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溝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溝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10/28

政治不正確&禮貌

猴子們,

對於政治正確&禮貌的作用,我大概有點概念,但對於他們是否有必要性,我倒是沒有想得特別清楚。過去幾年我開始想著如果我說的話別人沒興趣聽、沒有心情聽、沒有能力聽,我就不要講,因為幫不到任何人。後來我開始想,我做事跟說話的出發點對別人有用處嗎?我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花時間去證明我自己的價值&論點對於別人來說是沒什麼意義的。

我們大概從小時候沒有資源&沒有權力,只能做單純的異議者:僅能對不認同的事物發出抗議,即便改變不了什麼。三十歲附近開始有點背景則是同時有異議者&管理者的身份,會對他方提出異議,同時需要處理他人提出的異議。到老了或者取得完全權力之後,大部分的時間再處理他人的異議,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覺得別人都來亂的。

跟你們相處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不懂得如何教養的家長會覺得小孩都很皮,不知道怎麼帶學生的老師會覺得孩子都很壞,不知道怎樣帶團隊的主管會覺得員工都很混,不知道怎麼管理民主社會的政府會認為人民一天到晚在亂。每一次我覺得你們跟我意見相左讓我不舒服的時候,都是我重新檢視自己價值觀&習慣思維的機會。

我覺得我對於禮貌&政治正確的必要性還沒有確切的想法是因為,禮貌&政治正確對於環境的和諧有幫助,同時犧牲了真實情感&意見的流通效率,所以我並不會強制你們要有禮貌或者說政治正確的話。而今天我大概又多想通了一點點,我覺得可以用一個標準來決定到底需要不需要政治正確&禮貌,「我這麼說&做對於事情&人有幫助嗎?」。

舉例來說,當我對一個人說了比較政治不正確&不禮貌的真話,說出來之後會對於這一個人&問題本身有幫助,我的出發點是為了幫助人&事,而不是為了讓人難堪、證明自己、引起注意力,那就放手去做&放心說,不需要太去在乎政治正確&禮貌這些規則。

 回到被管理&管理者的身份,不論是面對哪個層級,說話&做事也可以用這個標準來執行,只要我確定能幫助到人&事,當我確定對方有興趣&有能力接收,我就可以嘗試用不傷害對方情感的方式來溝通行事,不論是提出異議或者回應異議。

愛你們

老猴子

2016/08/23

承諾

猴子們,

因為我腦子比較單純,能夠運作的邏輯模式沒有太多例外,從第一份工作就開始跟歐亞美各國公司來往,面對不同國家對於承諾的底線差異,我開始讓自己習慣用比較謹慎的標準行事。相對於其他的業務在交期、規格&價格上會保留灰色地帶,我不會承諾較早的交期、沒辦法滿足的規格&模糊的價格,我覺得拿到訂單之後不斷地延後交期、降低規格是很累&破壞信用的事情,過高的價格讓客戶殺價浪費彼此時間,而過低的價格累積業績實際是在傷害公司。

當然不是每個客戶都喜歡這樣,尤其在我後來到服務台灣客戶的工作,許多客戶在剛接觸我的時候認為我能力差、不容易溝通、權力不足等,直到累積一兩年的信任之後,比較多客戶知道我告知的條件就是公司能給的最好的規格&價格,工作上幾乎也很少有討價還價的狀況,我說了,客戶通常就信了,當然,還是有一些客戶覺得我不容易溝通、權力不足,喜歡直接跟我的主管談。

在東方社會的日常溝通,會避免直接拒絕,使用迂迴隱晦的說法婉拒,而西方的商業&職場溝通,有時候也會有些軟釘子&客套的空心承諾。我不喜歡別人這樣對我,因此也避免使用這些話素。

當我說「我會參考看看」、「我考慮一下」、「我再比較一下」,表示我真的將對方提出的方案列入選擇之中,而且會投入時間研究而做出選擇。當朋友推薦我音樂、電影、書本、工具、餐廳、遊樂地點、活動、工作技巧等,當我說「我再研究看看」就表示我會花時間了解,並且在稍後會跟朋友回報心得,只要我沒有拒絕的,就表示這件事會加入我的待辦清單或行事曆。

所以當我確定我不會加入待辦清單或行事曆中的項目,會明確清楚地跟朋友解釋我可能沒有興趣、認為不適合、沒有時間能力或資源來執行朋友們的推薦人事物。我覺得這對得起我的良心,是負責的表現,但對於多數的人來說,我“拒絕”了他們,讓他們感覺到不舒服。

