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修身養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修身養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08/16

道德

猴子們,

我自己喜歡對於「道德」的理論

道德有很多種模組,可以是自由意志的選擇,是個人自我修煉的規範,挑選的生活方式,實踐之並提升自我,進而他人因欣賞而仿之,是對社會有益的。

同時,用道德來包裝行銷自我、以罪惡感制約、批判、情緒勒索&甚至懲罰他人,對自己&他人的益處很小,通常傷害比較大。

所以,我喜歡的烹調味道,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如果別人也喜歡這個味道,交流是愉快的。當我用我自己的方式來否定批判他人等,這就是蠻無聊的事。

同樣的,我對生活、工作、家庭、宗教、政治的想法,如果拿來影響&說服他人,也是很不必要的行為,拿來「懲罰」不符合標準的他人,就更可笑了。

我可以持續的去發掘、學習不一樣的烹調味道,自己的偏好&標準也會持續的變動,我不需要去定調什麼是「正確」或「完美」,有一個追隨的輪廓即可。所以我也不需要去跟他人討論爭論是否「正確」或「完美」。

因為我選擇的這種理論,對於私刑&非法正義是不認同的。我當然很多時候會想揍人、會希望有些人受到逞罰,但我希望我能成為目標中更理想的自己,不要去揍人,放下這些執著,當別人沒有違法,我該做的事情是去探討法律遊戲規則是否需要調整,再來就是讓自己做得更好,期望能對他人有正面的影響即可。

愛你們

大猴子

2016/08/03

好人

猴子們,

傍晚天黑去操場投球的時候,碰到了一個一陣子沒碰到的高中生,聊天知道他剛申請到大學,因為是私立大學的商學院,說的時候有點自卑,對未來有點恐懼。

在球場互動三四年了,對他的性格知道一點,所以我問了他。

"如果今天你爸準備拿五千萬創業,需要招募員工,要你從認識的人之中找一找...


  • 平常打球會惡意犯規的你會推薦嗎?
  • 打球愛挑隊友的人你會推薦嗎?
  • 不傳球的人你會推薦嗎?
  • 愛怪罪隊友的人你會推薦嗎?
  • 打球容易動怒的人你會推薦嗎?
  • 對男女朋友不忠的人你會推薦嗎?
  • 與人互動沒有基本尊重的人你會推薦嗎?
  • 喜歡搞小團體的人你會推薦嗎?
  • 會霸凌他人的人你會推薦嗎?
  • 狗腿的人你會推薦嗎?
  • 勢利眼的人你會推薦嗎?
  • 死不認錯的人你會推薦嗎?
  • 自私的人你會推薦嗎?
  • 對朋友家人小氣的人你會推薦嗎?
  • 喜歡道人長短的人你會推薦嗎?
  • 小組報告常缺席遲到的人你會推薦嗎?
  • 沒有時間觀念的人你會推薦嗎?
  • 喜歡佔小便宜的人你會推薦嗎?
  • 團體工作打混的人你會推薦嗎?
  • 欠錢不還的人你會推薦嗎?
  • 挪用公費的人你會推薦嗎?
  • 作業常遲交的人你會推薦嗎?
  • 考試作弊的人你會推薦嗎?


如果沒有以上問題,能力夠,你會推薦嗎?

那你知道你在你的朋友心中,有多特別了嗎?"

找工作、找合作夥伴等,當我們閉上眼睛開始想人選,大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找能力最傑出的,而是找品格正直的好人,人們的能力差異通常不會太大,好人卻很稀有。

其實我不太想這麼說,這讓品格顯得廉價,但在功利的社會中,當一個好人反而成為競爭力的一個特質。

聊一聊這學生感覺對未來比較有期待,我想我也做了該做的了。

愛你們

老猴子




2014/10/06

沒有機會問金士傑的幾個問題

猴子們,

金老師到南投市來辦講座,現場居然三百多個位置爆滿,在參加前我寫下了幾個問題想知道劇場前輩的觀點,可惜會場有時報周刊的記者抓著麥克風用完了大部分的時間,就用自己的揣測在金的其他言談中拼湊出可能的回答。

「問題1」用詼諧的方式來呈現,會不會讓觀眾邊看邊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內察反省,甚至只記得笑點,失去之後思考的機會?

