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 EQ技巧

翻譯 Minimal System Group的 Paul Willocks
原文:http://www.minimalsystem.com/20_eq_tips/


1. 如非必要,需避免大幅度的衰減或增加特定頻段,正常情況幾個dB就夠了
2. 效果軌(send bus)在效果器運算後容易產生不必要的低頻,低頻砍掉省事許多
3. 用 solo來檢查調整 EQ很方便,但不保證會讓整體混音更好,修 EQ該整個 mix一起監聽
4. 如果在 150Hz, 1kHz, 3kHz都增 10dB,實際上發生的事情是整個 mix音量大了許多,或有更好聽的"錯覺"(LA boyz說喇叭越大聲越好聽),要小心
5. 強調低頻,正確做法是讓低頻變得更"清晰",直接增益低頻會讓聲音變髒,效果反而不好。把 Bass在 1kHz以上的辨認頻率稍微拉清楚效果反而好,而吉他的 50Hz以下或人聲的 80Hz以下就都砍了吧
6. 聽都沒聽,想都不想的直接依照習慣來調整 EQ是一件為危險的事情,聽,聽了再動手,或許根本不需要調整 EQ
7. 後製是逼不得已,錄音的時候花時間下功夫錄好才是真的
8. 把不想聽到的頻率砍了比增加想聽的頻率更好,避免整體音量增加而有更好聽的"錯覺"
9. 用比較高的 Q值搭配 5-10 dB的增益來找想砍掉的頻率,但也要注意監聽環境的聲響問題
10. 動 EQ之前先搞清楚樂器&編曲的頻率響應範圍
11. 除非耳朵聽到需要動 EQ,不然就不要動
12. 不斷地使用 bypass來檢查,避免被界面的視覺效果騙了
13. Sample的鼓類樂器如 EZdrummer刻意的在取樣的時候保留麥克風串音,所以在修 overhead的 tone的時候,需要注意對於其他 drum ch的影響
14. EQ會影響樂器在整個畫面中的高度、寬度、辨識度,動 EQ的時候需要聽整個 mix
15. 用多種監聽設備檢查,避免某個監聽設備上響應頻率聽起來很厲害,其他的很鳥
16. 增加高頻的時候,背景雜音還有環境聲響也會一起被提高,尤其是後面還掛著壓縮的時候,整個空氣感可能被毀掉
17. 錄音環境中的收到其他物體表面的反射聲響,幾乎不可能用後製的方式處理掉,錄音的時候就想辦法隔離掉大部份的反射,可以省去許多後製的時間
18. Mastering的階段對於 EQ的操作控制在保守的 1-3dB範圍內,如果需要動更多,回到 mixing的部分處理
19. 很滿的mix,根據編曲砍掉主要樂器以外的重疊頻率,減少對整體動態的影響
20. 練習練習再練習,實驗不同的版本來發掘各種 EQ處理方式對於整體聲音畫面的影響,總有一天,用耳朵調整 EQ會變得很直覺快速的反應動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