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些小時後跟你們一起看的電影,其中我覺得有意思的,希望你們長大之後有機會還能找出來重新看,應該會挺有趣的。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1993)
The World of Stainboy (2000)
Corpse Bride (2005)
9 (2009)
Dark Shadows (2012)
Frankenweenie (2012)
Hotel Transylvania (2012)
Captain Sparky vs. The Flying Saucers (2013)
The Lego Movie (2014)
2014/09/03
Sublime Text 2 預設快速鍵清單(批次生成)
想把 default的 keybinding轉成比較容易讀的字樣,用javascript跑。
Hash中的內容有些沒抓出來,往後再修,我猜Sublime應該也不會在更了
var keybinding = subelime原來的default keybinding
var html_content = ""
html_content +="<table style='margin: 5px; padding: 5px; '><tbody>";
for(var i =0; i <keybinding.length; i++){
if (i%10==0){
html_content+="<tr><th style='background-color: #b8b8b8; color: white; width: 25%;'>組合鍵</th><th style='background-color: #b8b8b8; color: white; width: 70%;'>功能</th></tr></br>";
} else {
html_content+="<tr>";
}
if(i%2==0){
html_content+="<td style='background-color: #f0f0f0;'>"+keybinding[i].keys+"</td>"+"<td style='background-color: #f0f0f0;'>"+keybinding[i].command+"</td><br>";
}else{
html_content+="<td id='double'>"+keybinding[i].keys+"</td>"+"<td id='double'>"+keybinding[i].command+"</td><br>";
}
html_content+="</tr><br>";
};
html_content+="</tbody></table>";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super/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ctrl/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alt/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enter/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shift/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backspace/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tab/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tab\+/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delete/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delete\+/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escape/g, "⎋");
html_content = html_content.replace(/\+/g, " + ");
組合鍵 | 功能 |
---|---|
⌘ + ⇧ + n | new_window |
⌘ + ⇧ + w | close_window |
⌘ + o | prompt_open |
⌘ + ⇧ + t | reopen_last_file |
⌘ + ⌥ + up | switch_file |
⌘ + n | new_file |
⌘ + s | save |
⌘ + ⇧ + s | prompt_save_as |
⌘ + ⌥ + s | save_all |
⌘ + w | close |
組合鍵 | 功能 |
⌘ + k,⌘ + b | toggle_side_bar |
⌘ + ⌃ + f | toggle_full_screen |
⌘ + ⌃ + ⇧ + f | toggle_distraction_free |
⌘ + z | undo |
⌘ + ⇧ + z | redo |
⌘ + y | redo_or_repeat |
⌘ + u | soft_undo |
⌘ + ⇧ + u | soft_redo |
⌘ + x | cut |
⌘ + c | copy |
組合鍵 | 功能 |
⌘ + v | paste |
⌘ + ⇧ + v | paste_and_indent |
⌃ + ⌥ + left | move |
⌃ + ⌥ + right | move |
⌃ + ⌥ + ⇧ + left | move |
⌃ + ⌥ + ⇧ + right | move |
⌃ + left | move |
⌃ + right | move |
⌃ + ⇧ + left | move |
⌃ + ⇧ + right | move |
組合鍵 | 功能 |
⌃ + ⌥ + up | scroll_lines |
⌃ + ⌥ + down | scroll_lines |
⌃ + ⇧ + up | select_lines |
⌃ + ⇧ + down | select_lines |
⌘ + ⇧ + [ | prev_view |
⌘ + ⇧ + ] | next_view |
⌘ + ⌥ + left | prev_view |
⌘ + ⌥ + right | next_view |
⌃⇥ | next_view_in_stack |
⌃ + ⇧⇥ | prev_view_in_stack |
組合鍵 | 功能 |
⌘ + a | select_all |
⌘ + ⇧ + l | split_selection_into_lines |
⎋ | single_selection |
⎋ | clear_fields |
⎋ | clear_fields |
⎋ | hide_panel |
⎋ | hide_overlay |
⎋ | hide_auto_complete |
⌘ + ] | indent |
⌘ + [ | unindent |
組合鍵 | 功能 |
tab | insert_best_completion |
tab | insert_best_completion |
tab | replace_completion_with_next_completion |
tab | reindent |
tab | indent |
tab | next_field |
tab | commit_completion |
⇧⇥ | insert |
⇧⇥ | unindent |
⇧⇥ | unindent |
組合鍵 | 功能 |
⇧⇥ | unindent |
⇧⇥ | prev_field |
⌘ + l | expand_selection |
⌘ + d | find_under_expand |
⌘ + k,⌘ + d | find_under_expand_skip |
⌘ + ⇧ + space | expand_selection |
⌃ + ⇧ + m | expand_selection |
⌃ + m | move_to |
⌘ + ⇧ + j | expand_selection |
⌘ + ⇧ + a | expand_selection |
組合鍵 | 功能 |
⌘ + ⌥ + . | close_tag |
⌃ + q | toggle_record_macro |
⌃ + ⇧ + q | run_macro |
⌘ + ⏎ | run_macro_file |
⌘ + ⇧ + ⏎ | run_macro_file |
⏎ | commit_completion |
⌘ + t | show_overlay |
⌘ + p | show_overlay |
⌘ + ⇧ + p | show_overlay |
⌘ + ⌃ + p | prompt_select_project |
組合鍵 | 功能 |
⌘ + r | show_overlay |
⌃ + g | show_overlay |
