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專注力」的侵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QltxZ-vPMc



📉 專注力正在退化

  • 科學研究已證實:人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正在下降

  • 雖然很多人會把責任推給網路,但問題其實比網路還早開始(像是電視),只是網路讓情況更糟。


📺 從書本到螢幕的轉變

  • 書本文化塑造了「深度思考、長時間專注」的能力。

  • 電視文化開始碎片化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習慣短時間、輕鬆的內容。

  • 例子:林肯 vs. 道格拉斯辯論(3小時) vs. 甘迺迪 vs. 尼克森辯論(1小時,重視影像表現)。


🌐 現代網路是「混亂的體驗」

  • 網站、App 的設計讓你永遠都有「下一個東西」可以點。

  • TikTok、YouTube、Instagram 都是為了讓你持續留在平台上,而非專注於單一內容。

  • 這種「設計出來的混亂」會使我們越來越無法靜下心來思考或學習。


🧠 大腦是可塑的(Neuroplasticity)

  • 壞消息:過度使用手機、影片、滑動式內容,會重塑你的大腦,讓你難以專注。

  • 好消息:你可以透過有意識的行為訓練大腦重新建立專注力。


🚨 「注意力戰爭」是真實存在的

  • 科技公司、平台聘請心理學家與頂尖設計師,目標就是:奪走你的注意力

  • Facebook前總裁坦承,他們設計這些機制就是要「盡可能多地佔據你的意識時間」。


📕 自救的方法(雖然困難,但可行)

  1. 遠離手機,盡量拉長不碰手機的時間。

  2. 消費需要專注的內容,像是好書、優質電影(不是 Netflix 式邊滑邊看)。

  3. 習慣不被數位刺激,像是無手機散步、讓自己靜靜地思考。




🧠 關於自我專注力的反思

  1. 你上次能全神貫注地閱讀一本書,是什麼時候?多久持續?

  2. 你一天會不自覺拿起手機幾次?你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

  3. 你是否曾經覺得「無聊」很可怕?你會立刻拿起手機填補那個空檔嗎?


📱 關於數位媒體與設計的反思

  1. 你常用的App(YouTube、IG、TikTok)有什麼設計會讓你欲罷不能?

  2. 你是否有意識到,有人正在「設計」你滑手機的方式?這讓你有什麼感覺?

  3. 當你說「我沒時間讀書」時,你是否真的沒時間,還是注意力被分散了?


📚 關於內容深度與學習的反思

  1.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跟著一位作者的思想走完全程」了?

  2. 你平常獲取知識的方式,是不是都太碎片化?(短影片、懶人包、摘要)

  3. 你是否曾經錯過深入思考的機會,只因為你太快換下一個影片/貼文?


🛡 關於保護自己注意力的反思

  1. 你做過哪些行動來「保護你的注意力」?有效嗎?

  2. 你願意為了重建專注力而做出哪些犧牲?(少滑手機?刪App?)

  3.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大腦每天都在「被塑造」,你希望它被塑造成什麼樣?


行動建議


📵 1. 管理手機與通知

  • 關閉不必要的通知:保留真正重要的(例如通話、行事曆),其他關掉。

  • 將手機變成黑白模式:降低感官刺激,減少滑手機的慾望。

  • 設定「無干擾時段」:每天至少 1 小時,讓手機靜音或放遠一點。


📚 2. 建立專注閱讀習慣

  • 設立固定的閱讀時間:每天 15–30 分鐘即可,早上或睡前都行。

  • 從「好讀易懂」的書開始:別硬啃哲學巨著,先找有興趣的主題慢慢來。

  • 使用閱讀筆記或心得本:記錄想法,幫助思考深化。


⌛ 3. 練習深度專注(Deep Work)

  • 番茄鐘法(Pomodoro):25 分鐘專注工作+5 分鐘休息,建立節奏。

  • 一次只做一件事:關掉多工,避免邊聽音樂邊寫報告邊滑手機那種情況。

  • 養成「預定無聊時間」:像是通勤、等人時,不滑手機,就靜靜地思考。


🏞️ 4. 重新感受「不被刺激」的感覺

  • 無手機晨間散步:15 分鐘不帶手機,專注觀察周遭、傾聽內心。

  • 做一件「單調但專注」的事:例如拼圖、寫字、練習樂器、摺紙。

  • 有意識地放空:不用填滿每一刻,允許自己「什麼都不做」。


📆 5. 為注意力設計環境

  • 打造「專注空間」:乾淨的書桌、沒有娛樂裝置干擾。

  • 使用網站封鎖工具:像是 Freedom、Forest、StayFocusd。

  • 預先安排娛樂時間:不強迫自己完全斷絕快樂內容,但限定時間來消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