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新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04/30

給一個支持核電的核工同學

你好,

我可以理解有相關背景又支持核電的朋友,現在鬱悶的心情。跟服貿、台獨、直接民主等許多的議題一樣,爭論的兩方都有不專業、不願意讀資料、不願意相信另外一方提供的資料,又認為別人很不理性很情緒的族群。

我聽一個歷史老師說過,歷史上多數的對立,不是對與錯的鬥爭,而是對與對的較勁。

真實生活&網路上所有不明究理地恐懼核電,相信錯誤資訊的人們,不願意聽你說,不相信你提供的資訊的時候,並不是針對你,不必太在乎,人們的恐懼是長時間地信任政府&專家被背叛之後,累積下來的不信任。

請你理解群眾會有非常不理性的情緒,只是人性的一部份。當你屬於少數專業的時候,註定就是要長期面對著多數的不專業。不專業的民眾的恐懼、憤怒、不理性會持續的存在你身邊,這是專業工作者的宿命,無法改變,只能學著適應。

99%的人不懂,95%的人看都不想看,所以這一個反核的影片就很成功

因為他做的很輕鬆、易懂、親民,沒有一點攻擊的味道,所以他沒敵人

這一個作者也用心,但他的語調一開始就樹立敵人了,挑起情緒,因此提供的資訊也就可惜了。
http://www.ptt.cc/bbs/Gossiping/M.1398399754.A.4C3.html

雖然99%的人不這麼想,但我覺得你有能力這麼想,討論的過程並不是要批判誰對誰錯,而是要從多方之間的資訊來判斷哪些資訊相關、可信、可執行,讓不同位置的人能分享交流彼此的觀點,幫助消除盲點&迷思,因此資訊呈現的格式、語調、時機等都是專業工作者需要學習的。(例如TED talk 20mins 可以讓普羅大眾對一個概念想聽、能懂、有感覺)

我相信你的專業,也欣賞你捍衛你專業的態度,祝福你能有更多的力量幫助這個世界往好的方向發展。

接著我分享一下我對於核四不信任的幾個原因,對於核電我屬於不專業的99%,我的擔憂主要圍繞在"人"上面:

1. 一個專業假設有1%的人懂,這已經是很理想的比例了,99%以上的民眾是沒有能力理解、監督、批判公共事務的。粗淺的再把真正懂的那1%分三份,廠商、政府&學界,假設各自都是0.33%,其實所有的廠商都是學界教授的學長姐,除了贊助學界研究之外,也提供學界學生的未來出路,沒有什麼太誇張的事情,學界不會主動去找廠商的麻煩,廠商只要政府那一關打通之後,幾乎就是一路順暢了。(現在應該沒人相信/期盼記者有能力揭弊了吧)民眾真的很無知,這是自然現象,沒有辦法要求民眾什麼都懂。

2. 政府是一個木偶的概念,出任何事情都只要有個臉孔下台,民怨&輿論消持,後續執行就沒人follow了。接著後續傷害的費用都是納稅人買單,檯面上扛罪下台的這個人不用坐牢也不用賠錢,因為護主有功可以安排到顧問公司領乾薪,小孩出國唸好學校有名人推薦,學費也都有人支付。新成立的人頭公司可以繼續接案拿預算,預算有各種名義執行,也有各種方式技術性的合法綁標。除非有確定的"人"需要坐牢或者賠錢,下台&國賠都是幌子,讓納稅人繼續懲罰自己,用稅金繼續養廠商。

3. 所有的報告數值,誰測量?誰管理?誰批准揭露的資訊?揭露的版本?例如"台灣的標準跟美國一樣要符合ASME(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的標準",實際執行&認可這個標準的,是誰?很多國外的standard其實是用來賣認證的私人機構,學會的編審由會有董事會中的贊助商建議指派,學會透過發行會員研究的篩選可以影響產業的發展方向,台灣的顧問公司跟這些機構買授權,請幾個工程師就可以給予認證。

或許可能的解決方法:
1. 這一個我不知道怎麼辦...

