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5

對談的需求

猴子們,

碰到面對面的對談效率不佳,不論是交談、會議討論或者是講座,反省的時候都可以思考一個基本的問題:「對方針對對談的需求是什麼?」,想一下對方與我們進行對談,有什麼期望、設想&想要達成的目的?

[提問]
我們這個年代(1995-2015)有網路討論區,作用在於註冊使用者可以登入討論區提出自己的問題,而有一部份的使用者看到其他人提出的問題的時候,喜歡請提問者“自己去網路上找答案,自己去研究。”,還有一個流行用詞RTFM(read the fucking manual)。

我們現在有信件、社群網路留言、行動裝置及時訊息等可以溝通,當人們有動力投入時間來打電話或面談,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提問快速地得到答案。人們並不想投入時間去找尋原始資料、看完整的資訊、吸收學習等,所以人與人的對談當中,對方期待的是一個能夠快速理解、傳遞並行動的答案。

交談的時候對方並不需要我們列舉所有的細節證據,只需要我們清楚地導論重點資訊引出可行動的結論,真的要研究細節對方可以用自己的時間看。開會的時候成員並不想將時間花費在聽我們念參考資料,成員可以事先看參考資料,針對需要釐清的地方問問題。參加研討會的時候大家興趣最高的部分通常是報告完畢後的講者互動,如果只想知道講者的報告其實讀一下講者的論文就好了。

[辯證]
除了提出疑問之外,人們參與面對面對談還有一個目的是希望可以對於質疑、不認同、不信任的部分進行挑戰。對於我們所提出的資訊&說法,對方可能有其他預先的觀點、假設、差別資訊,辯證是參與對談的需求之一。

[說]
即便你是講座的講者,還是有八成的機會碰到聽眾知道你不知道的訊息,人們喜歡分享喜歡說,當對方發現到我們遺漏的訊息、觀點、論證過程的時候,人們需要補充。

從這幾個需求可以看到為什麼許多的對話早在一開始就註定失敗,為什麼許多會議讓人感到不耐煩,為什麼強調權威的主管報告會讓團隊感到挫折。各種形式的對談過程中,隨時注意對方是否有足夠的機會發問、質疑&提出說法,到頭來,對談是雙向的。

大猴子

2014/07/23

領導者的大惡

猴子們,

不論是一號帶著二號,或者是以後你們帶著朋友、同學、同事一起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有幾個小細節在當下並不會有立即的傷害,但過了十年二十年可能因為這些地方沒有處理好,當時引起他人的負面感覺隨著時間發酵成為膿瘡。

[邀功]

不論是運動比賽、團體遊戲、一起去作弄他人等,就算你是當頭的,其實也是大家一起完成的,當你對著其他人說著自己帶著大家如何如何,其他的成員聽起來的感覺是很不舒服的,團體的成就&光榮該由團體成員一起共享,即便是他人主動稱讚你的時候,也要即刻將榮耀引導回團體成員,因為那是事實。

[委責]

隱惡揚善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避重就輕,尤其是在描述自己的時候。不論是將錯誤&失敗歸咎于環境、對手或者團隊成員,這些藉口在團隊成員眼中都非常地可笑,當頭的責任就是要把這些責任扛起來,接受成果並且改善。面對這些錯誤,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身能力不足的地方,能的話就補足自己的缺點,否則就是在往後與團隊成員坦誠,讓需要相關能力的工作交付給能處理的夥伴,我們不需要是全能的人,但起碼要讓團隊能更有效率的運作。

[失諾]

失諾是很嚴重的問題,但許多時候我們可能沒注意到自己的哪些言行在別人的心中屬於失諾。不論是我們答應別人要帶一本書、在特定時間到達、幫忙傳遞一個訊息、完成一個瑣事等,這些都是承諾,慢了、錯了或沒做都是失諾。當你們開始忙碌的時候,說出「沒問題」、「會處理」、「會再研究」這些話的時候,絕對要放在心上,因為說出這些話的時候,聽到的人就在心中就有個期待。

或許你們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我自己覺得很受用的技巧就是是不說這些話,直接讓對方知道我沒辦法承諾、我做不到、我沒有時間或資源。只回覆有十足把握完成的條件內容,直接讓對方知道我沒有能力承諾,並不一定要交代原因,當我有顧慮的時候我會直接跟對方說我沒有把握。這樣的做法不會讓對方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可以保護對方,長期下來也可以讓夥伴們知道自己答應的項目是可以實現的。另外,只要是答應承諾過對方的事情,我都會記在行事曆、待辦事項還有通訊錄的備註欄。依照任務的困難度提前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在行事曆中提醒自己開始動手,待辦事項的優先順序高於自己的工作,在通訊錄的備註欄寫下當初自己說過的話、承諾的內容&對方的要求,這幾個動作在我從事業務工作的時候非常受用,也讓我更小心的注意自己的承諾內容。