金士傑認為劇場不該是教堂或教室,不該傳教或授業,但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理解,閱讀的時候我可以重複、緩慢地去理解特定部分,可以與人討論後重新回來思考其內容。現場表演的方式對我來說步調太快,我可能需要透過筆記的方式才能記得我有興趣的觀點&邏輯。

「問題2」就以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個問題是角色混淆,把職場的自己帶回家,把面對朋友的自己用到對於另一半,有沒有什麼技巧可以跟大家分享?

金有提到「洗角色」的重要性,倒是沒有說到技巧,或許這是戲劇工作者本身的修煉之一。

「問題3」如何放下該放下的情緒
金在現場是用反問觀眾來提這一點,僅提到劇中的接受死亡或許就是一個擁抱,一個溫度。我自己的理解是接受,接受不能理解、不想理解、不喜歡的、無法改變的。接受,不再執著,就不會「過敏」了。接受是比較溫和的方式,不需要抗拒,也不需要刻意去遺忘。

「問題4」為什麼要演戲?
現場有一個記者問到編劇、導演、演員的角色金老師最喜歡哪一個,金回答導演最有成就感,但很累,所以是編劇,可以自己好好的寫。導演對於戲的掌握最多,可以控制的最多,但需要面對很多人的鳥事,編劇可以跟音樂家一樣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專心創作,演員賺錢最多,但直接面對觀眾&媒體評論,容易虛榮也容易受傷。

由於金在前半段持續地強調自己對於「俗」這件事的排斥,賺錢俗、穿新衣俗、消費俗。我其實不太理解為什麼金要為了「俗」眾創作&表演,畢竟要去感動人需要用「俗」人能被感動的方式,要去理解「俗」人的腦袋來寫故事,「俗」人的認同能有成就感嗎?畢竟金錢不是追求的考量了。

我猜就如金所回答,演出並不是最重要的事,透過劇場來實驗&理解哲學,才是有趣的事情,在每一次演出中調整實驗細微的地方,從觀眾的回應反饋得到思考的刺激,這是演出好玩的地方。

「其他心得」

金提到他這次用很寫實的演法,要讓前排觀眾有偷窺的感覺,不讓人感覺到在「表演」。但就我看到的片段來說,其實念台詞的味道還是挺重的,寫實的表現方式我覺得也不是什麼新鮮的手法了,BBC的 the office系列就用的非常的兇,我猜金老師比較少看歐美的東西。

金說改編劇本的要點有 1)選擇要素 2)重新組合 3)忠於原作,當然我想這是金個人的偏好,目前的年代對於「忠於原作」倒是寬容許多,在市場中需要與各種內容競爭,爭取到的觀眾很難如過去的年代忠誠、對於內容熟悉、有特定一致的特質。

我直覺想到的是 remix、排版、佈置,都需要為了「預設觀眾」來設計,在他們有興趣、有能力理解的範圍中用對應手法,再加上新奇的變化,大概用7:3的比例來調配,所以去接觸理解市場群眾是很重要的。

在網路上搜尋了一陣子金的歷年受訪,我開始有一種感覺,在接受訪問的過程中,金也在演著一個角色,其實私生活&真實想法金倒是保護地非常的好,把不同環節的界線劃得很清楚,這應該是比較健康、有效率、專業的作法。

我應該不會去看這場戲,可能把書重新找出來看。

大猴子

2014/08/12

0&1,黑與白

猴子們,

即便[原則]是我希望你們會放在心上的一個思考模式,我也希望你們能比我更有智慧地去摸索模糊地帶。你們應該知道我喜歡 0&1 黑與白,對我來說有規則&習慣是方便的,甚至一度希望自己有阿斯伯格症可以來合理化自己的偏好(事實證明我沒有阿斯伯格症,我可以判斷同理他人的情緒,只是希望我不需要這麼去做)。