2. 私人公司如果有個職員圖利特定廠商,會怎麼處理這個員工,我們就該怎麼要求經手公共採購的決策者&辦事員。這概念很合理也很簡單的。

3.規格制定、工程執行、審查業務經辦者的名字、日期都需要公開,保存永久歷史資料,讓沒有得標很不爽的競爭廠商還有有時間又有專業的教授研 究生可以一起監督公共工程。不應該有內部版本,還有外部版本的資料。

2014/03/30

從辯論節目取得資訊的困難點

一般的談話性節目60分鐘扣除以下元素之後大概剩下41分鐘

廣告:15分鐘
主持人開場&結尾:2分鐘
四個來賓自我介紹:2分鐘

41分鐘問四個問題讓四個來賓發言,一個問題大概10分15秒
每一個問題主持人提問約15秒,所以每個來賓大概有兩分半的時間來說明自己的論點。

一個小時的節目,可以聽到四個來賓,針對四個問題,提出兩分半鐘的說明,這樣的資訊內容,文字上十幾分鐘就可以看完了。

很多問題還是讓專業人員用一來一往的撰文方式,我們可以更快速&完整地吸收多方觀點。

大富翁&開放主義

很多人都玩過大富翁,只要遊戲時間進行的夠長,
過程中買到越多地,樓蓋得越高的,可累積到更多資本,
因為地價、物價都會飆漲,讓對手持續支付資本到自己口袋中,
把握機會買更多的地,開發已經擁有的地。

可以用資產槓桿來跟銀行融資,加速投資進度,
當地都買完了,商業不動產都發展到最高了,
如果都還是勢均力敵,擴產地圖是新的競爭機會,
有更多更大的地圖等於更多的機會

大富翁教會了我們:
掌握所有的投資機會,開發到極致,就能勝利!

今天如果加入幾個變數,遊戲會變得更有趣。

  1. 你的總投資資金有20萬,有一個對手有20億。
  2. 地圖上已經開發了七八成了之後,你才加入遊戲。
  3. 對手貸款著100億的同時,自己身上沒有資產可以貸款
這時候對你來說遊戲就非常殘酷了
  1. 投資標的很少有
  2. 有的投資標的價格都非常高
  3. 不論每一次走幾步,都要付出很多資本
接著就可以發現,因為資金差異,早就失去投資競爭的本錢,勝利機會渺茫,只能小心不要走到需要花大錢的地方,減少開銷,延長壽命。

接著我們再來加入幾個更刺激的變數:)
  1. 整合了更多已經開發、更大的地圖進來
  2. 新的對手資金有數千億
  3. 新的對手跟原來的對手是合作夥伴
這時候新的挑戰來了

  1. 物價更高,開銷更大
  2. 投資標的更少
  3. 投資標的價格更遙不可及
假設你是一個小資本家,這時候的處境已經很辛苦了。

想像一下,從遊戲一開始,幫你的商場打工的這些勞工,
  1. 他們的收入估計一直沒有什麼成長
  2. 他們可能連想像都沒想過有投資的機會
  3. 他們承受的地價、物價成長程度是跟你相同的

他們有多痛苦?

整合更多地圖,讓更大的資本能夠合作之後...

勞工的日子會如何?

當然遊戲跟現實生活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1. 遊戲中沒有社會制度保護勞工在經濟整合中的生存權益
  2. 遊戲中資本家的利潤沒有回饋社會
  3. 遊戲中沒有政府用經濟成長的果實來提升公共建設
我們的現實生活呢?







2014/03/19

關於抗爭

來自安徽的妹夫曾經跟我說:

「你們台灣跟香港的遊行、靜坐沒有用,
大家去湊熱鬧而已,解散之後那些有錢有權的人照樣幹那些勾當。

我們這裡如果地方有人太過分,
鄉親們就直接拿著菜刀鋤頭去單位把領導給綁了,
這樣中央就會出來處理了。」

我無話可說...