因為你們兩個都是火象星座(是的,我們這個年代還相信星座這東西),我想你們在團體中會很活潑、熱心,容易成為孩子王,但你們的樂觀自信可能會讓你們對於其他人的不安全感或負面情緒比較不敏感,不希望你們長大發現跟小時候的朋友疏遠了,或者在工作時碰到沒預期的對立,我相信所謂的「小人」或者是敵人都是自己的言行招來,希望你們在與人互動的過程能更細膩,真誠地分享榮耀、坦白地面對錯誤、努力實現承諾,我想這也都是你們希望別人對你們的印象。

2014/07/20

積極、執著&勤奮的副作用

猴子們,

剛看Marshall Goldsmith的訪問,他提到了這個問題,跟你們分享一下。

一個正面積極的人,碰到問題的時候不會怪罪他人或責咎環境,碰到壓力、阻礙與挑戰的時候不會閃避,習慣性的擔下更多的承諾與責任,即便明顯超乎自身的能力、精神&資源極限,經常在身心疲憊的潰決邊緣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多做一點就可以了。

對於擔下的任務&選擇的目標執著,為了成功持續地投入更多的精力&資源,很難跳開客觀的反省,當初設立的目標是否該調整了,是否有更適合的目標可以專注。

每一個勤奮的人都可以向懶惰的人們學習,如何用更輕鬆、簡單、有效率的方式完成任務,重複同樣沒有結果的動作再多次也不會有不同的結果,除了努力之外,學習思考更好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積極、執著&勤奮是社會所鼓勵的態度,要減輕其副作用,我們要學著練習累的時候務必要休息,讓自己能快速地放下過期不合時宜的目標,及時調整方法,掌握喘氣、放下&轉彎的三個原則,日子可以可以過得更快活。

大猴子

2014/07/18

兄弟

一號&二號,

爺爺家前面的國小,有一對兄弟,年紀大概差個三歲左右,他們的奶奶會帶他們到國小玩,奶奶在旁邊的椅子看著他們,哥哥拿著籃球,弟弟拿著躲避球在學校操場裡面跑來跑去。弟弟比較活潑,會主動跟學校裡面的人互動,哥哥比較有謹慎一點,除了習慣自己玩自己的,平常還會看著弟弟,有時候念個幾句。

昨天又看到他們的時候,開始想著不知道你們以後會不會跟他們一樣,大的帶著小的。因為你們差個兩歲多,當我們要一號帶著二號出去玩的時候,其實也是要一號當小保姆,除了有責任之外,一號其實要開始陪二號玩一些自己兩年前就玩過的遊戲,看一下兩年前就看過的書或者電視劇,一號可能會覺得委屈,但當老大的缺點就是這樣,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陪伴別人、照顧別人,直到哪天自己開始有更多同齡的朋友之後,就會開始想甩開曉得。

一號,我會理解你不想照顧小的,不想陪伴小的,我會理解你會覺得不耐煩,會覺得無聊,我會儘量避免強迫你要做老大的角色,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小請求,你不一定要遵守,但這是我希望的,我希望,你不要幫二號出頭。

兄弟一起去打架或許可以是一個共同的經驗,但我不希望二號在外面覺得有哥哥可以靠就失去了分寸,我希望二號該為自己的言行負責,被人欺負了要學會保護自己,更不能欺負人,我不希望二號覺得出了事情都有人會幫他負責,有恃無恐,成長過程中這對他並不是好事。

雖然我會想辦法不去比較你們兩個,儘量做到平等,但請你們原諒我沒辦法做到完全的公正,多少還是會去比較你們的點點滴滴,當你們發現我有這樣的言行的時候,請提醒我停止,我不希望你們有壓力,你們也不需要彼此競爭,只要彼此欣賞&學習就夠了。

