是是了解問題&有熱情專注的族群。
選的選民知道怎麼挑選改革團體,同時改革團體之間只有競爭政見,並可同時合作而非敵對。
對於利益團體來說,同時要洗腦關注議題的少數選民&社會團體,難度應該比較高。

2014/10/14

CCSS 共同核心教育標準

剛讀到美國的共同核心教育標準CCSS(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的介紹,其實是很符合邏輯的做法,但在台灣的教育改革似乎家長們比較少提到,在此做一下筆記。

CCSS提供教師&家長一個一致清楚的標準,協助了解學生們需要學習哪一些與未來進入職場&高等教育之必要核心內容,讓教師&家長能提供學生們所需要的幫助,同時讓美國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更有競爭力。

標準中要點:數學&語言、歷史、社會科學、科技

標準的發展要素:
- 需有研究&證據支持之基準
- 與職場&高等教育之 環境預期一致
- 詳盡&仔細
- 參考全球教育環境發展
- 持續完善

核心教育標準由多方定期討論調整,雖然美國對自身的教育體制也有諸多批評,但對於美國學校中學生們可以依照興趣&能力來自由選課,而不是根據年齡&年級的套裝課程,還蠻懷念的。在不同科目每一個學生「開竅」的時機都不太一樣,用單一的進度來評斷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的評估基準並不著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不是很健康的做法。

現階段我依舊相信給學習者比較友善的環境是

1. 協助建構基礎知識
2. 提點學習技巧
3. 保護好奇心&學習興趣
4. 提供參考資源
5. 提供練習找答案、挑戰解決問題 、互動激盪學習的環境

我相信依照這樣的方向運作對於學校系統的學生或職場培訓都可以孕育出一個比較令人愉快的環境,讓學生&專業工作者都可以發展地更自然、有效率。

2014/10/12

2種教學流程的比較

成人學習&幼兒學習在心理需求的層面差異並不是那麼大,我們希望能刺激學習者的好奇心、協助培養更合適的學習技巧、保持終身主動學習的動力。雖然好奇心&學習是天性,卻可經由長時間的權威、壓力、制式流程而抹殺殆盡。小孩子喜歡發掘學習自己有興趣的問題,用自己的觀點去思索&發問,同時對他人的觀點&疑點也是同等的興趣,學習者喜歡共同學習。

在此比較兩種常見的教學流程:

A:1. 講解新內容 -> 2. 課堂中複習內容 -> 3. 課後作業複習
B:1. 課前預習內容 -> 2. 課堂中講解 -> 3. 課堂中提問

一般針對 A流程的批評為,學習者的程度有落差,所以在 A1階段,個別吸收狀況有落差,因此在 A2複習的階段難以跟上,部分學習者在A3的作業沒有能力進行。

B流程讓學習新內容的步驟放在教室以外,讓每一個學習者可以用自己的時間&節奏來吸收內容,並且整理自己不熟悉的問題帶到教室中。B2階段講解者可以在課堂中做重點有結構地講解,等於是學習者的第二次複習。最後在B3階段進行問答&討論,讓成員共同學習互相幫助。

以台灣的情況,A流程在國民教育大班制的情境下比較常發生,B流程在大學教育中比較常見。對於教師來說,由於變數較多,B流程的壓力會比較大,同時挑戰性&成就感也比較高。對於學校來說,B流程針對教師&學生的數字管理執行比較困難。

推廣 B流程,有些軟硬體的基礎架構需要先鋪好
- 更多元的參考資料:統一教科書對於部分學生來說可能太困難或太粗淺,針對一個主題學習者需要更多樣的參考資料,讓每個人可以更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能力&興趣的研讀內容。
- 鼓勵多元觀點:教學者成為課堂中的主持人,控制討論方向、進度&秩序,讓學習者在一個共同主要教學路徑軌道上,依舊有探索個人思維辯證的空間。
- 教師的多元獎勵機制:數字化的管理機制對於教學環境傷害性大於助益,主管機關&管理者需要開始用更寬廣&實際的方式來獎勵願意為學生開拓更寬廣學習空間的老師們,大環境才有永續發展的機會。