想想...

我們熟悉的社會平等是前輩跟權貴爭來的,
我們理想的工作環境是前輩跟資方爭來的,
我們習慣的民主法治是前輩跟政府爭來的,

我們舒服地享受著前輩爭來的福利,
而雙方的鬥爭從未止息

因為我們的輕忽&冷漠,
前輩為我們爭到的一切,又一點一滴被拿回去了

或許,
虧欠於我們的前輩&下一代,
我們該再次爭回來,
並且一直爭下去...

服貿之外:台灣人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2014/3/18 台灣跟中國簽約的服務貿易協議莫名其妙的通過了,今天有許多人在立法院抗爭我抗拒服務貿易協定的原因非常的自私、不理性,我認為台灣人還沒有準備好面對與中國的競爭,中國人已經準備好跟全世界搶飯碗,而台灣人還沒有。

台灣年輕人還在推崇新潮的工作模式&環境的同時,中國年輕人願意在北京地下幾層沒有光線的小房間內,白天作粗工存錢,晚上用偷接的 WIFI在網路作小生意。

台灣年輕人談論著創新、創意的同時,中國年輕人則是非常務實的實踐「模仿&抄襲是進步的基礎」,他們知道同中求異,先求有再求好才是實際的生存之道。

台灣年輕人用著西方的邏輯框架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時候,中國年輕人想辦法參透任何有機會接觸到的文化、政治&商業系統,他們比多數國家內部的年輕人更了解各國邏輯框架的系統破綻,對他們來說遊戲規則的解釋空間&變形運用是發揮的空間。

台灣年輕人抱怨著責任制的同時,中國年輕人願意白天六點起床送貨到晚上十點,去喝個酒擴大人脈之後隔天六點起床繼續幹活。

台灣年輕人談著理想、福利&生活品質的同時,中國年輕人討論著任何賺錢的可能機會,非常的饑渴,想到、看到就做,能作多大就做多大,而且錯了放的下、錯了能馬上修改。對中國人來說理想太遙遠,自己掙到的實際成果才是真的,福利&生活品質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拼到的。

我認為台灣這幾十年來在工作環境、個人發展&社會形態的「進步」,讓我們這些動物園的猴子面對中國這十幾億的野生猴直接競爭的時候,會一根香蕉都吃不到。

當然,綁架政策的政治人物&榨乾社會資源的資本家還是很該死,只是身在中國的年輕人們,他們生長的社會更沒有公平正義、沒有民主法治、沒有商業道義,我們所有害怕即將在台灣會發生的鳥事情他們都習以為常,而且處之泰然。

不論今天有沒有服貿協議這件事,台灣人與中國人的直接競爭是早晚的事情,除了把中國人想辦法擋在外面之外, 或許也該是時候,檢討反省一下我們的競爭策略,找出保護傘之外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之道。畢竟,中國之外,還有俄羅斯、印度、非洲都有可直接搶我們飯碗的大量勞資力量

我們總說台灣小,但以人口來看台灣比起挪威、以色列、丹麥、芬蘭加起來還要多,而台灣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呢?當我們能看清政府不可信、商人無祖國開始反省自身處境的變通之道,是不是更要有足夠的實力在這個世界立足,才有機會能維護經營好我們的小小世界?

