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想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想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06/27

生活是一個流

生活是一個流,文字能記錄包含時間概念的故事,影片聲音捕捉生活中帶有角度的段落,印象是個人情感記憶的快照,照片則是影像的剎那,然而這一切,都是過去

2013/06/13

台北印象 001

孩子,今天跟你聊一下我對台北的印象。

 

我應該是在1998那附近,當時的女朋友在台北市唸書,才開始接觸台北。第一個印象是什麼?TGIF美式餐廳、2F舞廳、西門町、師大夜市、台大商圈、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吧。

 

雖然在美國住了一年,但感覺起來要在台灣吃到比較道地的美國食物,在當時還是天真地以為只有台北才吃得到。TGIF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台北的象徵,吃一頓要花個幾千塊的餐點,感覺就是台北人會做的事情。TGIF對我來說有好長一段的時間都是很高級的地方,對我這個鄉下小孩來說,過去很難想像有人會花一百多塊錢在一杯可樂上,即便是可以續杯,那也真的太貴了。炸雞腿、豬肋排、牛排(以前我牛肉吃很兇的)、拼盤、冰淇淋,在TGIF吃東西的感覺,就像是全世界最歡樂的事情一樣。

 

American resturant

 

在台北待了久一點,有點收入了,在 W酒店的餐廳吃飯也是在出差,幾次吃TGIF都是因為公司要幫我慶祝不到場不好意思,那個時候,吃TGIF變成是工作,我對那裡的食物已經痲痹,吃飯的時候主管跟隔壁部門不是很熟的同事,大家聊一些沒有交集的話題,我只能不斷地偷看手機上的時鐘,希望有人需要回家快點解散。跟其他的台北人一樣,在台北呆久了,對於食物批評挑剔的機會比較多,很少讚美的。吃到什麼,大家說出的話通常是:”我吃過哪裡更…”、”這個哪裡不對…”。我們這個年代,因為行動電話上的相機開始流行,加上有Facebook這樣的社群網站,大家吃東西都要先拍照的,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女孩子會跑去廁所補妝,在廁所拍自己嘟嘴巴的樣子將照片放在網路上讓大家看,這是全球都有的現象,美國叫 ducky month,我跟你媽說那是屁眼嘴。在離開台北的那時候,我對餐廳這東西已經有點麻木,可能是出差的時候一直都在餐廳,能吃到朋友跟家人親自準備的食物,才覺得幸福。

 

2F舞廳跟地下社會是剛上北部的時候心目中最酷的兩個地方,尤其是地下社會當時每個月有一兩次的 Drum n Bass party,在那個時候電子音樂還有點反叛的味道,並不時尚,社會觀感是負面的,但在那些地方喝酒聽音樂是很開心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這一輩子很少在舞廳這種地方看到美女,數量最多的是兄弟(流氓)、學生跟上班族,雖然大家常說去夜店追女生,在我的印象中,夜店要找到漂亮的女生還真不是容易的事情。當時的 Flyer還很陽春,可能是單色列印的小張紙卡,看到有個時間跟DJ名字就很興奮了。當時我很崇拜林強(後來也一直是),所以看到林強、DJ Ty(後來發現其實他還好)或者 Fish(一直非常酷)我都會拼命想跑去看。對我來說最幸運的兩次表演就是 DiselBoy在 2F的表演,還有 The Prodigy在中山足球場的演唱會。

Night

 

到了後來開始工作,有比較多的零用錢可以去 In House、Spark等上班族去的夜店,還是沒有看到過什麼漂亮的女生,多是白天臉很臭晚上妆很濃的上班族,或者在夜店工作帶著職業微笑的女孩子。這時候去喝酒,大家都需要很有禮貌地交換名片、互相敘述一下工作內容,非常地客套,直到喝多些玩的點遊戲開始說些不正經的東西才開始放鬆,我並沒有在這些場合認識到一個願意交心的朋友,可能是我方式不對,但在這些場合似乎都是很有禮貌地跟大家互動一晚,搭計程車回家,收工。我在華納那一區的幾個酒吧,有幾次拿信用卡出來幫所有的人付酒錢,想要多交一些朋友,但除了喝酒,我其實也不知道要跟大家聊什麼,一個晚上花了幾千幾萬,誰都不認識。

 

高中跟大學的時候,覺得西門町、師大台大商圈是全台灣最前衛、帥氣、有想法的人聚集的地方(實際上不是),當時到這些地方,覺得每一個人都像神一樣值得景仰,每一個人的穿著跟神色都超級有個性有想法。店家的服裝、商品、音樂都是值得學習細細品味的,每一次到這些地方,每一個路人都是我關摩的對象,大家都好酷。

 

