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workou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orkou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3/12

主動關節活動訓練(CARs, Controlled Articular Rotations)

 這裡是一組 主動關節活動訓練(CARs, Controlled Articular Rotations),可以幫助你提升關節的控制能力、增加活動度,並減少疼痛。這些動作適合 熱身前使用,或者每天花 5-10 分鐘做一組來維持關節健康。


💪 主動關節活動訓練(CARs)計畫

頻率:每天1-2組,每組每個關節 5次
節奏:慢速控制,專注在最大可控範圍
目標:提升關節控制能力、增加活動度、減少疼痛

1️⃣ 頸部 CARs(Neck CARs)

🔹 目標:改善頸部靈活度、減少僵硬感
📌 動作

  1. 坐姿或站姿,保持脊椎中立,雙手放在大腿上。
  2. 低頭(下巴貼近胸口)。
  3. 順時針畫圓(下巴往左、上仰、往右,再回到原點)。
  4. 逆時針畫圓 重複相反方向。 ✅ 關鍵:保持肩膀放鬆,動作範圍越大越好,但不要痛。

2️⃣ 肩部 CARs(Shoulder CARs)

🔹 目標:增加肩膀活動度,減少肩部不適
📌 動作

  1. 站姿,手掌朝內,手臂伸直向前舉起。
  2. 最大範圍地畫圓,當手臂到達頭頂時,開始旋轉肩膀(手掌由朝前轉為朝後)。
  3. 畫圓到底部,再回到起點。
  4. 換手,做相反方向的旋轉。 ✅ 關鍵:保持軀幹穩定,不要用身體代償。

3️⃣ 胸椎 CARs(Thoracic Spine CARs)

🔹 目標:改善上背部活動度,減少駝背與僵硬感
📌 動作

  1.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雙手抱胸。
  2. 旋轉上半身 向左,同時稍微彎曲+側彎(像是在畫一個圓)。
  3. 依照 順時針畫圓,慢慢轉到右邊,再回到中心。
  4. 換方向,逆時針畫圓。 ✅ 關鍵:只動上半身,骨盆保持穩定。

4️⃣ 髖關節 CARs(Hip CARs)

🔹 目標:提升髖關節活動度,減少腰部與膝蓋壓力
📌 動作

  1. 單腳站立,另一腳 抬膝至90度
  2. 向外側畫圓(從前往外再往後)。
  3. 向內側畫圓(從後往外再回前)。
  4. 換腳,重複相同動作。 ✅ 關鍵:上半身保持穩定,不要歪斜。

5️⃣ 膝關節 CARs(Knee CARs)

🔹 目標:強化膝關節控制力,減少膝蓋壓力
📌 動作

  1. 坐姿或站姿,單腳伸直,腳尖朝上。
  2. 畫圓旋轉小腿,先順時針轉5圈,再逆時針轉5圈。
  3. 換腳,重複相同動作。 ✅ 關鍵:保持股骨不動,只轉動小腿。

6️⃣ 腳踝 CARs(Ankle CARs)

🔹 目標:提升腳踝穩定性,減少扭傷機率
📌 動作

  1. 坐姿或站姿,單腳抬起,腳踝 順時針畫圓
  2. 逆時針畫圓,轉最大可控範圍。
  3. 換腳,重複相同動作。 ✅ 關鍵:動作慢且可控,不要只是晃腳。

🔥 完整CARs訓練流程

  1. 頸部 CARs × 5次(順/逆)
  2. 肩部 CARs × 5次(順/逆)
  3. 胸椎 CARs × 5次(順/逆)
  4. 髖關節 CARs × 5次(順/逆)
  5. 膝關節 CARs × 5次(順/逆)
  6. 腳踝 CARs × 5次(順/逆)

💡 建議時間

  • 晨間活動(起床後)
  • 熱身前(重量訓練前)
  • 睡前放鬆(緩解關節壓力)

這組 主動關節活動訓練(CARs) 既能 提升活動度、減少疼痛,也能幫助你在 重量訓練時提升表現,降低受傷風險。每天花幾分鐘,長期下來會有明顯改善!💪🔥

training plan

 如果你的目標是增肌、提升活動度並減少疼痛,建議你從以下幾個方向調整訓練和生活習慣:

1. 增肌策略

  • 訓練強度與頻率

    • 中高強度訓練(6-12RM)為主,每週至少 3-5天 重量訓練,確保每個肌群有足夠刺激和恢復。
    • 每個肌群至少每週訓練 2次,例如:
      • 分裂訓練(Push/Pull/Legs):上半身推、上半身拉、腿部與核心。
      • 全身訓練(適合強度控制好的人):每次訓練不同部位,避免過度疲勞。
  • 訓練計畫調整

    • 增加時間張力(TUT, Time Under Tension),控制離心收縮的速度(如慢放重量)。
    • 優先訓練大肌群(深蹲、硬舉、臥推、划船),搭配輔助動作。
    • 循序漸進超負荷(Progressive Overload):每週微調重量或增加組數,以確保肌肉持續成長。

2. 提升活動度

  • 每日活動習慣

    • 訓練前 動態熱身(如關節動態拉伸、低強度體操動作)。
    • 訓練後 靜態伸展與放鬆(如Pigeon Pose、肩關節擴展)。
    • 增加全身複合動作(如壺鈴擺盪、土耳其起身),有助於全身穩定性和靈活度。
  • 改善日常活動模式

    • 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身活動。
    • 進行 主動關節活動訓練(CARs, Controlled Articular Rotations),提升關節控制能力。

3. 減少疼痛

  • 核心訓練

    • 加強核心穩定(如死蟲、前後橋),減少腰部與膝蓋壓力。
    • 若有特定疼痛(如肩痛、膝痛),可以增加 肌筋膜放鬆(滾筒按摩)+ 矯正運動(如臀肌活化訓練)。
  • 訓練動作調整

    • 若關節有不適,可以調整訓練角度或使用機械輔助(如史密斯架、拉力機)。
    • 避免「借力」過多,確保關節負荷合理,減少未來慢性疼痛的風險。

4. 飲食與恢復

  • 蛋白質攝取
    • 每日 1.6-2.2g/kg 體重(約120-170g 蛋白質),來自魚、雞肉、蛋、乳清、豆類等。
  • 總熱量管理
    • 若體重未增加,代表熱量不足,可增加200-300大卡(來自健康脂肪、蛋白質)。
  • 睡眠與恢復
    • 保持 7-9小時 睡眠,確保生長激素與睪固酮正常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