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學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12/15

學習的四層次:全面掌握教育的指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tSSM-C91I


學習的四層次:全面掌握教育的指南


在追求學術卓越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學習」與學習內容本身同樣重要。有效率且有效果的學習並不僅僅是埋頭苦讀,更需要一個策略性的方式來確保理解、記憶與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學習的四層次概念應運而生。透過掌握這個結構化的方法,可以徹底改變你的教育旅程。


結構化學習的重要性


想像一下,試圖建造一棟沒有地基的房子,或者在牆面尚未搭建之前開始裝飾。不僅不切實際,還必定會失敗。學習也遵循相同的原則。許多學生以雜亂無章的方式吸收資訊,導致挫折、時間浪費和成績不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將深入了解學習的四層次,探討其重要性及有效實施的方法。


層次一:邏輯層


學習的基石


邏輯層是學習過程的基礎。這一層次旨在建立對主題的大局觀,就像建房子的地基一樣。掌握這一層次需要識別主要概念並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如何建立邏輯層

1. 提早開始: 不要等到陷入細節時才試圖理解整體脈絡。從瀏覽學習材料開始,了解概覽。

2. 識別關鍵詞: 列出主要概念、術語和主題,例如教科書中的標題、副標題或加粗字詞。

3. 分組與關聯: 將這些關鍵詞整理成邏輯組別,尋找趨勢、流程或類別間的聯繫。

4. 保持簡單: 目標是能以簡單的方式向10歲的孩子解釋這些基礎概念,避免陷入過多細節。


層次二:概念層


增加結構與深度


在奠定堅實的基礎之後,下一步是搭建牆壁和屋頂——為學習主題增加深度與實質。概念層是將邏輯層中的想法群組進一步細化為更具體的概念。


構建概念層的策略

1. 逐步深入: 在多次學習中,逐步深入每個概念,理解其細微差異。這一層次應占用學習時間的60%-70%。

2. 解釋與整合: 確保你能詳細解釋每個概念,並將它們與邏輯層的整體結構相結合。通過自我提問來加深理解。

3. 定期複習: 這一過程可能持續數天,因此定期複習有助於鞏固並擴展對這些概念的掌握。


層次三:重要細節層


最後的點綴


下一步是為你的學習之屋加入重要的細節,使之功能完整。重要細節層集中在增強對第二層概念理解的具體資訊上。


如何掌握重要細節

1. 相關性: 評估一個細節是否有助於理解第二層的概念。若有幫助,就將它整合到你的筆記與學習材料中。

2. 使用工具: 使用心智圖與抽認卡來組織並記憶這些細節。抽認卡特別適合記憶具體細節,因為它便於攜帶與快速複習。

3. 持續練習: 在學習會話中定期回顧這些細節,確保它們在記憶中保持清晰,並與更大的概念框架結合。


層次四:隨意細節層


辨別不必要的資訊


最後一層是識別並處理隨意細節——這些資訊對主題的主要概念或背景理解幫助不大,但可能因考試需求而必須記住。


管理隨意細節的方法

1. 過濾與分類: 在建立堅實的基礎後,將不屬於前三層的資訊過濾出來。識別它們為隨意細節,並酌情對待。

2. 高效記憶: 若考試要求你記住這些細節,可通過機械記憶或抽認卡等方法以最少時間掌握。

3. 優先理解: 隨意細節應填補必要的知識空白,但不應佔據學習過程的主導地位。


學習的四層次簡化摘要:


層次 1:邏輯層(基礎)

1. 目標: 建立主題的大局觀,為學習奠定穩固基礎。

2. 步驟:

提早開始: 瀏覽材料,找出主要概念和核心主題。

列出關鍵詞: 紀錄標題、加粗字詞及其他關鍵概念。

分組與連結: 將關鍵詞按邏輯歸類,識別趨勢及相互關係。

保持簡單: 發展一個基礎的理解,能向10歲孩子簡單解釋即可。

3. 成果: 清楚理解概念之間的結構和關聯,為後續深入學習鋪路。


層次 2:概念層(深入)

