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im30xZCEY
🎯 核心主題:用《Thinking in Systems》徹底改變你的事業與人生
這不是一般書單中會出現的商業書籍,《Thinking in Systems》by Donella Meadows 是一本高階創業者和百萬富翁常讀,但不輕易分享的書。它超越了像《Atomic Habits》或《Deep Work》這些書的影響,幫助你從根本理解並優化你的人生與事業。
📌 為什麼這本書如此與眾不同?
-
大多數商業建議過於簡化、面向大眾市場。
-
若你想打造可擴展的事業或擁有更多自由與時間,這些建議無法幫你走得更遠。
-
《Thinking in Systems》教你如何從系統觀點來看待問題,不再是片面或直覺式經營。
🧠 什麼是「系統思維」?
一個系統是由 輸入(Input)→ 處理過程(Process)→ 輸出(Output) 組成。
-
你事業中的每個部門(行銷、銷售、服務)其實都是系統的一部分。
-
每個系統之間是相互依賴的,輸出通常會成為下一系統的輸入。
🔄 案例解釋:銷售管道就像一根管子
你事業的每個步驟都是這根「管子」的一節:
-
內容產出(輸入)
-
觀眾觀看(過程)
-
潛在顧客(輸出)
-
預約銷售通話(過程)
-
成交(輸出)
如果你不知道哪裡塞住了,你就只是亂猜問題出在哪裡。
🛠️ 如何開始使用系統思維:3 個步驟
-
繪製你的系統地圖:
-
列出你生活與事業中的每個輸入、過程、輸出
-
工具建議:Milanote、Notion、Google Docs、Google Sheets
-
-
找出瓶頸(Bottleneck):
-
分析你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找出低於標準的部分
-
瓶頸通常出現在最早的階段或偏離標準最多的地方
-
-
進行小範圍測試:
-
嘗試微調,記錄改動與成效
-
小變化在關鍵點可帶來巨大成效(高槓桿)
-
🔄 從事業到生活都能應用
-
系統思維可以幫助你:
-
減少工作時間但提高獲利
-
清楚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
擺脫「忙碌但沒成果」的惡性循環
-
重掌對時間與人生的主導權
-
想一想,你的生活和事業是不是一團亂,總是新增任務卻看不到成果?那你很可能沒有在「用系統思維」來經營。
這本書就是你邁向下一階段的關鍵。
《Thinking in Systems》的核心在於「從整體架構」來理解與優化問題,而不是零碎修補。實際上,有許多在商業與個人成長領域常見的流程與思考框架,與這本書的系統思維高度契合。
以下是一些與書中概念契合的流程、系統與思考框架:
💡 一、商業與創業流程相關的框架
1. Value Stream Mapping(價值流程圖)
-
來源:精實生產(Lean)
-
關聯性:和系統思維一樣強調每個步驟的輸入→處理→輸出流程,並找出浪費與瓶頸。
-
應用:可視化你的產品或服務交付流程,發現不增值活動。
2. Sales Funnel(銷售漏斗)
-
傳統行銷框架,包含流量→潛在顧客→成交
-
概念類似系統思維中的「子系統」:一個銷售漏斗就是一個小系統,輸出成為下一個系統的輸入
3. Flywheel(飛輪模型)
-
被 Hubspot 等公司推廣,用來取代傳統漏斗
-
特點:正向循環系統,強調系統中元素互相強化,與《Thinking in Systems》中的「正回饋(reinforcing feedback)」概念一致
🧠 二、策略與思考框架
4. TOC - Theory of Constraints(限制理論)
-
核心概念:「系統的輸出由最薄弱的環節決定」
-
這是書中瓶頸與槓桿點(leverage points)概念的最佳實踐之一
5. 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第一性原則思維)
-
推薦人:Elon Musk 常用
-
關聯性:從根本原因與系統架構出發,而不是模仿他人做法(與「照著食譜煮蛋糕」的比喻一致)
6. OODA Loop(觀察-導向-決策-行動)
-
來源:美軍戰略,但廣泛用於商業決策
-
類似系統思維中的迴圈與動態調整機制(特別是用於快速測試與反饋)
📊 三、數據驅動與系統優化
7. KPI Tree / Metrics Tree(指標樹)
-
把一個總體目標拆解成一連串關聯指標,像是營收 → 客單價 × 成交數 → 流量 × 轉換率...