⌘ + i | show_panel |
⌘ + ⇧ + i | show_panel |
⌘ + f | show_panel |
⌘ + ⌥ + f | show_panel |
⌘ + ⌥ + e | replace_next |
⌘ + g | find_next |
⌘ + ⇧ + g | find_prev |
⌘ + e | slurp_find_string |
組合鍵 | 功能 |
⌘ + ⇧ + e | slurp_replace_string |
⌥ + ⌘ + g | find_under |
⇧ + ⌥ + ⌘ + g | find_under_prev |
⌃ + ⌘ + g | find_all_under |
⌘ + ⇧ + f | show_panel |
f4 | next_result |
⇧ + f4 | prev_result |
f6 | toggle_setting |
⌃ + f6 | next_misspelling |
⌃ + ⇧ + f6 | prev_misspelling |
組合鍵 | 功能 |
⌃ + ⌘ + up | swap_line_up |
⌃ + ⌘ + down | swap_line_down |
⌃ + ⌫ | delete_word |
⌃⌦ | delete_word |
⌘ + forward_slash | toggle_comment |
⌘ + ⌥ + forward_slash | toggle_comment |
⌘ + j | join_lines |
⌘ + ⇧ + d | duplicate_line |
⌃ + backquote | show_panel |
⌃ + space | auto_complete |
組合鍵 | 功能 |
⌃ + space | replace_completion_with_auto_complete |
⌘ + ⌥ + p | show_scope_name |
⌃ + ⇧ + p | show_scope_name |
f7 | build |
⌘ + b | build |
⌘ + ⇧ + b | build |
⌃ + t | transpose |
f5 | sort_lines |
⌃ + f5 | sort_lines |
" | insert_snippet |
組合鍵 | 功能 |
" | insert_snippet |
" | move |
⌫ | run_macro_file |
' | insert_snippet |
' | insert_snippet |
' | move |
⌫ | run_macro_file |
( | insert_snippet |
( | insert_snippet |
) | move |
組合鍵 | 功能 |
⌫ | run_macro_file |
[ | insert_snippet |
[ | insert_snippet |
] | move |
⌫ | run_macro_file |
{ | insert_snippet |
{ | insert_snippet |
} | move |
⌫ | run_macro_file |
⏎ | run_macro_file |
組合鍵 | 功能 |
⇧ + ⏎ | run_macro_file |
⌘ + ⌥ + 1 | set_layout |
⌘ + ⌥ + 2 | set_layout |
⌘ + ⌥ + 3 | set_layout |
⌘ + ⌥ + 4 | set_layout |
⌘ + ⌥ + ⇧ + 2 | set_layout |
⌘ + ⌥ + ⇧ + 3 | set_layout |
⌘ + ⌥ + 5 | set_layout |
⌃ + 1 | focus_group |
⌃ + 2 | focus_group |
組合鍵 | 功能 |
⌃ + 3 | focus_group |
⌃ + 4 | focus_group |
⌃ + ⇧ + 1 | move_to_group |
⌃ + ⇧ + 2 | move_to_group |
⌃ + ⇧ + 3 | move_to_group |
⌃ + ⇧ + 4 | move_to_group |
⌃ + 0 | focus_side_bar |
⌘ + 1 | select_by_index |
⌘ + 2 | select_by_index |
⌘ + 3 | select_by_index |
組合鍵 | 功能 |
⌘ + 4 | select_by_index |
⌘ + 5 | select_by_index |
⌘ + 6 | select_by_index |
⌘ + 7 | select_by_index |
⌘ + 8 | select_by_index |
⌘ + 9 | select_by_index |
⌘ + 0 | select_by_index |
f2 | next_bookmark |
⇧ + f2 | prev_bookmark |
⌘ + f2 | toggle_bookmark |
組合鍵 | 功能 |
⌘ + ⇧ + f2 | clear_bookmarks |
⌥ + f2 | select_all_bookmarks |
⌘ + k,⌘ + u | upper_case |
⌘ + k,⌘ + l | lower_case |
⌘ + k,⌘ + space | set_mark |
⌘ + k,⌘ + a | select_to_mark |
⌘ + k,⌘ + w | delete_to_mark |
⌘ + k,⌘ + x | swap_with_mark |
⌘ + k,⌘ + g | clear_bookmarks |
⌘ + plus | increase_font_size |
組合鍵 | 功能 |
⌘ + equals | increase_font_size |
⌘ + minus | decrease_font_size |
⌃ + ⇧ + w | insert_snippet |
⌃ + ⇧ + k | run_macro_file |
⌘ + ⌥ + q | wrap_lines |
⌘ + ⌥ + [ | fold |
⌘ + ⌥ + ] | unfold |
⌘ + k,⌘ + 1 | fold_by_level |
⌘ + k,⌘ + 2 | fold_by_level |
⌘ + k,⌘ + 3 | fold_by_level |
組合鍵 | 功能 |
⌘ + k,⌘ + 4 | fold_by_level |
⌘ + k,⌘ + 5 | fold_by_level |
⌘ + k,⌘ + 6 | fold_by_level |
⌘ + k,⌘ + 7 | fold_by_level |
⌘ + k,⌘ + 8 | fold_by_level |
⌘ + k,⌘ + 9 | fold_by_level |
⌘ + k,⌘ + 0 | unfold_all |
⌘ + k,⌘ + j | unfold_all |
⌘ + k,⌘ + t | fold_tag_attributes |
⌘ + ⌥ + o | toggle_overwrite |
組合鍵 | 功能 |
⌥ + f2 | context_menu |
⌘ + ⌥ + c | toggle_case_sensitive |
⌘ + ⌥ + r | toggle_regex |
⌘ + ⌥ + w | toggle_whole_word |
⌘ + ⌥ + a | toggle_preserve_case |
⏎ | find_next |
⇧ + ⏎ | find_prev |
⌥ + ⏎ | find_all |
⏎ | find_next |
⇧ + ⏎ | find_prev |
組合鍵 | 功能 |
⌥ + ⏎ | find_all |
⌃ + ⌥ + ⏎ | replace_all |
⏎ | hide_panel |
⇧ + ⏎ | find_prev |
⌥ + ⏎ | find_all |
⌘ + , | open_file |
⌘ + k,⌘ + y | yank |
⌘ + k,⌘ + k | run_macro_file |
⌘ + k,⌘ + ⌫ | run_macro_file |
⌘ + k,⌘ + c | show_at_c⏎ |
組合鍵 | 功能 |
⌃ + y | yank |
⌘ + ⌫ | run_macro_file |
⌘⌦ | run_macro_file |
⌃ + k | run_macro_file |
⌃ + l | show_at_c⏎ |
⌃ + o | insert_snippet |
⌃ + ⌘ + d | noop |
⌃ + ⌘ + ⇧ + d | noop |
2014/08/30
Logic Pro X 筆記
Preference: 開啟 Advanced features
Library中直接 Up/Down就可以 preview presets
水平 Zoom in/out: CMD + Left/Right
垂直 Zoom in/out: CMD + Up/Down
切換 Audio full Zoom: CMD + click
Sample Accurate select: Option + click
前進/後退一個 bar: , .
