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同理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同理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3/29

照護子女的經驗對於管理工作的幫助

 

實證研究發現

  • 2023年《組織行為學報》研究:一項發表於2023年12月《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的研究針對有子女的主管進行調查,證實為人父母所培養的關懷與情感支持技能可以正向轉移到職場領導中​

    。具體而言,有育兒經驗的領導者展現出更強的支持型領導行為,能提升員工的態度與工作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育兒經驗帶來的領導優勢取決於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若領導者雖秉持支持性的教養風格但很少實際投入時間照顧子女,則這種正向影響會減弱​。研究者呼籲組織重視育兒等家庭經驗在培育同理心與支持型領導上的價值,營造對職場父母更友善的環境​

  • 2024年《商業倫理期刊》研究:發表於2024年7月《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的混合方法研究從**“父母-領導角色增益”**角度闡明了育兒經驗對領導行為的影響​

    。研究首先透過質性訪談發現,擔任父母有助於領導者表現出更多仁慈關懷的行為(benevolent leadership)。隨後的量化研究證實,正向的為人父母經驗會提升領導者的換位思考(同理心)能力,進而增強其仁慈式的領導行為表現。另外,當領導者與配偶有高品質的共同育兒合作時,育兒經驗對其領導行為的正面影響會更顯著​

  • 2022年觀光產業實證研究:發表於2022年《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一項研究專門探討服務業職場母親,呈現了育有多個孩子所帶來的管理才能提升

    。此混合研究顯示,身為母親讓女性在職場上表現出多方面的優勢:包括更大的勇氣和信心去追求管理和領導職位,以及更強的意志力與情緒智力。受訪工作母親普遍回報,育兒使她們變得更有耐心和包容力,對工作持更正向的態度,並培養出更堅韌的心態來應對壓力​。換言之,照顧多名子女的經歷在這些產業中被證實能轉化為領導職場團隊的實際優勢。

  • 2024年職涯發展綜述:2024年3月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Behavioral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獻綜述統整了近年研究,提出儘管職場母親常面臨“母職懲罰”,但也存在明顯的**“母職優勢”

    。多項實證研究記錄了女性在為人母後於領導相關技能上的成長,例如:人際溝通與關係經營能力提升(有些母親發現自己在成為父母後與同事的相處更融洽,並獲得同事更多的欣賞與支持)​時間管理更有效率、以及問題解決(衝突處理)技巧增強**​。此外,研究也發現許多職場母親在有了孩子後工作動機更強,更能有效地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並提升認知能力,以應對育兒帶來的新挑戰​。總體而言,這篇綜述確認了育兒經驗可帶來工作能力的正向轉化,包括領導力各方面的成長​

  • 2024年理論模型建立:中國學者於2024年在《心理科學進展》發表論文,提出了**「父母–領導增益」模型**​

    。該模型以家庭–工作增益理論為基礎,闡明了擔任父母的角色經驗如何通過三種途徑提升領導效能:包括工具性增益(如知識技能的累積)、情感性增益(如培養耐心同理、情緒管理能力)以及效率性增益(如提高時間管理與工作效率)​。這意味著照顧多個孩子過程中所鍛鍊的各種能力與情商,可以在職場管理中發揮作用,增進領導者的效能和表現。

專業觀點與評論

  • Jaclyn Margolis(2023年)職場心理專欄:佩珀代因大學商學院副教授Jaclyn Margolis在《Psychology Today》撰文強調,現代研究的工作-家庭增益觀點顯示育兒經驗對職場發展有實質助益​

    。她指出,母親角色可以成為領導力成長的養分,育兒歷程帶來的全新視角與技能學習猶如一堂密集的領導力課程,使她本人在事業上表現得更出色​。這篇2023年11月的文章分享了母職帶來的領導啟示,例如以更寬容和好奇的態度看待他人行為(對孩子和下屬皆是如此),並善用**「反覆問為什麼」**的提問技巧來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整體而言,專業評論認為母親在育兒中學會的耐心、換位思考等能力,能讓她們在領導團隊時更有優勢。

  • Ben Crudo(2025年)實務經理人觀點:創業家Ben Crudo以自身經驗在《Entrepreneur》雜誌分享初為人父對其管理風格的正面改變。他於2025年1月的專欄指出,照顧新生兒讓他重新定義了工作中的輕重緩急:相較於呵護嬰兒的挑戰,辦公室的難題變得微不足道,他不再因日常瑣事而緊張,反而能更冷靜、清晰地面對工作挑戰​

    。同時,為了騰出時間陪伴孩子,他被迫更有紀律地管理時間並專注於工作重點,提高了工作效率以確保自己能準時下班​。此外,身為父親的經歷也增進了他對員工的理解與同理心,他更能體諒那些一邊養育子女、一邊努力工作的同事,並更積極地支持團隊取得工作與家庭的平衡​。這些轉變最終讓他成為一個更富彈性和關懷的領導者。