二號,很委屈你的事情是,從小你就穿一號的舊衣服&鞋子,我並不是很有錢,也不想把錢花在這些東西上面。長大的過程一號可能會欺負你,請你讓我們知道,我們會讓一號儘量用公平&尊重的方式對待你。希望你知道,你還是有比一號幸運的地方,一號猴子在你之前,幫你犯錯、嘗試界限,許多我跟你媽在教養一號時所犯的錯誤,碰到你的時候我們已經更有經驗了,可以用更正確的方式跟你互動,你的許多自由也會是一號幫你沖撞出來的。從小,你可以觀察一號所有的錯誤&後果,省去犯錯的成本,更清楚地選擇你要的路,一號身邊沒有人可以觀摩,這一點他是比較辛苦一點的。

就像之前跟你們說過的,其實在二號出生之前,我跟你媽預計晚一年再生,而且希望是女孩子,但二號確認即將到來之後,我們還是很開心,說真的,照顧一號的時候我跟你媽都覺得老了,如果再晚一年要照顧二號,想到還會有壓力,二號早點來或許比較好。我其實不知道怎樣教養女孩子,但或許我在跟你們互動的時候,不一定要預設你們需要特別有男性或女性特質,你們想要剛強的時候儘量去剛強,你們想要陰柔的時候儘管陰柔,我相信人不同的情境&成長階段人格中是由許多看似衝突的特質交織而成,我希望自己能夠不斷地放下給你們的標簽,持續地觀察你們的改變,了解你們的成長&轉換,我知道我自己一直都在改變,你們絕對也會一直變。

我不期待你們兄弟會成為朋友,或互相協助,最低底線,只要你們互相尊重,懂得彼此欣賞就好,這是我認為作為一個人的底線,不論對誰都是如此。

愛你們

大猴子

解決了一個政黨,問題還是在

我覺得黨派群眾對立的現象模糊了一個實質問題,要解決的並不是特定的黨派,而是我們目前的體制的重大缺陷需要修正。

1) 政府需要有透明清晰的資訊讓民間可監督公共事務  
2) 行政力量需要放在零散的民眾這邊平衡,協助處理跟政府、財團&企業之糾紛 
3) 重大弊案之政務&事務官需要有 離職以外之實際民事、刑事責任


目前獲選政黨可以蠻幹四年,在野黨&民眾沒有抗衡的可能,出事後下台拍拍屁股走人這種現象,不論誰選上了就是誰上去爽,這是實質的問題,誰選上了誰上去爛,因為體制鼓勵他們爛。

2014/07/16

一個關於全球化的虛構故事

假設台灣派個親善大使MrTW到第三世界333的國家去,
告訴他們XXX的開發很好,會讓他們更文明,
333說沒有錢,MrTW告訴333不用擔心,台灣的銀行BankTW會協助融資,
333說不知道怎麼做,也沒有技術,MrTW說不用擔心,會帶著專業工程顧問公司CorpTW完成開發,
333不用擔心錢怎麼來,事情怎麼做,只需享受社會的進步,MrTW, BankTW跟CorpTW會搞定一切,甚至會僱用當地人力提升就業率

BankTW跟CorpTW教育了333當地的官員社會進步的定義,土地、資源、商業開發的價值如何評估,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有效率的使用信用槓桿加速成長。
333為了追趕先進國家,飢渴地學習該做什麼、該怎麼做、該花多少錢,
CorpTW承包開發案之後,利用全國統一發包的機制讓333創業公司Corp333能運用管理在地人力,
原本一個雜貨店可能會委託在地勞工辦理的勞務,
  • 物流:鄰居司機—>CorpTW專業物流公司 
  • 冷藏:電器行—>CorpTW旗下冷凍設備專業供應商
  • 水電:水電工—>CorpTW認可專業施工人員
  • 會計:小會計事務所—>BankTW認證全國會計事務所
  • 法務:小法務事務所—>BankTW認證全國法務事務所 
  • 室內設計:室內裝潢師傅—>CorpTW簽約設計集團
  • 垃圾處理 :鎮上的回收業者—>CorpTW簽約清潔公司

Corp333作為單一窗口跟333全國勞務提供者制價,特過這個方式,CorpTW與Corp333網絡下的連鎖企業都可以有更有競爭力的營運成本,333全國勞務提供者的收入減少了,但不透過Corp333能承包的案子也少,需要更有競爭力,或者...
333全國中小企業在成本上變得更沒有競爭力,只能與Corp333合作,被併購,或者...

BankTW與CorpTW在開發進步的過程中,培養&收納了許多的Bank333與Corp333,跟333政府&人民的關係良好。隨著開發進步的腳步,333政府與BankTW還有CorpTW的談判力量消失了,甚至Bank333與Corp333都可以把333政府吃的死死的。全國勞務提供者幾乎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幫CorpTW打工,在CorpTW底下的連鎖企業消費,欠BankTW的錢,而333政府的國債也都掌握在BankTW手上。發包、轉包、派遣的經營模式在成為常態,MrTW每一段期間都會提供令人興奮的進步方向&開發計劃,333也一直地進步下去...

