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6

人&機器

猴子們,

文字一直不是我的強項,國中開始的課文默寫總是留白,國文老師對於文言文的註解我不會全部認同,大學聯考的時候國文考了61分(正常人是80-95分),除此之外忘記了從中學哪個時候開始,我告訴自己並非敘述事實的抽象形容詞會阻礙精準地溝通,開始有意識地減少使用形容詞,盡量使用數字、具體或紀錄式的描述用詞。


會有這種想法的原因是,中學開始接觸哲學&科學家的語錄後,對於科學&理性有了美好的印象,希望自己能在人格&思想上朝著理性客觀的方向發展,我告訴自己情緒是多餘的,負面情緒更是有害的,甚至到了我在從事貿易、業務工作的時候,與客戶&供應商的互動都是希望關係是平等、理性、公平的,我會將官僚、關係、情緒放一旁,將他人都看待成非常的專業&客觀,當然這樣的做法讓我碰上了許多挫折,甚至有次跟同事說出「我不喜歡人類」這樣的玩笑氣話。


粗糙的來分,過去我認為機器優於人,精準、無私&強調效率應該是每個人都該努力的目標,專業的表現就是要冷靜、負責、根據證據、根據事實進行決策&執行、言行一致讓他人可預期,這也是我非常喜愛阿斯伯格症患者。我這種想法會讓合作夥伴、團隊&親人朋友都很辛苦,人不是機器,要求人像是機器一樣的模式思考、溝通&互動挺殘忍的。


在真實的世界中,人是情緒化的、不喜歡負責、不理性、言行不一致的,接受這一個事實,並且根據這個事實來調整與人合作&互動的模式&期待,用「人」的樣子呈現在他人面前,他人才有辦法將我們當一個人來看待,而不是一個職位、功能或數字。很多時候放下專業的機器模式,讓每個人都鬆一口氣,可以更自在的當「人」,對環境是健康的。


孔子有提出了一個人生發展的目標「隨心所欲不踰矩」,用理想中的完美模型套在人類社會中能產生的傷害會多於益處,同時也是懶惰&不負責的態度,把每一個人都是情緒化、不負責、不理性、言行不一致的事實放在心上,學著更實際&更體貼地去找出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模式,雕塑我們的邏輯&性格,讓我們能更輕鬆地在各種場合真實地做自己,並在各種場合面對人們能夠在不勉強自己的前提下符合他人的基本期待,大家都會更開心。


具體的說,我們在要求自己平等待人的同時,也要記得人類是希望佔上風。要求自己要精準有效率的時候,要記得人類是喜歡模糊&偷懶的。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冷靜,但也要有能力去照顧每個人的情緒。接受我們那些不如機器完美的特質,順著這些特質運作,體貼這些天生的缺陷之後,人們間的互動可以更愉快&順利。

愛你們,

老猴子

宗教這件事

猴子們,


我想以後或許有一天,你們會拿著傳單或者經文來對我傳教,為了縮短彼此溝通的時間,想跟你們交代一下我的宗教觀。


我相信所有的神都存在,我到每一個宗教場所都會祈禱,心中對著每一個神說的話都一樣「謝謝你們照顧相信你們的人」。我並不知道到底哪些神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但我相信只要有人相信的神,他們在信徒的心中就有力量。


我不喜歡「排他」的單一神概念,我不認為有任何一個神「需要」信徒,或者需要被相信,我也不認為有任何的神需要去否定或者攻擊人們心中的概念,都已經是神了,何必跟人計較?我相信所有的宗教之爭都只有停留在人類的層次,那不是神的事情。我相信神可能只有一個,在不同的人們心中用各種樣貌呈現。


我不相信神會「懲罰」人們,所以我也不相信有「地獄」的存在。我想不到作為神,懲罰人們有任何必要性或者正面效益。我認為律法&懲罰都是人類團體為了管理方便而制訂出來的故事,在教育&溝通效率不良,道德作用失能之後作為嚇阻之用。如果我是神,與其懲罰人們,更有效率的做法應該是讓人們更清醒&有智慧,自然會做更好的決定,懲罰有用的情境太少,應該不會是神所做的事情。