2013/07/15

憤怒,是疼惜國軍,希望國軍的環境能更好


除了教育&就業之外,軍隊是最多台灣人一生中需要經歷的過程。

我們在爭取教育環境提升的時候,為的是在裡面的每一個台灣受教育者,希望體制健康,發展目標正確。

我們在爭取勞方工作環境的提升的時候,為的是幫勞資關係中佔劣勢的每一個台灣受薪勞動者,希望勞資條件能公平,勞動者競爭力能提升。

我們在爭取軍中管訓環境的提升的時候,為的是在裡面每一個為國家服務的軍人們,希望體制健康,國軍資源能運用在全民的目標上。

在爭取體制改善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看不起老師、勞工或軍人,也沒把這些人當成對立的目標。矛頭一直都是指向建立、維護系統中的失職、圖利者。而運用媒體希望模糊焦點,而引起受害族群&全民對立的,通常就是這些失職、圖利者。

  • 四大基金破產了,讓公職人員與人民對立而忘記基金代管的重大瑕疵。
  • 教育部的政策搖擺不定,讓家長與老師們對立忘記做庸始者。
  • 工會抗爭時公司總會讓管理階層與資深員工&抗爭者產生對立

沒有人看不起國軍,因為台灣有一半的人在成長的過程需要在軍隊環境呆一陣子,國軍的風氣對於台灣人的態度、價值觀、行為模式的影響上是不可小覷的。我們希望改善的是國軍中隱匿、姑息、篡改文件等扭曲的價值觀,這些才是抗爭的目的。


沒有人看不起國軍,甚至,是疼惜國軍,希望國軍的環境能更好。

2013/06/25

小老百姓為什麼害怕對中國開放?

除了主權意識這種複雜的東西不說,台灣人害怕開放,大概是7-11把全台灣所有的雜貨店都打死這樣的概念吧。

這幾十年來,能跟國際競爭的廠商已經走出去了,其他保守穩健的中小企業&個體戶,很難跟外來廠商競爭。拿菜市場賣豬肉的,美國肉業進入台灣後,禁止私宰這條法規,就打死許多小攤販,只有當時咬牙貸款跟美國廠商電宰設備的攤販,或者透過工會合資的才能活下來,但利潤也被擠壓的很少。

像許多國際企業,有資本用燒錢的方式,透過長達五年賠本的犧牲打,讓國際對手死光光,藉此取得壟斷局面,客戶也失去了議價能力。

口袋深可以這樣用資金與系統逐漸改變遊戲規則,小對手肯定要怕的。

口袋深度台灣比不上阿,如果我是外企的話,跟台灣優秀的公司合作,提供它們往外發展的機會,同時跟他們合資,台灣的公司為了長期發展的擴展需要,資本差會逐漸稀釋台資的持股比例,營運模式、策略跟系統都對我完全透明,十年就吃光了。台灣其他的公司,更不用玩了。

台灣的市場規模歐美日是看不上的,能被吃的都被吃光了,中南部的養殖場&食品加工廠,把利潤/成本拆開來看,多是跟國外交稅。中國對台灣有興趣的產業,一是中國廠商有信心可以吃下來大部份,或者是對於台灣該產業的既有模式有興趣買下來。台灣市場小,要吃就要吃比例大些才划算,同時可以跟中央作公關(收復失土),相對來說買下競爭廠商可以獲得的know how,倒是比較多。

台灣人跟企業都不笨,但只要價格對,每個人都可被收買。

2013/06/13

世界的主人:跨國銀行

跨國銀行3

沒有麥當勞的國家:波利維亞

經過了超過十年的努力,波利維亞終於成為拉丁美洲中第一個沒有麥當勞的國家。

Mac

儘管持續進行了許多行銷與廣告活動,麥當勞在波利維亞經營了14年之後依舊於200被迫關閉了八家在La Paz, Cochabamba 及 Santa Cruz de la Sierra主要城市的麥當勞門市。

麥當勞在宣布全球企業再造的計劃之後關閉了波利維亞最後一家麥當勞,同時計劃陸續關閉其他七個獲利較低的國家中所有門市。

麥當勞在波利維亞的挫敗對於全球有重大的影響,紀錄片“為什麼麥當勞在波利維亞破產?(Why did McDonald's Bolivia go Bankrupt/ Por que quebro McDonald'ds en Bolivia)”嘗試著解釋坡力維亞人民為何持續吃著當地的餡餅,對漢堡不感興趣。