在我們這個年代,一個社會化的專業成員,有一個受歡迎的特質就是[可預期],包含準時、守規則、守承諾。不論是在同儕、團隊、客戶眼中,可以預期到你的言、行&工作成果就表示你是值得信任的。這是我從小讓自己努力修練的特質,讓自己從有機動物越來越接近標準機器,我討厭不清楚的指令、需求、規則,糾纏不清的人際關係、檯面下的動作&政治手法我不但排斥,更是拒絕配合。我的這種模式不但對自己殘忍,也讓周遭的人很辛苦。

人天生不是理性的動物,溝通的時候有意無意的詞不達意是正常的,想法&需求隨時都會改變,人際、組織之間的關係&規則也都是隨時跟著大環境交錯變動,人需要有彈性、必須變通、要能妥協。很慚愧的是這方面我沒有什麼心得或者技巧能跟你們分享,只能建議你們參考中國、印度、中南美洲人們的商業溝通模式,並不是希望你們成為八面玲瓏的政治人物或者紅頂商人,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讓不同的人們輕鬆自在的與你們互動,這是好事。

我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在 abstract理解這世界,但黑與白的線條終究無法呈現灰階照片的美,根據邏輯程序運作的模式總難圓滑和諧,希望你們能自在地當沒有秩序的動物,活在當下,隨心所欲不逾矩。

大猴子

2014/07/28

五種特質&七原罪

猴子們,

今晚跟媽媽看了一部有趣的電影「Divergent」(2014),是一個美國當代小說改編的。故事中的國家將人民依照屬性分成五種類型,同一種類型的人們一起生活,有著不同的社會分工。


  • 無畏派:毫無畏懼,負責保衛家園
  • 博學派:崇尚知識,追求突破
  • 直言派:誠實直言,我忘了他們的社會分工是什麼…
  • 無私派:過著僧侶一般的生活,無私地為別人付出,為政府管理者
  • 友好派:愛好和平,總是盡全力避免一切衝突


整個國家的系統強調「派別大於血緣」,五個生活族群的人們分隔得很清楚,但不論是來自那一個派系的孩子,在成年的時候會通過一個性向測驗,讓孩子知道他們比較偏向那一種屬性,但此性向測驗只提供孩子們參考,孩子依舊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之後該選擇哪個生活族群,如果選擇與父母不同的生活族群,從此也就失去聯繫關係了。

電影情節不談,我認為將類似性格的人們放在一起生活,依照屬性專司某種社會分工,是挺有趣、浪漫的概念,人們常將糾紛的原因導向個性&想法差異,但我相信每一個人朝幕相處的人如果都跟自己一模一樣,肯定也挺無聊的。男主角在片中說:「我不想只當無畏派,我希望我勇敢、博學、誠實、無私、友善」,這句話還挺感人的,讓我想到最近想跟你們提的「七個原罪」,你們知道我不是要講宗教相關的東西,我是忽然想到,我們並不需要把這七個原罪看待成非常污穢、不堪、噁心的特質,相反的,或許就像是他們的名字所帶的意義一樣,或許這七個東西就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我們只是需要花點努力去調整得更社會化,減少這些特質對於我們&他人的傷害&不快。