2014/06/03

20個 EQ技巧

翻譯 Minimal System Group的 Paul Willocks
原文:http://www.minimalsystem.com/20_eq_tips/


1. 如非必要,需避免大幅度的衰減或增加特定頻段,正常情況幾個dB就夠了
2. 效果軌(send bus)在效果器運算後容易產生不必要的低頻,低頻砍掉省事許多
3. 用 solo來檢查調整 EQ很方便,但不保證會讓整體混音更好,修 EQ該整個 mix一起監聽
4. 如果在 150Hz, 1kHz, 3kHz都增 10dB,實際上發生的事情是整個 mix音量大了許多,或有更好聽的"錯覺"(LA boyz說喇叭越大聲越好聽),要小心
5. 強調低頻,正確做法是讓低頻變得更"清晰",直接增益低頻會讓聲音變髒,效果反而不好。把 Bass在 1kHz以上的辨認頻率稍微拉清楚效果反而好,而吉他的 50Hz以下或人聲的 80Hz以下就都砍了吧
6. 聽都沒聽,想都不想的直接依照習慣來調整 EQ是一件為危險的事情,聽,聽了再動手,或許根本不需要調整 EQ
7. 後製是逼不得已,錄音的時候花時間下功夫錄好才是真的
8. 把不想聽到的頻率砍了比增加想聽的頻率更好,避免整體音量增加而有更好聽的"錯覺"
9. 用比較高的 Q值搭配 5-10 dB的增益來找想砍掉的頻率,但也要注意監聽環境的聲響問題
10. 動 EQ之前先搞清楚樂器&編曲的頻率響應範圍
11. 除非耳朵聽到需要動 EQ,不然就不要動
12. 不斷地使用 bypass來檢查,避免被界面的視覺效果騙了
13. Sample的鼓類樂器如 EZdrummer刻意的在取樣的時候保留麥克風串音,所以在修 overhead的 tone的時候,需要注意對於其他 drum ch的影響
14. EQ會影響樂器在整個畫面中的高度、寬度、辨識度,動 EQ的時候需要聽整個 mix
15. 用多種監聽設備檢查,避免某個監聽設備上響應頻率聽起來很厲害,其他的很鳥
16. 增加高頻的時候,背景雜音還有環境聲響也會一起被提高,尤其是後面還掛著壓縮的時候,整個空氣感可能被毀掉
17. 錄音環境中的收到其他物體表面的反射聲響,幾乎不可能用後製的方式處理掉,錄音的時候就想辦法隔離掉大部份的反射,可以省去許多後製的時間
18. Mastering的階段對於 EQ的操作控制在保守的 1-3dB範圍內,如果需要動更多,回到 mixing的部分處理
19. 很滿的mix,根據編曲砍掉主要樂器以外的重疊頻率,減少對整體動態的影響
20. 練習練習再練習,實驗不同的版本來發掘各種 EQ處理方式對於整體聲音畫面的影響,總有一天,用耳朵調整 EQ會變得很直覺快速的反應動作

2014/05/13

新英雄

猴子們,

 我現在34,猴子一號一歲九個月,猴子二號還在肚子裡面。

 猴子一號現在挺能溝通的了。早上起床的時候不會吵我跟媽媽,只是晚上的時候還是會哭鬧,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正常,昨天晚上一直踢我,我跑去二樓睡覺,早上六點多的時候猴子一號起床,自己拉開蚊帳,偷偷的跑到二樓小聲叫奶奶,還怕我聽到。

 我跟媽媽看電影的時候,一號在三樓覺得無聊,就會跑去樓下找爺爺奶奶。我跟媽媽計劃六月的時候去台東一趟,我自己想著不要帶猴子出門,當我做跟媽媽的一次約會旅行,但說真的,到時候我們可能也捨不得、放心不下還是帶著一號出門了。 

前天是母親節,也是我記憶中第一次母親節沒有跟奶奶說母親節快樂。回南投快兩年了,也兩年多沒領薪水了,爺爺奶奶是擔心我的,但偏偏我想做的事情賺不了幾個錢,沒辦法對他們交待,跟他們說的話也就少了。 

