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器

猴子們,

文字一直不是我的強項,國中開始的課文默寫總是留白,國文老師對於文言文的註解我不會全部認同,大學聯考的時候國文考了61分(正常人是80-95分),除此之外忘記了從中學哪個時候開始,我告訴自己並非敘述事實的抽象形容詞會阻礙精準地溝通,開始有意識地減少使用形容詞,盡量使用數字、具體或紀錄式的描述用詞。


會有這種想法的原因是,中學開始接觸哲學&科學家的語錄後,對於科學&理性有了美好的印象,希望自己能在人格&思想上朝著理性客觀的方向發展,我告訴自己情緒是多餘的,負面情緒更是有害的,甚至到了我在從事貿易、業務工作的時候,與客戶&供應商的互動都是希望關係是平等、理性、公平的,我會將官僚、關係、情緒放一旁,將他人都看待成非常的專業&客觀,當然這樣的做法讓我碰上了許多挫折,甚至有次跟同事說出「我不喜歡人類」這樣的玩笑氣話。


粗糙的來分,過去我認為機器優於人,精準、無私&強調效率應該是每個人都該努力的目標,專業的表現就是要冷靜、負責、根據證據、根據事實進行決策&執行、言行一致讓他人可預期,這也是我非常喜愛阿斯伯格症患者。我這種想法會讓合作夥伴、團隊&親人朋友都很辛苦,人不是機器,要求人像是機器一樣的模式思考、溝通&互動挺殘忍的。


在真實的世界中,人是情緒化的、不喜歡負責、不理性、言行不一致的,接受這一個事實,並且根據這個事實來調整與人合作&互動的模式&期待,用「人」的樣子呈現在他人面前,他人才有辦法將我們當一個人來看待,而不是一個職位、功能或數字。很多時候放下專業的機器模式,讓每個人都鬆一口氣,可以更自在的當「人」,對環境是健康的。


孔子有提出了一個人生發展的目標「隨心所欲不踰矩」,用理想中的完美模型套在人類社會中能產生的傷害會多於益處,同時也是懶惰&不負責的態度,把每一個人都是情緒化、不負責、不理性、言行不一致的事實放在心上,學著更實際&更體貼地去找出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模式,雕塑我們的邏輯&性格,讓我們能更輕鬆地在各種場合真實地做自己,並在各種場合面對人們能夠在不勉強自己的前提下符合他人的基本期待,大家都會更開心。


具體的說,我們在要求自己平等待人的同時,也要記得人類是希望佔上風。要求自己要精準有效率的時候,要記得人類是喜歡模糊&偷懶的。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冷靜,但也要有能力去照顧每個人的情緒。接受我們那些不如機器完美的特質,順著這些特質運作,體貼這些天生的缺陷之後,人們間的互動可以更愉快&順利。

愛你們,

老猴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