  • 傲慢:很不幸的,人們隨時都在比較優劣高下,要強壓著這種反射動作很辛苦,我覺得只要隨時提醒自己謙卑、平等待人、自省即可。天主教對應的概念也是謙遜。
  • 妒忌:當我們發現我們忌妒他人的時候,同時也祝福別人更好,接受自己的不足,我們也努力更好。天主教對應的是寬容/Kindness,我覺得wiki的翻譯不太正確,我比較喜歡「善意的待人」這種解釋,讓自己有能力成為一個轉換器,不論是什麼進到我們的心裡,讓美好的東西散播出去。
  • 暴怒:我們可以憤怒,但憤怒的言行需要自行承擔,因此要提醒自己只做出自己能負責的行為,說自己能負責的話。就像一號從小生氣會摔東西,我會讓一號有憤怒的發洩,但摔的東西要撿起來,打翻的東西要擦乾淨。天主教對應的是耐心,其實我對於耐心的認識還是很粗淺,就目前的我來說,耐心大概是克制、忍耐、等待,我想你們如果有發過幾次讓自己後悔的脾氣之後,就能開始了解克制、忍耐、等待的優點了。
  • 懶惰:我們都會懶惰,但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到後來都會燒到我們,聰明的懶惰。天主教所對應的勤奮是不錯,但就如之前提的,勤奮也有副作用。
  • 貪婪:想要更多是生存的本能,但多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會變成負擔&障礙。就像是一號每次拿出太多玩具,要收的時候就會知道有多痛苦。天主教對應的是慷慨,我相信你們在長大的過程都可以意識到分享是多愉快的事情
  • 貪食:我不會控制你們多吃,你們吃到不舒服自己就會停了。天主教提出的對應是節制,我覺得挺好,你們在長大的過程在許多事情上都可以去摸索那個「剛剛好」的尺度,抓到這些尺度,生活會更美。
  • 色欲:如果沒有色慾大概就不會有你們了,因為你們都是男孩子,在言語、行為上不論是面對同性或者異性都要給予尊重,色慾只留在自己私人的範圍,不能造成別人的不悅。天主教提出的對應為貞節,我認為你們為了自己的另外一半保持貞節即可。


我不認為你們需要當聖人,老實說我只希望你們能當能令別人尊重的人,因為我的想法是我希望你們能有什麼價值觀的話,我該身體力行讓你們參考,一起努力吧。

一號,

今天你從床上往我跳過來的時候,我並沒有接住你,讓你摔到地上,你在地上哭好大聲,我知道你並不是痛,是生氣我怎麼沒有接著你。我對自己有一個小小的期許,希望有我在的時候,你們可以不需要感到害怕,你跟我玩得再凶,我都不會讓你受傷,在任何有危險的地方,做很多危險的動作,你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只是最近我不確定我的作法是不是恰當,尤其是看著你一再挑戰更危險的情境,我覺得我該開始讓你學著為自己的行為受傷了。我想我該讓你學會辨識危險,懂得害怕,知道什麼時候該小心,該保護自己。

大猴子

2013/02/15

Stanford 商研所所長分享:十個生命課程




10. 生命如一場球賽

需要跟隨遊戲規則,因為這是一場很長很長的比賽。
這讓我想到在美國打籃球、跟橄欖球隊的經驗,球賽不是只有一場一場的比賽,而是一個賽季,所有的賽季,甚至於整個球隊的名譽。每一天四個小時以上的操練練習,不會因為一場輸贏而中止,不會因為畢業而中止。所有的對手,都是一時的,重點不在於消滅或戰勝對手,而是在持續不斷地進步,發揮自己的能力、挑戰自己、玩得開心。

9. 生命不該浪費在錯的人身上

所長所指的是:誠信有問題的人、居心不良的人。
所長所提的例子,讓我想到許多的互動關係都是用生命來交換的,不適合或者沒有未來的感情、友誼或合作關係,早點斷了才能將生命投入在對的地方上。

8. 全心投入

不要把一個工作僅當成是工作,不要應付了事。把參與的活動、任務、工作都當作如切身相關一般,可以做得更有熱情、注意到更多細節,學習到更多,讓生命成長更多。
部屬不會跟隨你說的話,他們會注意你所投入的細節,需要部屬往哪方面成長,自己在那方面就需要成長。

7. 記得平行管理

除了向上向下管理之外,與自己平行的同事、夥伴等也需要鼓勵打氣,他們的紀律、效率、品行會大大影響你的品質、進度與名聲。

6. 別把自己看得太重

成人學習模型中,經驗->回饋->反省->學習->成長,太多的自我會阻礙自身、專案及組織的健康發展。

5. 有恐懼才能產生真正的勇氣

為了要免去恐懼,我們需要使用智慧選擇必須面對的挑戰,這是由自身發展出的勇氣。

4. 生命中充滿了許多”雕塑性格的體驗”