2014/10/06

沒有機會問金士傑的幾個問題

猴子們,

金老師到南投市來辦講座,現場居然三百多個位置爆滿,在參加前我寫下了幾個問題想知道劇場前輩的觀點,可惜會場有時報周刊的記者抓著麥克風用完了大部分的時間,就用自己的揣測在金的其他言談中拼湊出可能的回答。

「問題1」用詼諧的方式來呈現,會不會讓觀眾邊看邊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內察反省,甚至只記得笑點,失去之後思考的機會?

金士傑認為劇場不該是教堂或教室,不該傳教或授業,但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理解,閱讀的時候我可以重複、緩慢地去理解特定部分,可以與人討論後重新回來思考其內容。現場表演的方式對我來說步調太快,我可能需要透過筆記的方式才能記得我有興趣的觀點&邏輯。

「問題2」就以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個問題是角色混淆,把職場的自己帶回家,把面對朋友的自己用到對於另一半,有沒有什麼技巧可以跟大家分享?

金有提到「洗角色」的重要性,倒是沒有說到技巧,或許這是戲劇工作者本身的修煉之一。

「問題3」如何放下該放下的情緒
金在現場是用反問觀眾來提這一點,僅提到劇中的接受死亡或許就是一個擁抱,一個溫度。我自己的理解是接受,接受不能理解、不想理解、不喜歡的、無法改變的。接受,不再執著,就不會「過敏」了。接受是比較溫和的方式,不需要抗拒,也不需要刻意去遺忘。

「問題4」為什麼要演戲?
現場有一個記者問到編劇、導演、演員的角色金老師最喜歡哪一個,金回答導演最有成就感,但很累,所以是編劇,可以自己好好的寫。導演對於戲的掌握最多,可以控制的最多,但需要面對很多人的鳥事,編劇可以跟音樂家一樣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專心創作,演員賺錢最多,但直接面對觀眾&媒體評論,容易虛榮也容易受傷。

由於金在前半段持續地強調自己對於「俗」這件事的排斥,賺錢俗、穿新衣俗、消費俗。我其實不太理解為什麼金要為了「俗」眾創作&表演,畢竟要去感動人需要用「俗」人能被感動的方式,要去理解「俗」人的腦袋來寫故事,「俗」人的認同能有成就感嗎?畢竟金錢不是追求的考量了。

我猜就如金所回答,演出並不是最重要的事,透過劇場來實驗&理解哲學,才是有趣的事情,在每一次演出中調整實驗細微的地方,從觀眾的回應反饋得到思考的刺激,這是演出好玩的地方。

「其他心得」

金提到他這次用很寫實的演法,要讓前排觀眾有偷窺的感覺,不讓人感覺到在「表演」。但就我看到的片段來說,其實念台詞的味道還是挺重的,寫實的表現方式我覺得也不是什麼新鮮的手法了,BBC的 the office系列就用的非常的兇,我猜金老師比較少看歐美的東西。

金說改編劇本的要點有 1)選擇要素 2)重新組合 3)忠於原作,當然我想這是金個人的偏好,目前的年代對於「忠於原作」倒是寬容許多,在市場中需要與各種內容競爭,爭取到的觀眾很難如過去的年代忠誠、對於內容熟悉、有特定一致的特質。

我直覺想到的是 remix、排版、佈置,都需要為了「預設觀眾」來設計,在他們有興趣、有能力理解的範圍中用對應手法,再加上新奇的變化,大概用7:3的比例來調配,所以去接觸理解市場群眾是很重要的。

在網路上搜尋了一陣子金的歷年受訪,我開始有一種感覺,在接受訪問的過程中,金也在演著一個角色,其實私生活&真實想法金倒是保護地非常的好,把不同環節的界線劃得很清楚,這應該是比較健康、有效率、專業的作法。