該紀錄片訪問了廚師、社會學家、營養學家、教育工作者,受訪者普遍認為坡力維亞人並不抗拒漢堡,只是對於坡力維亞人來說普遍排斥速食快餐這個概念。

在El Polvorin的部落格中提到此紀錄片受到了拉丁美洲其他國家對於速食快餐的注意:“速食快餐與坡力維亞傳統概念中的食物完全違抗。一頓好的餐點,必須由艾、投注、衛生標準以及該有的烹飪時間等條件才能完成。”

原始來源:http://www.whydontyoutrythis.com/2013/03/bolivia-the-first-latin-american-country-to-ban-mcdonalds.html

 

2013/05/18

超越總統與國會權限的美國戒嚴FEMA執行令


超越總統與國會權限的美國戒嚴FEMA執行令

聯邦緊急狀態管理局 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為核戰、天災等緊急狀態設立,給予該局超越總統與國會的權限,甚至可中止憲法執行,當初由尼克森總統發起,卡特總統、雷根及布希總統持續增加條款。FEMA被看定為地下政府,其組織成員不需要經過民選,營運細節不對人民公開,每年有數十億美金的不揭露稅金預算。

FEMA為美國權利最高的單位,但很少有美國人知道 FEMA的存在,但 FEMA已經深入民眾的生活多年,即使在簽下房屋貸款合約的同時可能都沒注意到已經理解並同意 FEMA對於所購買房地產的處置權利。其中較為特別的條款有:

11004- 允許居住&財務公權力遷移社區居民、使用稅收建立新的居住環境、指定特定區域為荒地並為遷移社區居民建立新的居住區域。

10990- 允許政府接收管制各種形式的交通工具,控制高速公路及港口

10995- 允許政府中斷並控制任何形式的溝通管道(電話、網路、電報、通信)

10997- 允許政府接收控管所有電力、瓦斯、石油、燃料跟礦物資源

10998- 允許政府接收控管所有食物跟農業資源

http://www.theforbiddenknowledge.com/hardtruth/fema_executive_orders.htm

2013/01/13

擊敗SOPA/PIPA反案網路自由運動領袖 Aaron Swartz家中身亡




Aaron Swartz 前日被發現於家中身亡,Aaron為網路自由運動領袖,共同開發了RSS技術,在美國國會成功地擊敗了 SOPA/PIPA法案及 網路情資分享保護法案 (Syber Intelligence Sharing and Protection act(CISPA)。

如果沒有網路,自由運動將寸步難行。如果沒有自由與開放的網路,沒有人會看的到這篇資訊。如果沒有自由的網路,網路上組織的社會運動團體不可能存在。如果不是 Aaron與 DP,這些法案將會讓一切化為烏有。

希望 Aaron Swartz於天國安息,新一代的年輕人與更多地組織將會記住 Aaron Swartz的努力,持續地為網路民主自由抗爭奮鬥。

擷取翻譯自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420527538690&set=a.10150159213018690.338979.86518833689&type=1&theater

http://www.naturalnews.com/038650_Aaron_Swartz_suicide_assassination.html#ixzz2HpEjQ5DO

2012/12/28

台灣媒體、民眾&死刑


死刑這個議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佔據著主流媒體及 Facebook版面,我覺得媒體集中報導死刑爭議是幫媒體壟斷、四大保險調漲、台商回流專案、還有假經濟開發專案的爭議洗版,注意力都在前者,後面這幾項就好操作了。對於廢除死刑與否,我沒有能力評論,因為我對於其相關的法律、社會影響等層面了解太少。,自己比較在意的是社會大眾對於死刑的態度。需要先定調我不在意/沒有能力評論
  • 死刑的必要性
  • 死刑的正當性
  • 死刑的社會影響