任何困難、不愉快、痛苦的情境都在考驗雕塑著我們的性格。

3. 找到對的說法

領袖要不斷地嘗試找到對的說法才能引起追隨者的共鳴,對的說法 = 真實的內容 + 真實的情感。
所謂的群眾魅力不在領袖身上,而是領袖將群眾中的能量找出來聚集而發亮發光。

2. 用批判性思考及學校所學應用在生命中

我們沒有自己想像中的聰明,但也常看清了學校教育中的訓練價值。

1. 持續精進自己

太多人到了一個位置就開始自以為是,停止聆聽,停止學習。
不論在什麼位置,跟基層的人聊天,跟年輕的人互動,跟上大學生的想法才能跟上未來的趨勢。

2012/10/13

對於孩子教養的期許


親愛的老婆,寫這些文字是想要跟您溝通我心中對於孩子教養的一些想法。就像之前常跟您說的,很多想法我們或許彼此不認同,但還是需要知道彼此想法的差異,因為知道彼此想法的差異可以讓我們知道有想法衝突的時候先有心理準備,看是要退讓或者容忍。

我其實對老婆的閱讀速度沒有多大的概念,不知道繁體中文對老婆來說閱讀會不會很辛苦。其實我寄了很多文章給老婆看,大多是我自己看過之後覺得老婆可以參考的。老婆沒有看之前我覺得是老婆沒興趣,但最近開始覺得或許繁體中文對於老婆來說看起來不是那麼習慣。這又讓我想到往後我可能要調整一下寄資料給老婆看的頻率跟方式.我不知道繁體中文多有會消失,我喜歡繁體中文,也希望小孩有能力能看得懂.

[獨立]
對於孩子的個性,我最希望能給他的就是[獨立].我看到過太多的小孩子依賴著朋友、父母、社會、公司,沒有其他人到了不同的環境就沒辦法生存。在16歲的那一年到美國生活一年對我真的是很好的生活經驗,到了一個文化習慣完全不同,語言也講不通的環境,真的是什麼都要靠自己了。我希望孩子可以有智慧且夠勇敢,哪天我們兩個出意外死了,他也可以一個人生存的好好的。老婆你從小到外面打工,把你丟在哪裡你都可以把自己養活。我希望孩子也有這種能力。越是不需要依賴其他人,就更自由,我覺得有能力可以獨立是很開心的事情。

[熱愛生命]
除了獨立之外,熱愛生命是我希望可以傳達給孩子的。我這一輩子很少覺得無聊,只覺得時間不夠用,想做的事情沒有足夠的時間做。我很難理解有些朋友會說放假不知道要幹嘛,我也不懂為什麼爸爸退休之後都沒什麼事情可以做。

我覺得活著就有事情想做,而且想做的事情完成越多之後,就有更多想做的事情可以去努力。在十幾歲的時候我想去美國,去了。看準了想念的大學,去了。希望能在跨國公司工作,去了。想去錄音室工作,也去了。想到不同國家工作,住旅館出差吃餐廳都有公司可以報銷,也做到了。除了運氣不錯,一直有貴人幫忙之外,這些我想做的事情從來沒有在心中消去。當然生命中有許多的不如意,不愉快跟衝突,但有著這些目標跟想做的事情,活著是很好玩的事情。

十五歲的時候寫作文,我寫著希望三十歲可以死掉,因為那時候覺得精彩的事情三十歲就可以做完了。但現在來看的話,可能希望可以活得越久越好,要把身體照顧好,可以做好多好多的事情,可以有很多新的體驗。

[幫助他人]
幫助他人的個性,我不知道是怎樣建立的。但身邊的朋友真的就有兩種,一種凡事為了自己出發,另外一種就是自己什麼都沒有的時候還會去幫助他人。在我的生命經驗中的體會是,後者,也就是目標放在幫助他人為優先的人,是比較快樂的。那種一直有東西可以給別人,可以讓別人變得更好,感覺是很充實的。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互相幫助的天性,只是被一些恐懼跟心理壓力牽絆變得自私,希望可以讓孩子能夠保持喜歡幫助人的天性,可以更有能量更快樂。