我應該不會去看這場戲,可能把書重新找出來看。

大猴子

2014/10/05

猴子們

猴子們,

我現在34,一號兩歲兩個月,二號還有兩個月才會出來。

一號最近的變化,欺善怕惡、討好陌生人、擺姿態、發脾氣、耍賴、說謊、裝傻這些都已經很熟悉了。只在是面對比較兇或者行為比較粗暴的小孩子們,一號的姿態會很低,會保持距離,將遊樂設施讓給比較兇的小朋友,也會主動去拿玩具給他們。

一號脾氣大也會耍性格,例如今天下午爺爺在廚房,把不想吃的蛋糕丟在地上,我要一號撿起來一號也不檢,我說去廁所,一號就自己走去廁所讓我關起來,沒抱怨沒哭沒反應,就是不撿。

關了一陣子後,自己在裡面把門鎖上,爺爺還挺緊張的怕在裡面會怎麼了,我相信一號自己會開門就沒理會他,繼續在廚房烤肉&煮咖啡。一號後來哭著說尿在褲子裡面了,我也沒理會,說自己尿的自己處理。又過了一陣子,一號哭著說「小孩子要乖、小孩子要聽話」,其實我就有一點捨不得了,你們應該知道我不會要你們乖或者聽話,我覺得明理識相就好,乖&聽話是爺爺常說的,我倒是希望你們該反抗&提出意見的時候該說出來。所以當一號哭著說「小孩要乖、小孩子要聽話」的時候,我在想一號是不是誤會了我要求的是「服從」。

咖啡煮好了後,我過去跟一號說自己開門,一號果然自己從裡面就開門了。去看了一下褲子,居然沒尿,被一號騙了,也佩服一號心機的精進,幫一號擦洗乾淨之後抱到廚房,倒水給一號喝,一號繼續跟我玩,爺爺走過來看到一號跟沒發生什麼事情一樣的跟我互動,倒是挺訝異的。

原本打算媽媽早收工的話就帶一號去中興新村的兒童樂園,後來時間的關係就去學校操場,一號沙子玩得開心,抓沙子走到其他地方丟,玩了一陣子後我跟一號說不要往別的地方丟,這樣這裡就沒沙子可以讓你玩了,一號不太懂我的意思,想了一下之後就不丟了。玩的時候,一號在沙堆中擺出plank的姿勢(類似伏地挺身),我不知道這樣的體能算不算正常,感覺一號挺誇張的,媽媽後來看到說肯定是看我平常在運動的時候作這些動作,所以才學,我們兩個都擔心一號肌肉太發達以後長不高。

先前一號下午都會睡個一兩個小時,但最近一個星期開始延後到晚上六點甚八點都不睡,即便是累了也會硬撐,甚至我們要一號睡覺的時候一號會劇烈反抗。今天晚上八九點的時候把一號帶到媽媽床上,一號好生氣,瘋了一樣的大叫狂踢,我鬆手後一號用力踢摔下頭撞到地上,哭得好生氣,斜眼狠狠地瞪視著我,抱起來之後依舊不理會我,全身發抖鼻孔急促地喘氣表示憤怒,我模仿一號用鼻孔急促地喘氣,一號看了一陣子後想笑又不好意思笑,開始用力的以頭將我頂開。(一號的頭很有力的,抱著的時候我都需要很小心地怕被撞到臉或鼻子,痛死了。)

後來抱上床睡覺之後,整個背對著媽媽,我一開始不懂什麼意思,媽媽跟我說一號是因為生氣媽媽說要睡覺才會被我抱來,還是你媽了解你。抱幾分鐘,一號還是睡著了。

媽媽跟我說以後一號一定也會對他的小孩這麼兇,我其實不知道媽媽是不是指一號頭碰到地上那件事情,明天再跟媽媽聊,其實我沒有故意讓一號摔下去的。

其實以前有一個學長幫我算命說過我的小孩子會很兇,我只有比你們兇才能管的動你們,這是對我有影響的,尤其你們兩個都是男孩子,我基本上一些說好的原則不會有任何通融,但我對自己也有另外一個要求是,你們不需要對我感到恐懼,所以當有人說我對你們很兇的話,我會需要反省自己的作法有哪些需要調整。

