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知識建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知識建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4/12

Note Taking vs Note Mak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ohwunTIZc


這段影片探討了「筆記」這件事,但它不只是單純的記錄資訊,而是深入區分了兩種做筆記的方式:Note Taking(筆記記錄)Note Making(筆記創造)。以下是這支影片中提到的主要概念、理論背景與實用技巧,並用繁體中文重新整理介紹:


💡 觀念介紹:你是筆記記錄者,還是筆記創造者?

多數人認為筆記是學校裡才做的事,但事實上,筆記在人類歷史中一直扮演關鍵角色。從古希臘的「Hypomnemata」(類似備忘錄或想法記錄)到現代工作場合的會議筆記,筆記的形式雖然改變,但其核心價值不變。

然而,大部分人做筆記時,都是「記錄」資訊,而非「理解」與「內化」。這就是 Note TakingNote Making 的根本差異。


🧠 理論背景:Note Taking vs Note Making

特性Note Taking(筆記記錄)Note Making(筆記創造)
發生時機通常在聽課或會議中通常在閱讀或學習過程中
目的快速記下資訊以便日後查閱主動轉化資訊、加深理解
用語常用原作者或講者的語言使用自己的語言重組與解釋
思考層次被動、容易遺忘主動、容易記住
學習效果提高短期記憶加強長期理解與記憶
背後理論被動接收生成效應」(The Generation Effect)

🔍 什麼是生成效應(The Generation Effect)?

指的是:如果你主動「產出」資訊(例如自己重寫概念、提出例子),就會比單純「讀取」資訊更容易記住。你的大腦在「生產」內容的過程中,會建立更多聯結點,有助於長期記憶。


🛠️ 可執行的技巧:如何從 Note Taking 進化為 Note Making?

1️⃣ 重述 Rephrase

不要照抄老師或作者的話,用自己的語言重寫概念。這表示你真的理解了內容,而且也避免了不小心抄襲。

✅ 建議做法:

  • 讀完一段內容後,蓋上書或關掉螢幕,用自己的話寫下你剛剛學到的東西。

  • 用比喻或日常語言解釋它(例如:把「生成效應」比喻成「自己煮過的飯比較好記住」)。


2️⃣ 連結 Relate

學習不是孤立進行的。將新的知識與舊有概念建立聯繫,畫出「概念地圖」或用筆記軟體互相連結。

✅ 工具推薦:

  • 數位工具:Roam Research、Obsidian、Logseq、Notion

  • 紙本方式:心智圖、概念地圖、關聯筆記

✅ 操作示例:

  • 把「筆記創造」這個概念,連結到「主動學習」、「輸出學習法」、「費曼技巧」等關聯主題。


3️⃣ 回訪 Revisit

筆記不是寫完就丟,而是應該像「活的文件」一樣,不斷增補與修正

✅ 建議做法:

  • 定期複習筆記,加上新的理解與例子。

  • 在不同學習階段回來看同一份筆記,標註新的問題或反思。

  • 把學到的內容教給別人(費曼技巧)。


🌱 心智花園的比喻

作者用一個很美的比喻來總結這一切:「把你的心智當成一座花園」。筆記創造就像是在種植、灌溉與修剪這些知識的種子。久而久之,你會培養出屬於你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洞見。


🧭 總結與下一步行動

🔄 觀念轉換:

從「我寫筆記是為了考試」➡️ 到「我寫筆記是為了理解與創造」。

📋 實作練習:

  • 選一篇文章或影片,先記錄要點(Note Taking)

  • 然後用自己的話重新整理與延伸(Note Making)

  • 嘗試用圖像化方式串聯你的概念

  • 每週回顧並補充你的筆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