[認真]
在這裡所說的認真,包含著[專注][堅持][用心]。舉個例子來說,觀察天氣的變化,有些孩子願意花比較多的時間、觀察比較細微的變化,思考更廣的互動關係。我覺得認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就像是打麻將的時候只要練習足夠的人就可以算牌算得更多更久。我希望孩子可以玩得肯開心,想得很多,挑戰大人跟挑戰自己的界限,希望孩子有問題就能自己找答案,或者找人追問,希望他可以注意細節,可以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做到底,這樣活著是充實紮實快樂的。

[團隊合作]
這是我自己做的很差的地方,我太執著在獨立上,希望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搞定。但生命中大多的事情,是跟許多人合作互動完成的,有能力可以跟更多的人互動合作,才能做更大的事情同時做得更好。希望孩子往後在碰到不同國家的朋友,不同的生活教育成長背景的朋友都能夠一起完成事情,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跟強項,把自己的優點跟強項表現出來跟大家一起共事。在跟很多人一起合作的時候,不需要跟他人比較或者爭權,而是讓每一個人都看著共同目標,把事情做得更棒更好。

[尊重]
尊重是平等的,有很多尊重是假的。例如有權力的人對於沒權力的尊重,有錢人對於窮人的尊重,狀況好的人對於狀況不好的人的尊重,這些情況在許多時候只是形式上表現出來的尊重,在心態上依舊是用比較高的姿態來與對方互動。孩子沒有大人思考複雜,在小的時候不會那麼直覺的去判斷對方有多少錢、什麼地位、有什麼權力之類的,但早晚都會被社會影響開始用許多標準來評斷人的高下。心中開始有定高下的標準之後,就必須要持續地提醒自己高下是人為訂出來的這個事實。對我來說這是需要持續地修練,例如有些人可能懂得比較少、經驗比較少、思考的沒那麼寬、見識沒那麼多等等的,我要提醒自己,這些只是人的差異,不是誰比較好,也沒有誰有錯,只是生命體驗的不同,我需要提醒自己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我跟每一個人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是有感覺希望被平等公平地對待,這樣才能正常地把一個人當人對待。

[聆聽]
聆聽有兩個部分,聽話的技巧還有意願。技巧是觀察能力,意願則是能把心態放空,專心用心地去瞭解對方的感覺與想法。我自己的技巧部分還可以,但是意願需要加強。太多的時候,我心中已經有成見,在對方還沒有開口之前就已經想好對方可能會怎麼說,會是怎麼想的,這是我一個很糟糕的缺點,太自己為是。因為我在別人開口之前已經想了太多對方可能會說的話跟可能會想的事情,對方真的說話的時候,如果跟我想的結果有些部分的差異,我還會很自大地認為對方說錯了,或者對方沒有想清楚。聆聽需要心態放空,沒有批判態度地去聽跟了解,希望孩子可以不要忘記這一點。

[表達]
表達跟聆聽對我來說是一樣的能力。同樣一件事情跟不同的對象溝通的時候就需要用不同的語氣、說法來傳達,所以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先了解對方,接著再說。我自己除了表達能力不好之外,另外一個需要改進的缺點就是表達的意願不高,會耍脾氣認為我不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跟感覺說出來。我不應該很自大地認為別人都應該花時間跟精神來了解我,不應該自己什麼都沒說還認為別人應該懂,這樣的態度讓我不是很快樂,所以我也不希望孩子需要遭遇這樣的生命過程。不論對方能不能接受或尊重,有想法跟感覺,孩子需要有意願及能力能讓其他人懂。

[反省]
前面幾點多是放在了解其他人,在這些做的熟練之後,了解反省自己就容易了。反省的重要在於,我需要知道我自己哪裡還可以調整或改進,我才有機會可以進步,我需要有意識並且習慣觀察自己,才能知道自己說錯那些話、做錯哪些事情、思考哪些地方有偏頗。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很難進步跟成長,缺點不是壞事,如果孩子能夠把自己做的還不夠好的地方誠實面對,當作一回事去處理並且改進,這個孩子成長跟學習的速度可以更快,同時他會體驗到的生命會更深更廣,我相信也會更快樂。