Name Regions by Tracks: Option + Shift + N
一個 Project中只能有一個 Drummer Track
2014/08/26
sublime & rubymine 熱鍵對照
只有整理自己常弄錯或忘記的對照,並不是完整的清單對照表
功能 | Sublime Text | RubyMine |
---|---|---|
刪除行 | ⌘ + X | ⌘ + ⌫ |
選擇整行 | ⌘ + L | 熱鍵R |
跳到括號起點或終點 | ⌃ + M | 熱鍵R |
選擇括號中所有內容 | ⌃ + ⇧ + M | 熱鍵R |
刪除字標後所有行中內容 | ⌘ + K | ⌘ + ⌫ |
刪除字標前所有行中內容 | ⌘ + K + ⌫ | 熱鍵R |
縮行 | ⌘ + ] | Tab |
取消縮行 | ⌘ + [ | ⌃ + Tab |
Comment / 取消Comment | ⌘ + / | ⌘ + / |
區塊 Comment | ⌘ + ⌥ + / | ⌘ + ⇧ + / |
重複上一個鍵盤熱鍵指令 | ⌘ + Y | 熱鍵R |
貼上並正確縮行 | ⌘ + ⇧ + V | 熱鍵R |
選擇下一個自動完成選擇 | ⌃ + Space | 熱鍵R |
選擇上一個 column | ⌃ + ⇧ + Up | 熱鍵R |
選擇下一個 column | ⌃ + ⇧ + Down | 熱鍵R |
快速以檔名開啟檔案 | ⌘ + P | ⌘ + ⇧ + O |
跳到 symbol | ⌘ + R | ⌘ + ⌥ + O |
呼叫 Command prompt | ⌘ + ⇧ + P | 熱鍵R |
開啟最後關閉的標籤頁 | ⌘ + ⇧ + t | 熱鍵R |
上一個標籤頁 | ^ + Tab | ^ + Left |
下一個標籤頁 | ⇧ + ^ + Tab | ^ + Right |
自動完成 | 熱鍵S | ^ + Space |
功能一 | 熱鍵S | 熱鍵R |
功能一 | 熱鍵S | 熱鍵R |
功能一 | 熱鍵S | 熱鍵R |
功能一 | 熱鍵S | 熱鍵R |
功能一 | 熱鍵S | 熱鍵R |
功能一 | 熱鍵S | 熱鍵R |
功能一 | 熱鍵S | 熱鍵R |
功能一 | 熱鍵S | 熱鍵R |
2014/08/21
如果你煮的菜別人不喜歡吃...
猴子們,
如果你煮的菜別人不喜歡吃,不能怪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味道,能做的,只有去調整迎合別人的味道,或者放棄這個食客。
當哪天你的伴侶、女朋友、妻子不再愛你了,不能怪別人,每個女人都有自己對於幸福的要求標準,我們能做的,只有去調整自己迎合對方的要求,或者放棄這段關係。
就像是沒有人有義務喜歡吃我們煮的東西一樣,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義務去欣賞、喜歡或愛我們,當我們希望被愛,就如希望被尊重的時候一樣,用持續的行動&作為贏得對方的尊重或愛,這概念跟一句老話是一樣的「if you want people to be interested in you, be interesting」。
這一個概念你們越早接受,與人之間的互動就會更順利。不論是感情交往、友誼、團隊信任、職屬等各種關係,別人都不會主動的了解、欣賞、喜歡、信任、尊重我們,如果發生了,也需要努力才能去維持這些觀感,這些不是特權而是有保存期限的努力成果。如果我們沒有去維護這些狀態,生疏、冷漠、厭惡、懷疑&鄙視很快地會替代原來的觀感。
當別人對你們有負面觀感,記住那只是負面觀感,並不會直接影響你們的本質,你們還是原來的那個自己,給自己一些時間感到挫折&難過之後,再來思考決定是否要去轉變別人的觀感,想一想要怎麼做,不太需要沉溺在負面情緒中太久。
「Five love languages(1995)」這本書有提到五個面向去思考別人所要的:
- 禮物:定期的給予禮物
- 陪伴的時間:播出時間定期的相處
- 言語認同:言語上的示好、讚賞&鼓勵
- 服務:幫忙做事
- 身體接觸:親密接觸
書中提到每個人認為重要的都不太一樣,誤會通常發生在,當我們喜歡收到禮物,也會將贈送禮物當作我們表示熱情的方式,但對方可能想要的是言語認同,當我們要讓對方感受到被愛,需要先搞清楚對方所要的是那一些。
書中教導的另外一個概念就是,給予對方的愛需要持續不間斷地補充,就像是吃飯一樣,不要讓對方餓到,所以我們都需要定期地反省,對於生命中我們希望能持續保持關係的任何一個人,我們是否盡了足夠的努力滿足對方的需求,記得,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義務跟我們維持關係的。
愛你們
大猴子
如果你煮的菜別人不喜歡吃,不能怪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味道,能做的,只有去調整迎合別人的味道,或者放棄這個食客。
當哪天你的伴侶、女朋友、妻子不再愛你了,不能怪別人,每個女人都有自己對於幸福的要求標準,我們能做的,只有去調整自己迎合對方的要求,或者放棄這段關係。
就像是沒有人有義務喜歡吃我們煮的東西一樣,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義務去欣賞、喜歡或愛我們,當我們希望被愛,就如希望被尊重的時候一樣,用持續的行動&作為贏得對方的尊重或愛,這概念跟一句老話是一樣的「if you want people to be interested in you, be interesting」。
這一個概念你們越早接受,與人之間的互動就會更順利。不論是感情交往、友誼、團隊信任、職屬等各種關係,別人都不會主動的了解、欣賞、喜歡、信任、尊重我們,如果發生了,也需要努力才能去維持這些觀感,這些不是特權而是有保存期限的努力成果。如果我們沒有去維護這些狀態,生疏、冷漠、厭惡、懷疑&鄙視很快地會替代原來的觀感。
當別人對你們有負面觀感,記住那只是負面觀感,並不會直接影響你們的本質,你們還是原來的那個自己,給自己一些時間感到挫折&難過之後,再來思考決定是否要去轉變別人的觀感,想一想要怎麼做,不太需要沉溺在負面情緒中太久。
「Five love languages(1995)」這本書有提到五個面向去思考別人所要的:
- 禮物:定期的給予禮物
- 陪伴的時間:播出時間定期的相處
- 言語認同:言語上的示好、讚賞&鼓勵
- 服務:幫忙做事
- 身體接觸:親密接觸
書中提到每個人認為重要的都不太一樣,誤會通常發生在,當我們喜歡收到禮物,也會將贈送禮物當作我們表示熱情的方式,但對方可能想要的是言語認同,當我們要讓對方感受到被愛,需要先搞清楚對方所要的是那一些。
書中教導的另外一個概念就是,給予對方的愛需要持續不間斷地補充,就像是吃飯一樣,不要讓對方餓到,所以我們都需要定期地反省,對於生命中我們希望能持續保持關係的任何一個人,我們是否盡了足夠的努力滿足對方的需求,記得,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義務跟我們維持關係的。
愛你們
大猴子
2014/08/16
Sublime Text 2 筆記
在 Terminal用 subl直接執行 Sublime Text
sudo ln -s "/Applications/Sublime Text 2.app/Contents/SharedSupport/bin/subl" /bin/subl
在 Service中新增 Open Folder by Sublime Text
- Automator中新增 Service
- Actions選擇 Shell Script
- Script中輸入 /Applications/Sublime\ Text\ 2.app/Contents/SharedSupport/bin/subl -n $@
- Service receives selected選擇 file or folders
- 另存service,完成
多重游標 - 選擇下一個:command + d
多重游標 - 自由指定:command + click
多重選擇 - 選擇全部:command + control + g
多重選擇 - 選擇全部:command + control + g
區塊選擇:按著option 拖拉選擇文字區塊
區塊選擇:shift + cmd + L
指令搜尋:Shift + cmd + p
檔案搜尋: cmd + p
模糊搜尋:cmd + p 關鍵字前先放#
跳到n行:cmd + p關鍵字用 :n
Symbol list:cmd + p 關鍵字前放@ 可用在找methods/class/selector...
