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兩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兩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11/01

中國概念的「國+家」

猴子們,

在Quora看到一個美籍中國學者分享中國文化對「國家」的概念差異,幫助我理解了一些邏輯上說不通的情感糾結:

Country在中文是由「國」&「家」,因此中國人在國家認同上會有一些其他文化族群比較不容易理解的論點,如「血濃於水」、「中國人血脈」、「去到哪 裡都是中國人」。在中國觀念中「改姓」、「分家」、「棄祖」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也因此在情緒直覺邏輯中,對於「不自稱是中國人」、「獨立」&「不當中國 人」是否定、排斥&痛恨的。

即便今天是一個被家暴帶著孩子離家的女子,在幾十年後前夫威脅帶著孩子回去「認祖歸宗」,前夫家族中對著脫離家族改姓的孩子們軟硬兼施認定他們在外取得的產業都屬於家產,現今社會中中國人已經能感覺到怪怪的,也還是期待結局是「家族大團圓」&「和解」。

中國文化重「倫理」,強調「正宗」&「源頭」,故事、電影&小說中「分裂門派」、「自立門戶」、「新舊對抗」都是將新的、不同的、出走的列為負面的道德原型概念,儘管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是正面的「創新」、「平等」&「獨立」。

就像是西方人看待中國家長&子女之間的很多互動方式會認為是不健康的雙向依賴&情緒勒索:如父母於過度保護、子女服從&孝道之責任,在中國文化中是推崇&有正當性的。相對的,西方社會中離婚、改姓、分家這些稀鬆平常的事情,中國文化可沒辦法那麼容易接受。

當一個人移民到美國,第三四代的孩子可能已經是100%美國人&不會講中文,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對於這個孩子最先問的問題還是「你曾祖父什麼時候到美國的?」、「你曾祖父是中國哪裡人?」、「什麼時候回中國?」。

中國人在情感上並不是認為中共有資格收回台灣,台灣不是中共的,而是五千年大中國的一部份,對於鼓吹台獨情感上是憤怒的,認為是破壞(國)家完整性的舉 動,中國人不會想要攻擊台灣,中國人希望台灣「回家」,台獨只是晚生後輩在鬧,長輩們(國共)都和解了,希望小孩子(民)就別出意見了,不相關的外人(歐 美日)更別介入礙事了。

能 拿到利益的會去操作民眾情感來獲得需要的利益,對我自己來說國界就像是管理羊群宣示區域的欄杆,是掌握政治&軍事力量的那些人設置界線,我這隻小羊可以在 這些人設置的界線中活動,界線怎樣界定,我都只是被管制的一隻小羊,我其實不在乎全世界有一百七十個國家或者一萬七千個國家,我這隻羊只希望可以自由地跑 來跑去,很多欄杆&牧羊犬會讓我比較不自由,農場之間的併購&競爭,他們都不會在乎我的需求&感受,他們會幫我貼上貼紙,界定我屬於哪裡。我沒有決定權, 沒有發言權,沒有任何影響力。

我一直不懂統獨哪有那複雜,就公投登記看
想 當台灣人還是當中國人,依照人數比例在台灣畫個國界,一半台灣一半中國,想統一的去中國那邊住,想當台灣人的住台灣那邊。我覺得想統一的把想獨立的要一起 拉過去很霸道,想獨立的不讓想統一的人們拖著也不講理,畫個界線各自選就好了。想跟中國在一塊的現在覺得自己被台獨份子扯住嫁不出去,台獨族群覺得想統一 的很怪想嫁到中國何必拉不相關的人陪嫁,把台灣分一半不就好了。

在我的觀念中,小孩不是我的財產,小孩成年後不需要跟我有往來,不需要扶養我,做任何事情不需要考慮我的想法或者感受,他是獨立的個體,想改名改國籍都是他的自由,扶養他是我的法律責任,小孩不欠我什麼,也不需要對我負責什麼。

我對於離婚沒有什麼感覺,覺得兩個人想在一起才結合,當其中一個覺得在一起沒那麼好,分開就會更好,兩個離婚的家長還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讓小孩子有快樂的成長過程。