我不相信神會「偏愛」相信他的人,當一個神作為造物者,用家長的角度來看,一個家長不論孩子是否喜歡自己、是否相信自己、是否支持自己、是否服從,家長都還是會愛孩子。我不相信神會因為人類不喜歡他、不相信他、不支持他、不服從不聽話而少愛一個人。我不相信神的愛是有條件性的,我不認為一個人需要做任何事情而得到神的愛,一個家長的愛都不會這麼狹隘,神更不會。


我不相信神需要人們敬畏、害怕、服從、熱愛、信服等,神沒必要兇巴巴的(例如舊約中的上帝),也不需要討好人們(例如犧牲耶穌),不論人們做些什麼怎麼想怎麼看待神,神都是神,如果會有情緒或者受到人們的影響,那是人的層次,不是神。


我不相信神需要香火、信徒、捐款或廟宇教堂。我看待宗教募捐的角度跟看待任何一個慈善團體一樣,這些錢應該是要拿來幫助需要的人,神不需要錢,不需要宣傳,不缺任何東西,宗教募款應該跟慈善團體的善款一樣,用來做事。


我相信神希望人們&世界更好,所以我不相信有任何一個神會希望人們爭取聖地而戰爭,我不相信有任何一個神會希望人們因為任何一種原因去懲罰、傷害、汙辱任何一個人。我認為這些人都是用著神的名義去正當化進行中的惡。


用這些條件來看,我比較喜歡佛教的一些概念(我也很喜歡基督教的很多概念),例如人們就是專注在愛這個世界、自我提升、自我修煉,捨去地獄那一部分,我覺得佛教挺好的。而各種宗教涉入法律、政治、領土等議題,去攻擊特定族群,我認為那都是假的,不是神做的事情。


所以當你們開始對我傳教的時候,我的態度會是用更多角度來看待神&宗教這件事情,請理解我比較難去選擇單一宗教,排斥其他的宗教之類的,我喜歡文化多樣性,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報告完畢。


愛你們,


老猴子


2015/04/17

消費不是創作,少一點比較好

猴子們,

我這個世代有個現象,專業相機價格平民化之後,許多人都成了攝影師,婚禮攝影師是很常見的兼職。音樂製作設備價格平民化之後,許多人都成了音樂創作者,到處都有「錄音室」,許多人都是DJ。購買蘋果電腦之後,就成了藝術人、創作者、文化人。

工業化量產的一個副作用,就是有太多產品需要賣出去,產線閒置就是虧損,不斷的賣才能支持擴張,利潤成長率下降股東就會脫手。我們可以理解行銷&販售設備的工作者為了銷售量將工具&能力掛勾的推銷方式,有趣的是故事說久了就內化到社會中了。人們開始相信購買多一點工具,生產力也會相對的提昇。越來越多人展示自己的設備、蒐藏&工作室,作品卻很難看到。

在類比的年代這類的迷思比較少見,很少會聽到有人買了比較好或比較多的毛筆而開始覺得自己是個書法家,很少會聽到有人買了比較好或比較多的雕刻工具兒開始覺得自己是個雕刻家,很少會聽到有人買了比較好的小提琴或鋼琴而開始覺得自己是個音樂家。收藏家&師傅是兩種不同的類型,在類比的時代很容易分別,到了數位的世界,一個人軟硬體的蒐集質量&數量容易被社會轉譯成工作生產力。

設備(instrument)需要有知識、經驗、品味等的人來運用才能產出作品,重點在人。今天如果給我好萊塢所有的設備,我還是沒辦法拍個電影。讓我當google的執行長,我也沒辦法維持google的營運&進步。讓我當三軍統帥,我也沒辦法指揮戰爭。我喜歡音樂,但從高中到現在大多的時間都是在想辦法賺錢買更好或更合適的設備,累積了許多的軟硬體,基本能力卻沒有什麼進步,也沒有花心思在上面。

