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學前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前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10/15

瑞士小孩不上幼稚園?

猴子們,

我對世界上其他地小、資源少、強鄰包圍的小國都很有興趣,因為他們的模式或許可以讓台灣參考,台灣其實不小,只是上有日本、左有中國、右邊是美國,相對起來就很小。


今天注意到瑞士是因為看到他們3-4歲幼稚園&托育的就學率只有 22%,低於美國的54%,波蘭60%,墨西哥66%,捷克共和國 71%。台灣的數據我不知道有多少,估計大概也是70-80%。因此開始找瑞士跟台灣的比較。

資料來源:2016經濟自由度指標

 整體分數來說台灣並沒有跟瑞士有太大的差異。



商業自由度甚至高過瑞士


貿易自由度差一些

財政自由,勝!



政府支出,大勝!!



貨幣支出差一些


投資自由差一截


金融自由輸很多


財產自由輸很多


清廉程度,慘敗


勞工自由,慘敗



很不幸地,不用看統計數據台灣人大概都知道台灣的政府支出很多,投資、財產、金融自由低,貪腐高&勞工自由慘。可能還要請教一下朋友為什麼瑞士人上幼稚園的比例這麼低。

愛你們

老猴子

2016/09/27

讀書心得:讓小孩當小孩

猴子們,

讀到fatherly.com介紹的書「Erika Christakis寫的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ittle: What Preschoolers Really Need From Grownups 」,書中認為學前教育不論有沒有上幼稚園重點只有三個:真實、關心&關係,覺得挺有趣,跟你們分享一下重點整理。

「環境是最重要的課程內容」
作者認為目前的教育系統主要是服務家長想為孩子做好萬全準備的需求,忽視了孩子天生的學習本能,對學前教育的孩子來說幼稚園是一個無聊、高壓、不好玩、讓人困惑、需要討好他人、缺乏活動的環境。

解決方法?少一點教學,多一點自主學習。教師的作用轉化為回答問題&引導方向,僅在孩子提出需求的時候提供所需要的知識&資源。教學者需要建構開放的系統骨幹&環境讓學生可以多方面探索,鼓勵好奇心,讓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成為自學者。

「好的學前機構怎麼做?」
挑選學前機構的時候需要自問,機構可以做哪些事情來經營上述的學習環境?該有哪些特性才能讓孩子更成功地發展成自學者?

- 鼓勵雙向對話:老師們該多鼓勵孩子們發起開放,由孩子主導方向的對話,除了滋潤孩子的好奇心之外,還可以促發孩子的反省&語言能力。

- 從小問題延伸對話:當孩子問一個問題的時候,可以在回答問題的過程,加入更深入的資訊&寬廣的邏輯關係,不論是人&環境的關係、政治權力、民主發展、經濟資源等皆可。

- 讓他們多玩耍:孩子需要在沒有任何遊戲規則的玩耍過程中學習社交&情緒技能,例如妥協、合作、彼此教育。

- 專注在可轉移技能:讓孩子多發展跨領域&學科都需要的技能,如:研究、觀察、紀錄、分析、溝通等。

「家長可做些什麼?」

- 不要太執著一些可放在facebook或跟他人說嘴的學習成果:當才藝作品是由孩子的興趣發展而成的才有意義,專注在孩子的興趣、創意&發展,給他們粗糙的素材&寬廣的空間發揮,不要跟風。

- 觀察自己的孩子:家長需要細心長時間的觀察才能注意到孩子對什麼東西有興趣,協助發展學習計畫&取得資源,實際參與比背誦&記憶有趣多了。

- 幫助老師:當老師們過得好,孩子就可以過得更好。當老師戰戰競兢地需要面對學校系統、家長&學生,擔心工作、薪資&生活,就很難用心去照顧孩子。家長們可以協助老師們的課後活動,在公共領域支持老師們,讓老師有更多力量可以教育孩子。

- 讓孩子自由:小孩下課後想做學校中沒有機會進行的活動,就讓他們去做。讓他們去戶外任意地玩,如果家長不在場更好,如果小孩年紀還太小,讓大一點的孩子帶著他們一起玩,課堂外的環境跟課堂中的環境一樣重要。

愛你們

老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