這幾個星期,猴子一號很喜歡追著爺爺跑,我不知道爺爺帶一號出去都在做些什麼,我也不想知道,爺爺不是一個做事會讓我放心的人,性格屬於人來瘋,不細心加上反應誇張,今天早上把一號放在椅子上自己站起來不小心把一號推倒,爺爺驚慌之下飛快地拉著一號的兩隻手放上椅子,我在旁邊看就覺得很痛,爺爺接著拿抹布像在幫車子打蠟一樣努力擦著一號的臉,我看起來也覺得很不舒服,一號大聲的哭,爺爺也大聲的安撫著,我要爺爺動作輕一點,聲音小一點,一號才平靜下來。 

奶奶希望你們以後去環境比較好的私立幼稚園,但我比較希望你們能跟環境比較辛苦的孩子一起生活,這個世界環境好的家庭只有佔小小的比例,我不希望你們跟這些孩子一起成長,而不了解這個世界中佔多數的中下階層族群。我希望你們能懂其他人的恐懼、匱乏跟不自信,更能體諒人,進而成為幫助社會的力量。 

今天看了美國公共電視 PBS的new heroes系列紀錄片,第一集是印度的一個奴隸解放運動者Kailash Satyarthi,Satyarthi偷偷地去解救被販售給地方勢力的童工&家庭,讓這些童工能受教育,讓家庭中的成年人能獲得自由回到社會中重新站起來。節目中提到這些被販售出去的人們,因為從小為奴隸,並不理解自由的概念,解放運動者給孩子們六個月的訓練,對於年紀小的孩子給予讀寫等基本的教育,讓他們能夠與學校教育接軌,大一點的孩子則是給予工作技能訓練,讓他們可以在社會中自力更生。


Satyarthi知道光是靠這些解救運動的幫助是不夠的,畢竟是西方社會的消費習慣而有了廉價童工的需求,因此聯合歐美的盟友,建立社會企業認證,教育西方消費者購買支持沒有使用童工的商品。Satyarthi同時走遍整個印度在村莊間推動兒童不該被販售為奴隸的觀念,搭配一開始的解救運動。Satyarthi很驕傲的告訴大家,過去解救的孩子們,他們受了教育與得自力更生的能力後,成了新一代的解救者,幫助更多的兒童奴隸獲得自由。 


另外一個英雄是美國的Mimi Silbert,Silbert建立了 Delancey Street基金會,讓更生人參與兩年的社會服務計劃,在搬家公司中工作、餐廳受訓、社區服務等方式,讓更生人參與社會與人群互動,讓更生人在兩年的時間內感受到自己對於社會的價值,開始願意相信自己。 

Silbert說的一個讓我很有感觸的比喻是,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使與惡魔,同時每個人都有做過好事與壞事,這不限於更生人。Silbert希望能讓更生人們在心中的天平上,透過兩年的累積,讓好比壞更多,讓更生人開始相信認定自己是美好的,是值得被愛被尊敬的,是對社會有價值的。 

這些人或許沒賺什麼錢,但對我來說他們給這個社會的價值遠大過許多獲利高的企業,他們是我的偶像,也是讓我想繼續下去的能量來源,我希望你們未來的世界會更好,  愛你們。

 大猴子

2014/05/04

業務溝通技巧&育兒


面對孩子哭鬧,一些過去業務工作的心態轉換對我的幫助挺多,在此跟各位分享。



客戶的抱怨不是針對你,大喊大叫是希望問題能被解決。
先理解接受對方的情緒,安撫,再來討論問題。
任何前提下輕聲細語,讓客戶情緒穩定後,先聆聽了解客戶需求再溝通。

------------------------------------------------------------------------------------------------------

孩子的哭鬧不是針對你,大喊大叫是希望問題能被解決。
先理解接受孩子的情緒,安撫,再來討論問題。
任何前提下輕聲細語,讓孩子情緒穩定後,先聆聽了解孩子需求再溝通。


孩子還不會說話,唯一能依賴的就是父母,當爸媽沒辦法了解孩子的需求的時候,孩子會非常沒有安全感,挫折慘混著悲傷與憤怒,小聲的對孩子說話,讓他知道我們願意聽,願意了解,讓孩子感受到得以平靜,接著我們再來討論問題。

有些朋友覺得我很奇怪,為什麼要跟一歲的孩子解釋我的出發點,我的想法&原因,他們根本聽不懂。除了這是我給自己的練習,希望自己對孩子從小就當一個對等的人類看待,孩子看到我會放下手邊的其他人事物,蹲下來到孩子的高度慢慢地跟他溝通,從孩子的眼神可以看到他知道我重視他,負面的情緒&哭鬧通常也會即刻解除。

