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碎碎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碎碎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06/01

網路嬰兒

R0045437

網路讓我們回到嬰兒時的環境,任何感覺都可以直接發聲。

 
孩子們哭笑的時候,不論再劇烈,也是需要“大人們” 1. 想聽 2. 聽得懂 3.懂了後願意做些什麼  才有實際的結果
 
孩子長大的過程,慢慢的學習到,要有自己想要的結果,還是靠自己行動比較有效率,光是說出來,機會太小。
 
網路提供我們很多說的環境,但如果掌握世界的“大人們” 1.不想聽 2.聽不懂 3.懂了也不願意做改變
 
那我們還是多用行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吧:-) 
 

2013/05/17

有時候,贏不是最好的狀況

孩子,

這陣子台灣發生了爭執海域菲律賓巡邏軍方對台灣漁船用機關槍開了52槍,造成船上四人有一人死亡的事情。我希望你懂事之後,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那也表示這件事情的結果沒有太嚴重。

大概跟你說明一下事情的前後:

  • 菲律賓執政黨跟中國爭執海權輸了,支持度下降
  • 5/9/2013 拿台灣漁民開槍
  • 5/13/2013 大選勝利  
  • 接下來台灣跟菲律賓兩邊的官方都處理得很糟糕...
  • 菲律賓陳述漁船衝撞,因自衛而開槍(國際媒體也是這樣報導)
  • 但菲律賓拒絕交出衝撞的錄影帶(國際媒體沒有報導)
  • 台灣檢調人員陳述漁船並無衝撞痕跡(國際媒體沒有報導)
  • 菲律賓為了執行公務“意外”而道歉,台灣不接受
  • 台灣在菲律賓外海軍事演習
  • 菲律賓請總統特使來台道歉,但台灣不見面(這很粗魯,國際媒體也這麼報導)
  • 國際媒體報導菲律賓多次道歉,台灣連使節都不見,執意出兵演練
  • 台灣的網路上各種公開空間,仇視言論的火遍地燒,為了“國格”需要出兵等
  • 我反戰,很多朋友看不起我,說我不是男人,不要扯後腿

  • 我替在台灣的外籍人士抱不平,許多人說我濫用同情,是傻子,對不起受難家屬(但看了看大家的公開發表言論,我是唯一一個好奇家屬狀況的,我的想法一直是,往生的好走,留下的好好活)
  • 我決定不對這些持著不同意見的朋友說明,畢竟他們的出發點並無惡意
  • 於是我開始主動聯絡網路上陌生的菲律賓朋友(這個年代我們用facebook)
  • 我告訴這些陌生的菲律賓朋友:做錯的是雙方政府,人民不該受難

  • 也是這樣看到了一些菲律賓朋友對台灣朋友的真實情誼

  • 同時也開始跟其他國家的朋友,傳達真實的英文訊息

  • 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情,我不知道,只希望大家都平安
會想寫這篇文章給你看是因為,今天在籃球場打球回家前,另外一隊的一個高個子問我:“你為什麼都不出手,總是把球傳給別人” 我回答:“因為我投球不準” 高個子疑惑地繼續說:“不會啊...” 我沒搭腔,帶著球就先回家了。其實今天跟我一組的兩個隊友很優秀,一個很高可以切入跟搶籃板,另外一個很會跑位置速度快,我真的不需要投球或者切入。重點來了!!

我們不需要總是贏
  • 像是打球,分數相近比較好玩
  • 比分落後時,讓很想贏的隊友多摸球,會打得比較積極
  • 比分領先時,讓比較保守的隊友多摸球,可以累積他的自信心
  • 比分落後時,防守跟進攻,都可以積極些,這是自我挑戰的時候
  • 比分領先時,不需急著得分,防守也可以讓對手得些分數,贏個幾場
  •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兩隊有繼續打下去的氣氛
  • 而且球場上,每一個對手,哪天都可能是隊友
再跟你補充一個故事,大學的時候,有一天從桃園搭火車到台北參加一個婚禮。火車上有一個喝醉的外籍勞工朋友,在車子上大聲嚷嚷,車廂內的台灣人非常地緊張。當天衣服我穿著非常好,不知道為什麼,我走向了這個外籍朋友用英文開始跟他交談,問他要去哪,今天怎麼了,他的音量開始變得比較溫和,提起在台灣的許多不如意,車廂內的乘客也變得比較放鬆,一個小時的路程,就這樣過去了。

我想不起來當初是什麼念頭,會走向前去。但我很清楚的想法是,我想要保護車上的乘客,讓他們不用擔心,同時,我也要保護這個外籍朋友,不要受到其他人的歧視。每個人都有落魄孤寂的時候。