1. 目標: 將邏輯層的框架細化,增加深度與細節。

2. 步驟:

擴展分類: 將主要概念進一步細分,理解更具體的子概念。

整合關聯: 能詳細解釋概念間的關係,並建立連貫的知識體系。

定期複習: 花60-70%的學習時間在這一層,逐步強化理解。

3. 成果: 建立對關鍵概念的詳細理解,能應對考試及複雜的問題。


層次 3:重要細節層(具體化)

1. 目標: 確定並整合對概念有幫助的細節,讓內容更加具體。

2. 步驟:

確認相關性: 判斷細節是否能加強對層次2概念的理解。

使用工具: 利用筆記、心智圖或抽認卡整理並記憶關鍵細節。

強化記憶: 經常複習這些細節,確保能牢記並靈活應用。

3. 成果: 強化對重要概念的掌握,補充必要的測驗資訊。


層次 4:隨意細節層(額外資訊)

1. 目標: 處理不影響主題理解但考試可能需要記住的次要資訊。

2. 步驟:

篩選資訊: 辨別不會加深層次2理解的細節,標記為隨意資訊。

高效記憶: 將這些資訊以最少時間記住,使用抽認卡等工具。

降低優先級: 專注於理解核心概念,而非單純死記硬背。

3. 成果: 避免被次要資訊淹沒,保持學習過程的清晰與高效。


學習效率的關鍵:

1. 遵循順序: 從基礎(邏輯層)開始,逐步構建知識。

2. 篩選資訊: 多次瀏覽材料,將資訊分層處理。

3. 避免常見錯誤: 不要在未掌握基礎和概念前跳到細節層。

4. 善用工具: 抽認卡適合細節層,但不適用於邏輯層和概念層。

5. 自我檢查: 如果一開始就製作抽認卡或專注記憶,需調整方法。


透過正確掌握這四層學習法,你能減輕壓力、提高記憶力、深化理解力,並以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實施四層次學習法的步驟


初步瀏覽


先瀏覽材料,識別關鍵詞並勾勒邏輯層框架。將這些內容記錄在筆記或心智圖中。


深化概念理解


將大部分學習時間投入到深入理解概念中。設計練習題與場景,強迫自己應用這些概念,從而將它們牢牢融入知識基礎。


尋找具體細節


在加深理解的過程中,尋找能清晰化概念的細節,並將其納入學習材料。對於特別棘手的元素,使用抽認卡加強記憶。


複習隨意資訊


最後,識別並篩選剩下的隨意細節。根據考試的相關性來決定其重要性,並分配最少的時間記住它們。


成功的標誌

記憶力提升: 有了堅實基礎,知識會更容易記住。

理解力加強: 複雜的概念更容易掌握與解釋。

學習效率提高: 減少不必要的記憶時間,專注於有意義的學習。

信心增強: 清晰的理解與有組織的知識基礎會讓你更有信心應對考試與應用所學資訊。


結論


掌握學習的四層次能將龐雜的資訊轉化為清晰、有條理的結構。從邏輯層開始,逐步構建到隨意細節,你將擁有堅實的基礎、深入的理解與高效的記憶技巧。這種方法不僅讓學習更有效,還能顯著增加樂趣。


因此,下次面對艱難的學習挑戰時,記得從地基開始建造你的學習之屋。採用學習的四層次法,讓你的學術表現、記憶力與信心攀上新的高峰!