這樣的做法對我家一歲九個月的小孩採用至今,希望他停止我不希望他做的行為或者放下手上的東西,我都不需要提高音量,或者花很長的時間討價還價,過去的時間投資是值得的:)

七個輕鬆應對公開演說的小技巧


還記得自己第一次上台感到恐懼,當時不知道眼睛該看哪,只覺得全身不自在,腦子中知道有許多該做的事還有該說的話,但順序結構亂成一堆,現場大家都注視著我,許多鼓勵的眼神反而讓我更僵硬,站在台上就像是被鬼壓床一樣,腦子與身體是脫離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嘴巴與身體像是電影超級慢動作一樣,只希望快點結束回到現實。

當時我十一歲,後來十六歲到美國傻傻地修了英文演說課(連英文都還不太會說)、學生時期主持校內外活動、國際活動翻譯&主持、業務會議、產品發表、教育訓練課程,我已經想不起來上一次上台會覺得不自在是什麼時候了。期間也跟許多因為工作需要公開報告的朋友們交流過心得,不論是面對幾十人會者幾千個來賓,不論情境是致詞、上課、會議報告,有幾個小技巧在此跟各位分享。

1. 提前到場
人對於環境是敏感的,提前到場熟悉場地&設備,開場後會更自在輕鬆。提前到場也讓你有機會跟提早到的來賓&現場人員互動,我通常會先詢問來賓的背景,了解他們想知道些什麼,有那些問題,有那些預設的想法,如此一來進行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心理準備可以將已經互動過的人們,當我的基本聽眾,先對他們說,取得良性互動,慢慢的把更多來賓的注意力集中到內容中,也讓更多來賓可以放心的參與。

2. 健康的心理準備
不用去擔心來賓會不會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這件事,在這個場地&時間範圍內整個環境都是你的,所有的人都必須也期待你的內容,要牢牢地記住在預定的時間範圍內,整個場子都是你的,你是主角,所有的人都在聽你的聲音。千萬不要去使用想像來賓都是裸體、青蛙或小朋友這種技巧,這些技巧的缺陷在於他們讓你跟來賓切割開了讓你陷入自言自語的狀態,比較建議的方式是把所有的來賓都當你的家人&朋友,而你是來分享一個故事或幾個想法。如果你把來賓當成你的家人與朋友,他們的疑惑並不會讓你慌張,你會熱心地用他們能夠懂得方式重新講解。

3. 開場
最重要的事情是跟大家打招呼,讓大家知道要開始了,確認大家是舒適而且準備好要開始聽你說話了。可能有部分的觀眾不瞭解你的背景,如果有主持人可以幫你開場&介紹背景的話最好,不然就是用簡短的方式,讓大家知道為什麼大家需要相信你,為什麼需要專心聽你說話。在觀眾心中建立足夠的可信度之後,接著可以介紹內容中有那些與聽眾相關的問題,讓聽眾知道內容哪些部分是跟他們相關的,接著告知你報告中的幾個段落,並且訂下Q&A 的時間點&規則,讓每個人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情。

建立可信度的時候,需要注意觀眾的背景,不要過度謙虛,也不能讓觀眾覺得你高高在上有距離感。介紹完整個流程之後,也可以詢問觀眾流程&重點是否有什麼需要調整的,了解是否高估&低估了觀眾的知識程度,內容重點是否為觀眾所關心的,讓觀眾知道你是為了他們來的,接下來的良性互動會更自然。

4. 事先寫好完整的稿子
有時候在台上可能被燈光、噪音、雜念影響,思緒&流程可能會跑掉,甚至忘詞,除了大家常用的段落索引卡之外,完整的稿子還必要的,稿子也必須跟索引卡一樣,依照段落&順序分開,除了重要的引言、數據、證據不會忘記,受環境、觀眾互動、自身健康&情緒影響的狀態下,依舊可以利用稿子當作後備方案,自己或請他人念稿完成演講內容。

5. 事先選擇好哪些內容是可以捨去的
不論是10分鐘的簡短報告或者是90分鐘的演講,不論我們準備多少精彩豐富的內容,聽眾能留下記憶的東西是很有限的。所以在準備材料的時候,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來決定,現場如果因為觀眾互動、突發狀況而需要做內容&時間的調整的時候,那些東西需要捨去。我跟很多朋友都曾經犯過一個大錯誤,太執著想把所有的內容分享完,導致說得太快讓觀眾壓力很大,實際吸收的內容很少。我們可以問自己 a. 希望觀眾回家後會有什麼動作? b. 他們會怎麼用幾句話跟朋友說他們聽到的內容  c. 五年後觀眾會記得什麼?