離開台北前,可能是年紀已經離開了學生的範圍,覺得這些地方是年輕人口袋沒錢瞎晃的地方,賣一些便宜的劣質品,樣子新鮮質量不行,在這裡看到的每個人神色都是憤怒、不安、彷徨不定的,估計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除了吃些小吃,帶你媽到那裡都是快速通過,沒什麼太好逛太好買的,倒是街頭藝人有趣些。

 

百貨公司在學生時期就是去吹冷氣的地方,說真的還沒在那裡買過幾次東西。學生的時候覺得百貨公司的專櫃小姐都很漂亮,東西都很特別。後來工作的關係偶而會出國,就覺得百貨公司的東西定價太高,不如網路上買或者從國外飛回來,而專櫃小姐的臉,看起來也就是一些職業笑臉,沒有太多的感覺了。

2013/02/20

人生的 150個朋友


在進行[簡化人生]這目標中有一個工作是列出想要努力維持關係的朋友,剛開始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以為是個困難的任務。上了大學之後開始到處工作,畢業時電話中的通訊錄已經有四百多人,到了去年離職通訊錄已經有近三千人。沒想到執行起來特別的容易,就如 Guy Kawasaki說的,他有幾個小孩一個老婆,這些社會互動就已經占據大多時間了。我的通訊錄中 98%都是工作互動及音樂活動的往來朋友,日常生活中並不會有太多互動,主流社群互動研究認定平均一個人會有頻繁社交互動的人約150人,仔細算起來我根本達不到這個數字。


對我來說什麼是朋友?

於是我開始想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什麼樣的人算是朋友?結婚之前,在網路上、活動聚會或路上吸引我的人都會主動趨前攀談,那三千個聯絡人也是這樣來的。就自己的個性來說,認為有趣、特別或值得尊敬的人都會有互動的渴望,不論對方的年齡、國籍或政經位階。

19歲的時候碰到馬英九跟他說我覺得他的形象挺好。22歲碰到退下的教育部長跟他說我認為他那些地方做得很了不起,那些地方我不認同。在醫界大佬的小型晚宴上每個人彼此畢恭畢敬的場合,我走向一個前輩跟他表達自己對於他特定成就的敬意。看到喝醉在電聯車上咆嘯的菲律賓朋友,我過去陪他從中壢聊到台北站下車。在波士頓路邊跟瑞典來出差的女孩子聊到雨停,在加拿大河邊跟五十幾歲的美國通緝犯喝幾打啤酒。

我猜我的世界觀中大概有 1. 人類 2. 有意思的人 3. 生活中彼此支持的朋友這三種。排除會讓我害怕、厭惡或有警戒心的人類之外,大多的狀況我是真心雞婆地想了解朋友的近況,照顧朋友的感覺。有趣的是,幹業務的那幾年讓我對於主動接近新朋友這件事情疑慮多了,會開始擔心自己的位階、情境、立場是否恰當,做人也更辛苦了。至今有了小孩,真的已經喪失了認識新朋友的興致,該是時候好好照顧珍惜還在身邊的老朋友了。列舉朋友的過程挑出了幾個比較有感覺的

[女的朋友]

因為她,從小到大我一直相信異性可以當朋友這件事情是真的。一直都挺多人追的,同床睡或看她穿泳衣,感覺就跟家人一樣。看她交往一些不太會珍惜她的男朋友,我很識相地不會說出來,直到嫁了一個好老公,真心地為她感到開心。二十年來都是幾年才碰一次面,但她是我會放心把小孩丟給她照顧的人。

[高中同學]

也是好幾年才碰一次面的朋友,通常要等到家中有狀況、跟論及婚嫁的女朋友分手這些事情發生才會主動碰面。雖然平常沒什麼往來,但碰面的時候什麼都可以跟我說,跟我說的事情連我的老婆都不會有機會聽我說。雖然我不會放心把小孩或工作相關的事情交給他們,但如果他們需要,我會毫無保留義務地幫他們照顧家庭,處理財務報表、企畫執行或網絡建立。

[大學的朋友]

大學似乎是自己人生起伏落差比較劇烈的階段,因為距離就業的階段比較近,大學時期的朋友在工作上的往來也比較密切些。少了一同成長那個浪漫天真的階段,關係比較像是熟識的同事一般,會一起喝酒吃飯,在生活工作上彼此照顧給予建議與協助,會互相支持與鼓勵,只是少了那些一起做蠢事的傻勁。

[非正規管道的朋友]

我們沒有共同的生命體驗,因為音樂、科技或藝術的共同興趣把我們連在一起。十幾年來因為交流資訊持續地往來,碰面次數少之又少,或許也是因為生活中沒有更多地交界,反而更自在地分享生活點滴,這些朋友沒有任何的情感、利益糾葛或衝突,這些緣分是偶然的禮物。

