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育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育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10/27

錯誤的教養方式

猴子們,

正在看 Quora上一篇討論「錯誤的教養方式」,整理一下我自己需要注意的重點,我自己不太會犯的錯誤就不寫了。

What is the wrong way to discipline a child

「不貼標籤」
有時候我問「你為什麼要這樣」、「你是不是...所以才這樣?」這些都是在貼標籤,我並沒有讓你們有清楚表達的機會,有時候妳們還不知道怎樣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生氣地大聲指責妳們,你們緊張了更是講不出來,這時候我自己用一個標籤給你貼上,這對你們不公平,對我們的關係也是有傷害的。

我該更有耐心地去理解完整的狀況,搞清楚你們的動機、需求&情境,說清楚之後才是對我們都有幫助的處理方式。

在你們成年之前 frontal lobes判斷力、自我控制&情緒的主宰功能還沒發育完全,我們差距三十多年,要用我的觀點來義測你們的想法是有問題的,你們需要的是協助,而不是指責。在你們成長過程的敏感期,我們對待你們的言語影響甚巨,我們做為成人更該注意自己,避免在你們的心中種下了負面自我對話的種子。

「大聲講話」
雖然面對二號開始我有改進,但以前對一號大聲講話的影響仍在,一號依舊會跟二號大聲吼。同時,一號爆發的時候,有時候我也一樣吼回去,我該改進。

「管太多」
我曾經想要讓一號有怎樣怎樣的價值觀、應對進退&禮儀標準等,其實到現在一號四歲了,個性成形了,有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是沒有辦法對他做什麼洗腦的動作,頂多只能交換一下想法邏輯。我當然會有擔憂,對於我自己沒辦法控制的部分有不切實際的恐懼幻想,但也一直要提醒自己勇敢,讓一號感覺到被信任、尊重&自由。我不該把自己當作你們的「人生導師」,你們之後會碰到自己的人生導師。

我的責任應該是提供支持&關懷,讓你們受挫折、恐懼&憂傷的時候有個地方可以休息、感到安全&得到安慰。我該用園丁的態度來欣賞你們的成長,不需要像木工一樣想要雕塑你們。

「放牛吃草」
這是我比較糾結的一點,我希望你們獨立,但在你們兩歲到五歲的年紀,還是很多時候渴望我們的陪伴&關注,太多時候我就把你們放著,讓你們自生自滅,這樣的做法有優點有缺點,我還需要多反省&根據觀察你們的變化而做調整。

好的教養方式有三個目標,每一次在教養的時候,都是在示範教育「如何面對衝突」&「明確指示規則&界線」

1. 發展正確的自我形象&世界觀

所以貼標籤,說「你老是...」、「你就是...」對於孩子的自我形象是有害的。直接教育小孩這個世界大家怎麼互動,可以被接受的言行尺度界線在哪裡才是健康的做法。

在你們大聲叫的時候,我大聲地斥責,這會讓你們以為「只有大人才能大聲叫,只有大人才可以不守規矩」。這樣的做法也是危險的,對於整個社會都危險,因為規則是每一個人都需要遵守的,不論這個人在哪個位置或者被賦予什麼權力,遊戲規則是每個人都需要遵守的。我們作為家長的,更要做榜樣,讓自己情緒穩定之後才說話&動作,你們看到大人怎麼處理&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後,才比較容易學習。

2. 維繫&發展彼此間的信任&連結關係

在你們現在的年紀,即便你們做了什麼別人不喜歡&不能接受的言行,你們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一號會講話了,大多時候我還記得會先問一號的想法再決定怎麼回應,但二號表達能力還有限,我需要更細心地去瞭解他的意圖(好奇、想玩、想引起注意力、累了、不舒服等)。

3. 讓孩子有更多力量&能力

我該給你們很多很多選擇,因為我能提供的有限,或者是希望能控制影響你們,我只給你們兩三個選擇,但你們的思維還沒有像我們這麼僵化,提供更多的選擇的時候,可以見識到你們思考的能力,同時跟你們學習。

在教你們做某些事的時候,我習慣重複&詳細地敘述「正確地拆解每一個小動作」,這樣地強迫你們接收「標準答案」,對於你們的思考習慣是有害的,我該模糊一點,在旁邊觀察&給予即時回饋。

