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名人,真的能讓我們更好嗎?」—從心理需求到成癮風險

一、行為與心理需求的對應

1. 自尊與補償心理

  • 相對優越感
    當弱勢者看到名人或權貴出糗時,容易產生「他們也不過如此」的感受,能暫時減輕自身的挫敗感並提升自尊心。這與「借光效應」(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有相似的社會比較機制,只是此處是借助他人的失敗來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或優越感。

  • 社會比較
    根據社會比較理論(Festinger, 1954),人們透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我。當弱勢者看到名人的醜聞,會更加意識到「自己似乎比他們好」,從而在某些層面上減少自卑與無力感。

2. 公平正義感

  • 報應心理
    看到「高高在上」的人因負面新聞跌落神壇,經濟或社會地位處於劣勢的群體可能覺得「天理昭彰」,滿足他們對公平正義的期待。

  • 情緒宣洩
    若長期累積對社會階層不公的憤怒,名人醜聞提供了情緒出口。人們可以透過消費這類新聞來發洩積壓已久的不滿,雖然只是暫時的宣洩,卻能帶來短暫的情緒舒緩。

3. 情緒調節

  • 逃避現實
    關注名人八卦或權貴新聞,可以將焦點暫時從個人的生活困境或壓力中移開,減少焦慮感。
  • 娛樂與快感
    高度戲劇化的新聞事件能激發興奮感,並透過多巴胺獎勵機制(Schultz, 1997)產生「愉悅」回饋。這種即時娛樂,能帶給弱勢者短暫的自我放鬆。

4. 社會連結與認同

  • 集體共鳴
    參與此類「嘲弄名人」的討論時,弱勢者往往能與他人產生共同話題與情感,強化群體歸屬感。根據社會認同理論(Tajfel & Turner, 1979),群體互動所提供的認同感會提升個體的自我評價。

  • 反精英主義的認同
    近年來,反權威、反精英的聲浪時常見於社群媒體,當名人或權貴有任何負面消息爆出時,往往能強烈呼應某些人的「反精英」敘事,強化「我們」對抗「他們」的群體邏輯。


二、潛在的不良副作用

1. 情緒依賴

  • 強化消費負面新聞的循環
    透過批判他人來獲得優越感或情緒滿足,可能使個體無法培養更健全的自尊方式,而是持續依賴「他人的糗事」來開心。
  • 自尊維繫的惡性循環
    一旦習慣從名人負面消息中獲得心理平衡,個體需要不斷搜尋新的負面題材來維持同等水準的心理補償,容易形成隱性成癮。

2. 增強認知偏誤

  • 刻板印象與敵意歸因
    長期聚焦於名人、權貴的負面面向,易導致「權貴皆貪腐」「名人不可取信」的刻板偏見,扭曲對社會的理性評估。
  • 憤世嫉俗傾向
    在負面敘事的反覆暗示下,個體可能放大社會的不公與失序,對改變或自身行動失去信心,最後僅停留在「嘲弄」的情緒發洩。

3. 逃避現實,降低行動力

  • 忽略自身成長
    若過度投資時間與心力於他人負面醜聞,個人進修、自我提升可能遭到忽視,最終無法有效改善自身的經濟、社會或知識處境。
  • 短暫快感難以帶來改變
    嘲笑名人固然能得到片刻爽快,但若無法轉化為積極行動,對個人處境和社會環境的改變幫助有限。

4. 增強社交媒體與八卦新聞的依賴

  • 資訊成癮
    許多媒體或自媒體操作「聳動標題+即時更新+快速互動」的模式,長期使用下容易誘發資訊成癮(Volkow et al., 2010),削弱自我控制能力。
  • 時間與專注力的浪費
    無止境地刷八卦與社交媒體,會分散注意力與時間投入,更難集中在個人發展與深度學習。

三、調整行為與資訊攝取的建議

1. 適度消費與自我限制

  • 規劃時間
    設定明確的「新聞瀏覽時段」,避免長時間沉迷在即時更新的八卦頭條中。
  • 分散注意力
    以更有益的活動(運動、閱讀、社交互動)來取代「刷新聞」的習慣,減少依賴度。

2. 培養批判性思維

  • 檢驗消息來源
    多方驗證新聞的真實性與角度,避免被單一訊息或聳動標題操縱情緒。
  • 覺察報導偏差
    留意媒體經常誇大、選擇性揭露,培養對媒體與名人醜聞的懷疑精神。

3. 將關注點轉向自身成長

  • 提升個人能力
    與其將時間花在「消費他人負面」,不如投資自身的教育、技能學習或職業發展。
  • 重新定義自尊來源
    找到更多內在價值的肯定,而非透過他人失敗來獲得優越感。

4. 善用行動導向策略(如果-那麼計畫)

  • 預先設定警示
    比如:「如果我今天花超過一小時在八卦新聞上,就先暫停並轉去做運動。」
  • 隨時檢視目標
    定期檢查自己是否還維持在較健康的資訊使用模式,若偏離太多,及時調整。

四、理論與研究支持

  1. 社會認同理論(Tajfel & Turner, 1979):解釋群體歸屬與自我概念間的交互作用。
  2. 社會比較理論(Festinger, 1954):指出人們藉由比較他人來定位自我,降低不確定性。
  3. 多巴胺獎勵機制(Schultz, 1997):強調大腦對「超出預期的獎勵」產生強烈反應,促進重複行為。
  4. 認知失調理論(Festinger, 1957):當個體的行為與信念衝突時會產生不舒服的緊張感,藉扭曲或否認來維持內在一致。
  5. 資訊與行為成癮研究(Volkow et al., 2010):探討持續刺激多巴胺系統對大腦執行功能的削弱。
  6. 媒體素養教育(Potter, 2004):主張提升個體對媒體訊息的理解與批判判斷能力。
  7. 實踐意圖(Gollwitzer, 1999):透過「如果-那麼」計畫,有效提升行為調控的成功率。

五、結論

對弱勢者而言,消費、嘲弄或批判名人與權貴的新聞,能在短期內帶來自尊補償、報應心理與情緒宣洩等心理滿足。然而,長期過度依賴這類負面資訊,可能導致認知偏誤、情緒成癮以及行動力的下降,最終反而阻礙個人自我成長。
為了兼顧心理需求與長期發展,建議從適度消費、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自身能力與善用行動導向策略四個層面,同步調整資訊攝取習慣與行為模式。唯有在保持自我覺知與理性批判的情況下,才能避免沾染過多的負面情緒與偏誤,使個體在追求公義、尋求認同的同時,依然能維持身心平衡並持續前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