為了希望傳達我要求的不是「服從」,一號如果說「不要」或者搖頭,我不會親他、不會抱他、不會接近他,如果開口說不想吃了我不會逼他吃完,但之後就沒有垃圾食品吃就是了。雖然我希望你們能直接表達你們的想法&意見,但後果也都是你們需要負責,東西弄亂弄髒了就要收好、清乾淨之類的。剛才在床上想著等你們長大是不是要調整「處罰」的方式,或許用「靜坐」之類的,我不想打你們,或許靜坐還不錯,我也可以跟你們一起靜坐,明天再跟你媽討論。

愛你們,

大猴子

2014/10/01

鄉民&行銷公關

傳統行銷公關公司用一串針對A公眾人物的低級留言,擷取畫面即可號招視聽眾對於A的同情、支持。

運動行銷&政治立場的應用可在競爭對手B族群的空間留下一連串針對B族群的低級言論,引起B族群同等低級的情緒言論,擷取畫面回到A族群中凝聚團結共識,共同對抗共同的敵人。

這些成本低,簡單,粗糙卻有效的的操作手法,滿足視聽眾的對抗情緒需求,就可以換到業主需要的曝光率&支持度。我們看影片見證都會檢驗其立場&真實性,對於網路上使用暱稱的言論卻願意相信其真實性。

許多的對立&敵意是第三方人為製造,銷售業績、群眾支持力量&選票他們拿到了,留下後續的社會傷害是人們承擔。

2014/09/30

香港、中國&台灣

猴子們,

又是一陣子沒給你們寫信了,香港這兩天在跟共產黨對峙,香港人很勇敢,因為我認為鼓吹別人去跟流氓起衝突是不負責任的事情,除了私底下跟香港朋友表示憂心&支持,倒是沒有其他的動作。

其實就算沒有跟媽媽結婚,我也會希望中國政府能讓老百姓的生活過的更好,我的觀念中每一個區域的公共事務經營者都有責任讓其居民過幸福滿足的生活。

抗爭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人民會放下生活中的要事聚集面對政府派出的軍警抗爭,絕對是有問題需要解決。也是這樣,任何權力、經濟實力、社會位階比較弱勢的族群在跟握有資源、權力的一方提出訴求的時候,我第一個反應通常都是支持弱勢的那一方,會去從他們的角度來了解狀況。

你們懂事之後的香港、中國&台灣關係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在網路上看到個發言,希望在這裡紀錄一下。

香港人是中國人,中國政府欺騙中國人民正在付出代價。
我支持中國人對抗中國政府。也很高興他們終於醒覺當初的決定是錯的,但是那是一個暴力集權國家的內政,要好好小心行事。
台灣的國際地位卻比香港還不如,我們有政府有軍隊有稅制有自己民生供輸體系。卻不能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外自立,反而天天要去靠中國。