6. 結尾
結尾的時候跟寫文章一樣,需要重申開場的時候所提的重點,另外提供觀眾現場深入的詳細資料&省略的內容可以在那些地方取得進一步參考資料,這些動作都是幫助聽眾在最短時間內可以有回顧記憶的動作,並且在將來需要複習&深入了解的時候知道講者很負責熱心地提供了參考資源,不論對於聽眾的吸收或者維持講者的可信度都是有幫助的。

7. 反省
如果現場能用兩台攝影機(筆記型電腦攝影機+外接webcam)拍下講者&聽眾的反應,對於調整報告的模式、肢體語調、內容重點非常有幫助。也可以安排同事&朋友在現場幫忙做筆記,記錄下講不清楚&現場反應不良的地方,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在結束後與一開始開場的時候有互動的觀眾們諮詢,讓他們知道你希望能根據他們的回饋對未來的報告做調整,讓他們告訴你那些地方可以說更清楚,哪些地方可以省略。

公開演講是溝通形式的其中一種,當我們能更深入的了解聽眾的背景、想法&需求,就可以更貼切精準地傳達聽眾所需要的資訊,希望以上技巧能在各位的生活&工作上有令各位滿意的幫助。

2014/05/02

Mapping Sheets 將聯絡資料批次轉換成Google Map

Tile-1.png
不論是平常整理的吃喝玩樂地圖,客戶拜訪資料,Mapping Sheets都可以幫你轉換成Google Map的形式顯示聯絡資料,地圖中可以用吃喝玩樂住的地點、價格等來篩選,而經常做業務拜訪的甘苦人們也可以用新客戶、密集拜訪、大客戶、案件名稱等方式來篩選客戶,規劃拜訪行程。

使用說明影片:


使用方式:

  1. 首先在Google Sheets的 add-on store從此網址加入 Mapping Sheets
  2. 點選藍色的Free來加入

  3. Google Sheets會詢問是否允許此Add-ons執行
  4. Mapping Sheets將可以知道你的名字、email、取得你的Google Drive文件並更改,並將資料送到Google以外的系統服務進行處理,同意後請按下同意。

  5. 安裝完成後可以選擇 Learn More了解更多或者按下Close直接使用。

  6. 點選[Add-Ons] --> [Mapping Sheets] --> [Start Mapping]開始建構第一個地圖
    ms-menu.png
  7. 第一次執行的時候畫面右邊會出現一個選單,並且在你的 Google Drive中建立 xsMapping的資料夾,同時新增一個地圖網頁檔案 xsMapping.html。
    ms-loading.png
  8. 完成後會請你使用Create來建立第一張地圖
  9. 在此之前可以先使用 Demo來看看產生地圖將會是什麼樣子

  10. 點選包含樣本資料,並按下Create

  11. 會出現一張名為Data的新表單,對應好欄位(Title/人名、Filter/分類、Location/住址)後就可以Build建立地圖。

  12. 淺藍色的 View按鈕在地圖建造完成之前為無法點選的狀態。
  13. 完成後點選 View瀏覽地圖
  14. 右邊的地圖保留Google Map所有的功能
  15. 左方的分類則是可以根據需求來建立篩選內容
  16. 看完Demo後可以建立一張新的表單,輸入自己的資料,記得取消 include sample data for testing (包含示範資料)

  17. 完成後會出現基本的欄位
  18. 除了基本欄位之外,還可以加入其他的資料

  19. Title中的資訊將會出現為地點名稱,目前使用Category為篩選條件,Location提供Google Map製作地圖之外,其餘的欄位資料都會出現在地圖中。hint_dialog.png
  20. 篩選條件可以點選  refresh_icon.png圖案來替換
  21. 在此我們將原先的Category之篩選條件,改成 Group。
  22. 如此一來就可以用另外一種篩選條件來篩選地圖了

EazyBib 自動產生 MLA, APA書目格式


EazyBib除了可以用輸入網址、文獻標題等方式自動生成MLA、APA、芝加哥等書目引文格式,也可以整合Google Docs直接在線上使用,同時還有Chrome瀏覽器專用的plugin可以幫忙生成 TOC,是研究生、教授、研究人員與圖書館資訊工作者值得參考的服務。