我現在滿三十六歲了,還搞不清楚該怎麼拿捏,做業務工作有一段時間,聽過不同文化的軟釘子&客套話,我不喜歡那樣被對待,因此要自己說出敷衍的空話,我覺得好掙扎。

希望你們長大能做得比我更好,愛你們。

老猴子

2014/12/22

別高估自己的記憶、判斷力&道德觀

猴子們,

這幾年在看關於認知、理性邏輯&道德的一些研究,心得是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記憶、判斷力&道德觀,理解每個人的記憶都是即時建造、判斷通常是先提出個反射決策接著補充支持論點、道德制他作用大於自制,如此一來對於許多感到困惑衝突的狀況就比較容易釋懷了。

我們的大腦容錯能力很高,或許高到有點危險,以至於在進行所謂’回憶‘的這個動作的時候,大腦嘗試搜尋片段概念&資訊,建立可能路徑拼湊出回憶的樣貌時,常取得錯誤的資訊&連結而建構出假的回憶。我們的記憶很多時候都是不正確的,然而當大腦拼湊出一個結果而受到挑戰,並且無法重新組織其他結論的時候,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接著「合理化」的自我保護機制就出現了。圓謊、自我催眠&集體催眠是我們天生具有的能力,其行為並沒有惡意,為單純的自我保護行為,因此當這些行為受到進一步的挑戰、質疑的時候,會有更進一步激烈的反抗動作。「得饒人處且饒人」是一個很好的座右銘,所有的人類都會自我矛盾,接受這事實並用更「符合人性」的方式來應對此現象日子會比較好過。

我們很少做所謂的「判斷」,相較於邏輯思考,我們的腦子連結概念非常地快速,可以在幾毫秒內取得類似概念、感覺、行為模式組合而反射出一個結論,當我們放棄這個反射結論之後,開始「想」,這個判斷就要花許多時間了。當我們用反射拼湊結論的時候,除了其中的記憶可能是錯誤之外,資訊也通常是片段不全的,很少會做出好的決定,通常是「安全」的決定,而當我們的決定被挑戰之後,自我防衛機制開始出現,「合理化」的行為就出現了。認知這個現象之後,可以提醒我們對自己的決定不要太有自信,比較容易去反省,對於別人不理性的決策也可以比較溫和地去幫助別人釐清狀況做更好的決定。

我小時候接觸佛教、基督教&希臘寓言故事比較多,這些說法提供了我道德觀的建構元素。經過與其他文化&觀念的人們交流碰撞之後,慢慢地發現道德如果不是用來自我約束,就是被用來攻擊&限制他人的武器。道德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證實了我的懷疑,不論在族群、政治、宗教上都是,道德是一套規則用來區分他我、彰顯權力、控制族群的工具,其心理需求來自族群自我保護、內部控制&擴張奪取的需要衍生。尊重多元的道德觀,在合理的範圍內禮貌性的配合,自己選擇的道德觀多用在自我反省,避免把自己的道德觀用來批判制約他人,遠離「是非高下」這種沒有意義的爭論。在此可將道德延伸到任何的一種社會評價上,文化、藝術、生活方式、消費方式都有人在分高下,除了社會小團體自發的價值觀競爭之外,更多是政治&商業行為操作,需要小心辨認。最簡單的做法,把道德觀當「個人偏好」看待。

愛你們,

老猴子

2014/11/21

辨別&面對謊言

猴子們,

業務、警察、輔導等工作訓練中大概都會有一個簡單的謊言辨認技巧,觀察對方眼睛移動的方向。一個右撇子的人在搜尋腦中記憶資訊的時候,會看左邊,建構&創造的時候,眼球會看右邊。

當我問一個人午餐麵粉有沒有熟的時候,如果對方眼睛看左邊,表示在回想,如果回答沒有吃,他在說謊,如果對方眼睛看著右邊,表示對方沒有吃&正在想如何回應,如果對方回答說有吃,他在說謊。

當我問一個人我們準備要看的電影,結局主角會不會死掉,對方眼睛看左邊,又說不知道,他在說謊。如果對方眼睛看著右方,給了一個回答,他在說謊。

當我問一個人另外兩個人的關係的時候,對方眼睛看左邊,說不清楚,他在說謊。當對方眼睛看右邊,說他們是某某關係,他在說謊。

左撇子則是反過來。除了將眼球從中間分兩半之外,還可以分三個高度,偏上為畫面,中間為聲音,下方為觸覺&感覺,這部份的應用比較多一點,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我們再討論或者自己找書看。