另外在希望你們完成某些工作的時候,我該用開放的方式問你們「你們要...還是..做?要在...時間完成?」多聽你們的想法,讓你們多去想,畢竟大多數的時候我都不在你們身邊,你們都是需要自己思考做決定的。

教養,原文用disapline,我選擇用「教養」,因為我的想法中應該是「教」而不是懲罰,懲罰沒有任何教育意義,人除了學會更精明地躲避懲罰之外不會從懲罰學到任何東西。懲罰包含羞辱、冷落、罪惡感、肢體侵犯等。教養最重要的就是「身教」,我希望你們成為怎樣的人,我自己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來給你們看。當我強迫要求你們服從的時候,我所傳達的其實是「老的可以強迫年輕的」「力量大的可以強迫力量小的」「社會地位高的可以強迫社會地位低的」。你們應該會記得我們就算在搔癢或者任何遊戲的時候,只要你們說「不要」,我就會停下來,因為我希望你們知道,你們的身體是需要被尊重的,被任何人尊重。

翻譯 Dorothy Law Nolte的一首詩 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充滿批評,他學會譴責問罪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充滿敵意,他學會爭鬥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充滿嘲諷,他變得害羞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充滿恥辱,他會被罪惡感淹沒
如果一個小孩生活充滿容忍,他將學會耐心
如果一個小孩生活充滿鼓勵,他將學會自信
如果一個小孩生活充滿讚賞,他將學會欣賞
如果一個小孩生活充滿公平,他將學會正義
如果一個小孩生活充滿安全,他將學會信念
如果一個小孩生活充滿認可,他將學會喜歡自己
如果一個小孩生活充滿接受&友誼,他將學會在世上找到愛

愛你們

老猴子




2014/05/04

業務溝通技巧&育兒


面對孩子哭鬧,一些過去業務工作的心態轉換對我的幫助挺多,在此跟各位分享。



客戶的抱怨不是針對你,大喊大叫是希望問題能被解決。
先理解接受對方的情緒,安撫,再來討論問題。
任何前提下輕聲細語,讓客戶情緒穩定後,先聆聽了解客戶需求再溝通。

------------------------------------------------------------------------------------------------------

孩子的哭鬧不是針對你,大喊大叫是希望問題能被解決。
先理解接受孩子的情緒,安撫,再來討論問題。
任何前提下輕聲細語,讓孩子情緒穩定後,先聆聽了解孩子需求再溝通。


孩子還不會說話,唯一能依賴的就是父母,當爸媽沒辦法了解孩子的需求的時候,孩子會非常沒有安全感,挫折慘混著悲傷與憤怒,小聲的對孩子說話,讓他知道我們願意聽,願意了解,讓孩子感受到得以平靜,接著我們再來討論問題。

有些朋友覺得我很奇怪,為什麼要跟一歲的孩子解釋我的出發點,我的想法&原因,他們根本聽不懂。除了這是我給自己的練習,希望自己對孩子從小就當一個對等的人類看待,孩子看到我會放下手邊的其他人事物,蹲下來到孩子的高度慢慢地跟他溝通,從孩子的眼神可以看到他知道我重視他,負面的情緒&哭鬧通常也會即刻解除。

這樣的做法對我家一歲九個月的小孩採用至今,希望他停止我不希望他做的行為或者放下手上的東西,我都不需要提高音量,或者花很長的時間討價還價,過去的時間投資是值得的:)

2013/07/26

被孩子誤會的時候怎麼辦?

Not happy

真心的道歉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犯了哪些錯,哪些地方我們懂得不多,哪些地方我們不知道怎樣拿捏好,我們的困難點在哪裡,問看看孩子

1. 我們有這些困難,孩子不論能不能接受,能不能瞭解我們能力不足的地方?
2. 孩子有哪些要求,希望我們可以調整的?
3. 這些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哪些?

接著再來磨合調整。

在孩子的心中,有時候會覺得大人什麼都有,可以很自由的做任何大人想做的事情,所以當大人沒有做到孩子的期許的時候,孩子會覺得被背叛,對於大人的說法看成借口。幫助孩子了解大人能力不足的地方,也是幫自己。

2013/06/13

世代之責任

今天看到的,記錄下來。

原文:

When they criticize our generation, 

they forgot who raised it.