做完正個功課,列舉了朋友,發現自己真的有太多,很幸福。謝謝至今在生命中仍與我有互動的朋友們,謝謝你們:)

2012/07/13



我很難忘記2012/5/28從台北要搬回南投的那一晚,我跟老婆說:「老婆,我們要離開我們的家了」,老婆眼睛和鼻子都紅了。當時我只是有感脫口說出心中的話,沒想到老婆直接的反應,讓我也心酸了。我讓懷孕的老婆坐在我大腿上,抱著她,跟著還沒出生的孩子三個人在一起,這時刻,整個家是完整的。

搬回南投後的前幾個星期,老婆的空間一開始只有四樓後面的臥房,一個五層樓的透天房間僅有那小小一塊屬於她的領域。經過了一陣子的整理與調整,四樓前半段的書房出來了,老婆的獨立空間騰出來了,開始有安全感,老婆開始可以認定南投也可以是她的家了。

老婆跟我一樣一輩子都在遷徙,從中國的一個省分到另外一個省分打工。我自己從南投、台中、美國、桃園、台北也搬了十多次家。家可能是一個窩,一個房間,一個公寓,一個獨立不會被侵犯的空間,一個工作結束後可以直接躺下安心呼呼大睡的地方,一個可以放著音樂喝著咖啡或酒獨自思考的地方。在這個空間中,可以沒有互動,可以放下人際社會與文化的禮俗,情緒與白日夢都是屬於自己的。

從台北要搬回南投的那一刻起到這一個多月與爸媽相處,這段時間讓我對家的概念除了從地域轉換到「人」身上。當我們一起出遊在車上,或者一家人在外用餐,每一個人的「互動」都是家存在的證據。當家人減少溝通、互動與表達出來的關懷時,家的感覺是很薄弱的。即便是透過爭吵、嬉鬧與權威控制,彼此之間皆在強化「我們是一家人」的關係。家不會像是公民課本中的圖片中一樣每個人永遠都保持的幸福開心的微笑,家跟自然一樣有暴風、乾涸、陽光與微風。

也是失業的這段期間有機會整理過去幾年的照片,看到自己最幸福的微笑都是跟家人在一起,過去在美國居住與家人分開、921地震、失業半年的這些經歷一直在提醒著我所忽略的家人,需要調整生命中各個項目的優先順序,一直都忘記了,在工作中努力表現公司會期盼更多的表現,但給家人真誠的關懷,家人卻是一輩子在身邊陪伴自己度過所有的苦難與憂傷。平時工作時候沒幾通真誠的電話,與家人用餐時沒有和善真誠的態度,帶家人出國或到高級餐廳是很沒有意義的。每一個人會給予自己最重視的對象最多的時間與關懷,沒有任何禮物能夠替換真實的陪伴,很幸運在自己33歲,父親60歲的這個階段理解了這些事情,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也都幸福:)

2012/07/09

免費的東西大家愛


FHM南非版在July 2012這個Issue有個文章[13 Free things we love],由南非的讀者票選而出,此文一開始提到每個人都會提到的「愛」其實有隱藏成本,不能算是免費,因此在這份清單中除去了排名。我從來沒有去過南非,單純用趣味的心情來看這十三個受南非人喜愛的免費物品。

1.政府發送之保險套
文章中提到南非政府一年發送四億兩千五百萬個免費保險套,以四千九百萬的人口來說平均每個人可拿到9-10個保險套。相對於台灣衛生所所販售的一年200萬打保險套,(http://tw.myblog.yahoo.com/z20021014211319/article?mid=3881&next=3880&l=f&fid=38)也就是一個人約1個保險的,數量是很驚人的。上一次手上有拿著衛生所保險套應該也是十幾年前的事情(1997ish),當時好像是高中同學拿到的保險套,但這些年下來說真的還沒見過那邊有在贈送或者是發放衛生所保險套。從照片上看來,南非政府贈送的保險套品質看起來還不錯,希望台灣衛生所能夠與國民教育合作,在國高中校園內宣傳發放保險套,減少不必要的墮胎手術。

2.藝廊中的免費雞尾酒
因為我不是什麼太人物或有錢人,參加過有免費雞尾酒的機會都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可以想像在演奏會或者是藝廊有著無限暢飲的酒精是讓人非常快樂的事情,如果北美館在舉辦某些展覽的時候可以開放民眾自備酒精,我一定會帶著兩瓶厲害的紅酒,開開心心地欣賞許多看不懂的藝術品。