香港有天生的劣勢,所以他們用金融想要在國際間取得不可取代的地位。
台灣不是香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沒有什麼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後天菲律賓的。
你在安排旅行行程嗎?
要按讚之前搞清楚你在按什麼。
我支持中國人爭取他們的權益,但是不好意思我不會跟中國人比。
我不是中國人。
那些支持香港人的所謂台派,我常看他們說要把689趕走。要他們道歉。那有投票結果要道歉的?這樣誰要改革?這是參與者共同要負責的結果,不是他們的單方面的責任。
不要再要說要把689趕走了,他們也不用道歉。這是一個我們共同參與也認同的機制,說好了就是要讓他們的決定代表台灣。
這不是道歉或是趕走有用的。
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是我們是好國好民。
好國好民會趕走想住在這邊的人嗎?
不要在那邊高舉鄭南榕卻做出蔡正元的行為好嗎。
中國人不管來自香港或是鄭州,他們都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人。
不要好像支持香港人你就比較高級了,醒醒吧,香港人就是中國人。
香港人上街爭取的是當初他們約定好要拿到的普選特首,不是選出北京人選中的特首。
你在那邊香港獨立什麼狗屁啦白癡。
不要把你自己的憂愁弱勢套用在別人的身上去分享那些同情。蠢死了。
我幫你整理一下。
1. 香港人是中國人。
2. 支持香港人的裡面有中國人跟台灣人。
3. 中國人支持香港人很明顯帶著試探共產黨跟觀望共產黨行為的實驗眼光。
4. 台灣人支持香港人大部分都顯得蠢而無腦。
5. 台灣人搞不清楚自己是誰的狀態清楚而明顯。
香港人想要告訴他們的政府說當初你答應的你給我做到。
台灣人總是告訴他們的國民黨說你沒做到沒關係我再給你四年。
高下立判。
香港人並沒有把自己當成權勢和財富的奴才,他們把自己定位在協助者。他們要分到他們應該分到的。
台灣人活該。
分不到還要幫人家擦桌子。 然後還說自己不是奴才。好好好你不是奴才,你是蔡正元跟羅淑蕾跟連勝文。
要說趕走,689沒有要把你趕走就不錯了,什麼少數服從多數這種蠢話你都說得出來,我說過一千次了。少數服從多數是壓制。少數只要尊重多數的決定,並且在做決定的時候不能犧牲少數族群的利益。
難怪你們一輩子也提出不原住民跟好的弱勢保護政策。
你他媽懂個屁少數。
少數尊重多數,多數保護少數才是民主。才是人權,才是愛。
我懶得罵你了。你高興就好。
你這種台灣人還喜歡把自己的蠢解釋成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台蠢。
中肯就中肯,在哪邊台肯的都有事。解殖不是去化,解殖是腦袋清楚,萬事萬物皆為我有。這才是對的。才是台灣最大的力量。
你不懂我也不意外。 

2014/09/25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II(2014) 中的領袖

昨天跟你媽看這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II(2014),電影中提到「領袖」的概念,用兩個角色來對照,挺有趣的。

有些領袖會讓你感到恐懼,
以些領袖會讓你充滿勇氣。

有些領袖讓你懷疑自己,
有些領袖讓你相信自己。

有些領袖會給你壓力,
有些領袖會給你力量。

有些領袖不斷地提醒你的不足,
有些領袖讓你知道自己的長處。

有些領袖用威脅恐嚇控制人,
有些領袖用言行理念帶領人。

有些領袖要你的成果,
有些領袖要你有成長。

有些領袖強調成員競爭,
有些領袖強調團隊合作。

有些領袖重視戰役的勝敗,
有些領袖重視永續的發展。

有些領袖相信權力是絕對的階級,
有些領袖相信權力是信任的託付。

有種領袖在狀況不對的時候,成員會鳥獸散,
有種領袖在狀況不對的時候,成員會更團結。

2014/09/13

常忘的 OSX設定


顯示 Finder隱藏檔案
defaults write com.apple.finder AppleShowAllFiles -boolean true
killall Finder

不顯示 Finder中的隱藏檔案
defaults delete com.apple.finder AppleShowAllFiles
killall Finder

2014/09/09

作文評分的三個要點

對於改考卷的老師來說,同樣一個題目的作文看了幾百幾千篇是很折騰人的,老師們在評分的時候除了注意基本的架構(如作文架構類型之「過去、現在、未來」),決定分數的高低通常還會注意文章中的證據、創意&表達這三要點。