這些技巧對於受過訓練的演員、催眠師、間諜等沒有用,跟你們提這些東西的目的其實是想提醒你們該如何面對謊言。大多的時候,人們說謊並沒有惡意,可能是有些話題不想談、想跟我們保持禮貌的距離或者有其他的個人考量。當你們能夠辨認謊言的時候,就可以體貼地中止&轉移話題,不再死纏爛打,不小心揭穿對方&讓對方難堪。

每一個人都有自由可以決定在跟我們溝通的時候,話說到多少,讓其他人有保持祕密&說謊的空間,是我們可以照顧別人的方式,記住,別人很少說謊是為了傷害我們,通常有「他們」自己的理由,說謊並不是針對我們。

愛你們。

老猴子

2014/07/25

對談的需求

猴子們,

碰到面對面的對談效率不佳,不論是交談、會議討論或者是講座,反省的時候都可以思考一個基本的問題:「對方針對對談的需求是什麼?」,想一下對方與我們進行對談,有什麼期望、設想&想要達成的目的?

[提問]
我們這個年代(1995-2015)有網路討論區,作用在於註冊使用者可以登入討論區提出自己的問題,而有一部份的使用者看到其他人提出的問題的時候,喜歡請提問者“自己去網路上找答案,自己去研究。”,還有一個流行用詞RTFM(read the fucking manual)。

我們現在有信件、社群網路留言、行動裝置及時訊息等可以溝通,當人們有動力投入時間來打電話或面談,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提問快速地得到答案。人們並不想投入時間去找尋原始資料、看完整的資訊、吸收學習等,所以人與人的對談當中,對方期待的是一個能夠快速理解、傳遞並行動的答案。

交談的時候對方並不需要我們列舉所有的細節證據,只需要我們清楚地導論重點資訊引出可行動的結論,真的要研究細節對方可以用自己的時間看。開會的時候成員並不想將時間花費在聽我們念參考資料,成員可以事先看參考資料,針對需要釐清的地方問問題。參加研討會的時候大家興趣最高的部分通常是報告完畢後的講者互動,如果只想知道講者的報告其實讀一下講者的論文就好了。

[辯證]
除了提出疑問之外,人們參與面對面對談還有一個目的是希望可以對於質疑、不認同、不信任的部分進行挑戰。對於我們所提出的資訊&說法,對方可能有其他預先的觀點、假設、差別資訊,辯證是參與對談的需求之一。

[說]
即便你是講座的講者,還是有八成的機會碰到聽眾知道你不知道的訊息,人們喜歡分享喜歡說,當對方發現到我們遺漏的訊息、觀點、論證過程的時候,人們需要補充。

從這幾個需求可以看到為什麼許多的對話早在一開始就註定失敗,為什麼許多會議讓人感到不耐煩,為什麼強調權威的主管報告會讓團隊感到挫折。各種形式的對談過程中,隨時注意對方是否有足夠的機會發問、質疑&提出說法,到頭來,對談是雙向的。

大猴子

2014/05/04

七個輕鬆應對公開演說的小技巧


還記得自己第一次上台感到恐懼,當時不知道眼睛該看哪,只覺得全身不自在,腦子中知道有許多該做的事還有該說的話,但順序結構亂成一堆,現場大家都注視著我,許多鼓勵的眼神反而讓我更僵硬,站在台上就像是被鬼壓床一樣,腦子與身體是脫離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嘴巴與身體像是電影超級慢動作一樣,只希望快點結束回到現實。

當時我十一歲,後來十六歲到美國傻傻地修了英文演說課(連英文都還不太會說)、學生時期主持校內外活動、國際活動翻譯&主持、業務會議、產品發表、教育訓練課程,我已經想不起來上一次上台會覺得不自在是什麼時候了。期間也跟許多因為工作需要公開報告的朋友們交流過心得,不論是面對幾十人會者幾千個來賓,不論情境是致詞、上課、會議報告,有幾個小技巧在此跟各位分享。