3.免費糖包
其實剛看到這一個項目的時候我還想了一下,那邊有免費的糖可以拿,後來想到各種餐飲店咖啡廳的糖包,在學生時期還真的會蒐集。當初蒐集的原因有點像是有些人蒐集餐廳的火柴盒與名片一樣,表示真的來過這個地方,畢竟在學生時期很少花錢去比較好的地方吃飯,到了一些特別的咖啡廳或者是餐廳,真的會拿糖包回家。但似乎糖在南非是一個價格比較昂貴的物資(我需要去找一下資料),南非的FHM讀者將糖選為第三個最喜愛的免費物品。

4.對商家抱怨後的戰利品
五年前曾經在Costco買到了一個發霉的蘋果派,當時因為卡片隔天將過期,下雨天我也懶得帶去Costco更換,打電話過去請問我該怎麼處理Costco回覆我可以帶回去換一個新的,告知Costco不想再跑一趟,過了幾天業務經理帶著一個新的蘋果派送到家中來給我,當時真的還蠻開心的,覺得被重視到,雖然蘋果派糖太多皮也太硬不酥,願意跑這一趟送來給我還是讓我的情緒有正面的影響。南非的FHM讀者顯然不是用這樣的概念來看待抱怨後的戰利品,有個讀者吃了半個牛排汁後告知餐廳煮的不好而拒絕付款,餐廳經理出來道歉之後,這個讀者到了另外一個餐廳吃了另外半個牛排,很難想像台灣的成年人會幹這種事情,但我可以想像到辦公室的女同事們或者是朋友們拿著跟廠商抱怨後得到的免費禮卷、試用包等等贈品,所以這一個項目在台灣也是成立的。

5.政治遊行的T-shirt
這是我在台灣最期待的東西,到現在還沒有投過票,學生時期是因為對政治冷感與排斥,這幾年則是沒有碰到喜歡的候選人。除了幾年前紅衫軍的衣服外,在台灣似乎也沒有幾次大型政治遊行活動。如FHM雜誌中所說,在衣服上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是很幸福的事情。這幾年台灣的房地產、核電、美國牛、國民教育事件其實我都是在乎的,除了網路上的言論之外真的該做些有具體結果的行為。

6.沒有密碼限制的ADSL WIFI
FHM的敘述是「當找到沒有密碼限制的ADSL WIFI感覺就像是看到提款機旁邊有人忘了拿走的一堆鈔票」,是沒有誇張,但興奮程度對我來說是差不多的。雖然我有中華電信與台灣大哥大的3G門號,但3G訊號真的跟廣告上敘述的效果差非常多,先前跟老婆分隔兩個國家的時候,光用3G打Skype就是一件讓人非常痛苦的事情,在2010年開始許多的咖啡廳都取消了免費WIFI的服務,所以在外面能碰到免費的WIFI網路真的會有上帝對我好好的感覺,尤其是在出國轉機的時候有些國際機場提供免費網路,真的會讓我愛上這些國家。

7.報攤的雜誌
台灣沒有報攤,大概在2005起多數書局與便利商店中的雜誌也都加上塑膠封膜,所以要在這些場合免費閱讀雜誌已經有了一定的困難度。唯一有機會的閱讀物是報紙,在2012的今天許多的報紙依舊是採用開放式的拿取,過去我曾經想著一份10-20新台幣的報紙應該沒有人會便利商店中看了不付錢吧,後來看到了一些計程車司機與遊民們會固定地在便利商店中看報紙,看完放回架上,從來沒看過店員去阻止過,或許這是台灣社會文明與溫馨的地方吧:)

8.車上其他人的閱讀物
FHM說就算在飛機上隔壁乘客拿著一模一樣的報紙,對方的報紙就是比較好看。十八年來沒有看報紙與新聞的習慣,高鐵上其他乘客的報紙標題是我唯一閱讀報紙的機會,其中一部份的樂趣在於有時候一個車廂上的幾個乘客都看著同一份報紙的時候,可以觀察不同穿著外表的人對於某個標題所花費專注的時間差別有多少。現在回想起來也發現,在看著其他人的報紙的時候,眼睛的視力會變的特別的好,即便是距離六七個位置還是可以閱讀文章標題的大概,一有網路的時候即刻上網查詢相關資訊。

9.汽車展示間的咖啡
這一點在台灣比較難以認同,主要是台灣免費供應的咖啡多數品質都很糟糕,租賃的咖啡機器就是差了點,或者豆子不行。義大利、德國與美國一些展覽場或者conference供應的咖啡就真的會讓人一杯一杯接著喝,甚至無限續杯的美式咖啡都很有味道。

