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學習技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習技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12/02

提升閱讀網路文章&電子書效率的小工具

 這世代不缺內容,在此分享一些提升消化資訊效率的小工具。

  • Mercury reader-Chrome Extension
    • 將網頁送到Kindle
      • 這是我最喜歡的功能,可以將網路找到的文章傳送到小孩的kindle上讓他看
    • 將複雜的網頁轉換成容易閱讀的格式
    • 很穩定成熟的extension,多數的網路文章都能處理
  • Get pocket | chrome, iOS, Mac app
    • 閱讀清單
    • 支援IFTTT自動化
      • 例如自動儲存到evernote or OneNote
    • iOS app支援朗讀功能
    • 缺點是很容易蒐集許多東西,但都沒去讀。
  • Fready - Chrome extension
    • 提升閱讀速度
      • 速度會持續的提升
      • 分段落,有快速鍵space來喘息
    • 提升專注力
      • 有點快又可以接受的速度讓人不會分心
    • 可以highlight並且寫筆記
      • highlight可以輸出到其他的文字處理工具
  • Speechify - Chrome extension, Mac app, iOS app
    • 自然語音(中文支援程度不佳)
    • 將PDF轉成自然的語音,調整速度
      • 讓我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消化更多的電子書
  • Read Aloud - Chrome extension
    • 各種網頁相容程度最好的extension
    • 閱讀網頁文字效果很好
    • 中文支援度很好

2013/07/25

課堂筆記怎麼寫?學學記者的筆記方式

筆記怎麼寫?

 

在討論筆記的記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想像記者工作方式。其實在學校學習課業的過程,跟記者的工作有很多雷同的地方。記者需要從一個問題,搜尋採訪各種資料,研究這些資料,有了更多問題之後,再重複這些動作,直到有明確的故事跟觀點之後,發表新聞,步驟大概有:

 

研究資料:記者會先從手邊有的資料開始看,對於事件建立起基本的概念。在這個階段,閱讀的目的是建立認知的輪廓,求廣度,而不管深度。

 

列出值得提出的問題:在閱讀資料的過程,如果找到了不符合邏輯的事件關係,找到可能的弊案,被忽視的社會問題,行政措施以及制度結構可改善的地方,甚至只是單純的認為有值得提出的問題,都毫不批判地列出來。

 

找問題的答案:接著記者會透過研究資料、訪問相關人士,問題領域的專家學長,目的在於找到先前提出問題的答案,同時比較真實處在問題中的當事人、旁觀的研究者、社會資源分配者、制度管理維護單位不同立場的觀點。

 

找更多的問題:從多方面的觀點可以建立起比較客觀的事件架構,此時可以找出事件問題的立場對立、資源衝突、制度瑕疵等癥結,重新審視先前提出的問題,發展出更值得注意的核心問題。

 

重複研究&問更多問題到故事&觀點完整為止:從問題再找資料&採訪,消化後有新的問題再找資料&採訪,直到有一個值得社會大眾關注的新聞故事為止。

  

各位同學或許注意到,記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透過 「提問題 —> 找答案 —> 思考 —> 提更多問題 」這個循環動作,慢慢的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其實我們在學校裡面的每一堂課也是一樣,心中可以持續的提出問題,在上課之前先把課本看一次,有基本的疑惑,課堂中對老師提出問題,透過作業、復習&跟同學討論有更深入的理解之後,對老師提出更深入的問題,跟記者新聞工作的方式是很相似的。

 

然而,記者在“寫筆記”的這個動作上,也是有許多各位同學可以參考的要點喔。各位可以想像得到,記者需要上山下海採訪許多忙碌的人,步調很緊湊,工作速度要非常的快,各位如果可以參考記者們寫筆記得技巧,在學校每天的上課筆記就可以更得心應手了。

 

 事先準備:記者絕對不會毫無準備的去訪問人,因為當對於採訪內容完全不了解的時候,寫字的速度會跟不上受採訪者說話的速度。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如果事先花了點時間將課本看過一次,上課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就可以更輕鬆地理解,只寫下重要的部分,不需要像許多同學努力地把老師說的每一個字都抄寫下來一樣。

 

列重點:記者寫筆記的時候,只會寫下關鍵字,不會把受採訪者所說的每一個字都寫下來。只要是先有做點功課,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也可以只寫下重點部分,減少筆記的書寫量。

 