 

Generation

2013/05/17

有時候,贏不是最好的狀況

孩子,

這陣子台灣發生了爭執海域菲律賓巡邏軍方對台灣漁船用機關槍開了52槍,造成船上四人有一人死亡的事情。我希望你懂事之後,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那也表示這件事情的結果沒有太嚴重。

大概跟你說明一下事情的前後:

  • 菲律賓執政黨跟中國爭執海權輸了,支持度下降
  • 5/9/2013 拿台灣漁民開槍
  • 5/13/2013 大選勝利  
  • 接下來台灣跟菲律賓兩邊的官方都處理得很糟糕...
  • 菲律賓陳述漁船衝撞,因自衛而開槍(國際媒體也是這樣報導)
  • 但菲律賓拒絕交出衝撞的錄影帶(國際媒體沒有報導)
  • 台灣檢調人員陳述漁船並無衝撞痕跡(國際媒體沒有報導)
  • 菲律賓為了執行公務“意外”而道歉,台灣不接受
  • 台灣在菲律賓外海軍事演習
  • 菲律賓請總統特使來台道歉,但台灣不見面(這很粗魯,國際媒體也這麼報導)
  • 國際媒體報導菲律賓多次道歉,台灣連使節都不見,執意出兵演練
  • 台灣的網路上各種公開空間,仇視言論的火遍地燒,為了“國格”需要出兵等
  • 我反戰,很多朋友看不起我,說我不是男人,不要扯後腿

  • 我替在台灣的外籍人士抱不平,許多人說我濫用同情,是傻子,對不起受難家屬(但看了看大家的公開發表言論,我是唯一一個好奇家屬狀況的,我的想法一直是,往生的好走,留下的好好活)
  • 我決定不對這些持著不同意見的朋友說明,畢竟他們的出發點並無惡意
  • 於是我開始主動聯絡網路上陌生的菲律賓朋友(這個年代我們用facebook)
  • 我告訴這些陌生的菲律賓朋友:做錯的是雙方政府,人民不該受難

  • 也是這樣看到了一些菲律賓朋友對台灣朋友的真實情誼

  • 同時也開始跟其他國家的朋友,傳達真實的英文訊息

  • 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情,我不知道,只希望大家都平安
會想寫這篇文章給你看是因為,今天在籃球場打球回家前,另外一隊的一個高個子問我:“你為什麼都不出手,總是把球傳給別人” 我回答:“因為我投球不準” 高個子疑惑地繼續說:“不會啊...” 我沒搭腔,帶著球就先回家了。其實今天跟我一組的兩個隊友很優秀,一個很高可以切入跟搶籃板,另外一個很會跑位置速度快,我真的不需要投球或者切入。重點來了!!

我們不需要總是贏
  • 像是打球,分數相近比較好玩
  • 比分落後時,讓很想贏的隊友多摸球,會打得比較積極
  • 比分領先時,讓比較保守的隊友多摸球,可以累積他的自信心
  • 比分落後時,防守跟進攻,都可以積極些,這是自我挑戰的時候
  • 比分領先時,不需急著得分,防守也可以讓對手得些分數,贏個幾場
  •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兩隊有繼續打下去的氣氛
  • 而且球場上,每一個對手,哪天都可能是隊友
再跟你補充一個故事,大學的時候,有一天從桃園搭火車到台北參加一個婚禮。火車上有一個喝醉的外籍勞工朋友,在車子上大聲嚷嚷,車廂內的台灣人非常地緊張。當天衣服我穿著非常好,不知道為什麼,我走向了這個外籍朋友用英文開始跟他交談,問他要去哪,今天怎麼了,他的音量開始變得比較溫和,提起在台灣的許多不如意,車廂內的乘客也變得比較放鬆,一個小時的路程,就這樣過去了。

我想不起來當初是什麼念頭,會走向前去。但我很清楚的想法是,我想要保護車上的乘客,讓他們不用擔心,同時,我也要保護這個外籍朋友,不要受到其他人的歧視。每個人都有落魄孤寂的時候。