EazyBib網站同時有許多免費的參考資源提供下載



2014/04/30

給一個支持核電的核工同學

你好,

我可以理解有相關背景又支持核電的朋友,現在鬱悶的心情。跟服貿、台獨、直接民主等許多的議題一樣,爭論的兩方都有不專業、不願意讀資料、不願意相信另外一方提供的資料,又認為別人很不理性很情緒的族群。

我聽一個歷史老師說過,歷史上多數的對立,不是對與錯的鬥爭,而是對與對的較勁。

真實生活&網路上所有不明究理地恐懼核電,相信錯誤資訊的人們,不願意聽你說,不相信你提供的資訊的時候,並不是針對你,不必太在乎,人們的恐懼是長時間地信任政府&專家被背叛之後,累積下來的不信任。

請你理解群眾會有非常不理性的情緒,只是人性的一部份。當你屬於少數專業的時候,註定就是要長期面對著多數的不專業。不專業的民眾的恐懼、憤怒、不理性會持續的存在你身邊,這是專業工作者的宿命,無法改變,只能學著適應。

99%的人不懂,95%的人看都不想看,所以這一個反核的影片就很成功

因為他做的很輕鬆、易懂、親民,沒有一點攻擊的味道,所以他沒敵人

這一個作者也用心,但他的語調一開始就樹立敵人了,挑起情緒,因此提供的資訊也就可惜了。
http://www.ptt.cc/bbs/Gossiping/M.1398399754.A.4C3.html

雖然99%的人不這麼想,但我覺得你有能力這麼想,討論的過程並不是要批判誰對誰錯,而是要從多方之間的資訊來判斷哪些資訊相關、可信、可執行,讓不同位置的人能分享交流彼此的觀點,幫助消除盲點&迷思,因此資訊呈現的格式、語調、時機等都是專業工作者需要學習的。(例如TED talk 20mins 可以讓普羅大眾對一個概念想聽、能懂、有感覺)

我相信你的專業,也欣賞你捍衛你專業的態度,祝福你能有更多的力量幫助這個世界往好的方向發展。

接著我分享一下我對於核四不信任的幾個原因,對於核電我屬於不專業的99%,我的擔憂主要圍繞在"人"上面:

1. 一個專業假設有1%的人懂,這已經是很理想的比例了,99%以上的民眾是沒有能力理解、監督、批判公共事務的。粗淺的再把真正懂的那1%分三份,廠商、政府&學界,假設各自都是0.33%,其實所有的廠商都是學界教授的學長姐,除了贊助學界研究之外,也提供學界學生的未來出路,沒有什麼太誇張的事情,學界不會主動去找廠商的麻煩,廠商只要政府那一關打通之後,幾乎就是一路順暢了。(現在應該沒人相信/期盼記者有能力揭弊了吧)民眾真的很無知,這是自然現象,沒有辦法要求民眾什麼都懂。

2. 政府是一個木偶的概念,出任何事情都只要有個臉孔下台,民怨&輿論消持,後續執行就沒人follow了。接著後續傷害的費用都是納稅人買單,檯面上扛罪下台的這個人不用坐牢也不用賠錢,因為護主有功可以安排到顧問公司領乾薪,小孩出國唸好學校有名人推薦,學費也都有人支付。新成立的人頭公司可以繼續接案拿預算,預算有各種名義執行,也有各種方式技術性的合法綁標。除非有確定的"人"需要坐牢或者賠錢,下台&國賠都是幌子,讓納稅人繼續懲罰自己,用稅金繼續養廠商。

3. 所有的報告數值,誰測量?誰管理?誰批准揭露的資訊?揭露的版本?例如"台灣的標準跟美國一樣要符合ASME(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的標準",實際執行&認可這個標準的,是誰?很多國外的standard其實是用來賣認證的私人機構,學會的編審由會有董事會中的贊助商建議指派,學會透過發行會員研究的篩選可以影響產業的發展方向,台灣的顧問公司跟這些機構買授權,請幾個工程師就可以給予認證。

或許可能的解決方法:
1. 這一個我不知道怎麼辦...

2. 私人公司如果有個職員圖利特定廠商,會怎麼處理這個員工,我們就該怎麼要求經手公共採購的決策者&辦事員。這概念很合理也很簡單的。

3.規格制定、工程執行、審查業務經辦者的名字、日期都需要公開,保存永久歷史資料,讓沒有得標很不爽的競爭廠商還有有時間又有專業的教授研 究生可以一起監督公共工程。不應該有內部版本,還有外部版本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