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失控,孩子不暴走:讀懂孩子的內在需求》這本書的重要內容:作者:黃依潔(專職作者)
- 書籍特色: 這本書主要聚焦於親子溝通和教育方式,特別強調:
- 避免負面語言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 提供正確的溝通和引導方式
- 重視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 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出發
- 主要章節架構:
- 第一章:孩子成績不好時的溝通方式
- 第二章:孩子有好表現時的回應方式
- 第三章:與孩子發生爭執時的處理方法
- 第四章:向孩子提要求時的表達技巧
- 重要教育理念:溝通導向:強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雙向情感溝通避免強制壓迫,採用耐心溝通的方式重視站在孩子的心理角度去理解和傾聽正確引導方法:從孩子的興趣入手進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關心和愛護透過細微的小事進行感情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界限的把握:區分尊重隱私與拒絕管教的界限把握孩子學習與玩樂的適當尺度適時給予教育和引導,不過度干涉親子關係建立:
- 避免使用偏激的語言
- 態度要明確但語氣要溫和
- 重視與孩子之間的理性溝通
-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能力
- 特別建議:
- 父母要多閱讀兒童心理教育相關書籍
- 即時處理教育問題,不要拖延
- 善用外部資源(如老師、同儕)協助教育
- 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積累良好的親子關係
- [注意:本書特別強調,改善親子關係是需要時間的過程,要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積累,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
- References:
- 如何在管教與尊重之間找到平衡點?
- 設定合理管教界限:
- 父母必須清楚區分「尊重隱私」與「拒絕管教」的界限。父母有責任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但這不等於可以完全否定孩子的隱私權。
-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循「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能力,適度擴大其自由活動的空間。
- 父母要避免事事親為或過度規定,這樣反而會阻礙孩子自主能力的培養。
- 堅持原則與顧及感受的平衡:
- 父母在表達要求時,需要注意說話的口吻和語氣。不要太過粗暴,但也不必總是商量或哀求。
- 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用心,同時也要適當考慮子女的感受,尊重他們的意見。
- 當需要提出意見時,應該採用建設性的方式,幫助孩子分析研究問題,但最終的決定權要留給孩子。
- 需要堅持管教與給予自主的時機:
- 當事情涉及孩子的安全和重要原則時,父母應該堅持立場,讓孩子學會必要的服從。
- 在日常生活、學習或社交等問題上,要給予孩子思考和行動的機會,讓他們自行尋找解決方法。
- 父母要學會放手,給予孩子空間和時間去思考,培養其獨立判斷能力。
- 正確的引導方式:
- 避免用「我還不是為你好」這類話語來壓迫孩子,而是要用理性和同理心的態度與孩子溝通。
- 同一件事通常有多種解決方式,不應該要求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建議,但要讓孩子保有最終的選擇權。
- 設定合理管教界限:
- 建立「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基本原則:
- 避免事事親為或過度規定安排
- 在生活、學習和社交各方面給予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
- 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能力,適度擴大其自由活動空間
- 讓孩子學習安排自己的活動時間
- 營造適當的成長環境:
- 創造寬鬆的氛圍,讓孩子能自由表達意見
- 給予充足的思考時間,引導孩子在思考中找到答案
- 避免過度干涉,讓孩子有機會獨立面對問題
-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適度的支持和鼓勵
- 培養正確的決策態度:
- 讓孩子明白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努力
- 教導孩子勇於承擔責任,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 引導孩子建立對事情有始有終的態度
- 培養孩子信守諾言的習慣
- 建立合理的引導機制:
- 因應孩子年齡和經驗不足,適時提供建設性意見
- 幫助孩子分析研究問題,但保留最終決定權給孩子
- 在孩子做決定時,讓他們了解可能的後果
- 即使孩子選擇放棄,也要尊重其決定,但需了解原因
- 設置適度的挑戰:
- 給予孩子一定的困難,讓其學習克服
- 允許孩子在過程中感受挫折
- 鼓勵孩子自行尋找解決方案
- 培養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 父母的角色定位:
- 在孩子思考問題時,扮演引導者而非指示者
- 適時提供參考意見,但不強制執行
- 以身作則,展現負責任的決策行為
- 在孩子堅持己見時,提供必要的保護和建議
- 當孩子做出錯誤決定時,父母可以採取以下方式處理:
- 保持耐心與冷靜的態度:
- 避免急於責罵或大聲斥責
- 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平靜後再與孩子溝通
- 用和藹的語言解釋道理,而非訓斥或恐嚇
- 給予孩子思考和認知錯誤的時間
- 正確的教育時機:
- 當孩子犯錯時就是最佳的教育時機
- 不要拖延處理,應及時指出問題並進行引導
- 避免等到另一位家長回來才處理,以免造成錯誤認知
- 讓孩子即時感受到錯誤所在
- 採取適當的教育方式:
- 給予孩子家的溫暖,讓他從內心感到需要改正
- 避免在公眾場合羞辱或貶低孩子
- 不要算舊帳或反覆提醒過去的錯誤
- 以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引導孩子
- 讓孩子從實踐中學習:
- 在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的情況下,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 讓孩子承擔相應的後果,從經驗中學習
- 等結果證明錯誤時,把握機會進行教育
- 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根源,避免重複犯錯
- 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 不要動用權威來強制孩子認同
- 避免使用侮辱性的語言
- 以尊重的態度進行溝通
- 在批評時注意分寸和場合
- 處理固執己見的情況:
- 不要用權威強制孩子聽從
- 給予雙方思考和反省的空間
- 運用同理心理解對方觀點
- 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 保持耐心與冷靜的態度:
-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決策思維模式的具體方法:
- 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
- 遵循「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
- 在生活、學習和社交各方面給予思考機會
- 讓孩子有機會自行安排活動時間
- 擴大孩子的自由活動空間,培養判斷能力
- 建立正確的思考模式:
- 給予充足的思考時間,不急於提供答案
- 引導孩子在思考中找到解決方案
- 避免過度指示和要求,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 培養分析問題和尋找解決方案的能力
- 錯誤處理與學習機制:
- 給予改正錯誤的機會,而非直接指出錯誤
- 保持情緒穩定,讓孩子能夠靜心思考
- 用鼓勵的方式引導重新思考
-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建立解決問題的信心
- 決策能力的培養:
- 在適當範圍內讓孩子做決定
- 幫助分析各種選擇的後果
- 尊重孩子的決定,包括選擇放棄
- 引導孩子承擔決策的責任
- 家長的引導角色:
- 提供建設性意見,但保留決定權給孩子
- 因應孩子年齡和經驗不足給予適度指導
- 幫助分析研究問題的各個面向
-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提供必要的支持
- 培養獨立判斷能力:
- 避免事事預先做好判斷
- 給予思考和行動的機會
- 讓孩子學會面對問題時獨立思考
- 培養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 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