善意跟種子一樣,雖然需要許多時間,但會慢慢持續地成長茁壯。
惡意跟火一樣,馬上就快速地燒開了~

我們不是總是要贏,許多時候,每一個人都可以過得更好。







2013/02/16

化學製品與男嬰出生率

加拿大廣播公司在 2008播出了"消失的男性人口"紀錄片,指出當時的男性精子數量、品質與其上一代相較少了八成,同時性器官的尺寸也縮水,不孕及流產的比例增加,男嬰比例下降,歸咎於化學製品(化學製藥、日常清潔保養用品、化妝品、放置食物的塑膠容器等)。

紀錄片官方網站如下
http://www.cbc.ca/documentaries/doczone/2008/disappearingmale/

因為身邊有些朋友也碰到類似的困擾,索性就找了一下OECD的人口統計資料,原本是想找新生兒的性別統計,但OECD上比較容易找的只有0-4歲的人口統計,篩選數據不全的2011年,比較了2001年跟2010年這九年間的男女兒童人口變化。


很有趣的是,列舉的三十幾個國家男孩比例還是挺高的,十年間工業化較高的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是有男嬰比例減少的情況,但在比例數據上看起來男孩還是有向下修正的空間。雖然統計數據如此,謹慎起見還是會讓小孩子少接觸化學製品,食用 Raw food。這個資料就給各位當一個 fun fact吧:)

註: OECD統計資料網頁 http://stats.oecd.org/



2012/10/13

對於孩子教養的期許


親愛的老婆,寫這些文字是想要跟您溝通我心中對於孩子教養的一些想法。就像之前常跟您說的,很多想法我們或許彼此不認同,但還是需要知道彼此想法的差異,因為知道彼此想法的差異可以讓我們知道有想法衝突的時候先有心理準備,看是要退讓或者容忍。

我其實對老婆的閱讀速度沒有多大的概念,不知道繁體中文對老婆來說閱讀會不會很辛苦。其實我寄了很多文章給老婆看,大多是我自己看過之後覺得老婆可以參考的。老婆沒有看之前我覺得是老婆沒興趣,但最近開始覺得或許繁體中文對於老婆來說看起來不是那麼習慣。這又讓我想到往後我可能要調整一下寄資料給老婆看的頻率跟方式.我不知道繁體中文多有會消失,我喜歡繁體中文,也希望小孩有能力能看得懂.

[獨立]
對於孩子的個性,我最希望能給他的就是[獨立].我看到過太多的小孩子依賴著朋友、父母、社會、公司,沒有其他人到了不同的環境就沒辦法生存。在16歲的那一年到美國生活一年對我真的是很好的生活經驗,到了一個文化習慣完全不同,語言也講不通的環境,真的是什麼都要靠自己了。我希望孩子可以有智慧且夠勇敢,哪天我們兩個出意外死了,他也可以一個人生存的好好的。老婆你從小到外面打工,把你丟在哪裡你都可以把自己養活。我希望孩子也有這種能力。越是不需要依賴其他人,就更自由,我覺得有能力可以獨立是很開心的事情。

[熱愛生命]
除了獨立之外,熱愛生命是我希望可以傳達給孩子的。我這一輩子很少覺得無聊,只覺得時間不夠用,想做的事情沒有足夠的時間做。我很難理解有些朋友會說放假不知道要幹嘛,我也不懂為什麼爸爸退休之後都沒什麼事情可以做。

我覺得活著就有事情想做,而且想做的事情完成越多之後,就有更多想做的事情可以去努力。在十幾歲的時候我想去美國,去了。看準了想念的大學,去了。希望能在跨國公司工作,去了。想去錄音室工作,也去了。想到不同國家工作,住旅館出差吃餐廳都有公司可以報銷,也做到了。除了運氣不錯,一直有貴人幫忙之外,這些我想做的事情從來沒有在心中消去。當然生命中有許多的不如意,不愉快跟衝突,但有著這些目標跟想做的事情,活著是很好玩的事情。

十五歲的時候寫作文,我寫著希望三十歲可以死掉,因為那時候覺得精彩的事情三十歲就可以做完了。但現在來看的話,可能希望可以活得越久越好,要把身體照顧好,可以做好多好多的事情,可以有很多新的體驗。

[幫助他人]
幫助他人的個性,我不知道是怎樣建立的。但身邊的朋友真的就有兩種,一種凡事為了自己出發,另外一種就是自己什麼都沒有的時候還會去幫助他人。在我的生命經驗中的體會是,後者,也就是目標放在幫助他人為優先的人,是比較快樂的。那種一直有東西可以給別人,可以讓別人變得更好,感覺是很充實的。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互相幫助的天性,只是被一些恐懼跟心理壓力牽絆變得自私,希望可以讓孩子能夠保持喜歡幫助人的天性,可以更有能量更快樂。