切換開啟之檔案 cmd + t
切換開啟之tab:cmd + 1~9
切換開啟之tab:cmd + opt + left/right 或 ctrl + tab
Reference path(for assets): cmd+shift+p, copy project path
合併lines command+j 用來處理array
編輯*.sublime-project 來決定顯示/隱藏之檔案,並可在Project Tab切換 file_exclude_patterns&folder_exclude_patterns, path
set_layout跟keybinding來自定畫面分割
left single quote: opt + ]
right single quote: shift + opt + ]
left double quote: opt + [
right double quote: shift + opt + [
跳到下一個字: Opt + right
將下一個字一起加入選擇: Opt + shift + right
選擇滑鼠指標所在單字: cmd + d
選擇檔案中所有與選擇指標所在之單字符合之字詞:cmd + ctrl + g
選擇滑鼠指標所在整行: cmd + l
將選擇區塊的選擇標籤分行:cmd + shift + l
選擇tag中的內容(可重複擴展選擇範圍):cmd + shift + a
選擇縮行中內容(可重複擴展選擇範圍):cmd + shift + j
跳躍至對應括號 ctrl + m
選擇括號中的內容:ctrl + shift + m
加上引號:點選字詞後直接打單/雙引號
整行上下換位置:cmd + ctrl + up/down
加入書籤:cmd+f2
列出可用的自動完成:cmd + space 可列出例如css可用的attributes
跳到下一個自動完成:tab 然後用cmd + space跳回清單
可用到的 package
跳到n行:cmd + p關鍵字用 :n
Symbol list:cmd + p 關鍵字前放@ 可用在找methods/class/selector...
切換開啟之檔案 cmd + t
切換開啟之tab:cmd + 1~9
切換開啟之tab:cmd + opt + left/right 或 ctrl + tab
Reference path(for assets): cmd+shift+p, copy project path
合併lines command+j 用來處理array
編輯*.sublime-project 來決定顯示/隱藏之檔案,並可在Project Tab切換 file_exclude_patterns&folder_exclude_patterns, path
set_layout跟keybinding來自定畫面分割
left single quote: opt + ]
right single quote: shift + opt + ]
left double quote: opt + [
right double quote: shift + opt + [
跳到下一個字: Opt + right
將下一個字一起加入選擇: Opt + shift + right
選擇滑鼠指標所在單字: cmd + d
選擇檔案中所有與選擇指標所在之單字符合之字詞:cmd + ctrl + g
選擇滑鼠指標所在整行: cmd + l
將選擇區塊的選擇標籤分行:cmd + shift + l
選擇tag中的內容(可重複擴展選擇範圍):cmd + shift + a
選擇縮行中內容(可重複擴展選擇範圍):cmd + shift + j
跳躍至對應括號 ctrl + m
選擇括號中的內容:ctrl + shift + m
加上引號:點選字詞後直接打單/雙引號
整行上下換位置:cmd + ctrl + up/down
加入書籤:cmd+f2
列出可用的自動完成:cmd + space 可列出例如css可用的attributes
跳到下一個自動完成:tab 然後用cmd + space跳回清單
可用到的 package
- 先裝 Package Control
- Prefixr CSS瀏覽器支援的prefix
- ctrl+cmd+x 自動添加prefix
- Emmet 使用Emmet功能
- opt+ctrl+left/right 跳區塊
- cmd+shift+./, 選標籤
- cmd+shift+/ 區塊comment
- user preference: "auto_id_class": true 可以在tag中用.加入class 用#加入ID
- AdvancedNewFile 指令列快速建立檔案&資料夾
- SideBarEnhancement 擴充檔案列的右鍵功能
- Linter 檢查語法錯誤
- Gist 用GitHub的Gist來管理snippets
- DocBlockr 快速在comment中說明參數&常數
- Themr 快速切換theme
- ApplySyntax 顯示Rails 中的Ruby syntax
- LineEndings 檢查錯誤 alert when line ending is "windows"
- sidebar enhancement 由於package control不再支援,需要手動安裝 ctrl + ` 指令列依序輸入以下兩行
import os; path=sublime.packages_path(); (os.makedirs(path) if not os.path.exists(path) else None); window.run_command('exec', {'cmd':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titoBouzout/SideBarEnhancements', 'SideBarEnhancements'], 'working_dir': path}) import os; path=sublime.packages_path(); window.run_command('exec', {'cmd': ['git', 'checkout', '37429739a0452a2dc36343fb7875ba7fcbeb88a9'], 'working_dir': os.path.join(path, 'SideBarEnhancements')})
設定:
隱藏檔案/資料夾
"file_exclude_patterns": ["._*", ".DS_Store", "*.png", "*.jpg", "*.gif" ],
"folder_exclude_patterns":[".git",".sass-cache"]
for TrailingSpace
“trim_trailing_white_space_on_save”: true
“trim_trailing_white_space_on_save”: true
2014/08/12
0&1,黑與白