2020/12/02

提升閱讀網路文章&電子書效率的小工具

 這世代不缺內容,在此分享一些提升消化資訊效率的小工具。

  • Mercury reader-Chrome Extension
    • 將網頁送到Kindle
      • 這是我最喜歡的功能,可以將網路找到的文章傳送到小孩的kindle上讓他看
    • 將複雜的網頁轉換成容易閱讀的格式
    • 很穩定成熟的extension,多數的網路文章都能處理
  • Get pocket | chrome, iOS, Mac app
    • 閱讀清單
    • 支援IFTTT自動化
      • 例如自動儲存到evernote or OneNote
    • iOS app支援朗讀功能
    • 缺點是很容易蒐集許多東西,但都沒去讀。
  • Fready - Chrome extension
    • 提升閱讀速度
      • 速度會持續的提升
      • 分段落,有快速鍵space來喘息
    • 提升專注力
      • 有點快又可以接受的速度讓人不會分心
    • 可以highlight並且寫筆記
      • highlight可以輸出到其他的文字處理工具
  • Speechify - Chrome extension, Mac app, iOS app
    • 自然語音(中文支援程度不佳)
    • 將PDF轉成自然的語音,調整速度
      • 讓我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消化更多的電子書
  • Read Aloud - Chrome extension
    • 各種網頁相容程度最好的extension
    • 閱讀網頁文字效果很好
    • 中文支援度很好

2015/02/20

你們會成長,我們會老

猴子們,

最近常聽到朋友跟我說這句話,要我不要太欺負你們,之後我會倒霉。這陣子聽些長輩聊天,想起離開學校之後的一些體悟,分享一下一些角度。

我們在長大的過程會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舉止&思想,對象可能是長輩、老師、學長、長官等,這些人可能是年紀比較大、經驗比較多、地位比較高等,我們遵從他們所說的,聽著做,少去質疑。

慢慢的,你開始發現別人說的好像有點怪怪的,甚至到有一天,你很清楚別人說的是錯誤的。請你們不要去指正別人,或許你們是好意,但多數的長輩習慣把晚輩當小孩子,沒有意願也沒有興趣去聽晚輩的意見&說法,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有興趣的話你們可以去看一下學習理論,簡單的說,你們就是閉嘴不要去指正長輩的錯誤,知道自己已經成長,那就夠了。

當你們發現自己成長的那一天,也會開始看到長輩跟鸚鵡一樣,重複地跟晚輩傳述著錯誤的觀念&作法,請你們也不要去跟其他的晚輩提起長輩的錯誤,其他的晚輩不太容易相信你所知道的才是正確的,這些質疑在團體中散播開來的影響通常不太好控制。簡單的說,你們就是閉嘴不要將別人的錯誤在第三者面前提起。

你們可以在圈圈外跟該領域的專家求證,保護有錯誤的長輩,不要提起他們的名字。你們可以跟我討論,但我可能也已經老了,很多你們說的東西我都聽不懂了。你們可以跟你們的伴侶或者摯友討論,前提是你們相信這些討論只會留在你們彼此之間,不會擴散出去。

長輩可能因為年齡、資歷、經驗、地位,出於善意想幫助晚輩,將他們的知識&經驗傳承給晚輩,但長輩所經歷&學習的年代,可能比你們早了幾十年,環境已經改變,觀念&技術通常也都有更新,你們在接收的時候本來就需要去檢視。

就像是我如果跟你們分享怎樣去追女孩子&找工作,我只能說我的故事,讓你們參考我的錯誤&技巧,但你們所面臨的世代環境跟我以前碰到的之間有三十幾年的差距,你們同學跟你們說的東西應該都比我說的還更值得參考。

長輩,包含我,我們所說的各種錯誤,在我們的年代可能是正確&合宜的,我們所提出的建議,錯誤除了我們沒有持續學習新知識之外,也是因為我們與你們的世界已經脫離,有代溝。我們可能自以為是把你們當小孩子,認為你們碰過的問題我們都碰過,認為你們看到的都很粗淺,認為你們的知識很少,認為你們缺乏經驗等等。

當你們十五歲的時候,我大概五十歲了,可能連自己十五歲的時候在想些什麼都忘記了,只能用五十歲的老觀點來看十五歲的問題,說出來的話大概沒什麼參考價值,還不中聽。這也是我現在想多留下一些現在的想法,希望你們十五歲的時候,可以看到一個三十五歲的我是怎樣看一些問題的,甚至可以看到35, 45,55的我是怎麼看待同樣的事情的。