1. 提前到場
人對於環境是敏感的,提前到場熟悉場地&設備,開場後會更自在輕鬆。提前到場也讓你有機會跟提早到的來賓&現場人員互動,我通常會先詢問來賓的背景,了解他們想知道些什麼,有那些問題,有那些預設的想法,如此一來進行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心理準備可以將已經互動過的人們,當我的基本聽眾,先對他們說,取得良性互動,慢慢的把更多來賓的注意力集中到內容中,也讓更多來賓可以放心的參與。

2. 健康的心理準備
不用去擔心來賓會不會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這件事,在這個場地&時間範圍內整個環境都是你的,所有的人都必須也期待你的內容,要牢牢地記住在預定的時間範圍內,整個場子都是你的,你是主角,所有的人都在聽你的聲音。千萬不要去使用想像來賓都是裸體、青蛙或小朋友這種技巧,這些技巧的缺陷在於他們讓你跟來賓切割開了讓你陷入自言自語的狀態,比較建議的方式是把所有的來賓都當你的家人&朋友,而你是來分享一個故事或幾個想法。如果你把來賓當成你的家人與朋友,他們的疑惑並不會讓你慌張,你會熱心地用他們能夠懂得方式重新講解。

3. 開場
最重要的事情是跟大家打招呼,讓大家知道要開始了,確認大家是舒適而且準備好要開始聽你說話了。可能有部分的觀眾不瞭解你的背景,如果有主持人可以幫你開場&介紹背景的話最好,不然就是用簡短的方式,讓大家知道為什麼大家需要相信你,為什麼需要專心聽你說話。在觀眾心中建立足夠的可信度之後,接著可以介紹內容中有那些與聽眾相關的問題,讓聽眾知道內容哪些部分是跟他們相關的,接著告知你報告中的幾個段落,並且訂下Q&A 的時間點&規則,讓每個人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情。

建立可信度的時候,需要注意觀眾的背景,不要過度謙虛,也不能讓觀眾覺得你高高在上有距離感。介紹完整個流程之後,也可以詢問觀眾流程&重點是否有什麼需要調整的,了解是否高估&低估了觀眾的知識程度,內容重點是否為觀眾所關心的,讓觀眾知道你是為了他們來的,接下來的良性互動會更自然。

4. 事先寫好完整的稿子
有時候在台上可能被燈光、噪音、雜念影響,思緒&流程可能會跑掉,甚至忘詞,除了大家常用的段落索引卡之外,完整的稿子還必要的,稿子也必須跟索引卡一樣,依照段落&順序分開,除了重要的引言、數據、證據不會忘記,受環境、觀眾互動、自身健康&情緒影響的狀態下,依舊可以利用稿子當作後備方案,自己或請他人念稿完成演講內容。

5. 事先選擇好哪些內容是可以捨去的
不論是10分鐘的簡短報告或者是90分鐘的演講,不論我們準備多少精彩豐富的內容,聽眾能留下記憶的東西是很有限的。所以在準備材料的時候,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來決定,現場如果因為觀眾互動、突發狀況而需要做內容&時間的調整的時候,那些東西需要捨去。我跟很多朋友都曾經犯過一個大錯誤,太執著想把所有的內容分享完,導致說得太快讓觀眾壓力很大,實際吸收的內容很少。我們可以問自己 a. 希望觀眾回家後會有什麼動作? b. 他們會怎麼用幾句話跟朋友說他們聽到的內容  c. 五年後觀眾會記得什麼?

6. 結尾
結尾的時候跟寫文章一樣,需要重申開場的時候所提的重點,另外提供觀眾現場深入的詳細資料&省略的內容可以在那些地方取得進一步參考資料,這些動作都是幫助聽眾在最短時間內可以有回顧記憶的動作,並且在將來需要複習&深入了解的時候知道講者很負責熱心地提供了參考資源,不論對於聽眾的吸收或者維持講者的可信度都是有幫助的。

7. 反省
如果現場能用兩台攝影機(筆記型電腦攝影機+外接webcam)拍下講者&聽眾的反應,對於調整報告的模式、肢體語調、內容重點非常有幫助。也可以安排同事&朋友在現場幫忙做筆記,記錄下講不清楚&現場反應不良的地方,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在結束後與一開始開場的時候有互動的觀眾們諮詢,讓他們知道你希望能根據他們的回饋對未來的報告做調整,讓他們告訴你那些地方可以說更清楚,哪些地方可以省略。

公開演講是溝通形式的其中一種,當我們能更深入的了解聽眾的背景、想法&需求,就可以更貼切精準地傳達聽眾所需要的資訊,希望以上技巧能在各位的生活&工作上有令各位滿意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