猴子們, 即便[原則]是我希望你們會放在心上的一個思考模式,我也希望你們能比我更有智慧地去摸索模糊地帶。你們應該知道我喜歡 0&1 黑與白,對我來說有規則&習慣是方便的,甚至一度希望自己有阿斯伯格症可以來合理化自己的偏好(事實證明我沒有阿斯伯格症,我可以判斷同理他人的情緒,只是希望我不需要這麼去做)。 在我們這個年代,一個社會化的專業成員,有一個受歡迎的特質就是[可預期],包含準時、守規則、守承諾。不論是在同儕、團隊、客戶眼中,可以預期到你的言、行&工作成果就表示你是值得信任的。這是我從小讓自己努力修練的特質,讓自己從有機動物越來越接近標準機器,我討厭不清楚的指令、需求、規則,糾纏不清的人際關係、檯面下的動作&政治手法我不但排斥,更是拒絕配合。我的這種模式不但對自己殘忍,也讓周遭的人很辛苦。 人天生不是理性的動物,溝通的時候有意無意的詞不達意是正常的,想法&需求隨時都會改變,人際、組織之間的關係&規則也都是隨時跟著大環境交錯變動,人需要有彈性、必須變通、要能妥協。很慚愧的是這方面我沒有什麼心得或者技巧能跟你們分享,只能建議你們參考中國、印度、中南美洲人們的商業溝通模式,並不是希望你們成為八面玲瓏的政治人物或者紅頂商人,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讓不同的人們輕鬆自在的與你們互動,這是好事。 我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在 abstract理解這世界,但黑與白的線條終究無法呈現灰階照片的美,根據邏輯程序運作的模式總難圓滑和諧,希望你們能自在地當沒有秩序的動物,活在當下,隨心所欲不逾矩。 大猴子
2014/08/09
Ruby中的 replace跟 assign
第一次看到 replace這個 method的時候,我並不知道他的目的在哪裡,認為用 = 來 assign不是一樣的事情嗎?在ruby-lang的 IRC請教之後才知道兩者的差別在於 Object用 replace會 mutate,而 =只會將單一物件assign。
舉例來說:
a="this is A"
b=a
這時候 a物件是"this is A"的 string
b物件是"this is A"的 string"
這時候重新 assign A
a="A had been changed"
此時來檢視b,b物件依舊是 "this is A"的 string,不會因為 a重新 assign受到影響
但如果從一開始
a="this is A"
b=a
a.replace("A had been changed")
這時候檢查 b
b物件就會自動的連動變成"A had been changed"的string了
舉例來說:
a="this is A"
b=a
這時候 a物件是"this is A"的 string
b物件是"this is A"的 string"
這時候重新 assign A
a="A had been changed"
此時來檢視b,b物件依舊是 "this is A"的 string,不會因為 a重新 assign受到影響
但如果從一開始
a="this is A"
b=a
a.replace("A had been changed")
這時候檢查 b
b物件就會自動的連動變成"A had been changed"的string了
2014/08/02
House of cards 肋排食譜
兩季 26集的 House of cards最吸引我的就是 Freddy的肋排,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找到了 Curtis Stone的食譜,希望有更多朋友一起吃肋排,簡單翻成中文於此分享。
材料
肋排塗料
- 紅糖 1/4杯 (50g)
- 甜椒粉 3大匙 (20g)
- 現磨黑胡椒 2茶匙
- 粗鹽 2茶匙
- 紅辣椒粉 1/2茶匙
- 孜然粉 1/2茶匙
烤肉醬
- 芥花油 2茶匙
- 洋蔥一顆 切碎
- 大蒜三片 切碎
- 煙燻紅辣椒 1茶匙
- 威士忌 1/2杯 (120g)
- 白醋 1又1/4杯
- 低鈉雞湯 2杯 (500g)
- 番茄醬 1杯半 (375g)
- 蜂蜜 1杯 (340g)
- 辣椒油 2大匙
- 黃芥末醬 2大匙
- 粗鹽 1茶匙
- 現磨黑胡椒 1/2茶匙
- 紅辣椒 1/4茶匙
肋排
- 四排 (各 1.1~1.2KG)背肋骨
步驟:
- 塗料:在前一天混合所有的材料塗抹在肋排表面,用錫箔紙包裹後放置冰箱冷藏醃漬 4-24個小時。
- 準備烤肉醬:在一個小醬鍋中將油加熱至中等溫度,加入洋蔥持續攪拌約五分鐘至洋蔥軟化。接著加入大蒜攪拌約三分鐘至大蒜軟化。加入辣椒粉、威士忌、醋攪拌三分鐘後加入雞湯,小火煮約 30分鐘等成為醬汁濃稠狀後關火。
- 烤肋排:用錫箔紙包裹肋排,烤箱溫度預熱到190度後放到中層&上層烤 45分鐘後取出,取下錫箔紙,淋上烤肉醬,蓋上錫箔紙再烤一個半小時直到肉收縮到骨頭尾端。最後十分鐘移走錫箔紙,淋上烤肉醬,重複兩三次。
- 取出烤盤後用銳利的刀將肋排獨立拆開擺盤,淋上剩餘的醬汁,加上旁菜。
2014/08/01
男女交往過程可以學到的事情
猴子們,
我一直相信一個說法「傷害夠多人、被傷害夠多次之後,就懂愛了」。其實男女交往我不是懂太多,跟一個人交往所發生的錯誤總是到分手之後的許多年才看清當初發生什麼事情,基本上我是鼓勵你們有機會就多談戀愛,累積的經驗值多一點,以後可以把老婆照顧的好一些。因為你們是男孩子,我會希望你們在交往的過程把握一個原則,不論是交往過程或者分手後,那一個人回想起來跟你的互動是舒服的、被尊重的、被照顧到的,我覺得這是很簡單清楚的原則,剛才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作者的心得,由於原作者是女性,我想用我自己的話跟你們分享一下交往過程可以學到的十件事:
[誤會是難免的]
作者建議忽視不重要的誤會&分歧,我想你媽也會這麼跟你們說,但你們也都知道我不是這樣的人。對我來說誤會一定要講開,對我來說知道彼此的想法、邏輯、經驗差異之後,即便無法彼此認同,也比較容易彼此尊重、妥協&配合。你們現在還小,我相信你們長大的過程會看到許多我追著你媽吵架的畫面,我需要確定你媽準確的接收到我的想法,我也需要知道她的,我不喜歡讓誤會放著腐臭,變成往後的導火線。
任何的關係都是需要努力了解彼此的,不要相信電影中 Soul mate的鬼話,那是戲劇張力鋪陳出來的角色設定,坦承持續的溝通才是維持關係的必要工作。
[學習信任]
如果你們真的是我印象中的射手座&獅子座,信任對你們來說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只是你們可能不太能理解別人為什麼會有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多疑的這些狀況。大部分人的信任是需要經過一些時間、事件的考驗&觀察才能養成,每個人的需求不太一樣,了解你的另外一半要的是什麼,花時間讓對方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人。
我從國小開始追女生的時候,就習慣會把自己的日記拿給對方看,讓對方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喜歡這樣的作法,因為如果對方看了我的日記對我沒有好感,交往起來大概也不怎麼愉快,我又是很依賴女朋友的人,就像你們會看到的,你媽隨時都可以瀏覽我的電話、電腦、信件、筆記,我的行蹤、想法&計畫你媽都清清楚楚。並不是建議你們這麼做,這是我自己的作法,一直覺得挺實際簡單的,但也有女孩子不吃這一套,覺得有鬼。
[小別]
晚上你們睡了之後我一個人在電腦前做事,看到你媽的照片我還是會想她。我一個人開車到外地去辦事久一點沒見到你媽我也會想她。即便如此,在工作上我還是認為我跟她獨立運作對於我們的婚姻是比較健康的模式。