-
與系統思維中的因果鏈(causal loop)非常吻合,幫助找出槓桿點
8. SOP + 自動化流程設計
-
系統思維強調「每個處理過程都可標準化與優化」
-
使用 Notion、Zapier、Make.com 等工具自動化子系統運作
🌱 四、個人與生活管理應用
9. PARA 系統(Projects, Areas, Resources, Archives)
-
由 Tiago Forte 提出,用於個人生產力管理
-
幫你把「任務」變成「系統」,類似書中反對用 to-do list 管事業的觀點
10. Bullet Journal 系統(子彈筆記)
-
如果善用,可以結合反思→測試→調整的迴圈
-
與書中小變動 + 追蹤成效的建議一致
✅ 小總結:哪些框架最貼近《Thinking in Systems》?
框架名稱 | 契合書中觀念 |
---|---|
TOC 限制理論 | 完全呼應「找出瓶頸 → 解決」的核心邏輯 |
Flywheel | 對應正回饋系統、長期增長 |
價值流程圖 | 對應系統結構化可視化 |
KPI 樹 | 對應因果路徑與槓桿點發現 |
PARA 系統 | 將人生轉為有層級結構的系統運作 |
經過實證研究(evidence-based)的學習與研究系統與框架,這類方法經過科學驗證或心理學、教育學研究支持,不只是憑感覺有效。
以下是與《Thinking in Systems》相符,而且有實驗或學術研究背書的學習與研究系統:
🧠 一、認知科學支持的學習框架
1. Spaced Repetition(間隔重複)
-
✅ 實證基礎:大量心理學研究證明間隔重複有助於長期記憶(Ebbinghaus 遺忘曲線)
-
🔁 系統對應:
-
輸入:知識接收
-
處理:記憶強化(時間+重複)
-
輸出:能夠長期回憶、應用
-
-
🛠 工具:Anki、SuperMemo、RemNote
2. Active Recall(主動回憶)
-
✅ 實驗依據:Roediger & Karpicke(2006)等研究指出,主動測驗優於重複閱讀
-
🔁 系統觀點:強化「輸出能力」,不是只有增加輸入
-
例子:自我測驗、閉書回答問題、反思摘要
3. Feynman Technique(費曼技巧)
-
✅ 間接實證支持:促進深層理解、結構化思考
-
🧠 由輸出→倒推輸入過程,幫助你發現盲點
-
步驟:
-
解釋你想學的概念給一個「小學生」
-
發現卡關處
-
回去補知識
-
重新簡化、比喻說明
-
4. Bloom’s Taxonomy(布魯姆認知分類法)
-
✅ 教育心理學經典架構(1956 原始,2001 更新版)
-
📚 認知等級:
-
記憶 → 理解 → 應用 → 分析 → 評估 → 創造
-
-
🔁 系統思維應用:幫你設計學習輸出目標,對應不同輸出層級(不只是背出來)
🔬 二、研究與學術產出的系統性方法
5. 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
-
✅ 由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發展,實證顯示其創作高產(60 本書)
-
🧩 特點:
-
每張卡片為一個想法
-
卡片之間建立連結形成知識網絡
-
-
🔁 系統對應:
-
輸入:閱讀
-
處理:拆分 → 連結 → 組構
-
輸出:創造新觀點、寫作輸出
-
-
🛠 工具:Obsidian、Logseq、Zettlr
6.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認知學徒制)
-
✅ 教學理論,由 Collins, Brown & Newman (1989) 提出
-
💡 方法:
-
將專家的心智模式外顯化
-
初學者逐步模仿與練習,過程逐漸內化
-
-
🔁 與系統思維一致:建立可複製的「學習流程系統」
📊 三、習慣與學習流程設計的科學方法
7.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實行意圖)
-
✅ 由心理學家 Gollwitzer 提出,有大量實驗支持
-
💬 策略:「如果____,那我就____」
-
🔁 系統應用:
-
明確設計行動觸發器(輸入)
-
提高執行率(處理)
-
穩定產出(輸出)
-
8. Behavioral Design(行為設計)– BJ Fogg’s Tiny Habits
-
✅ 斯坦福大學研究,行為模型(B=MAP)
-
B = 行為,M = 動機,A = 能力,P = 觸發點
-
-
🔁 系統連結:
-
可設計學習系統流程(例:每天 1 分鐘卡片回顧 → 建立知識網)
-
✅ 總結:整合為一個系統的可能結構
階段 | 實證系統 | 對應《Thinking in Systems》的結構 |
---|---|---|
輸入 | Spaced Repetition, Active Recall | 接收知識/資訊 |
處理 | Zettelkasten, Feynman, Bloom’s | 加工、連結、理解 |
輸出 | Teaching, Writing, Creating | 應用、創作、教學 |
監控 |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行為設計 | 強化行為流程與調整策略 |
一個知識管理系統(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KMS),可以幫助你:
-
積累、組織與連結學習成果
-
強化理解與創造力
-
將資訊轉化為可行的輸出(如文章、項目、教學等)
接下來我會帶你一步步打造一套 以系統思維 + 實證學習法 為核心的知識管理系統 👇
🧩 一、你的知識管理系統要達成什麼目標?