[認真]
在這裡所說的認真,包含著[專注][堅持][用心]。舉個例子來說,觀察天氣的變化,有些孩子願意花比較多的時間、觀察比較細微的變化,思考更廣的互動關係。我覺得認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就像是打麻將的時候只要練習足夠的人就可以算牌算得更多更久。我希望孩子可以玩得肯開心,想得很多,挑戰大人跟挑戰自己的界限,希望孩子有問題就能自己找答案,或者找人追問,希望他可以注意細節,可以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做到底,這樣活著是充實紮實快樂的。

[團隊合作]
這是我自己做的很差的地方,我太執著在獨立上,希望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搞定。但生命中大多的事情,是跟許多人合作互動完成的,有能力可以跟更多的人互動合作,才能做更大的事情同時做得更好。希望孩子往後在碰到不同國家的朋友,不同的生活教育成長背景的朋友都能夠一起完成事情,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跟強項,把自己的優點跟強項表現出來跟大家一起共事。在跟很多人一起合作的時候,不需要跟他人比較或者爭權,而是讓每一個人都看著共同目標,把事情做得更棒更好。

[尊重]
尊重是平等的,有很多尊重是假的。例如有權力的人對於沒權力的尊重,有錢人對於窮人的尊重,狀況好的人對於狀況不好的人的尊重,這些情況在許多時候只是形式上表現出來的尊重,在心態上依舊是用比較高的姿態來與對方互動。孩子沒有大人思考複雜,在小的時候不會那麼直覺的去判斷對方有多少錢、什麼地位、有什麼權力之類的,但早晚都會被社會影響開始用許多標準來評斷人的高下。心中開始有定高下的標準之後,就必須要持續地提醒自己高下是人為訂出來的這個事實。對我來說這是需要持續地修練,例如有些人可能懂得比較少、經驗比較少、思考的沒那麼寬、見識沒那麼多等等的,我要提醒自己,這些只是人的差異,不是誰比較好,也沒有誰有錯,只是生命體驗的不同,我需要提醒自己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我跟每一個人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是有感覺希望被平等公平地對待,這樣才能正常地把一個人當人對待。

[聆聽]
聆聽有兩個部分,聽話的技巧還有意願。技巧是觀察能力,意願則是能把心態放空,專心用心地去瞭解對方的感覺與想法。我自己的技巧部分還可以,但是意願需要加強。太多的時候,我心中已經有成見,在對方還沒有開口之前就已經想好對方可能會怎麼說,會是怎麼想的,這是我一個很糟糕的缺點,太自己為是。因為我在別人開口之前已經想了太多對方可能會說的話跟可能會想的事情,對方真的說話的時候,如果跟我想的結果有些部分的差異,我還會很自大地認為對方說錯了,或者對方沒有想清楚。聆聽需要心態放空,沒有批判態度地去聽跟了解,希望孩子可以不要忘記這一點。

[表達]
表達跟聆聽對我來說是一樣的能力。同樣一件事情跟不同的對象溝通的時候就需要用不同的語氣、說法來傳達,所以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先了解對方,接著再說。我自己除了表達能力不好之外,另外一個需要改進的缺點就是表達的意願不高,會耍脾氣認為我不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跟感覺說出來。我不應該很自大地認為別人都應該花時間跟精神來了解我,不應該自己什麼都沒說還認為別人應該懂,這樣的態度讓我不是很快樂,所以我也不希望孩子需要遭遇這樣的生命過程。不論對方能不能接受或尊重,有想法跟感覺,孩子需要有意願及能力能讓其他人懂。

[反省]
前面幾點多是放在了解其他人,在這些做的熟練之後,了解反省自己就容易了。反省的重要在於,我需要知道我自己哪裡還可以調整或改進,我才有機會可以進步,我需要有意識並且習慣觀察自己,才能知道自己說錯那些話、做錯哪些事情、思考哪些地方有偏頗。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很難進步跟成長,缺點不是壞事,如果孩子能夠把自己做的還不夠好的地方誠實面對,當作一回事去處理並且改進,這個孩子成長跟學習的速度可以更快,同時他會體驗到的生命會更深更廣,我相信也會更快樂。