就像是”官員下台負責”這種媒體操作一樣,因為 A政策出問題,圖利了B系列廠商,傷害了C族群,這時候讓媒體降溫的方式就是推出一個D道歉下台,承諾用納稅人的資源補償C,媒體民怨風頭過了之後,D因為護航有功可以被安排到 B系列廠商的合作夥伴中擔任顧問腳色領取高薪作為補償費用,大家都忘記了

1.政策執行結構需要檢討
2.建置安排這制度的官員及廠商沒有受到實際逞罰
3.納稅人因為這些官員及廠商的錯受罰了
4.受害的 C族群沒有媒體的持續關注所能得到的補償將大打折扣
5.根本問題沒有解決這樣的事件會重複發生

當然這些討論能引起持續大量的討論是有許多正面的價值,我只是害怕這次的媒體運作可能會有的後遺症。一如官員下台一樣,媒體引導討論重點在於死刑執行與否&台灣司法主權是否受干擾,然而民眾忽略的既有治安死角、犯罪防治的規劃、犯罪率較高的社會族群輔導與照護,執行死刑與否,這些都是還等待我們去解決面對的問題。我相信死刑絕對可以嚇阻一定程度的犯罪,但在維持死刑的情況底下我們是不是也該評估一下執行死刑的罪狀有哪些?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權貴免責的狀態一再發生?同時我們千萬不能天真地知道死刑會持續執行後覺得有出了一口氣,鬆了口氣,結案。

  • 農委會疫苗事件害死多少人,官員下台就能平息民怨?
  • 圖利人力仲介的外勞引進模式,讓工作環境很差的外傭有了虐待看護對象的舉動,鬥毆、情殺等社會事件,執行死刑只是讓單一事件結案,整個系統瑕疵還是會持續衍生類似事件。
  • 四大基金破產會逼死多少家庭?幫銀行們通過這些系統的眾多官員們都還是睡得好好的?
  • 如果罪惡及違法事件的傷害性可以量化,還有哪些政府、法人及利益集團違法事件是目前輕鬆地被放過的?現有破產法其實是在保護著他們的。

我相信支持及反對死刑的族群都是良善且關心台灣的未來發展,只是當我們用這麼長的時間持續在兒童每天都看的到的大眾媒體上關注討論著死刑這樣的議題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與思考能量其實可以同時照顧好與我們相關的更多議題,我們可以更自主更主動積極地去關注社會上更多法規與制度,看著許多關心社會的熱心與激情被浪費掉是很心痛的事情:)

2012/11/02

2012/10/25

公僕薪資福利&社會公義


軍公教人員沒有任何的錯,問題出在[系統瑕疵]與民眾[觀感]

民眾對於公職福利的觀感,很可能是完全錯誤的,但很實際地反映在報考人數上。101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暨普通考試報考人數共有156,161人,錄取率5.62%(基層考試錄取率 1.24%);報考人數中142,099有大專學歷以上,也就是90.99%的報考者為認定中的高學歷者,同時人數為同年大學聯考報考人數的兩倍(75,934人)。

如果民眾認為公職福利差,這麼踴躍地報考是很矛盾的。同時自1998年開始台灣各個產業的衰退,配股取消、紅利減少、減薪、無薪假、縮編及公司倒閉,直接反映的就是該產業的離職潮,1998至今為止統計數據上可顯示的公職離職潮尚未發生過(民國70-80年代台股萬點時,就真的有離職潮)。除了欲領補貼的軍教人員之外,公職人員與民眾有著同樣的自由選擇離開條件差的工作環境,公職人員對於目前的薪資及福利的不滿尚未表現在離職率上,可推民眾與公職人員對於公職薪資福利的認定是相對優越的。

系統瑕疵主要在於[終身錄用制][工作績效無法與薪資福利掛勾]。公職考試通過在私人公司等同錄取,但在私人公司中錄用僅是認可員工的工作能力到達要求,往後的薪資福利及繼續錄用與否會持續評估員工在受薪期間的每一個表現。[不會被開除]是投資公職考試的一個誘因,這是一個系統瑕疵,不是參與者的錯,但不代表這些瑕疵不能被檢討。然而實際上英國、澳洲自90年起一直對公職的薪資福利與國家財政上有持續地檢討。