就像是一開始所說的,這些只是我自己對於孩子的一些想法,不一定正確。要怎麼教給孩子呢?我能想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改孩子看,所以這些東西都是我自己要去更努力練習的。寫給老婆看是希望老婆能夠幫助我,在我行為身教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可以提醒我,當我的作法跟說法有衝突矛盾的時候,能夠幫我點出來。孩子的習慣跟價值觀學習是用觀察的,為了孩子好,還希望老婆可以對我嚴苛一點。孩子能學到好的價值觀,我自己的性格跟習慣也能同時進步。

2012/06/20

一個人的價值


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回顧過去的三十幾年,在某些時期與環境,跟不同的人相處的時候,「一個人的價值」真的是依時空而異。用成人的眼睛來平對一個人的價值的時候,在不同的情境與狀態,標準會不同。男性圈子會受歡迎的特質,在女性圈子中或許就一文不值。同樣的在華人世界受到推崇的某些人生態度,在西方世界或許就不是那麼地受歡迎。
一個人的價值如果是利用對於社會來說有哪些價值來評估,或許用小孩子的觀點來評估可以是一種更客觀的態度。但對於孩子來講,許多特點的價值是跨種族、時間與情境的。不禁開始思考,要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可以在哪些項目上努力?
成人習慣利用經驗,透過短暫的相處與猜測即可對一個人貼上幾個標籤,這些標籤在往後的互動中將會有著很實際強烈的影響。孩子則是看待世界誠懇直接,相較於成人,不容易受限於過去經驗與標籤的刻板印象而有偏差。孩子看待另外一個人能夠拉長時間,用比較寬廣的角度累積對一個人的認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畫面。
我是不是一個友善的人?我猜這主要是安全感的考量,從嬰兒時期就需要分辨哪些人是愛我們的,誰是會保護我們的人?在這些人身邊的時候我們可以沒有擔憂,可以自在跟這些人共存在同一個時空。孩子會主動地接近友善&有能力保護他人的人,成人在社會上也有這種習慣。
我是不是一個心胸寬大的人?孩子難免會犯錯,而且多數時候不是刻意的,孩子們喜愛能夠原諒,對於不同的行為、言語及想法接受度寬廣的人。對於成人來說,我們跟這樣的人相處也是比較愉快自在的,我們希望被接受,希望被愛。
我是不是一個喜歡助人的人?經濟學中人性自私的假設在後期有不同方向的討論:在一個資訊公開、互助的系統下,團隊中的心態都會轉換成利他。或許我們都期盼著維持著利他的心態在這個社會上生活?也是因為這樣我們跟喜歡助人的朋友相處的時候,比較輕鬆愉快。在工作場合或者是交易買賣的情境下,我們喜歡與Winwin原則處事的人們合作。
我是不是一個真誠的人?孩子可以直接判斷出他人的互動是不是真心的,這些能力很詭異地在我們越來越有知識及經驗後退化了,我們用了太多公式及習慣來判斷他人的想法,反而忘記了用天生的直覺。真誠讓人有安全感,讓人容易合作,讓人願意互助。
我是不是一個富有知識的人?我們喜歡的是純粹地富有知識的人們,而不是喜歡賣弄,利用資訊不對等控制他人,好為人師的人。小孩與大人都喜歡聽故事,瞭解不知道的事物,也是因為這樣我們喜歡那些能告訴我們故事的人,那些能夠回答我們問題、給我們更多資訊的人。
我是不是一個有趣的人?孩子跟大人都喜歡那些會讓我們開新的人,讓我們在緊張的環境能感到自在,如:陌生的社交環境能讓其他人消除焦慮,讓他人能融入環境的人。我猜想一個有趣的人必定有相當的知識,有著友善的態度、喜歡助人,有同理心才有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周遭的人感到自在。
到頭來,做人的標準似乎有點變成要做一個「讓人喜歡的人」,偏偏柴企爾夫人感嘆過:People used to want to DO something, now people just want to be someone. 或許,「服務他人」作為生活處事的標準,是一個更簡單的修身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