就像是一開始所說的,這些只是我自己對於孩子的一些想法,不一定正確。要怎麼教給孩子呢?我能想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改孩子看,所以這些東西都是我自己要去更努力練習的。寫給老婆看是希望老婆能夠幫助我,在我行為身教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可以提醒我,當我的作法跟說法有衝突矛盾的時候,能夠幫我點出來。孩子的習慣跟價值觀學習是用觀察的,為了孩子好,還希望老婆可以對我嚴苛一點。孩子能學到好的價值觀,我自己的性格跟習慣也能同時進步。

2012/08/28

新生兒第十二個月的發展指標


  • 日間睡覺次數減少至一到二次
  • 體重可增加至出生時的三倍重
  • 身高可至74~82公分
  • 有能力將兩個立方體並排在一起
  • 有能力將物品放置到箱子中,並且再拿出來
  • 溝通後願意將手中的物品放手
  • 用搖頭來表示拒絕
  • 對於開關盒子蓋子或門的動作感到有趣
  • 爬行動作成熟
  • 在家中探索
  • 在他人的輔助下行走
  • 呼喊爸媽
  • 隨著音樂舞動
  • 開始對書本有興趣,並且有能力辨識部分物品
  • 可以了解些許基本的指令
  • 對陌生人有警戒心
  • 可以與其他孩童一起玩玩具,但會堅持拿回自己的玩具
  • 會對特定物品有偏好及占有慾
  • 把不喜歡的物品推開
  • 喜好推、拉或丟物品(實驗學習雙手動作)
  • 自行拉下襪子或帽子
  • 了解特定物品的功能
  • 試探學習父母對各種行為的反應
  • 在穿著衣服的時候知道將手腳伸展開來
  • 在鏡子中能夠辨識自我形象




新生兒第十一個月的發展指標


  • 清楚地發出媽媽跟爸爸的聲音
  • 了解當大人說"不可以"的意思
  • 拍手
  • 揮手說Bye Bye

男人們,體諒一下在家照顧孩子的母親吧:)


我從來不懂在家帶小孩有什麼辛苦的,有什麼難的,不就是讓孩子吃飽睡飽換尿布,這些事情嗎?跟上班的辛苦哪有得比?一直沒辦法理解離職當全職媽媽的女士們在抱怨些什麼?為什麼寧願回去工作也不想再繼續照顧孩子,為什麼這麼輕鬆的工作還需要家人幫忙,老公回家還會發牢騷,好像全世界他最辛苦一樣。直到親身經歷之後,才稍微了解那是怎麼一回事。

在家帶小孩的感覺其實類似最重要的客戶24小時在你旁邊等你伺候一樣,沒有喘息的機會,壓力真的很大。我跟我老婆輪班照顧小孩,因為他還在坐月子,晚上十二點到早上八點我需要把小孩拉到另外一個樓層,老婆才有辦法真的睡覺休息。

帶小孩看起來好像事情沒有很多,但累的地方主要是在注意力隨時都在小孩身上,呼吸聲音有變化、翻身、打嗝或放屁都會讓你想馬上過去了解發生什麼事情,想辦法處理。對媽媽來說精神壓力最大的莫過於很累的時候,孩子不斷地哭然而又找不到解決方法,例如吃飽了、尿布換了、溫度舒適了、衣服位置沒跑掉、沒感冒沒發燒、有睡飽、沒脹氣、沒起疹子、沒被蚊子咬等等還是繼續哭,對一個母親來說精神壓力可能會大到要崩潰。可以想像一下客戶24小時貼身讓你服侍,但用了所有的努力對方依舊不滿意持續轟炸。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帶孩子就是這種感覺,但相對於重要客戶,孩子是母親們有多少能量都會完全給予的對象,即便是自身難保筋疲力盡還是會持續地給予。相較起來全職照顧孩子的母親比起上班來說真的是辛苦太多了,尤其是孤軍奮戰又求助無門時,長時間的壓力真的對精神的傷害發長地大,父親們盡量多分攤一些注意力,讓母親可以喘口氣吧。

2012/08/27

孩子的產品安全嗎?