二號黃疸好些了,開始會注意人了,會自己在床上玩手、流口水、聽自己發出的聲音。一號今天到別人家看到大自己一歲的姊姊兩個人玩得好開心,開始更有主見地不斷地強調自己的意見,我覺得我很幸福可以在你們這麼小的時候觀察你們的成長,謝謝你們的母親支持我。

愛你們,

老猴子

2014/09/08

單一教學進度之副作用

在學習多數科目的時候,需要累積紮實的基本知識之後,才有能力學習進階的邏輯&概念,再延伸學習進階的內容。單一教學進度會造成的問題在於,一個班級中每一個人的進度不一樣,學習評量測驗只是一個淘汰的機制,有的學生拿95分(或假設5%的內容不懂),有的學生拿60分(或假設40%的內容不懂),老師還是需要繼續往前維持「教學進度」。而懂95%的學生的學習成果可能就維持級數遞減,學習效率用(0.95)^x的速度下降,其他的孩子則是用(0.6)^x的速度下降...

Khan跟許多的網路教學平台,由於跳脫了課堂統一進度的限制,只有確定一個單元內所有的內容學生100%理解之後,才能進行下一個單元。用這種方式,知識架構的建立是紮實的,不會有因為一點不懂,接下來學習挫折感越來越大的壓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不熟悉的部分,重複練習,或者與他人參與討論,將時間花在「自己需要加強的部分」。

要解決學校體系單一教學進度的問題,需要建立的環境有
  • 依照概念拆成最小單位的線上複習材料
  • 學生在線上討論求助的空間
  • 讓教師在教學進度上有更大的自主空間
同時老師&學生在面對「錯誤」的態度上也需要調整
  • 跟走路一樣,走不好繼續走,走好為止
  • 錯誤只是提醒我們哪裡要加強,不可忽視
  • 走好了,才跑
目前由於預算執行遊戲規則所造成的專案永續發展困境,許多的教育資源平台都是以典藏的方式建制,各校的教學資源也用競爭而非合作的方式獨立發展,導致維護資源不足、利用率低、永續經營困難。

我們需要擺脫各校競賽的思維,永續經營維護一個教師們可以合作共同貢獻教學內容的平台,讓學生有一個集中單一容易搜尋的平台,針對學習有障礙的單元部分,有機會參考來自全台灣不同的老師的解說方式,並且與網路上的學生老師們一起討論研究,讓每一個稍微落後的孩子都有機會用自己的步調提升,同時讓學習狀況較好的孩子有機會貢獻回饋社會,我們需要重新檢視既有的競爭、篩選、淘汰之思維,加入更多的合作&互助讓共同學習成為教育環境的新常態。

2013/06/24

聰明學生知道的12件事 by Adam Robinson

1. 沒有人可以教你教得比你自己更好

2. 僅是被動地聽老師講課&完成作業對於學習是不夠的

3. 指定的閱讀或作業並不每一個都是同樣的重要

4. 分數只是主觀意見

5. 犯錯&讓自己看起來很傻都是學習與進步的代價

6. 問題的目的是讓我們思考,而不是回答或評論。

7. 學校中學的是為了自己而思考,而不是重複教科書&老師說的話。

8. 不是每一個學科第一眼看起來都很有趣或重要,但與其發呆放空,不如主動進一步瞭解&學習。

9. 學習可能是困難、充滿挫折、可怕的,但也是透過學習才能克服更多困難、挫折與恐懼。

10. 學校中的表現反映出的是你的態度&方法,並不是能力。(而態度與方法比能力更重要)

11. 學習並不是為了成績或者得到別人的認同,而是將自尊放下、將自己處於無力控制的環境中成長突破後得到的無比成就感。

12. 學校是一場遊戲,一場非常重要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