10.搭便車
從來沒有經驗過,以前的女朋友曾經在路上有人免費開車送她到半個小時車程遠的地方,當女孩子真好。依據FHM的說法在南非似乎搭便車是一件可發生的事情。

11.辦公室的文具
2009開始練習用鋼筆之後,公司的原子筆對我來說就像是北極的冰山一樣遙遙無及,辦公室的文具通常沒有多好。反倒是一些好的旅館贈送的文具非常好用,不論是鉛筆甚至信紙,這些東西真的是我會蒐藏的免費物品之一。

12.試吃樣品
我必須承認每次經過costco的時候,看到很多人在排隊,我也很想去吃看看,但一來我真的非常討厭排隊,二來拉不下臉,所幸我親愛的老婆、妹妹與媽媽都會排隊拿給我吃。任何一種小包裝新奇的試吃樣品,我都有興趣。

13.朋友家中的沙發
這一點我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我自己的沙發真的很棒,不論是睡覺看電影吃東西,看上去與躺起來都非常的舒服,這幾年來已經有許多的朋友在上面過夜過,即便是一個朋友喝醉吐得亂七八糟之後,我跟老婆還是清洗完之後捨不得丟繼續使用。而在美國的時候,許多人家中的沙發真的都很棒,喝酒Party的時候大家晚一點都要搶沙發睡。

以上是FHM南非版2012七月的文章內容,覺得挺有趣跟各位分享,希望大家也有愉快的一天。

2012/06/30

面試時可考慮問的問題


依照生物學的說法,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會被環境同化。對我來說,一個公司的文化非常的重要。我總是覺得,每一個工作給予的待遇與福利差異,遠小過公司文化&工作型態對內在的影響,薪水與抬頭是名目條件,工作的環境、合作伙伴與需要遵照的標準&價值觀才是真實的。工作不若婚姻,尤其是在現在的環境,並非終身制,比較像是約會交往,交往過程的點滴,皆是我們用生命來交換。Will Smith說的“Too many people spend money they haven't earned, to buy things they don't want, to impress people they don't like.”33歲初為人父,離開台北百萬年薪回到南投特別有感觸。

每一個工作選擇,都影響著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形態。進入前一個公司的時候,北京主管長年與台灣的家人相隔兩地,母親一個人住在南部,這樣的情形一直是我沒辦法接受的,公司的制度福利是許多人所嚮往的,但如果主管對於家庭是用著這樣的模式在經營,我也很難讓主管瞭解家庭生活對我的重要。這幾年下來北京及台灣主管給了許多家庭生活的建議,對於還沒結婚的我在心中一直有許多衝突,甚至在結婚之後,實際發生的許多不愉快與自己一直以來的直覺是相符的,離職之後,對於新工作的環境挑選就更謹慎了。

為了要避免面試時認知差異在往後的時間所造成的困擾,經過了幾個面試之後慢慢地整理了出一些面試的時候需要弄清楚的原則問題。大多數時候公司的人事甄選是很粗糙的,可能是因為人事的素質、資源與授權不足,人事的最高準則是「減少傷害」,也是這樣人事著重的是可留下歷史資料的帳面資訊,對於面談過程中的人格特質&價值觀給予的權重偏低。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只能採取主動挑選公司的方式,在找尋公司及面試的過程,將與自己生活核心價值的問題詳細地確認清楚,希望能讓上崗之後雙方能合作愉快。

[管理風格]
最重要的問題莫過於公司主管的管理風格,這方面的資訊很難單純從人事部門得到答案,通常需要透過觀察上下主管的互動才有可能摸出出一些感覺。曾經在一個擴張中的公司面試的時候同時碰到單位經理與副理,近一個小時的面試過程中,副理小心翼翼地沒說過幾句話,坐姿端正,反倒是經理身體姿態保持著侵略性的模式,像個皇帝似的偶而轉頭要副理說話。我對於絕對權力是非常排斥的,也是這樣在面試十分鐘之後就已經清楚自己不會在這個公司呆下去,即便是薪資福利條件遠高於市場行情,而且是透過內部轉介,還是放棄了。
一個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公司內部是否有向下授權的環境。在另外一個外商面試的幾次過程,與我面試的主管在多數重要的問題,皆需要向上請示,在這種權力集中的環境底下做事,好處是負擔的責任非常少,但可怕的事情是這樣的環境公司內部政治結構會消減行事效率,長時間下來當一個主管勢著公司給予的權力在心態上容易無限上綱,在HBR中近期有幾篇研究都說到,權力容易讓管理者的道德界線模糊,過份自信並且成為自尊貪婪的狂人。另外StandfordBob Sutton也提到以整個大環境來看全世界最糟糕的管理者集中在Silicon Valley,工作能力強的員工不等於是好的管理者。

