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度合理化的國賠
不考慮其關關目的,我相信國家賠償有某些程度的必要性,就如許多時候企業必須對其消費者進行補償。但每一個企業一定會進行內部檢討,懲處相關成員同時對有直接責任的員工進行法律求償。過度合理化的國賠問題在於,有心替廠商護航、於要求規格及點交審查放水的辦事人員容易得以免責,更可怕的是這些長官可以透過不同的辦事人員人頭持續地圖利特定廠商,如果我們對於有直接重大疏失的決策、審查、執行單位有刑事、民事追訴權,而不是只有記過這樣的形式處分,我相信經辦單位與廠商的關係會更為適當謹慎,公共採購的品質也能同時提升。
2. 下台負責
我對於下台負責這種作法非常有意見,例如讓勞保基金交給民間機構黑箱運作至接近破產的決策人員,沒有做好監督、要求基金委託管理單位的工作,傷害了全國投保人的權益,如果只是下台就沒事了,這太不合理了。當幾個公司合夥人將公司資金都交給其中一個成員處理,當該成員讓大家的錢賠光了,我不認為道歉或離職是能了事的。跟國賠的例子一樣,我認為合理公平的做法是該詳盡檢討並進行刑事、民事追溯。
3. 沒有道理的企業補助案例一:裕隆汽車
不知道納稅人養了裕隆多少年,更不知道裕隆汽車對於台灣整體實際的回饋是什麼?每一次裕隆、遠東、宏達電這些老闆在媒體放話警告台灣政府、人民的時候,我都會重新問一次自己這個問題:台灣人養了你們多久?你們對於台灣整體實際的回饋在哪裡?
4. 沒有道理的企業補助案例二:22K
22K在我看來是一個特洛伊木馬,用從乖乖納稅的老百姓身上累積,應該用在教育、精通、能源的國家預算,以提升就業率的幌子實際上讓補助企業合法化。如果真的目標是在提高就業率,外籍勞工的開放名額是該向下調整的。
5. 公共契約違約賠償
這些年的BOT開始讓我覺得,得標廠商一開始就準備讓案子爛掉,抓準案子”大到不能停”或者其他廠商接手有一定的困難的時候,加上違約賠償的條款持續地從國庫掏錢。為什麼當初簽約的時候,對於簽收審查付款規格這麼寬鬆,廠商做爛了不用賠償,反而是民眾希望換廠商的時候廠商還要求納稅人要賠償?為什麼我們的處理單位會簽這樣的標案?我沒有辦法想像台塑、鴻海集團會跟任何廠商簽這樣的合作協定,為什麼我們的重大採購經辦人員可以拿全國納稅人的錢這樣子玩?
6. 通訊、能源、交通民營化
我是69年次的,中學唸書的時候課本說過通訊、能源、交通國營是因為這些事業攸關所有人民的權益,需要避免壟斷同時讓這些事業的利潤回歸國庫。為什麼一個一個都民營了?為什麼遠東可以先讓台灣政府及駕駛人買有問題的ETC設備,還持續地透過媒體抱怨及威嚇民眾?中華電信、中油、高鐵這些可以幫國庫賺好多錢的事業怎麼都民營了?直接接收國家資源、取得壟斷地位…為什麼這樣的法案會通過?
7. 四大基金交給私有集團操作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國際金融集團,有一個國家交給你幾兆操作,操作過程不需要公開,而且虧損及經營成效不需要負責,有多少人能抗拒那誘惑不拿這些錢來做外匯、股票、期貨及房地產炒作?我不相信當初設計這個遊戲規則的金融大老不了解這個風險,我不相信我這個只有學過基本金融管理的大學畢業生能看到的問題他們沒注意到。金融界大老跟長官都是老相識,我很難不聯想這些人是不是都有分紅。
8. 公共廣播集團
華視是一個營利電視台,公共廣播集團不應該包含華視,公館集團更不該由華視來管理,我沒有花時間了解過歷史及法規,但公共電視的存在目的就是為了報導製作商業電視台不會主動製作的節目,報導社會需要關注了解的新聞。過去立法委員質詢公共電視的”收視率”這件事已經非常離譜了,華視接管之後用收視率作為預算的決策調整標準更是誇張。壹週刊集團剛來台灣的時候被視為妖魔猛獸,但如今媒體由財團壟斷加上公廣集團對公共電視的控制,蘋果日報反而是現在看起來最勇於報導、致力揭發財團及政府弊案的新聞資訊來源。公共電視沒有獨立的媒體自主權,是台灣媒體發展至今另外一個可怕的狀況。
我只希望國賠、企業補助、破產法這些概念能更嚴格的檢視。政策規劃、執行出包,不該納稅人來救。私人企業沒競爭力,不該納稅人來無條件救急。企業經營者執行完破產之後過得很好,遣散勞工倒楣,社會成本依舊轉嫁在納稅人身上。 該負責的人都躲得乾乾淨淨,怎樣想都不能理解怎麼有民眾能接受這樣的遊戲規則。我討厭台灣的鳥事情,也會持續地跟更多朋友分享我的憤怒,希望眾怒能讓民意代表們皮能繃緊一點,注意要求該注意的事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