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種教學流程的比較

成人學習&幼兒學習在心理需求的層面差異並不是那麼大,我們希望能刺激學習者的好奇心、協助培養更合適的學習技巧、保持終身主動學習的動力。雖然好奇心&學習是天性,卻可經由長時間的權威、壓力、制式流程而抹殺殆盡。小孩子喜歡發掘學習自己有興趣的問題,用自己的觀點去思索&發問,同時對他人的觀點&疑點也是同等的興趣,學習者喜歡共同學習。

在此比較兩種常見的教學流程:

A:1. 講解新內容 -> 2. 課堂中複習內容 -> 3. 課後作業複習
B:1. 課前預習內容 -> 2. 課堂中講解 -> 3. 課堂中提問

一般針對 A流程的批評為,學習者的程度有落差,所以在 A1階段,個別吸收狀況有落差,因此在 A2複習的階段難以跟上,部分學習者在A3的作業沒有能力進行。

B流程讓學習新內容的步驟放在教室以外,讓每一個學習者可以用自己的時間&節奏來吸收內容,並且整理自己不熟悉的問題帶到教室中。B2階段講解者可以在課堂中做重點有結構地講解,等於是學習者的第二次複習。最後在B3階段進行問答&討論,讓成員共同學習互相幫助。

以台灣的情況,A流程在國民教育大班制的情境下比較常發生,B流程在大學教育中比較常見。對於教師來說,由於變數較多,B流程的壓力會比較大,同時挑戰性&成就感也比較高。對於學校來說,B流程針對教師&學生的數字管理執行比較困難。

推廣 B流程,有些軟硬體的基礎架構需要先鋪好
- 更多元的參考資料:統一教科書對於部分學生來說可能太困難或太粗淺,針對一個主題學習者需要更多樣的參考資料,讓每個人可以更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能力&興趣的研讀內容。
- 鼓勵多元觀點:教學者成為課堂中的主持人,控制討論方向、進度&秩序,讓學習者在一個共同主要教學路徑軌道上,依舊有探索個人思維辯證的空間。
- 教師的多元獎勵機制:數字化的管理機制對於教學環境傷害性大於助益,主管機關&管理者需要開始用更寬廣&實際的方式來獎勵願意為學生開拓更寬廣學習空間的老師們,大環境才有永續發展的機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