首先,確定你的使用目的會影響系統設計:
目標類型 | 重點模組 |
---|---|
🎓 學術研究 | 文獻管理、思路連結、寫作導圖 |
🧠 個人學習 | 間隔複習、筆記拆解、卡片連結 |
✍️ 創作與寫作 | 靈感庫、內容產出流程、主題網絡 |
🚀 專案開發 / 商業應用 | 知識→行動系統、流程SOP、資料庫 |
🧠 二、系統架構(系統思維版本)
你可以將整個知識管理系統視為一個「動態系統」:
🛠️ 知識管理的三大子系統
-
輸入系統(Input System)
-
資訊來源:書籍、影片、課程、文章、對話
-
工具:Readwise, Instapaper, Zotero, RSS Feed
-
任務:收集原始素材、做摘要或標記關鍵
-
-
理解處理系統(Processing System)
-
筆記格式:Zettelkasten、Feynman 解釋法、3 分鐘筆記
-
工具:Obsidian, Notion, Logseq
-
任務:
-
將資訊轉換成自己的語言
-
拆解成獨立卡片(Atomic Notes)
-
建立連結(Linking ideas)
-
-
-
輸出與創作系統(Output System)
-
類型:部落格、教學、影片、創業、寫書
-
工具:Notion, Roam, Google Docs, Canva 等
-
任務:從卡片庫中整合 → 計劃 → 實際創作
-
📚 三、核心概念與實務設計
1. 建立「知識卡片」結構(Zettelkasten 精神)
每一筆知識用一張卡片記錄,避免一篇筆記太大無法重組。
卡片格式建議:
# 卡片標題:為什麼主動回憶比被動複習有效?
📌 關鍵概念:
主動回憶比重複閱讀更能強化長期記憶,因為它涉及更深層的認知處理(Roediger, 2006)
🧠 我的理解:
回想會觸發類似實戰的神經活動,比單純看一遍更有學習效果。
🔗 關聯卡片:
- 測驗效應是什麼?
- 間隔複習原理
2. 構建連結網絡(建立系統架構)
用「[[雙向連結]]」把卡片相互連結,建立主題網絡,例如:
[[學習方法]] ➡️ [[主動回憶]] ➡️ [[測驗效應]]
↘︎ [[間隔重複]] ↘︎ [[Anki 使用策略]]
這樣你形成的是一個「知識地圖」而非雜亂筆記。
3. 加入時間與成長維度(系統優化)
-
每週檢視「哪個主題卡片不夠多/太零碎?」
-
建立 KPI:如每週新增 5 張卡片、完成一份主題輸出
-
追蹤知識→輸出流程中是否有瓶頸:
-
有很多卡片但沒整理?
-
理解後沒寫作或應用?
