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跟了我多年,走過不同地方、碰過不同的人,答案卻總是變來變去。男人堆裡看重的東西,女人可能不在乎;華人社會覺得好的,到了西方不一定行得通。我慢慢覺得,一個人的價值,好像總是被周圍的人和環境定義。可有沒有更簡單、更真的標準呢?
後來我想,或許孩子的眼光能幫我找到答案。孩子看人很單純,不會管身份地位,也不懂什麼文化差異,他們只看你是不是真心、對他們好。如果用這樣的眼光看自己,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孩子眼裡的好人——我想努力的方向
- 我夠友善嗎?
孩子喜歡那種讓他們安心的人。我回想自己小時候,也總是靠近那些溫暖、不會讓我害怕的人。長大了,我還是覺得,跟友善的人在一起最舒服。或許我該多點耐心、多點笑容,讓別人也能有這種感覺。 - 我心胸夠寬嗎?
孩子犯錯時,最想要的是有人包容他們。我自己也常犯錯,可有時候對別人卻沒那麼寬容。跟心胸大的人相處時,我會覺得輕鬆自在,我想我也該學著放寬心,不計較太多。 - 我願意幫人嗎?
小時候,有人幫我一把,我會特別開心。長大後,我發現願意幫人的人總是讓我信任。我希望自己也能這樣,不是只顧自己,而是讓別人覺得這個世界靠得住一點。 - 我夠真誠嗎?
孩子一眼就能看出誰是真心、誰在裝。我小時候也這樣,可長大了,反而多了層層顧慮,少了那份直白。真誠不容易,但我知道,只有真心才能換來信任,我得提醒自己別忘了這一點。 - 我有知識又不驕傲嗎?
我喜歡聽人講故事、分享新東西,但不喜歡那種拿知識壓人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多學點東西,不是為了顯擺,而是單純想幫別人明白更多,讓大家一起成長。 - 我有趣嗎?
孩子喜歡能逗他們笑的人。我也發現,有些人能讓氣氛變輕鬆,讓人想靠近。我不擅長講笑話,但我想試著讓身邊的人覺得自在一點,而不是拘謹或壓力大。
四十歲後的反省——Mick’s Rule
到了四十歲,我開始覺得,光想還不夠,得有個方法提醒自己。所以我給自己定了個簡單的準則,叫「Mick’s Rule」。每次說話、做事前,我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 記憶(Memory):這會不會給別人留個溫暖的回憶?我想讓人記得我時,心裡是舒服的。
- 影響(Impact):這能不能幫到誰,讓他們一天好過一點?哪怕是很小的善意,我也希望能有點用。
- 連結(Connection):這會不會讓人和人更近一點?我想多點理解,少點隔閡。
- 知識(Knowledge):這能不能讓人學到什麼?我希望自己分享的東西,能幫到別人。
這幾個問題很簡單,但常常讓我停下來想想。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只是想做點對別人好的事。
是被喜歡,還是幫別人?
想著這些,我發現自己好像一直在追「讓人喜歡」。可這夠嗎?以前聽過一句話,說現在的人不像過去那樣想做事,只想成為某種人。我也怕自己陷入這種想法,只顧著被認可,卻忘了真正要做什麼。
我開始覺得,比起被人喜歡,更重要的是幫到別人。不是什麼大道理,就是簡單地盡一份力,讓身邊的人因為我過得好一點。當我試著這樣做的時候,發現自己自然會變得更友善、更寬容,也更真誠。或許,這才是值得的價值吧。
最後:我想成為誰?
我還在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但現在,我也會多問一句:「我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孩子的眼光很單純,Mick’s Rule 是我的提醒。如果答案是成為一個讓人安心、被理解、被幫到的人,那我就知足了。我沒什麼大本事,但希望能踏踏實實地努力,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好一點。這應該就是我想走的路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