用公司財務評估與組織管理來拆解這個情境,成員有小股東(民眾)董事/監察人(民意代表)高階管理階層(政務官)員工(事務官及基層)小股東(民眾)會透過董事/監察人(民意代表)要求一個公司高階管理階層(政務官)進行對員工(事務官及基層)薪資福利下修,論點通常會提出公司獲利、財務狀況不佳需要做成本控制,這種情況員工(事務官及基層)會透過公會利用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權益,但員工絕對不會用我已經錄取了(公職考試認定通過)的論點來要求儘管公司財務狀況不佳仍要持續終身維持薪資福利水準。

終身聘用2000年之前開始在日本棄守之後,僅有歐美大學對於學術貢獻有傑出表現的老教授才維持這樣的福利,這是一個特殊的權利,是在特殊條件底下被賦予的,不是理所當然的。

榮民福利與現役軍人福利兩者需切割的原因在於,參與戰爭時期的榮民所犧牲的是性命與家庭,所以在各國對於參戰的榮民待遇都是非常地禮遇。甚至美國這二十年來出兵所招募的外籍軍人,提出的福利條件就有如公民身分、退役後大學學費全免、生活津貼補給等,遠優於一般兵種。

教師及公務人員的福利如免稅及子女教育補貼等,當初設計的時代由於與社會薪資水準相較為低而有確切需要,但此正當性在現在的薪資水平已經不在。

但公職領取高薪並不是公職人員的罪過,甚至有機會提升公共事務服務的水平。從事公職的朋友都知道大部分的公職都是非常認真盡責的,真正利用系統瑕疵混吃等死的屬於少數。我們會希望能有個退場機制,例如讓一成的冗員(不適任,不再被需要)淘汰,將這一成冗員的薪資讓所有的公僕薪水加一成。問題在於公職體系內部考績評量有實際操作的困難,很難達到公正評量的地步,即便是目前政府E系統嘗試在各部門建立KPI,依照目前公職人力世代替換的分布狀態,考績評量會讓老人吃新人吃得更死,關說文化更嚴重,嚴重影響公務體系運作的品質。

我們都希望國家的公職人力品質能維持在健康的水準,同時有一套公平有效的退場機制能夠淘汰在系統瑕疵中投機的劣幣,使得國家可以在財政可永續發展的前提下維持公務系統順暢地運作。軍公教人員沒有錯,僅是在整體景氣衰退的狀況,過得不好的小股東(民眾)開始檢討營運成本,董事們為了席位一定會有政治操作。民主政治與自由媒體所衍生的民粹是危險、無法避免而需要正面應對的,公職人員可以付諸行動的就是協助普羅大眾更深刻地了解公共事務,讓民眾們能更理性地面對政客的說詞,同時保護自己。

公職人員們免於民眾普遍碰到的減薪、無薪假、縮編開除的這些績效控制與壓力,背後的一連串的目的是在於維持行政中立、避免貪腐、上下級職權抗衡。民眾很難去了解接受公務體系穩定運作所需要做的取捨,公職人員在此次考核機制與福利檢討的一連串修法動作中爭取權益的同時,需要更細心敏感地同理國家多數過的很糟糕的農民、勞工與個體戶,在現在公職錄取率下修的環境,的確是有著一大比例的族群,他們的孩子沒有機會或者本事去準備公職考試,對他們說有本事也去考公職這樣的話聽起來是很傷人的。



訪談:中原法律研究所甘紘輔
考選部各種考試統計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1年考生人數統計
為什麼開除一個公僕這麼困難(英國)
希臘開除40,000名公僕