-
🧰 四、工具建議(依需求選用)
任務 | 推薦工具 |
---|---|
輸入(讀書/儲存) | Readwise, Zotero, Notion Web Clipper |
卡片筆記 | Obsidian(推薦)、Logseq、Notion |
建立關聯網絡 | Obsidian graph view, Logseq |
間隔複習 | Anki, RemNote |
寫作與輸出 | Notion, Google Docs, Typora |
自動化 / 整合 | Readwise → Obsidian / Notion sync |
🔄 五、動態循環圖(可視化流程)
[資訊收集]
↓
[初步筆記] → (拆解)→ [卡片筆記庫]
↓ ↓
[標籤 & 連結] ←→ [主題網絡]
↓
[創作/輸出計畫]
↓
[寫作 / 發布 / 行動]
↓
[回顧優化 → 進入下一輪]
一套以「系統思維 + 實證學習法」為核心的 個人知識累積系統,幫助你有架構地記錄、理解、連結並應用你學到的東西,不再只是資訊堆疊,而是形成真正屬於你的知識資本。
🧠 系統名稱:PKMS –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這套系統包含三個子系統(系統思維架構):
系統名稱 | 功能 | 工具 |
---|---|---|
1️⃣ 輸入系統 | 收集資訊、標註重點 | Readwise, Notion Web Clipper |
2️⃣ 處理系統 | 拆解、理解、連結成知識卡 | Obsidian / Notion / Logseq |
3️⃣ 輸出系統 | 統整知識、反思或應用 | Obsidian, Notion, Google Docs |
🛠️ 一、輸入系統 – 收集資訊
將零碎知識變成可管理的「原料」
關鍵是選擇性收集 + 主動思考
建議流程:
-
閱讀 / 收看 → 用高亮或筆記記錄重點
-
輸出摘要或想法
-
存入知識庫(待處理區)
工具建議:
-
Readwise:自動同步 Kindle/文章高亮 → Obsidian
-
Notion Clipper:網頁截取 + 快速標註
-
Inbox 資料夾:先不分類,避免干擾
🧩 二、處理系統 – 拆解與連結
知識內化的核心環節:拆分 + 連結 + 重組
🧠 卡片筆記格式(Zettelkasten 應用):
一則筆記=一個概念,避免大雜燴式筆記
推薦格式:
# 為什麼間隔重複有效?
📌 重點概念:
間隔重複配合主動回憶能有效強化長期記憶(Ebbinghaus, 1885)
🧠 我的理解:
不只靠「多看幾遍」,而是設計忘記 → 想起的過程
🔗 關聯卡片:
- [[主動回憶的原理]]
- [[記憶曲線與學習策略]]
工具選擇:
-
Obsidian(推薦):雙向連結、圖譜視覺化
-
Notion:適合喜歡結構與格式控制
-
Logseq:適合結合日誌式筆記的人
✍️ 三、輸出系統 – 應用與反思
不是只「學過」而是能「講出來、寫出來、用出來」
輸出方式建議:
-
每週一篇「知識整合文」:整理某主題卡片 → 寫出自己的觀點
-
做「知識地圖」:把一系列筆記以思維導圖/圖表方式視覺化
-
使用「Feynman Technique」:假設你要教別人,簡單講解筆記
加值做法:
-
反思卡片(每月回顧):「我本月最有啟發的 3 張卡是?」
-
Tag 使用情境,如:
#概念 #行動 #引用 #創作靈感
📊 整體流程圖(可視化)
[輸入資訊]
↓ (摘要 & 初步筆記)
[待處理資料夾]
↓(拆解 + 卡片化)
[卡片筆記庫]
↓(建立關聯 + 標籤)
[主題網絡 / 知識地圖]
↓
[輸出寫作 or 實用應用]
↓
[定期回顧 + 系統優化]
📁 範例資料夾架構(以 Obsidian / Notion 為例)
📂 Inbox(未分類筆記)
📂 Atomic Notes(卡片筆記庫)
📂 Topics(主題網絡 / 知識地圖)
📂 Output(整合文章、反思筆記)
📂 Templates(模板、筆記格式)
✅ 建議的每日 / 每週任務
頻率 | 任務 | 工具 |
---|---|---|
每日 | 新增 1–3 張卡片、整理 Inbox | Obsidian / Notion |
每週 | 寫一篇整合輸出 / 整理主題網 | Notion / Google Docs |
每月 | 回顧本月最有價值的知識點 | 日誌或 Obsidian Tag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