你媽跟我各自都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活動&人際關係,讓我們彼此碰面的時候可以聆聽對方所發生的事情,我們曾有幾個月短暫的朝夕相處,那幾個月反而是我們摩擦最多的時候。
[鼓勵彼此成長&改變]
這一個項目有點小爭議,如果你們愛的人不喜歡成長也討厭改變,那就讓他們做他們自己。
你們知道我喜歡看到別人的成長&改變,也會花心思促成,但到現在反省起來,鼓勵的方式&時機不到位的話,也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排斥&抗拒,但基本上,如果對方有任何熱情&想法的話,全力支持總是錯不了的。
[妥協不代表懦弱]
獅子座這點比較弱,我們需要隨時提醒自己「我有錯的可能,別人總會有更全面的資訊、更有效率的觀點」,尤其是碰到自己關愛的人,雙方的目標比對錯優勝劣敗重要多了。
我們要愛人,同時讓對方感到被愛,許多時候低頭、閉嘴、聆聽、反省、根據對方的需求行動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射手座大概不會有這方面的困擾。
[坦承自己的弱點]
與人交往最美的一個部份就是我們會保護彼此的弱點,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弱點、底線、盲點有哪些,能讓對方知道我們對對方的信任,會讓關係更親密,也讓對方知道在什麼時候可以給予我們幫助。
[接受處理不了的]
這一個項目不太容易拿捏,在三四十歲之前,許多處理不了的問題可能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精準的判斷什麼是沒辦法處理,什麼是不能處理的有點困難。我會建議,碰到雙方都感覺到困擾的處境,就去動手做些什麼,但如果過程中開始對雙方的關係有傷害,可能就需要改變作法,或者直接將要改變的目標在心態中調整成需要接受的不方便。
我們的心力、資源&時間就只有那麼多,生命中除了解決問題之外,還是要分配出時間與關愛的人們一起享受生活,當一個戰士、工作狂、夢想家的另外一半其實挺辛苦的,我們的另外一半需要我們的陪伴,一起牽手接受處理不了的困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
[真誠快速的原諒]
我相信半吊子的原諒是會擴散的惡性腫瘤,是任何關係的定時炸彈,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愛對方比較重要,還是記恨比較重要?」,該怎麼做就便得很清楚了。
[不要有預期]
不要預期對方會裡所當然地為你做些什麼,不要假設對方要猜透你的心思,我們的責任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們要什麼,在想什麼,有誤會的時候也是我們責任去溝通清楚。
[分享感覺]
社會期望男人吃下自己的負面感覺,但其實對於另外一半,彼此分享對於任何人的負面感覺可以是很親密的一件事。或許在專業環境我們需要表現的像是機器人一樣精準冷酷,但在另一半面前我們需要表現的像是一個人。
以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想法,你們還是需要以你們的環境&對方的需求當主要考慮因子,我相信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的準則是,不論是交往過程或者分手後,那一個人回想起來跟你的互動是舒服的、被尊重的、被照顧到的。
大猴子
我一直相信一個說法「傷害夠多人、被傷害夠多次之後,就懂愛了」。其實男女交往我不是懂太多,跟一個人交往所發生的錯誤總是到分手之後的許多年才看清當初發生什麼事情,基本上我是鼓勵你們有機會就多談戀愛,累積的經驗值多一點,以後可以把老婆照顧的好一些。因為你們是男孩子,我會希望你們在交往的過程把握一個原則,不論是交往過程或者分手後,那一個人回想起來跟你的互動是舒服的、被尊重的、被照顧到的,我覺得這是很簡單清楚的原則,剛才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作者的心得,由於原作者是女性,我想用我自己的話跟你們分享一下交往過程可以學到的十件事:
[誤會是難免的]
作者建議忽視不重要的誤會&分歧,我想你媽也會這麼跟你們說,但你們也都知道我不是這樣的人。對我來說誤會一定要講開,對我來說知道彼此的想法、邏輯、經驗差異之後,即便無法彼此認同,也比較容易彼此尊重、妥協&配合。你們現在還小,我相信你們長大的過程會看到許多我追著你媽吵架的畫面,我需要確定你媽準確的接收到我的想法,我也需要知道她的,我不喜歡讓誤會放著腐臭,變成往後的導火線。
任何的關係都是需要努力了解彼此的,不要相信電影中 Soul mate的鬼話,那是戲劇張力鋪陳出來的角色設定,坦承持續的溝通才是維持關係的必要工作。
[學習信任]
如果你們真的是我印象中的射手座&獅子座,信任對你們來說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只是你們可能不太能理解別人為什麼會有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多疑的這些狀況。大部分人的信任是需要經過一些時間、事件的考驗&觀察才能養成,每個人的需求不太一樣,了解你的另外一半要的是什麼,花時間讓對方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人。
我從國小開始追女生的時候,就習慣會把自己的日記拿給對方看,讓對方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喜歡這樣的作法,因為如果對方看了我的日記對我沒有好感,交往起來大概也不怎麼愉快,我又是很依賴女朋友的人,就像你們會看到的,你媽隨時都可以瀏覽我的電話、電腦、信件、筆記,我的行蹤、想法&計畫你媽都清清楚楚。並不是建議你們這麼做,這是我自己的作法,一直覺得挺實際簡單的,但也有女孩子不吃這一套,覺得有鬼。
[小別]
晚上你們睡了之後我一個人在電腦前做事,看到你媽的照片我還是會想她。我一個人開車到外地去辦事久一點沒見到你媽我也會想她。即便如此,在工作上我還是認為我跟她獨立運作對於我們的婚姻是比較健康的模式。
你媽跟我各自都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活動&人際關係,讓我們彼此碰面的時候可以聆聽對方所發生的事情,我們曾有幾個月短暫的朝夕相處,那幾個月反而是我們摩擦最多的時候。
[鼓勵彼此成長&改變]
這一個項目有點小爭議,如果你們愛的人不喜歡成長也討厭改變,那就讓他們做他們自己。
你們知道我喜歡看到別人的成長&改變,也會花心思促成,但到現在反省起來,鼓勵的方式&時機不到位的話,也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排斥&抗拒,但基本上,如果對方有任何熱情&想法的話,全力支持總是錯不了的。
[妥協不代表懦弱]
獅子座這點比較弱,我們需要隨時提醒自己「我有錯的可能,別人總會有更全面的資訊、更有效率的觀點」,尤其是碰到自己關愛的人,雙方的目標比對錯優勝劣敗重要多了。