在購買孩子的推車、玩具等產品時可上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協會之網站,網站中列出各品牌安全有疑慮的商品,細舉產品名及召回原因,在採購商品前可上網看一下,畢竟台灣的代理商資訊有時候並不是這麼對等。

美國消費者安全協會網站
http://www.cpsc.gov/CPSCPUB/PREREL/CATEGORY/child.html

新生兒第十個月的發展指標



  • 對物品的具體概念形成
  • 玩具被取走時會表現不開心
  • 將物品從一隻手拿到另外一隻手
  • 在有扶持的狀態下嘗試站立
  • 拉著物品或他人嘗試站立

新生兒第九個月的發展指標


  • 手往玩具伸取
  • 讓手中的物品墜落之後,轉尋他們
  • 在吃東西的時候很想抓取餐具
  • 有足夠力量從趴著轉換成坐姿
  • 撿起地上的小物品
  • 開始對鏡子中自我的形象有概念

新生兒第八個月的發展指標


  • 咀嚼物品
  • 餵食副食品時雙手會伸向餐具
  • 吃飽的之後頭轉向反方向
  • 晚間可連續睡11至13個小時,白天時午睡2至3次
  • 身體可翻滾360度
  • 獨立地轉換成坐姿
  • 身體弓起形成爬行姿勢
  • 可以用不同的哭聲表達不同的需求
  • 會情緒高昂地自言自語
  • 實驗放下手中的物品學習地心引力的概念
  • 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
  • 對不同的家庭成員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模式
  • 與父母離開的時候會顯示些許的焦慮


新生兒第七個月的發展指標


  • 餓的時候可以自己餵食自己些小型手拿食品
  • 用嘴巴發出放屁的聲音
  • 聽到聲音的時候頭轉向發出聲音的方向
  • 跟大人可以進行簡單的互動遊戲
  • 模仿許多聲音
  • 有能力根據聲調分辨他人的情緒





2012/08/26

新生兒第六個月的發展指標



  • 採坐姿時能維持頭部的穩定
  • 穩定地發出母音類聲響
  • 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或些許的協助轉換至坐姿
  • 面對湯匙張開嘴巴
  • 伸取雙手並抓取物品
  • 左右滾動
  • 在有協助的狀態下使用杯子喝飲料
  • 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握住奶瓶
  • 複製他人的臉部表情
  • 發出多音節的聲響


新生兒第五個月的發展指標


  • 注意更小的物件
  • 嘗試學習不同的刺激與反應結果
  • 可以看到另外一個房間的事物
  • 開始會用雙手將玩具拉近聚集
  • 開始長牙


新生兒第四個月的發展指標


  • 晚上可連續睡至六個小時(一天共睡 14-17個小時)
  • 翻身(通常從趴著翻到躺著的姿勢)
  • 在有扶持的狀態下維持坐姿
  • 頸部有力量維持抬頭90度的姿勢
  • 視角範圍可跟隨移動物件至180度
  • 嘗試發出不同的新聲響自我娛樂
  • 對各種顏色及形狀都開始有反應
  • 用口腔開始發覺認識不同的物品(口腔期表徵)
  • 有能力分別奶瓶及胸部
  • 嘗試用哭以外的方式表達痛苦、恐懼、孤單及不適
  • 對於鈴聲與敲擊聲有反應


新生兒第三個月的發展指標



  • 將孩子的肚子朝下放置時,頭及胸部有足夠的力量向上抬起
  • 頸部有足夠的力量抬頭超過45度
  • 平躺的狀態可以有意識地踢腿或將腿伸直
  • 五指可以自主控制張開或握拳
  • 腳接觸至地面的時候有向下踩的反應
  • 伸手朝面前晃動的物品抓取
  • 抓取並搖動手中的玩具
  • 視線追隨移動的物件
  • 開始模仿聲響
  • 有能力辨認一定距離內的熟識物品及人物
  • 開始發展社交性微笑
  • 開始發展手眼協調能力
  • 可以自主將左右手互相碰觸
  • 對於圓形及螺旋狀形式的物件及圖像產生興趣
  • 興奮地踢著雙腿
  • 有意識地維持抬頭狀態


新生兒第二個月的發展指標


  • 開始有自主微笑
  • 眼睛可以跟隨著移動的物件
  • 發出除了哭之外的聲響
  • 會開始學習發出母音類的聲響,如:阿、喔、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