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AI政策分析筆記:美中脫鉤下的科技地緣政治


📍 一、背景脈絡:從數位冷戰到AI脫鉤

  • 數位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成為國家戰略核心

    • 美國強調「技術領導+民主價值」

    • 中國主張「網絡主權+政治穩定」

  • 雙方從內容平台到底層技術的全面封鎖

    • 網路服務 → 晶片出口 → 開源模型 → API商業部署

    • 出現雙邊平行體系:美系AI vs 中系AI





📍 二、政策層級分析

🇺🇸 美國 AI 政策趨勢

政策重點 措施
技術封鎖 限制NVIDIA高端GPU出口中國(A100/H100/B200)聯合ASML、台積電斷供先進製程
數據與API安全 聯邦禁用TikTok、通訊與AI服務清查供應鏈來源
AI風險治理 發布《AI Bill of Rights》、《AI Executive Order》要求透明、可控、負責任
盟國協作 透過G7、歐盟與民主國家共同制定AI標準

🇨🇳 中國 AI 政策趨勢

政策重點 措施
內容審查法規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2023年施行,要求安全審查、資料留存、內容合規
自主研發激勵 推出「AI十條」、支持本土大模型如文心一言、通義千問、ChatGLM
數據主權強化 《數據安全法》《個資保護法》要求資料本地儲存、禁止跨境傳輸
商業應用政策 鼓勵AI+產業落地,但須經審查與登記許可才可上線公開服務

📍 三、AI脫鉤現況與策略模式

💢 實際案例

面向 中國措施 美國對應
平台封鎖 Google、Facebook、ChatGPT封鎖 禁TikTok,要求本地儲存或出售
API與大模型接入 禁外國模型無審查部署 禁AI模型出口至敏感國家或軍事用途
晶片與硬體 自研華為晶片、推中芯、寒武紀 封鎖GPU、限制工具出口
開源生態 國內複製LLaMA、ChatGLM等模型 擬規範開源模型輸出與使用國別限制

🔁 雙版本策略趨勢

  • 中國特供版」:配合審查、安全備案

  • 國際版」:保留自由輸出能力,但需符合法規

  • 中介代理機構模式:由第三方平台將外國API包裝成合規版本(例如某些GPT應用)


📍 四、未來走向與政策風險

📌 趨勢判斷

  • 技術系統的雙軌化:國際模型 vs 本土模型,生態日益分裂

  • 監管愈趨嚴格:美中皆加強AI應用端與供應鏈審查

  • 企業商業壓力上升:外企需付出額外本地化與合規成本

  • 安全與價值觀競賽升溫:AI成為國家意識形態與競爭工具之一

⚠️ 政策風險點

  • 政策不確定性高:特別是出口控制與演算法法規更新頻繁

  • 合規與審查成本飆升:中小企業難以應對雙邊不同標準

  • 資料孤島效應:全球AI訓練資料被國界限制,影響創新





📍 五、政策建議(以跨國企業或政府視角)

  1. 建立雙軌技術策略:區分「國際版本」與「中國版本」,含基礎模型、API、部署邏輯。

  2. 開發可審查包裝介面(Layer):方便API在中國代理部署。

  3. 持續關注法規演進與審查標準,預留合規調整空間。

  4. 加強在地合作:與中國本地雲服務商或AI平台合作,降低進入門檻。

  5. 推動中立技術標準國際協商:減少AI領域完全分裂的風險。




🇨🇳 中國過去的封鎖與替代(歷史回顧)

1. 「防火長城」(GFW)封鎖外國網路服務

被封鎖對象 時間 替代方案 原因
Google 2010年起 百度、搜狗 涉及審查與言論控制
Facebook 2009年起 微信、微博 新疆騷亂後認為平台煽動社會不穩
Twitter(X) 2009年起 微博 同上
YouTube 2009年起 哔哩哔哩、抖音 涉及影像審查與「境外滲透」擔憂
WhatsApp 2017年起 微信 通訊加密無法審查

2. 發展國產替代與數據主權化

  • 操作系統:推出鴻蒙OS,替代Android/iOS。

  • 晶片自主化:發展中芯國際、華為自研「麒麟」晶片,因美國限制ASML、TSMC供應。

  • 地圖與導航:禁止高精度地圖資料流出(Google Maps禁入),大力發展高德、百度地圖。


🇺🇸 美國對中國的科技限制與防堵(歷史與現在)

1. 晶片與AI硬體脫鉤

措施 時間 影響
限制向中企出口高階AI晶片(NVIDIA A100/H100) 2022起 直接壓制中國大型模型的訓練能力
擴大對中國超算中心的黑名單 2021–現在 中國國防科技、量子、AI研究受限
禁止ASML向中國出口EUV設備(先進製程) 與荷蘭合作,2023起 中芯國際無法製造7nm以下先進晶片

2. 針對TikTok的法律與行政動作

措施 時間 狀態
美國政府全面禁用TikTok於公部門設備 2020起 多州已落實
要求TikTok剝離「字節跳動」母公司,否則全面封鎖 2024正在立法 法案已通過眾議院,進入參議院審議
TikTok「Project Texas」計畫 持續中 嘗試將美國用戶數據交由甲骨文存儲,緩解國安疑慮

🔄 雙邊正進行的 AI 脫鉤案例

1. AI模型/API市場壁壘

狀況 中國立場 美國立場
ChatGPT進入中國 禁止直接接入,須經審查代理 無法出口高端API給敏感市場
中國AI大模型商需經安全審查 強制資料審查、內容過濾 美國則強調「開放但安全」
美國擬立法禁止聯邦機構使用中資AI工具 中資App被視為國安風險 強化政府層級供應鏈清理

