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10/12

2種教學流程的比較

成人學習&幼兒學習在心理需求的層面差異並不是那麼大,我們希望能刺激學習者的好奇心、協助培養更合適的學習技巧、保持終身主動學習的動力。雖然好奇心&學習是天性,卻可經由長時間的權威、壓力、制式流程而抹殺殆盡。小孩子喜歡發掘學習自己有興趣的問題,用自己的觀點去思索&發問,同時對他人的觀點&疑點也是同等的興趣,學習者喜歡共同學習。

在此比較兩種常見的教學流程:

A:1. 講解新內容 -> 2. 課堂中複習內容 -> 3. 課後作業複習
B:1. 課前預習內容 -> 2. 課堂中講解 -> 3. 課堂中提問

一般針對 A流程的批評為,學習者的程度有落差,所以在 A1階段,個別吸收狀況有落差,因此在 A2複習的階段難以跟上,部分學習者在A3的作業沒有能力進行。

B流程讓學習新內容的步驟放在教室以外,讓每一個學習者可以用自己的時間&節奏來吸收內容,並且整理自己不熟悉的問題帶到教室中。B2階段講解者可以在課堂中做重點有結構地講解,等於是學習者的第二次複習。最後在B3階段進行問答&討論,讓成員共同學習互相幫助。

以台灣的情況,A流程在國民教育大班制的情境下比較常發生,B流程在大學教育中比較常見。對於教師來說,由於變數較多,B流程的壓力會比較大,同時挑戰性&成就感也比較高。對於學校來說,B流程針對教師&學生的數字管理執行比較困難。

推廣 B流程,有些軟硬體的基礎架構需要先鋪好
- 更多元的參考資料:統一教科書對於部分學生來說可能太困難或太粗淺,針對一個主題學習者需要更多樣的參考資料,讓每個人可以更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能力&興趣的研讀內容。
- 鼓勵多元觀點:教學者成為課堂中的主持人,控制討論方向、進度&秩序,讓學習者在一個共同主要教學路徑軌道上,依舊有探索個人思維辯證的空間。
- 教師的多元獎勵機制:數字化的管理機制對於教學環境傷害性大於助益,主管機關&管理者需要開始用更寬廣&實際的方式來獎勵願意為學生開拓更寬廣學習空間的老師們,大環境才有永續發展的機會。



2014/09/08

單一教學進度之副作用

在學習多數科目的時候,需要累積紮實的基本知識之後,才有能力學習進階的邏輯&概念,再延伸學習進階的內容。單一教學進度會造成的問題在於,一個班級中每一個人的進度不一樣,學習評量測驗只是一個淘汰的機制,有的學生拿95分(或假設5%的內容不懂),有的學生拿60分(或假設40%的內容不懂),老師還是需要繼續往前維持「教學進度」。而懂95%的學生的學習成果可能就維持級數遞減,學習效率用(0.95)^x的速度下降,其他的孩子則是用(0.6)^x的速度下降...

Khan跟許多的網路教學平台,由於跳脫了課堂統一進度的限制,只有確定一個單元內所有的內容學生100%理解之後,才能進行下一個單元。用這種方式,知識架構的建立是紮實的,不會有因為一點不懂,接下來學習挫折感越來越大的壓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不熟悉的部分,重複練習,或者與他人參與討論,將時間花在「自己需要加強的部分」。

要解決學校體系單一教學進度的問題,需要建立的環境有
  • 依照概念拆成最小單位的線上複習材料
  • 學生在線上討論求助的空間
  • 讓教師在教學進度上有更大的自主空間
同時老師&學生在面對「錯誤」的態度上也需要調整
  • 跟走路一樣,走不好繼續走,走好為止
  • 錯誤只是提醒我們哪裡要加強,不可忽視
  • 走好了,才跑
目前由於預算執行遊戲規則所造成的專案永續發展困境,許多的教育資源平台都是以典藏的方式建制,各校的教學資源也用競爭而非合作的方式獨立發展,導致維護資源不足、利用率低、永續經營困難。

我們需要擺脫各校競賽的思維,永續經營維護一個教師們可以合作共同貢獻教學內容的平台,讓學生有一個集中單一容易搜尋的平台,針對學習有障礙的單元部分,有機會參考來自全台灣不同的老師的解說方式,並且與網路上的學生老師們一起討論研究,讓每一個稍微落後的孩子都有機會用自己的步調提升,同時讓學習狀況較好的孩子有機會貢獻回饋社會,我們需要重新檢視既有的競爭、篩選、淘汰之思維,加入更多的合作&互助讓共同學習成為教育環境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