我們要愛人,同時讓對方感到被愛,許多時候低頭、閉嘴、聆聽、反省、根據對方的需求行動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射手座大概不會有這方面的困擾。
[坦承自己的弱點]
與人交往最美的一個部份就是我們會保護彼此的弱點,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弱點、底線、盲點有哪些,能讓對方知道我們對對方的信任,會讓關係更親密,也讓對方知道在什麼時候可以給予我們幫助。
[接受處理不了的]
這一個項目不太容易拿捏,在三四十歲之前,許多處理不了的問題可能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精準的判斷什麼是沒辦法處理,什麼是不能處理的有點困難。我會建議,碰到雙方都感覺到困擾的處境,就去動手做些什麼,但如果過程中開始對雙方的關係有傷害,可能就需要改變作法,或者直接將要改變的目標在心態中調整成需要接受的不方便。
我們的心力、資源&時間就只有那麼多,生命中除了解決問題之外,還是要分配出時間與關愛的人們一起享受生活,當一個戰士、工作狂、夢想家的另外一半其實挺辛苦的,我們的另外一半需要我們的陪伴,一起牽手接受處理不了的困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
[真誠快速的原諒]
我相信半吊子的原諒是會擴散的惡性腫瘤,是任何關係的定時炸彈,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愛對方比較重要,還是記恨比較重要?」,該怎麼做就便得很清楚了。
[不要有預期]
不要預期對方會裡所當然地為你做些什麼,不要假設對方要猜透你的心思,我們的責任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們要什麼,在想什麼,有誤會的時候也是我們責任去溝通清楚。
[分享感覺]
社會期望男人吃下自己的負面感覺,但其實對於另外一半,彼此分享對於任何人的負面感覺可以是很親密的一件事。或許在專業環境我們需要表現的像是機器人一樣精準冷酷,但在另一半面前我們需要表現的像是一個人。
以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想法,你們還是需要以你們的環境&對方的需求當主要考慮因子,我相信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的準則是,不論是交往過程或者分手後,那一個人回想起來跟你的互動是舒服的、被尊重的、被照顧到的。
大猴子
2014/07/28
五種特質&七原罪
猴子們,
今晚跟媽媽看了一部有趣的電影「Divergent」(2014),是一個美國當代小說改編的。故事中的國家將人民依照屬性分成五種類型,同一種類型的人們一起生活,有著不同的社會分工。
整個國家的系統強調「派別大於血緣」,五個生活族群的人們分隔得很清楚,但不論是來自那一個派系的孩子,在成年的時候會通過一個性向測驗,讓孩子知道他們比較偏向那一種屬性,但此性向測驗只提供孩子們參考,孩子依舊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之後該選擇哪個生活族群,如果選擇與父母不同的生活族群,從此也就失去聯繫關係了。
電影情節不談,我認為將類似性格的人們放在一起生活,依照屬性專司某種社會分工,是挺有趣、浪漫的概念,人們常將糾紛的原因導向個性&想法差異,但我相信每一個人朝幕相處的人如果都跟自己一模一樣,肯定也挺無聊的。男主角在片中說:「我不想只當無畏派,我希望我勇敢、博學、誠實、無私、友善」,這句話還挺感人的,讓我想到最近想跟你們提的「七個原罪」,你們知道我不是要講宗教相關的東西,我是忽然想到,我們並不需要把這七個原罪看待成非常污穢、不堪、噁心的特質,相反的,或許就像是他們的名字所帶的意義一樣,或許這七個東西就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我們只是需要花點努力去調整得更社會化,減少這些特質對於我們&他人的傷害&不快。
我不認為你們需要當聖人,老實說我只希望你們能當能令別人尊重的人,因為我的想法是我希望你們能有什麼價值觀的話,我該身體力行讓你們參考,一起努力吧。
一號,
今天你從床上往我跳過來的時候,我並沒有接住你,讓你摔到地上,你在地上哭好大聲,我知道你並不是痛,是生氣我怎麼沒有接著你。我對自己有一個小小的期許,希望有我在的時候,你們可以不需要感到害怕,你跟我玩得再凶,我都不會讓你受傷,在任何有危險的地方,做很多危險的動作,你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只是最近我不確定我的作法是不是恰當,尤其是看著你一再挑戰更危險的情境,我覺得我該開始讓你學著為自己的行為受傷了。我想我該讓你學會辨識危險,懂得害怕,知道什麼時候該小心,該保護自己。
大猴子
今晚跟媽媽看了一部有趣的電影「Divergent」(2014),是一個美國當代小說改編的。故事中的國家將人民依照屬性分成五種類型,同一種類型的人們一起生活,有著不同的社會分工。
- 無畏派:毫無畏懼,負責保衛家園
- 博學派:崇尚知識,追求突破
- 直言派:誠實直言,我忘了他們的社會分工是什麼…
- 無私派:過著僧侶一般的生活,無私地為別人付出,為政府管理者
- 友好派:愛好和平,總是盡全力避免一切衝突
整個國家的系統強調「派別大於血緣」,五個生活族群的人們分隔得很清楚,但不論是來自那一個派系的孩子,在成年的時候會通過一個性向測驗,讓孩子知道他們比較偏向那一種屬性,但此性向測驗只提供孩子們參考,孩子依舊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之後該選擇哪個生活族群,如果選擇與父母不同的生活族群,從此也就失去聯繫關係了。
電影情節不談,我認為將類似性格的人們放在一起生活,依照屬性專司某種社會分工,是挺有趣、浪漫的概念,人們常將糾紛的原因導向個性&想法差異,但我相信每一個人朝幕相處的人如果都跟自己一模一樣,肯定也挺無聊的。男主角在片中說:「我不想只當無畏派,我希望我勇敢、博學、誠實、無私、友善」,這句話還挺感人的,讓我想到最近想跟你們提的「七個原罪」,你們知道我不是要講宗教相關的東西,我是忽然想到,我們並不需要把這七個原罪看待成非常污穢、不堪、噁心的特質,相反的,或許就像是他們的名字所帶的意義一樣,或許這七個東西就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我們只是需要花點努力去調整得更社會化,減少這些特質對於我們&他人的傷害&不快。
- 傲慢:很不幸的,人們隨時都在比較優劣高下,要強壓著這種反射動作很辛苦,我覺得只要隨時提醒自己謙卑、平等待人、自省即可。天主教對應的概念也是謙遜。
- 妒忌:當我們發現我們忌妒他人的時候,同時也祝福別人更好,接受自己的不足,我們也努力更好。天主教對應的是寬容/Kindness,我覺得wiki的翻譯不太正確,我比較喜歡「善意的待人」這種解釋,讓自己有能力成為一個轉換器,不論是什麼進到我們的心裡,讓美好的東西散播出去。
- 暴怒:我們可以憤怒,但憤怒的言行需要自行承擔,因此要提醒自己只做出自己能負責的行為,說自己能負責的話。就像一號從小生氣會摔東西,我會讓一號有憤怒的發洩,但摔的東西要撿起來,打翻的東西要擦乾淨。天主教對應的是耐心,其實我對於耐心的認識還是很粗淺,就目前的我來說,耐心大概是克制、忍耐、等待,我想你們如果有發過幾次讓自己後悔的脾氣之後,就能開始了解克制、忍耐、等待的優點了。