[公司內部上下如何溝通]
另外一個面試過程需要瞭解的重點,就是「公司內部上下如何溝通」。包含資訊如何由上往下傳達,客戶&基層員工的回饋如何到達決策階層,這攸關公司長期的發展。在失業的這段期間有機會跟家人連續看了幾個皇朝影集,回想過去在本土大型企業(5000+員工)與外商在台辦公室的政治環境,本土大型企業就像是皇宮內部有著一層一層的政治環境,而在台辦公室相對來說就單純多了,辦公室主管就如偏遠地區的王爺,可全心地好好發揮本土市場開發,或者利用內部溝通的缺陷一手遮天。
我最喜歡的團隊環境還是籃球隊,目標單一(為了贏球),沒有政治問題,團隊合作的氣氛相對於多數組織好多了。可惜這樣的環境很難在職場中發生,為了要爭資源與績效,政治問題免不了,我能要求的,僅有找尋願意讓我誠實表達想法,用互信態度接受我的主管。

「工作所需要的工具」
這個問題可以瞭解到主管們對於工作內容的瞭解程度,一個瞭解工作細節的主管更可客觀地判定員工的表現優劣。同時可以透過這些資訊更深入地瞭解內部合作的流程與工作重點,畢竟在面試的過程對於工作內容的敘述通常比較片面。這個問題的另外一個要點是評估自己有多少斤兩,是否可以馬上上手並評估自己的學習曲線。


[在開始工作的前三個月會碰到哪些事情?]
這個問題是在Monster求職網站上看到的建議,我發現可以很直接地瞭解到1.公司對於培訓的計畫2.主管對於工作分配的概念3.更深刻的工作內容。一個公司通常會花一到六個月來培訓觀察員工,大部分的台商希望員工馬上上手,而資源豐富的公司則會有比較長的培訓觀察期間,對我來說這樣的差別就如街頭籃球v.s.球隊的經營方式。在一個可以馬上上手的環境工作,老實說是挺無聊的,但這也是多數人事的用人準則,我並不是一個學歷非常好的求職者,因此要進入長期培訓的職場環境主要靠的還是運氣。在主管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還可以瞭解到這個職位對於公司的重要性有多少,業務上會有所交集的人有哪些。

[工作績效&表現是用哪些標準來評估]
這個問題可以問到工作的重心在哪,還有知道哪些人掌握著自己的生殺大權。有時候面試會碰到一些公司對於這個問題沒辦法明確回答,意思也是說公司對於薪資還有升遷的評估標準,沒有明確的規定,這樣的狀況有兩種可能1.一切依照主管個人偏好2.這位置沒什麼薪資調整與升遷的空間。這樣的問題其實在小一點的公司或新的部門比較難得到答案,在這時候評估標準就要回到主管的管理風格跟自己的行事模式是否走在一塊,否則就容易像是一對不合適的情侶,兩個都很努力,但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對於客戶的責任]
瞭解對於客戶的責任有哪些,可知道這個職位的職權還有傷害有哪些,每個人最怕的情況就是功主管收,過下屬承擔。雖然這也是很常見的情況,但在碰到有擔當的主管的時候,對於這個問題也會很清楚直接地告知哪些責任是由管理階層擔當,哪些事情不該由下屬接洽,職責明確的環境對我來說還是比較愉快的。在瞭解公司對於客戶的責任有哪些,工作上會接觸到哪些敏感或需要保密的資料,這些問題也是想瞭解自己在這個位置有沒有能力承擔這些期待,在哪些時候是否會碰到誠信與利益的衝突,是否可以保持自己的價值觀與原則。

[公司內部資訊如何分享]
我非常的討厭用email來分享資訊,之前工作一年一萬多封信真的讓我見識到email這工具可以怎樣地傷害溝通效率。當公司內部的資訊僅能儲存在主機與員工個人電腦郵件軟體的時候,資訊是離散的。我喜歡Google與一些小軟體公司用內部wiki或者blog的分享方式。工作日誌在內部採用完全透明流通的方式,每一個人都可看到各個階層的工作報告,用個人的榮譽感在組織中行事。在組織中會看到部分資深員工,勢著某些資訊或對於客戶的瞭解的佔有,停止進步學習,這樣的模式對於員工與公司都是有傷害的事情。

[公司的長期發展]
公司是否有擴張的打算?組織發展在哪一個階段?這些問題如果公司能夠坦然回答,是一個比較正面的訊息。一個對於公司願景能誠實於內部分享的環境,以目標管理的角度來看是有益的。如死水一般的停滯環境,或者方向不明的曖昧發展方向,對於內部員工的士氣傷害非常的大,會採用這種方式面對內部員工的,通常也都有問題了。有個案例提到,一個新派入的主管到了分部第三個月,部屬在私下即問到公司什麼時候開始裁員,主管感到意外,問部屬怎知道這件事情,畢竟這是高層隱藏的計畫,部屬告知她們所發展的[皮鞋理論],在每次公司會議中,主持人低頭看著皮鞋的頻率高低,表示消息的好壞,看著皮鞋的頻率越高,表示情況越糟糕。這讓我想到在許多客戶接觸的過程,對於公司營運狀況瞭解最敏感的,是產線、倉庫、甚至是總務單位的基層員工。