台灣的投資者多是不動產&金融背景出身,金主通常也有些迷思認為用足夠的資金找足優秀的人才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許多不稱職的管理人員也不斷的跟股東傳達,只要給他們更多的人&錢事情就會做的更好。事實上一個人的注意力&精神就那麼多,給一個管理人員更多的下屬到一個程度之後邊際效應就遞減了。有些小型公司的建議是一個主管管理六人為限,有一個公司創辦人的公司規模是控制在公司中每個人名字他都可以記得,他的數字是50人。而Zappo的創辦人最近則是將公司中的管理職都革除,公司中沒有管理職。

管理人很難,一個管理人員說出給他更多的人他會做的更好,通常是在找藉口。好的管理人員懂得專注,懂得幫部屬減少不必要的工作,好的管理人員可以讓團隊發揮綜效。我們希望能找到能夠管理精英部隊的主管,同時要避免誤認組織規模放大成效就會增加。能管理精英部隊的主管,不一定能受得了平庸的部屬,但組織系統一大就很難每個人都是精英。

比較實際的人力配置規劃,可以用一星期中密切溝通的聯絡人數量來決定,除了秘書、助理&公關等特殊屬性工作者,正常的員工&管理者一個星期中密切聯絡人員數量該控制在50-150之間,目標是減少到30。每一個客戶&合作夥伴理想中都只有一個窗口,當聯絡窗口有兩個以上的時候,就容易發生資訊傳達分散的問題。理想中的代理人其實是專案助理,助理對於專案的理解&熟悉程度遠超過平行同仁或上級主管。簡單的概念是,密切聯絡的人越少,對於工作質量的提昇有幫助。

一個人的注意力有限,所需要負責的部屬、設備&系統越少,能夠注意到的細節就會更多。將軟體開發的abstraction跟encapsulation放在組織發展中,在有擴張的需求狀況,是可參考的。用20/80原則不斷的捨去相對不重要的目標、人員&設備,轉移到更有效益的位置。工具需要投入時間熟練後才能用的好,工具多了相對的投入的時間就少了,很難熟悉。團隊成員需要投入時間熟悉才能協助發揮特點產生綜效,人多了就難熟悉了。簡單的說,工具或人,少一點,比較好。

愛你們,

老猴子

2015/04/13

虛驚一場,水腦症

猴子們,

先前跟二號在加護病房混了三個星期回家後,總感覺三魂七魄還沒都回來,昨天媽媽發現二號的後腦浮腫又準備要掛急診,到今天神經外科肉眼判定沒有直接危險,覺得魂又跑掉一些。


二號受傷的這段期間,我在心中咒罵的次數大概比我一輩子加總還多,這不是靠努力或者任何方式可以有結果的,我聽過不知所措的哭,無能為力的哭,最慘的是因為小孩子不知所措&無能為力的哭,因為哭不出來,呼吸很短且頻繁,聽到醫生說沒有直接危險之後,開心到想大叫,回家好累。


在加護病房碰到很多職業加護家長,聊小孩開腦開心插管稀鬆平常,醫生跟護士一個指令,家長都很清楚要準備哪些東西,沒有家長會聊感覺或情緒,大家都把醫院內外弄得很清楚,飲水機、垃圾桶、販賣機、充電座、書桌、休息盥洗停車的地方、附近補給品取得的地方,醫院的行政模式、醫護人員的權責分工、班表、作息&習性。在加護病房二號從最菜的混成最老的,從開始聽取其他家長的意見到給新來的家長提供資訊,昨天跟媽媽準備住院&檢查的東西,大概只花了十幾分鐘就弄好了,這不是每個人都會想具備的技能。


以前常聽說開了腦部手術之後,個性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其實在醫院震撼教育一次後,我跟媽媽都變得傻傻的記憶力不好,不太記得二號以前的個性是怎樣,頭撞了從腫到消腫,開刀放入人工骨到現在,頭的形狀真的很難看,跟還沒有揉好的麵團一樣,過去四個月想辦法照顧好二號的頭型,被我一摔整個都毀了。雖然以前就想過,如果你們任何一個是遲緩或者殘障需要照顧一輩子,我們都會很開心的照顧,但二號受傷後想得多一些,我們還是會很開心的照顧,但也會跟其他的家長一樣,擔心我們老了之後二號怎麼辦。