畫關係圖:如果記者只是把一張紙上寫下許多專有名詞、人名、時間/數字,回家之後有可能會忘記這些重點的關係。每一個重點之間是有邏輯關係的,所以在寫筆記的時候,可以用 1. 畫圈圈來歸類 2. 畫箭頭來標示邏輯關係 3.用數字來標示順序 來讓筆記重點的關係更清楚。

 

列下問題:記者在記錄採訪過程的時候,除了寫下聽到的重點,腦中其實會隨時跳出新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寫下來,因為這是直覺中我們的認知尚未能夠建構成完整邏輯的空缺點。上課的時候,除了寫下老師說的東西,隨時有任何疑惑&不懂的地方,也要寫在筆記中,方便有機會問老師、放學跟同學討論或者自己看書。

 

其他技巧:記者寫字要非常的快,字不用寫的很漂亮,只要自己看得懂就好,同時寫開一點,不要太密集,方便隨時加入新的重點、修正與標記。回家之後,找時間把寫過的筆記用新的紙張重新整理成更精簡清晰的修正版筆記,這個動作可以幫自己把所有吸收到的資訊重新思考復習一次,讓自己看到哪些地方已經很清楚了,哪些地方自己還有疑惑,在做修正版筆記的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沈澱後的問題,再列出來,再找答案。

  

這樣的筆記方式,各位同學不但平常在學校中可以使用。在外參加社團活動,家庭會議等還有許多與其他人討論過程的筆記,都可以這麼做。還有平常到圖書館看書,上網找資料,研究自己有興趣的問題的時候,都可以參考記者研究問題透過筆記來吸收資訊的方式,相信各位可以學得更多,記得更好。

2013/07/24

國文課本怎麼看?把自己當成國文老師來看

把國文看為考試的一個科目,這是容易的。甚至對許多聰明的同學來說,容易到無趣,而排斥國文。學習最好的一個方式,就是把自己當成老師,讓自己教別人正在學習的內容。當同學們把自己當成國文老師的時候,不但學習成果會有成長,同時國文也可以變成一個很有趣的科目。

Chinese

翻開課本看課文的時候,先不要傻傻地認真猛讀,先給自己提出一些閱讀的目標,問自己一些基本的問題,讓自己在看完課文之後能夠回答這些問題。首先,為什麼會有這些教材?從剛進學校到現在已經學過了許多的課文,現在的這一篇教材是不是建立在過去某些課程的基礎上延伸更深入的國文知識?是不是要傳達什麼概念、精神或價值觀?課本是許多教育研究的老師們所編輯的,內容的選擇、進度規劃跟方向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如果看課本的時候能把這些問題解答開了,就知道課文的重點在哪裡了。
  
另外可以思考的問題還有,課文的時代、地理背景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年代的社會風氣、政治局勢跟文化背景跟其他的時代有什麼明顯差異?當時民風是熱情朗帥或含蓄收斂?有沒有哪些特殊的字詞是這個環境特有?這個社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衝突&風情?課文中是否有哪些沒有看過的語法?不太一樣的文章架構?拿張紙,把這些問題都列出來,想辦法釐清。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呢?把你放在老師的位置上來想一想,當你是一個老師,需要對同學們上這些課文的時候,介紹的重點不就是這些問題嗎?所以在看書的時候,需要同時思考的事情就是,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樣介紹課文中的重點,哪些地方比較重要,甚至,讓自己有能力用兩三百個字來敘述這篇課文的重點,說給家人朋友聽,如果對方聽完就理解課文的重點,相信你也理解的非常透徹了。
  
接著可以進一步地思考,如果你是老師,這一篇課文中所有的內容,總不能一股腦地全部丟給同學,這樣同學吸收的效果不好,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由簡單的點,慢慢的介紹,讓同學能一點一滴地瞭解課程的重點?哪些部分最容易懂?哪些部分可以舉什麼樣的例子跟說法讓大家瞭解?想一下哪些內容,值得設計什麼樣的作業,讓同學們回去練習,有更多的理解與想法,甚至,規劃一下下次上課測驗的題目方向&內容…
  
怎麼樣?這麼一說,知道怎麼看國文課本了嗎?如果你在看課本的時候建立了這些習慣,把爸媽爺爺奶奶弟弟妹妹當成你的學生,看課本的時候拿出紙筆好好地規劃你的課程,你就能更輕鬆快速地注意到課本的重點,理解吸收課文要點,甚至能猜到老師考試的題目。同時,因為你在想這些問題的時候也會產生出更多的疑問與好奇,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以及下課,都可以好好地利用時間追著老師問,考考看老師是不是有注意到你發現的特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