我不認為我的小孩之後的人生選擇、成就&資產有任何責任需要跟我分享,即便我還是會稍微尊重一下我上一代的情感期望。對於上一代&下一代,我用著兩套標準。

但 這些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讀了情感這個解釋,我大概懂了那些邏輯無法解釋的矛盾,情感糾結不是講道理可以講得通的。強調倫理的人不會平等的去聆聽年輕人的想 法跟想法年輕人聽話就是了。強調正宗的人對於新的發展&狀況毫不關心,過去比現在重要。強調源頭的人們認為過去有權力決定未來,年輕人決定只會出亂子。 35歲的年紀剛好可以觀察到我們上一代(五六十歲)跟下一代(一二十歲)的反差,我的想法&立場其實微不足道,就提醒自己尊重他人的情感需求了。


愛你們

老猴子 

2014/03/30

大富翁&開放主義

很多人都玩過大富翁,只要遊戲時間進行的夠長,
過程中買到越多地,樓蓋得越高的,可累積到更多資本,
因為地價、物價都會飆漲,讓對手持續支付資本到自己口袋中,
把握機會買更多的地,開發已經擁有的地。

可以用資產槓桿來跟銀行融資,加速投資進度,
當地都買完了,商業不動產都發展到最高了,
如果都還是勢均力敵,擴產地圖是新的競爭機會,
有更多更大的地圖等於更多的機會

大富翁教會了我們:
掌握所有的投資機會,開發到極致,就能勝利!

今天如果加入幾個變數,遊戲會變得更有趣。

  1. 你的總投資資金有20萬,有一個對手有20億。
  2. 地圖上已經開發了七八成了之後,你才加入遊戲。
  3. 對手貸款著100億的同時,自己身上沒有資產可以貸款
這時候對你來說遊戲就非常殘酷了
  1. 投資標的很少有
  2. 有的投資標的價格都非常高
  3. 不論每一次走幾步,都要付出很多資本
接著就可以發現,因為資金差異,早就失去投資競爭的本錢,勝利機會渺茫,只能小心不要走到需要花大錢的地方,減少開銷,延長壽命。

接著我們再來加入幾個更刺激的變數:)
  1. 整合了更多已經開發、更大的地圖進來
  2. 新的對手資金有數千億
  3. 新的對手跟原來的對手是合作夥伴
這時候新的挑戰來了

  1. 物價更高,開銷更大
  2. 投資標的更少
  3. 投資標的價格更遙不可及
假設你是一個小資本家,這時候的處境已經很辛苦了。

想像一下,從遊戲一開始,幫你的商場打工的這些勞工,
  1. 他們的收入估計一直沒有什麼成長
  2. 他們可能連想像都沒想過有投資的機會
  3. 他們承受的地價、物價成長程度是跟你相同的

他們有多痛苦?

整合更多地圖,讓更大的資本能夠合作之後...

勞工的日子會如何?

當然遊戲跟現實生活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1. 遊戲中沒有社會制度保護勞工在經濟整合中的生存權益
  2. 遊戲中資本家的利潤沒有回饋社會
  3. 遊戲中沒有政府用經濟成長的果實來提升公共建設
我們的現實生活呢?







2014/03/19

關於抗爭

來自安徽的妹夫曾經跟我說:

「你們台灣跟香港的遊行、靜坐沒有用,
大家去湊熱鬧而已,解散之後那些有錢有權的人照樣幹那些勾當。

我們這裡如果地方有人太過分,
鄉親們就直接拿著菜刀鋤頭去單位把領導給綁了,
這樣中央就會出來處理了。」

我無話可說...

想想...

我們熟悉的社會平等是前輩跟權貴爭來的,
我們理想的工作環境是前輩跟資方爭來的,
我們習慣的民主法治是前輩跟政府爭來的,

我們舒服地享受著前輩爭來的福利,
而雙方的鬥爭從未止息

因為我們的輕忽&冷漠,
前輩為我們爭到的一切,又一點一滴被拿回去了

或許,
虧欠於我們的前輩&下一代,
我們該再次爭回來,
並且一直爭下去...