這幾天我們開始有意識的多陪伴一號玩玩具,一號憤怒的時候少了,撒嬌&配合多了,我們也發現自己疏忽一號太久了。


二號受傷後,對於是否繼續再生弟弟妹妹的事情是帶著恐懼的,你們兩個人我們都沒照顧好,怎麼可以再生其他的孩子,但,如果我們把二號弄好了,看狀況吧,不論是讓你們能有三兄弟,或者有個小妹妹可以一起玩,或許也不錯。


愛你們


老猴子

2015/04/09

人生的意義

猴子們,

我現在35,一號兩歲八個月,二號再兩天五個月。


二號出院到現在情緒比較穩定了,一號找二號玩的時候也會笑嘻嘻的。對我來說你們兩個都是媽媽的延伸,媽媽的肉,牽著你們的手,抱著你們,不同的心跳節奏靠在一起,我分不太出來對你們的愛有什麼差異。


一號現在雖然還是會在爺爺奶奶面前耍賴,但基本上已經能講理了,以前一天會罰站好多次,現在好幾天才會罰站一次,也不需要站久。小時候跟媽媽覺得一號的腿好粗,歪歪的,現在長高了,瘦了,感覺腿直了也長了。我跟媽媽都不高,也不會對你們的身高有什麼期望,尤其是二號受傷後,只希望你們能健康平安的長大,其他的發展,怎樣都好。


一號生氣的時候都會吼叫,有一部分是我造成的,一直到現在,只要我認為是一號可以自己決定的事情我都會問一號的意見,一號說要或者不要,我就照著做,應該也是這樣,當一號跟奶奶說不要,奶奶卻強迫一號做的時候,一號就會發飆。而到現在,一號發飆的時候,我只要抱著一號問怎麼了,一號會緩下來跟我說發生什麼事情,然後解決問題,我希望我們一輩子都這麼溝通。


媽媽請育嬰假回來照顧二號,讓二號隨時需要媽媽的時候都可以找到媽媽,平常有更多人可以隨時回應二號的需求,雖然意識還不是非常穩定,但情緒已經改善非常多了。二號從小在安靜黑暗的空間睡覺,加護病房的這三個星期裡面跟戰場一樣,燈亮著、機器叫著、工作人員跟其他小朋友的聲音二十四小時不間斷,腦部手術之後需要的黑暗&安靜都沒有辦法實現,現在回家就好了,我心裡面也踏實多了。


由於媽媽現在也沒在工作了,我開始思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該回去打工領薪水,放棄協同學習這個計畫,也開始看有沒有適合目前生活型態的工作可以考慮。我已經三年沒有收入了,對我自己是一個學習,我希望你們長大可以在金錢上有安全感,可以用最少的錢過幸福的生活,我必須要先擺脫對於金錢的依賴,過得好,你們才不會繼承我的恐懼&不安全感。


小時候我在南投長大,所理解的生活方式就是日常中鄰居、親戚&家中的樣子,大概是到了國中高中這個年紀開始看雜誌、電影&新聞,開始學習到有「更好」的生活方式,而過去所接觸的都是「不夠好」的,要更現代的房子、更亮眼的學歷&工作頭銜、飲食&作息、資訊吸收來源、作息、該去哪裡玩…


高中到美國後一路到幫美國人打工,大部份過去所學習到「更好」的目標,主要都達成了,說真的沒有比較快樂,那是一個無止盡的遊戲,永遠都有「更好」。直到認識媽媽,回了湖南農村生活,回南投生活,重新開始認識過去在躲避的「平凡生活」,我的生活才開始過得實在,開始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別人告訴我「該想」的。


我們小時候常聊的一個話題就是「人生的意義」,到現在 35歲的這時間點,我喜歡的答案是,時間是不存在的,只有當下,把每一分鐘過得充實,為當下努力,就是實踐自己人生的意義。


愛你們


老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