雖然問這些問題在面試的時候評估未來工作環境看起來像是一個心臟需要很大才能作的事情,但如果一開始提到的工作如情人交往,合適與否還是幸福的最終關鍵。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自己會有不同考量要點,需要專注在自己所需要的,才能不被外在的噪音影響(薪資、職位等),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合適的職場環境。

2012/06/20

颱風


小時候(1988)對於颱風的印象,就是晚餐後全家呆在電視前面,看著新聞中很多叫做「氣象圖」的東西,這些氣象圖到了接受完國民教育、高中與大學後我還是看不太懂。年紀小的時候風的聲音比較大,比較有戲劇張力,感受上最大的差別在於:以前比較常放颱風假。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在某次颱風,大人們急忙的在外面搬東西,不知道怎麼搞的我居然有機會跑到房子外面,當時好像穿著雨衣,我個頭小小的,在雨中被吹來吹去,雨水很多,一如蓮蓬頭開到最大,但是雨水沒有那麼冰,風的聲音好大好大,同時風也讓我需要很努力地保持平衡才能站穩。

國小與國中這些期間(1986-1995),對於颱風的印象就是沒有這麼強烈了。這時候氣閉窗還不是很流行,風雨依舊感覺像是「龍捲風」這部電影 Twister(1996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7998/)中呈現的一樣,但這時候我的個子也長的比較大了,可以穿著制服騎腳踏車在街上衝回家。

這段期間,其實我不會特別想放假,可能是在南投唸書是很輕鬆愉快的事情,即便是在升學班,並不會特別想留在家中,學校裡面有同學、有活動、有挑戰,放學後我通常在家看書,聽廣播或者去圖書館,電視是大人的活動,到現在我還是對電視興趣不大,覺得電視是老人的活動。

當家裡面還是三層樓的時候,鄰居與家中曾經受過風災。南投這邊的情形通常是個人用木頭釘的架子倒下,電視的天線倒下,窗子有些時候會漏水,颱風過後會需要打掃,因為路上能倒的東西通常都會倒。有次颱風隔壁正在加蓋房子,水泥牆還沒乾又受到颱風推擠,鄰居四五樓的水泥牆把家中一樓的庭園造景水池都打爛了,當時家中的中庭有做天景,二樓的室內窗也都破了許多,當時爸爸還跟鄰居起了爭執,後來鄰居還是賠償了重建的費用,蓋了另外一個比較『安全』的魚池,直到921毀掉新的魚池之後,爸爸就放棄這概念了。

1996年去美國,當跟美國人提起颱風的時候,美國人通常會問我是不是跟hurricane一樣,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通常就說「是」。查字典中hurricane的翻譯通常是解釋為「颶風」,台灣大學聯考的時候我地理歷史都不到30分,所以到現在我還是不懂差別在哪裡。

1996年的時候龍捲風「Twister」這部電影很紅,大家都記得牛在天空飛的景象,甚至在Scary movie中也拿這畫面來操作。我並沒有親身經驗龍捲風,曾經有次去Kmart買東西的時候,host family指著遠遠的地方告訴我那邊有個小tornado,當地人(Iowa)告訴我,因為龍捲風會把東西都捲走,所以當地的房子不會蓋太高,而且大家通常都有地下室可以避難。當時Host family的地下室就有著一個shower,洗衣機的地方,因為那不是客人會經過的地方,所以地下室很少會整修,長大一點看一些恐怖電影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都在地下室發生,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仔細想想還是有很多愉快的事情也在地下室發生,例如:house party,地下室練團,打撞球,學生抽大麻等。

回來台灣繼續念高中與大學之後(1997-2004),颱風這個東西好像就消失了,好像跟「大雨」的概念差不多,尤其是大學在打工的時候,颱風天依舊會穿著雨衣從桃園騎機車到土城工作,甚至怕機器會弄濕,把雨衣蓋在機器上,淋雨到客戶家中去裝機。

大學畢業開始做「正常」的工作,就開始喜歡颱風了,可以不用上班的時候,等於多了一天自己的時間,可以做音樂、煮菜、看書、寫字看電影等等。在台灣,颱風假多數情況等於是帶薪假(paid holiday),加上921之後對於天然災害的膽子似乎變大了,覺得颳風下雨沒什麼大不了的,開始喜歡颱風。

老實說,我不喜歡看電視,不看電視的好處,是可以忘記天然災害的恐怖,這是很鴕鳥的心態,不然每次看到災害畫面,會有一種心臟被掐住,眼淚馬上流出來的反射動作。

這幾天新聞一直報導著颱風,老婆其實也有點期待,畢竟在中國沒有體驗過。不知道到了我孩子長大的那個階段,是不是會因為建築技術更好,颱風地震土石流對他們來說都只是minor inconvinence了?