- 懶惰:我們都會懶惰,但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到後來都會燒到我們,聰明的懶惰。天主教所對應的勤奮是不錯,但就如之前提的,勤奮也有副作用。
- 貪婪:想要更多是生存的本能,但多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會變成負擔&障礙。就像是一號每次拿出太多玩具,要收的時候就會知道有多痛苦。天主教對應的是慷慨,我相信你們在長大的過程都可以意識到分享是多愉快的事情
- 貪食:我不會控制你們多吃,你們吃到不舒服自己就會停了。天主教提出的對應是節制,我覺得挺好,你們在長大的過程在許多事情上都可以去摸索那個「剛剛好」的尺度,抓到這些尺度,生活會更美。
- 色欲:如果沒有色慾大概就不會有你們了,因為你們都是男孩子,在言語、行為上不論是面對同性或者異性都要給予尊重,色慾只留在自己私人的範圍,不能造成別人的不悅。天主教提出的對應為貞節,我認為你們為了自己的另外一半保持貞節即可。
我不認為你們需要當聖人,老實說我只希望你們能當能令別人尊重的人,因為我的想法是我希望你們能有什麼價值觀的話,我該身體力行讓你們參考,一起努力吧。
一號,
今天你從床上往我跳過來的時候,我並沒有接住你,讓你摔到地上,你在地上哭好大聲,我知道你並不是痛,是生氣我怎麼沒有接著你。我對自己有一個小小的期許,希望有我在的時候,你們可以不需要感到害怕,你跟我玩得再凶,我都不會讓你受傷,在任何有危險的地方,做很多危險的動作,你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只是最近我不確定我的作法是不是恰當,尤其是看著你一再挑戰更危險的情境,我覺得我該開始讓你學著為自己的行為受傷了。我想我該讓你學會辨識危險,懂得害怕,知道什麼時候該小心,該保護自己。
2014/07/27
JavaScript的 Hoisting& variable scope
// JavaScript的Hoisting
// JavaScript在 if & else條件式處理 global variable的時候習慣不太一樣
// JavaScript如果在變數前面使用 var指定,會成為 function scope
// 其他的語言可能會變成 block scope
// 而 JavaScript 如果在變數前沒有加入 var則會變成 Global Scope
// 因此要使用variable shadow的時候,只能在 funcation之間用 var定義變數來操作
code:
// JavaScript在 if & else條件式處理 global variable的時候習慣不太一樣
// JavaScript如果在變數前面使用 var指定,會成為 function scope
// 其他的語言可能會變成 block scope
// 而 JavaScript 如果在變數前沒有加入 var則會變成 Global Scope
// 因此要使用variable shadow的時候,只能在 funcation之間用 var定義變數來操作
code:
result:
2014/07/25
對談的需求
猴子們,
碰到面對面的對談效率不佳,不論是交談、會議討論或者是講座,反省的時候都可以思考一個基本的問題:「對方針對對談的需求是什麼?」,想一下對方與我們進行對談,有什麼期望、設想&想要達成的目的?
[提問]
我們這個年代(1995-2015)有網路討論區,作用在於註冊使用者可以登入討論區提出自己的問題,而有一部份的使用者看到其他人提出的問題的時候,喜歡請提問者“自己去網路上找答案,自己去研究。”,還有一個流行用詞RTFM(read the fucking manual)。
我們現在有信件、社群網路留言、行動裝置及時訊息等可以溝通,當人們有動力投入時間來打電話或面談,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提問快速地得到答案。人們並不想投入時間去找尋原始資料、看完整的資訊、吸收學習等,所以人與人的對談當中,對方期待的是一個能夠快速理解、傳遞並行動的答案。
交談的時候對方並不需要我們列舉所有的細節證據,只需要我們清楚地導論重點資訊引出可行動的結論,真的要研究細節對方可以用自己的時間看。開會的時候成員並不想將時間花費在聽我們念參考資料,成員可以事先看參考資料,針對需要釐清的地方問問題。參加研討會的時候大家興趣最高的部分通常是報告完畢後的講者互動,如果只想知道講者的報告其實讀一下講者的論文就好了。
[辯證]
除了提出疑問之外,人們參與面對面對談還有一個目的是希望可以對於質疑、不認同、不信任的部分進行挑戰。對於我們所提出的資訊&說法,對方可能有其他預先的觀點、假設、差別資訊,辯證是參與對談的需求之一。
[說]
即便你是講座的講者,還是有八成的機會碰到聽眾知道你不知道的訊息,人們喜歡分享喜歡說,當對方發現到我們遺漏的訊息、觀點、論證過程的時候,人們需要補充。
從這幾個需求可以看到為什麼許多的對話早在一開始就註定失敗,為什麼許多會議讓人感到不耐煩,為什麼強調權威的主管報告會讓團隊感到挫折。各種形式的對談過程中,隨時注意對方是否有足夠的機會發問、質疑&提出說法,到頭來,對談是雙向的。
大猴子
碰到面對面的對談效率不佳,不論是交談、會議討論或者是講座,反省的時候都可以思考一個基本的問題:「對方針對對談的需求是什麼?」,想一下對方與我們進行對談,有什麼期望、設想&想要達成的目的?
[提問]
我們這個年代(1995-2015)有網路討論區,作用在於註冊使用者可以登入討論區提出自己的問題,而有一部份的使用者看到其他人提出的問題的時候,喜歡請提問者“自己去網路上找答案,自己去研究。”,還有一個流行用詞RTFM(read the fucking manual)。
我們現在有信件、社群網路留言、行動裝置及時訊息等可以溝通,當人們有動力投入時間來打電話或面談,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提問快速地得到答案。人們並不想投入時間去找尋原始資料、看完整的資訊、吸收學習等,所以人與人的對談當中,對方期待的是一個能夠快速理解、傳遞並行動的答案。
交談的時候對方並不需要我們列舉所有的細節證據,只需要我們清楚地導論重點資訊引出可行動的結論,真的要研究細節對方可以用自己的時間看。開會的時候成員並不想將時間花費在聽我們念參考資料,成員可以事先看參考資料,針對需要釐清的地方問問題。參加研討會的時候大家興趣最高的部分通常是報告完畢後的講者互動,如果只想知道講者的報告其實讀一下講者的論文就好了。
[辯證]
除了提出疑問之外,人們參與面對面對談還有一個目的是希望可以對於質疑、不認同、不信任的部分進行挑戰。對於我們所提出的資訊&說法,對方可能有其他預先的觀點、假設、差別資訊,辯證是參與對談的需求之一。
[說]
即便你是講座的講者,還是有八成的機會碰到聽眾知道你不知道的訊息,人們喜歡分享喜歡說,當對方發現到我們遺漏的訊息、觀點、論證過程的時候,人們需要補充。
從這幾個需求可以看到為什麼許多的對話早在一開始就註定失敗,為什麼許多會議讓人感到不耐煩,為什麼強調權威的主管報告會讓團隊感到挫折。各種形式的對談過程中,隨時注意對方是否有足夠的機會發問、質疑&提出說法,到頭來,對談是雙向的。
大猴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