善意跟種子一樣,雖然需要許多時間,但會慢慢持續地成長茁壯。
惡意跟火一樣,馬上就快速地燒開了~

我們不是總是要贏,許多時候,每一個人都可以過得更好。







2012/06/20

颱風


小時候(1988)對於颱風的印象,就是晚餐後全家呆在電視前面,看著新聞中很多叫做「氣象圖」的東西,這些氣象圖到了接受完國民教育、高中與大學後我還是看不太懂。年紀小的時候風的聲音比較大,比較有戲劇張力,感受上最大的差別在於:以前比較常放颱風假。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在某次颱風,大人們急忙的在外面搬東西,不知道怎麼搞的我居然有機會跑到房子外面,當時好像穿著雨衣,我個頭小小的,在雨中被吹來吹去,雨水很多,一如蓮蓬頭開到最大,但是雨水沒有那麼冰,風的聲音好大好大,同時風也讓我需要很努力地保持平衡才能站穩。

國小與國中這些期間(1986-1995),對於颱風的印象就是沒有這麼強烈了。這時候氣閉窗還不是很流行,風雨依舊感覺像是「龍捲風」這部電影 Twister(1996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7998/)中呈現的一樣,但這時候我的個子也長的比較大了,可以穿著制服騎腳踏車在街上衝回家。

這段期間,其實我不會特別想放假,可能是在南投唸書是很輕鬆愉快的事情,即便是在升學班,並不會特別想留在家中,學校裡面有同學、有活動、有挑戰,放學後我通常在家看書,聽廣播或者去圖書館,電視是大人的活動,到現在我還是對電視興趣不大,覺得電視是老人的活動。

當家裡面還是三層樓的時候,鄰居與家中曾經受過風災。南投這邊的情形通常是個人用木頭釘的架子倒下,電視的天線倒下,窗子有些時候會漏水,颱風過後會需要打掃,因為路上能倒的東西通常都會倒。有次颱風隔壁正在加蓋房子,水泥牆還沒乾又受到颱風推擠,鄰居四五樓的水泥牆把家中一樓的庭園造景水池都打爛了,當時家中的中庭有做天景,二樓的室內窗也都破了許多,當時爸爸還跟鄰居起了爭執,後來鄰居還是賠償了重建的費用,蓋了另外一個比較『安全』的魚池,直到921毀掉新的魚池之後,爸爸就放棄這概念了。

1996年去美國,當跟美國人提起颱風的時候,美國人通常會問我是不是跟hurricane一樣,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通常就說「是」。查字典中hurricane的翻譯通常是解釋為「颶風」,台灣大學聯考的時候我地理歷史都不到30分,所以到現在我還是不懂差別在哪裡。

1996年的時候龍捲風「Twister」這部電影很紅,大家都記得牛在天空飛的景象,甚至在Scary movie中也拿這畫面來操作。我並沒有親身經驗龍捲風,曾經有次去Kmart買東西的時候,host family指著遠遠的地方告訴我那邊有個小tornado,當地人(Iowa)告訴我,因為龍捲風會把東西都捲走,所以當地的房子不會蓋太高,而且大家通常都有地下室可以避難。當時Host family的地下室就有著一個shower,洗衣機的地方,因為那不是客人會經過的地方,所以地下室很少會整修,長大一點看一些恐怖電影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都在地下室發生,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仔細想想還是有很多愉快的事情也在地下室發生,例如:house party,地下室練團,打撞球,學生抽大麻等。

回來台灣繼續念高中與大學之後(1997-2004),颱風這個東西好像就消失了,好像跟「大雨」的概念差不多,尤其是大學在打工的時候,颱風天依舊會穿著雨衣從桃園騎機車到土城工作,甚至怕機器會弄濕,把雨衣蓋在機器上,淋雨到客戶家中去裝機。

大學畢業開始做「正常」的工作,就開始喜歡颱風了,可以不用上班的時候,等於多了一天自己的時間,可以做音樂、煮菜、看書、寫字看電影等等。在台灣,颱風假多數情況等於是帶薪假(paid holiday),加上921之後對於天然災害的膽子似乎變大了,覺得颳風下雨沒什麼大不了的,開始喜歡颱風。

老實說,我不喜歡看電視,不看電視的好處,是可以忘記天然災害的恐怖,這是很鴕鳥的心態,不然每次看到災害畫面,會有一種心臟被掐住,眼淚馬上流出來的反射動作。

這幾天新聞一直報導著颱風,老婆其實也有點期待,畢竟在中國沒有體驗過。不知道到了我孩子長大的那個階段,是不是會因為建築技術更好,颱風地震土石流對他們來說都只是minor inconvinenc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