2012/07/09

2012七月 地下社會歇業


對於沒有去過地下社會的朋友來說,支持停業是合理的。不論是從公共安全法規、對附近居民生活品質的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影響,都是該拆。一個半夜會聚集許多醉醺醺穿著奇裝異服的場合,對於老弱婦孺有一定的精神壓力,影響整體社區環境與文教區的生活品質。地下社會是一個空間狹隘、空氣混濁、充滿噪音的地方,這樣一個充滿許多令人不安因子的營業場合座落在師大旁真的是十分地格格不入。

對於曾經在地下社會呆過的朋友來說,地下社會停業比Spin關門差不多,比阿通伯過世的震撼大了一百倍。這件事情的打擊就像是台北市政府宣布「行天宮」不符合公共安全,其香火造成環境污染需要持續開罰至歇業為主,信徒們的抗拒是很容易理解的。尤其是地下社會的事件發生在士林王家及師大夜市之後,很難讓人不跟惡名昭彰的建商&台北市政府聯想在一起,有些朋友們舉著反對「資本主義」的字牌遊行抗議,或許針對的就是這一個點。

就以安規等許多法令,地下社會於法來看就是需要被停業拆除的,法令就是法令,即便是有許多場合還沒被拿出來檢討執行,地下社會就是在法令上站不住腳,而且在過去的幾年一直都是有機會可以改善的,這是地下社會堅持的「個性」,也是輸的最慘的地方。但如果將法以外的因子拿進來參考,其實可以討論的空間就多了許多...

1.地下社會之文化價值
拿行天宮的例子來對照,或者是其他的古蹟當例子,當某建築&場所的文化價值到了一定水準的時候,或許用一般營業場合的法規來管制不是那麼合宜。許多有幾十年歷史的建築在法規上都是有討論空間的,曾幾何時這些可用來規範大型公共建設維護品質的法規,在台北市也變成房地產爭奪的工具之一。對我來說有文化價值的場合就有保存的必要,只可惜文化價值沒有足夠的商業價值支撐的時候,通常就需要為了更大的商業價值而犧牲。

2.次文化的存在
每一個偉大的都市,都會有幾個每個人都知道的次文化聚集地,因為是次文化聚集地,這些地方的商業利潤比不上巨蛋、Room 18或Luxy,但當其他國家的對於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們到訪台灣的時候,這些次文化聖地是外國朋友觀光的首選,甚至當國外的次文化藝術創作者訪台時,這些地方都是她們能見識台灣藝文實力的據點。或許台灣的經濟發展倒退已經沒有空間可以支撐藝文發展了,需要把這些資源放在能更快速有經濟報酬的專案上,如果是這個原因地下社會需要關閉,還蠻讓人感到難過的。

3.歷史價值
我們還是有Roxy系列、Revolver、Pipe與政府支持的華山藝文園區,但這些地方為一比不上地下社會的就是:地下社會的歷史橫跨了五六七年級,度過了2000與2008兩次經濟大蕭條,從minimal techno、jungle、grunge到現在的abelton live&autotune音樂,地下社會跟師範大學一樣,教育著年輕人們除了ICRT排行榜之外到底還有哪些音樂及表演方式,他是台灣本土音樂的一個孕育地,這也是所有參與過的人最不捨的原因之一。

這些價值,對於沒有參與過的朋友來說不會有任何地共鳴,對於以法規、商業價值、都市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地下社會的朋友來說也沒有任何意義。地下社會終究會跟Spin一樣成為一個過去的回憶,在2012八月之後不會有任何主流媒體報導,抗議的情緒也會被民眾遺忘。很感謝地下社會在過去給予的教導,讓我成長的過程對於自己與這世界有更多的認識與反省機會,雖然不捨,但我相信會持續有其他的地點在台灣持續發展,我相信我的孩子長大後依舊會有另外一個地方可以喝便宜的爛酒,用破音響簡陋的設備與莫名其妙的朋友們聽著沒人會買的鬼音樂,次文化是成長的重要養分,只要有年輕人,地下社會就會以其他的形式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