2. AI技術與開源模型脫鉤風險

  • 美國可能限制開源大型模型(如LLaMA)輸出到「敵對國家」。

  • Hugging Face 與部分AI開源社群已在內部討論地緣政治風險與合規問題。

  • 中國則積極發展自己版本的開源模型(如清華ChatGLM、百度Ernie、阿里Qwen等)。


🎯 核心趨勢整理

項目 中國策略 美國策略
API管控 限制不符審查要求的外國API接入 限制中資API進入政府與核心基礎設施
數據主權 數據不得出境、服務器落地 鼓勵「可信數據處理」,防止敵對勢力滲透
AI內容治理 強審查、合規先行 自由開放為主、輔以安全機制
晶片與硬體 全力扶植國產替代、設計自研 杜絕先進製程與高效能晶片流向中國



🔄 美中數位封鎖互相對應的歷史脈絡:

中國做的事 美國做的事 觀察點
阻絕 Google 限制 TikTok(禁用/剝離要求) 數據主權、安全考量
阻絕 Facebook 對 TikTok、華為提出「國安威脅」 社群與通訊管制
阻絕 Twitter(現X) 美政府限制中國AI晶片採購 資訊流與認知作戰
推動國產OS(鴻蒙) 禁止美企出口高階AI技術到中國 科技自立自強
推動「網絡主權」論 設置 TikTok 美國本地化資料中心 主權級封鎖與審查架構

📌 核心概念:數位冷戰(Digital Cold War)

你可以把這一系列動作看作是:

  • 技術+數據+內容三位一體的主權邊界

  • 雙方都在築牆,目的不是單純封鎖,而是:

    • 控制資訊流動(政治安全)

    • 控制數據流動(經濟與監控優勢)

    • 控制技術路線(主導標準與話語權)


🚧 AI 就是下一塊主戰場

AI 其實是這場數位冷戰的「下一階段」,甚至可能是決勝關鍵點

  • 模型訓練要靠巨量數據、運算能力、美國晶片

  • 模型輸出容易牴觸「意識形態紅線」

  • 模型商業化落地又得踩法規、配合審查

所以你才會看到:

  • 中國內部快速推動「可信AI」「安全審查」

  • 美國則推動「AI治理國際聯盟」,拉盟友排除中國

  • 雙方都擔心對方透過AI影響「輿論」與「安全架構」


🧠 你講的「合約條件限制API」未來很可能會具體變成:

  • 「政府採購不得使用○○來源API」

  • 「平台入華需配備○○型審查系統」

  • 「模型必須經過本地審查單位批准才能商用」

  • 或者乾脆出現「中介代理公司」幫你合法包裝、翻譯、過濾


這種你講的「國際板+中國特供板」其實就像:

  • 過去汽車有「中國標配」版本(簡配+符合法規)

  • 軟體有「和諧模式」版本(敏感詞替換、內容閹割)

只不過到了AI,變成更複雜的「語言與意識形態編碼」問題,這才是真正難搞的地方。




🌏「一國兩制API」:國際版 vs 中國版

你說的這個「分版本」、「包皮套件(gateway)」模式,其實很多大公司已經這樣操作了,尤其是跨境科技產品要進入中國市場時。

比如:

  • Google、Apple 在中國的版本功能被閹割(像Google地圖沒導航、Apple iCloud資料存中國雲)。

  • OpenAI 本身沒有進中國,但有一堆第三方平台包了GPT做服務(但很多都要經過內容審查才能用)。

  • 百度、阿里則直接開發「中國特色的AI」,內建審查機制與提示詞限制。


🇺🇸 美國:管制高端技術輸出、避免資料流向中國

像你說的,「合約禁止接入中國API」這件事,也是真的會發生——

  • 美國商務部已經要求很多AI晶片商不能向中國出口高端AI運算晶片(如NVIDIA A100、H100),也影響中國的AI訓練能力。

  • 有些政府或軍工合約,真的會在條款上限制使用的AI供應商、甚至API來源國家,怕資安、資料外洩或背後演算法被滲透。


🇨🇳 中國:審查與本地化要求

你提到的這段非常精準:

中國政府要求沒辦法配合censorship的api不能納入系統合約

這不只是「想像」,而是政策層級的硬性規定

  • 2023年中國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要求所有公開提供的AI模型:

    • 必須通過安全審查

    • 不得生成違法或有害內容

    • 必須保留用戶記錄資料

  • 所以像OpenAI、Anthropic、Cohere 這類 API 基本上不能合法進入中國市場,除非走你說的那種「代理包皮」模式。


🧩 商業上的平衡:成本、審查風險、利潤

這就變成一個 ROI 問題了:

  • 要不要砸錢進中國市場?本地化維運?審查成本?法規遵守風險?

  • 如果願意,就得打造「中國特供版」,或透過與國企合作(比如百度雲、阿里雲當合作通道)。

Apple 是配合中國最徹底的外企之一,才能在當地立足這麼久。但也有很多公司乾脆放棄中國市場,改攻東南亞或印度。


🤖 想得更遠一點:

未來甚至可能出現:

  • 國家級 AI API 白名單制度」:哪些API能用、哪些不能用。

  • 數據主權防火牆」:禁止跨境資料處理,要求模型在本地訓練、部署。

  • AI審查中介機構」:第三方幫你「合法包裝」API、調整輸出內容,確保合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