服貿之外:台灣人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2014/3/18 台灣跟中國簽約的服務貿易協議莫名其妙的通過了,今天有許多人在立法院抗爭我抗拒服務貿易協定的原因非常的自私、不理性,我認為台灣人還沒有準備好面對與中國的競爭,中國人已經準備好跟全世界搶飯碗,而台灣人還沒有。

台灣年輕人還在推崇新潮的工作模式&環境的同時,中國年輕人願意在北京地下幾層沒有光線的小房間內,白天作粗工存錢,晚上用偷接的 WIFI在網路作小生意。

台灣年輕人談論著創新、創意的同時,中國年輕人則是非常務實的實踐「模仿&抄襲是進步的基礎」,他們知道同中求異,先求有再求好才是實際的生存之道。

台灣年輕人用著西方的邏輯框架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時候,中國年輕人想辦法參透任何有機會接觸到的文化、政治&商業系統,他們比多數國家內部的年輕人更了解各國邏輯框架的系統破綻,對他們來說遊戲規則的解釋空間&變形運用是發揮的空間。

台灣年輕人抱怨著責任制的同時,中國年輕人願意白天六點起床送貨到晚上十點,去喝個酒擴大人脈之後隔天六點起床繼續幹活。

台灣年輕人談著理想、福利&生活品質的同時,中國年輕人討論著任何賺錢的可能機會,非常的饑渴,想到、看到就做,能作多大就做多大,而且錯了放的下、錯了能馬上修改。對中國人來說理想太遙遠,自己掙到的實際成果才是真的,福利&生活品質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拼到的。

我認為台灣這幾十年來在工作環境、個人發展&社會形態的「進步」,讓我們這些動物園的猴子面對中國這十幾億的野生猴直接競爭的時候,會一根香蕉都吃不到。

當然,綁架政策的政治人物&榨乾社會資源的資本家還是很該死,只是身在中國的年輕人們,他們生長的社會更沒有公平正義、沒有民主法治、沒有商業道義,我們所有害怕即將在台灣會發生的鳥事情他們都習以為常,而且處之泰然。

不論今天有沒有服貿協議這件事,台灣人與中國人的直接競爭是早晚的事情,除了把中國人想辦法擋在外面之外, 或許也該是時候,檢討反省一下我們的競爭策略,找出保護傘之外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之道。畢竟,中國之外,還有俄羅斯、印度、非洲都有可直接搶我們飯碗的大量勞資力量

我們總說台灣小,但以人口來看台灣比起挪威、以色列、丹麥、芬蘭加起來還要多,而台灣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呢?當我們能看清政府不可信、商人無祖國開始反省自身處境的變通之道,是不是更要有足夠的實力在這個世界立足,才有機會能維護經營好我們的小小世界?

2014/03/16

十億個消費者(2005)


孩子,

由於你媽是中國人,在中國碰到在各省各階層做事的親友聊天時,我比較容易被劃為自已人,可以聽到這些親友很誠實的世界觀:對於全球(包含兩岸)的政治經濟想法,我也有機會直接地提出自己的各種疑惑,跟中國人比較探討兩岸的各種思想衝突,這幾年的互動讓我的體悟之一是,我不可能完全了解中國,連湖南都很困難...

湖南有36種主要方言,都無法互通,湖南來自不同鄉鎮的人用著「塑料普通話」溝通,北京話雖然是官方語言,但除了到外地的打工仔之外,多數人不認為有必要學習普通話,也不會有台灣對於「臺灣國語」腔調的嘲諷行為,官方是官方的,自己生活的語言&風俗習慣是自己的,不會說官話,沒什麼好丟臉的。

因為中國內部的文化多而複雜,中國人對於其他鄉鎮&省份的文化差異心態上是非常開放的,對於差異的直覺反應是去「理解學習」,而非主觀地評論批判,在廣場、車站、公共交通工具與陌生人攀談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很羨慕中國人這種對於文化差異這麼友善的態度。

剛好是在中國農村生活的這段期間看這本老書,一個在兩岸三地打滾20年的美國記者&商人,由於自身在中國碰到的困惑、挫折&憤怒,從中西方民間、商界、政界的採訪&溝通,歷史文獻在中西方衝突、行為模式演變考證推論,期望讓外來者能放下不利於互動的成見&標簽,從底層來了解中國社會的歷史情結所造成對於西方社會的不信任、自卑&自大,書中也提出了許多在中國經商可以思考採用的行為模式&策略,建立多贏的互動局面。

我自己長期對於台灣還有這幾年對於中國的困惑與矛盾,不少都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得到解釋,我不知道你多大的時候會有這些疑惑,也不知道你思考的會是哪些層面&點,當你哪天心中開始對於兩岸&中西方文化有衝突的時候,希望我們有機會可以聊一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F01036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