  • Dharius Daniels(2022年)領導力評論:領導力培訓專家Dharius Daniels博士在2022年6月撰文闡述了為人父母(尤其育有多名子女)對領導技巧的啟發

    。他指出,若一位家長有多個孩子,往往會發現必須因應每個孩子的獨特個性調整溝通方式,因為每個孩子的需求和反應不同​。成功的父母會學會根據對象來調整說話內容和方法——這正如優秀的領導者會針對不同員工採取適切的溝通策略一樣​。例如,父母在與青少年子女互動時練就的傾聽、提問和引導技巧(而非單純發號施令),同樣適用於職場領導情境,有助於建立信任、提高團隊合作和解決衝突的能力​。Daniels強調,許多良好的親職技巧(如教練式提問、耐心糾正錯誤、在挫折時給予情感支持等)都可以套用到管理職務上,從而增進領導效能並營造更正向的團隊文化。

2025/02/28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用孩子的眼光看自己

 常常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跟了我多年,走過不同地方、碰過不同的人,答案卻總是變來變去。男人堆裡看重的東西,女人可能不在乎;華人社會覺得好的,到了西方不一定行得通。我慢慢覺得,一個人的價值,好像總是被周圍的人和環境定義。可有沒有更簡單、更真的標準呢?


後來我想,或許孩子的眼光能幫我找到答案。孩子看人很單純,不會管身份地位,也不懂什麼文化差異,他們只看你是不是真心、對他們好。如果用這樣的眼光看自己,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孩子眼裡的好人——我想努力的方向


  1. 我夠友善嗎?
    孩子喜歡那種讓他們安心的人。我回想自己小時候,也總是靠近那些溫暖、不會讓我害怕的人。長大了,我還是覺得,跟友善的人在一起最舒服。或許我該多點耐心、多點笑容,讓別人也能有這種感覺。

  2. 我心胸夠寬嗎?
    孩子犯錯時,最想要的是有人包容他們。我自己也常犯錯,可有時候對別人卻沒那麼寬容。跟心胸大的人相處時,我會覺得輕鬆自在,我想我也該學著放寬心,不計較太多。

  3. 我願意幫人嗎?
    小時候,有人幫我一把,我會特別開心。長大後,我發現願意幫人的人總是讓我信任。我希望自己也能這樣,不是只顧自己,而是讓別人覺得這個世界靠得住一點。

  4. 我夠真誠嗎?
    孩子一眼就能看出誰是真心、誰在裝。我小時候也這樣,可長大了,反而多了層層顧慮,少了那份直白。真誠不容易,但我知道,只有真心才能換來信任,我得提醒自己別忘了這一點。

  5. 我有知識又不驕傲嗎?
    我喜歡聽人講故事、分享新東西,但不喜歡那種拿知識壓人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多學點東西,不是為了顯擺,而是單純想幫別人明白更多,讓大家一起成長。

  6. 我有趣嗎?
    孩子喜歡能逗他們笑的人。我也發現,有些人能讓氣氛變輕鬆,讓人想靠近。我不擅長講笑話,但我想試著讓身邊的人覺得自在一點,而不是拘謹或壓力大。


四十歲後的反省——Mick’s Rule


到了四十歲,我開始覺得,光想還不夠,得有個方法提醒自己。所以我給自己定了個簡單的準則,叫「Mick’s Rule」。每次說話、做事前,我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 記憶(Memory):這會不會給別人留個溫暖的回憶?我想讓人記得我時,心裡是舒服的。

  • 影響(Impact):這能不能幫到誰,讓他們一天好過一點?哪怕是很小的善意,我也希望能有點用。

  • 連結(Connection):這會不會讓人和人更近一點?我想多點理解,少點隔閡。

  • 知識(Knowledge):這能不能讓人學到什麼?我希望自己分享的東西,能幫到別人。

這幾個問題很簡單,但常常讓我停下來想想。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只是想做點對別人好的事。



是被喜歡,還是幫別人?


想著這些,我發現自己好像一直在追「讓人喜歡」。可這夠嗎?以前聽過一句話,說現在的人不像過去那樣想做事,只想成為某種人。我也怕自己陷入這種想法,只顧著被認可,卻忘了真正要做什麼。


我開始覺得,比起被人喜歡,更重要的是幫到別人。不是什麼大道理,就是簡單地盡一份力,讓身邊的人因為我過得好一點。當我試著這樣做的時候,發現自己自然會變得更友善、更寬容,也更真誠。或許,這才是值得的價值吧。



最後:我想成為誰?


我還在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但現在,我也會多問一句:「我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孩子的眼光很單純,Mick’s Rule 是我的提醒。如果答案是成為一個讓人安心、被理解、被幫到的人,那我就知足了。我沒什麼大本事,但希望能踏踏實實地努力,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好一點。這應該就是我想走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