證據:同樣的題目每個考生的架構&論點之差異並不會太大,而在文章中列舉有具體、與問題相關、可信而有力度的證據則是可以讓評分的老師看到其知識的深度&廣度。

創意:不論是幽默、讓人有觸動的故事、提出獨特的問題,只要滿足精簡、合宜&相關三個要點,創意的亮點可以讓疲於評分的老師從無聊中醒過來,並回饋在分數上。

表達:用詞之深度&精準度、字句段落架構之正確性、邏輯論點順暢連貫與否,讓人讀起來通順、可理解並信服。

證據&創意需要在寫作之前先設計好,表達的文字技巧則是在完成之後進行編輯修飾,這樣的工作流程不僅有在考試作文的時候適用,往後報告、提案、研究摘要都可套用。

作文架構類型之「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現在&未來是一種很直接有效率的段落架構,在考試的時候可以先將想到的論點先列成清單,看能可用的想法中是否適合用三段時間順序的結構來進行 1) 解釋歷史發展 2) 建構式資訊補充 3)氣氛鋪陳 ,以下用三種樣式來解釋

A:「因、果、解答」
當我們在陳述一個議題的時候,使用過去的因、現在的果、未來可能的答案這種方式來撰寫,可以讓讀者透過線性的時間順序了解問題的歷史發展,一點一滴地建構起了解事件所需要的背景資訊,進而解析問題並探討未來可能的解套方式。

B:「描述過去、至今變化、未來調整」
與前者的差異僅在因果順序的調整,重點不在解釋過去的發展對現況的影響,而是目前環境社會與過去有了重大改變,需要為了未來去做調整,「因」在於「至今變化」,申論部份依舊留在最後。

C:「緬懷、擔憂、期許」
著重的不再是因果關係,而是「氣氛鋪陳」,透過特意地強調過去的美好與目前的擔憂作為對照,此反差在氣憤鋪陳上可傳達其擔憂之感受,接著在最後一段之期許,將文章結論重新往正面的方向導引。

用「台灣棒球運動發展」舉例
A架構:日本帶入棒球->台灣棒球現況->台灣與日本棒球發展對照&關係
B架構:過去日本棒球->殖民結束後之台灣棒球->台灣可怎樣走出自己的棒球路
C架構:兄弟象->球迷失去信心後->聯盟&球迷需要做的調整

所以只要將列出來的概念清單,選定好合適的架構,依照順序(過去、現在、未來)指定作用(解釋歷史發展、建構式資訊補充、氣氛鋪陳),在有限的時間下完成作文內容會更容易。




成功 v.s. 有價值

猴子們,

這是愛因斯坦說的:「不要當一個成功的人,當一個有價值的人」。在我們這個強調競爭的年代,人們努力地打造名氣,並爭取專業成就&財富上的成功,這是與周遭切割的小我概念,其實在這個環境中並沒有所謂的「他們」,即便想法、立場、利益是衝突的族群,都跟我們在同一個環境底下「我們」的一部分。

當然要成就任何的演進,避免不了都還是需要去

  • 取得注意力
  • 贏得認可
  • 讓人有好感
  • 讓人信任
  • 可以提昇旁人的價值
名氣只能讓我們得到注意力,專業&財富上的成功也只能贏得認可,後三者則是主流文化中被扭曲&忽略的部份。有許多的材料&訓練課程是在讓別人產生好感並且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比較希望你們把這些「技巧」當作「注意事項」,避免讓人產生誤會,並且去學習別人所在意的是哪些層面。接著,我希望你們專住在自我提昇,真正當個能讓人喜歡的紳士,所作所為為值得讓人信任的君子。

當你們因為真心地希望別人能感到自在,出自對人的尊重而用更細心、體貼、週到的方式與人互動,言行都會是真誠、直接、實在的。同時當我們開始放下「他們」開始思考著更大的「我們」,「贏過別人」會變成一個很滑稽的概念,我們只會彼此競爭希望能提出並執行更好的模式讓整個世界一起提昇。不需要去刻意追尋名氣、成功、高下,而是在活著的每一天都認真地讓自己更好,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讓世界都變得更好。

當我們程度&能力夠了,能提昇旁人的價值,就不必再刻意地去爭取別人的注意力、認可、好感、信任等,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可以更順利有效率,能提昇更多人的價值,讓整個社會更好。

大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