電影


相對於出遊、閱讀或者上網,電影對我來說是一項時間容易管理的活動,多數的電影長度在於1.5-2.5小時,只要在時間有空檔的時候,可以很輕鬆地規劃執行。雖然以學習的目標來評估條件,電影相對於書籍閱讀&紀錄片的風險比較大,電影觀看的壓力非常的小,娛樂性相較地高,也是這個原因,電影是目前閒暇&休閒主要安排的活動。
電影的新舊對我來說意義並不大,好電影就是好電影,除非是這是一個事件或者電影在某個當下我”需要”跟別人互動討論,不然對我來說新電影不會特別地有吸引力。老電影對我來說有些特別的感覺,雖然我不是特別享受老電影中的服裝、用語及想法,但當作是去參觀某些景點的態度來觀看,還是挺有趣的。之前的女朋友很喜歡看新電影,但我想我不喜歡看新電影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對於追著看新電影的人,會貼上不友善地”趕流行”標籤。
在現在的這個階段,我還是看著比較多人看的電影,很多人討論或者推薦的電影,才找來看。會去找娛樂的喜劇或動作片,對於某些議題或者事件的專題電影,在畫面美術或者效果上特別傑出的電影,特別有趣的故事電影,或者男女主角很帥很漂亮的電影。
經典電影在許多層面上記錄了當代的共同概念,有歷史的意義,藉由認識這些經典電影,我有機會可以瞭解更多流行文化中的符碼與事件。共通的符碼是有趣味的,可以聽的懂更多行內的笑話,可以瞭解更多人的想法與感覺,對我來說是有趣的。之前主管認為我有同理心但又沒能表現在工作成效上,或許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我不喜歡控制人,自由意識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自由,影響或者說服只有在給予全盤的真相由對方選擇之後,才是我喜歡的銷售模式,我只想賣我相信的概念。
經典電影的接收,對我來說也像在學習語言一樣,我會有意識地去執行,練習。能夠懂別人在說什麼,在想些什麼,給我一定的安全感。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在美國生活的經驗,完全陌生的環境讓我恐懼,不知所措的感覺讓我有極大的壓力。這也讓我想到,在過去工作的經驗中,通常我有兩個階段,極度的惶恐&熟到無聊。在學習的階段,我投資更多的時間切入更多的細節,努力把更多的情境以及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熟悉掌握,等到我發現前輩與同事的能力與知識已經與我相去不遠之後,就開始感到無聊了。
藝術電影對於我的作用,主要在拓廣自己的想法&感官界線,去觸碰在概念接收、感受的極限,也是在瞭解自己的極限。八成的機會,我對於電影中想要傳達的意境是摸不著頭緒的,有些時候我會去網路上找其他人的討論,瞭解一下別人的想法。對於藝術的欣賞,我是沒有什麼自信的,我瞭解的不多,也不認為我的感覺能引起多少的共鳴,在表達我的想法上不是挺有安全感。
在另外一方面,接受藝術電影或者實驗電影的體驗,是愉悅的,就像是到一個新鮮的地方旅遊一樣,見識到不同的事物與想法。看到沒看過的東西之後,就像是Wow居然有這種事情,或者認識新朋友一樣。在多數情況我比較偏好喜劇電影,但在現在這年紀,如果花了一個半到兩小時觀看一個電影,缺乏了一些感動,會覺得時間有點浪費。
幫家人挑選電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簡單的作法就是1.母親:喜劇2.妹妹:可愛3.老婆:動作。部分也可能是我對電影的瞭解不多,我對於小說、畫作、音樂、服裝的瞭解其實都非常的少。一些對於這些方面瞭解很多的朋友,讓我覺得我像是笨蛋一樣,什麼都不同。這不是很健康的心態,但我真的很難不這麼想,我真的只有在於對於我瞭解程度能當別人的老師的狀況下才比較有安全感。
看電影是一個很環保、輕鬆的活動。尤其是家用影音設備越來越高級的情況底下,在家中看電影是一個很不錯的家庭活動,我可以想像的到之後我的孩子在家中跑來跑去的時候,我依舊是在家中看電影、看書、寫字或上網。今天用Scrivener寫blog,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