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3
2013-12-12
2013/10/12
別人腦中的自己
一陣子沒給你寫信了,可不能中斷這個功課,這兩天我想抱你的時候,你總是把我推開跑去玩其他的東西,說不定你已經開始獨立,不需要我的陪伴了,那我跟你對話,或許真的要等到哪天你開始看我留下的這些文字才開始呢。
這封信想跟你說的是,別人腦中的自己。
曾經交往過的一個女孩子,忽然失去聯絡後兩年,又碰面,後來又失去聯絡,隔幾年再次碰面的時候,她已經離婚,跟我說起我跟她交往的可能性,我當時直覺地回她:我們兩個不可能結婚。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清楚的這樣認為,到了今天想通了,她愛的,是她腦中投射出的我。
她對於我做的一些事情、某些想法,有些誇張的幻想,她會忽略我很多缺點,忽略很多我跟她相處溝通上的問題,即便這些問題真真實實的傷害著我跟她的關係,她會說沒關係@#$!#$!#之類的。她喜歡說著她理想中的我與她,當我想跟她說一些我的許多簡單的想法,她不會有什麼回應。跟你媽就不一樣了,雖然我講一些東西,你媽可能不是很懂或者沒有共同的經驗能連結,你媽會聽我說,即便是很粗線條的回應評論,但你媽是真實的跟我溝通。
曾經有一些客戶,認為我的能力跟態度非常傑出,以為我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他們誇大了我某些特質,對於我很多問題的無知、不確定、焦慮視而不見,每次跟這些客戶碰面的時候,他們看到的是他們腦子中的我,一個幻想投射出的專業工作者,我也只能很努力地去滿足他們對我的期待,我也很難跟他們真實的互動,他們對真實的我興趣不大。
有一些以前的同學、同事對我也有些幻想,我對於這些人的態度從以前的不在乎、去迎合他們的期待、嘗試讓他們了解真實的自己到現在又回到隨緣。腦子長在別人的頭上,我沒辦法也沒必要去解釋所有的誤會,讓我希望能了解我的人了解我,解釋我真正在乎的誤會,那就夠了。
在不傷害我的家庭、工作、生活圈的前提下,如果別人把我想得太好,或者認為我太過驕傲、偏執、孤僻等,我沒有必要去做任何的解釋。因為1. 我真的沒那麼重要,別人給我貼標籤只是為了方便選擇社交互動模式 2. 多數別人對我的誤解,對於這個社會沒有什麼負面的傷害 3. 如果別人對我的幻想造成的影響是正面的,更不需要解釋
寫這一些,重點不在希望你完全不理會別人對你的看法,而是希望你知道,每一個人腦中都有一個你的形象,這個形象跟真實的你有許多差距,而生命中很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幾個交往親密的親人或者朋友,有機會觸碰真實的你,好好的珍惜這些人,就像我珍惜你母親一樣。另外,也要真實地跟自己交往,人生不是找尋自我,而是不斷的努力打造自己的生命,打造一個你會愛的自己,打造一個你的親人朋友值得愛的自己。
希望你的左膝蓋沒有問題,這星期看你走路怪怪的。
大猴子
2013/10/02
批判力不等於執行力
公司中最用力攻擊管理階層的,不一定有本事當頭。
只要有聽眾,任何公共事務能力水準的人都可以罵上幾句。
可惜幹教練的核心能力不是批評教練,
可惜管理經營者的核心能力不是批評管理經營者,
可惜公共事務管理執行者的核心能力不是批評管理執行者
指出問題很好,但我們還是需要能在有限資源、限制、阻力的現實條件下能夠執行的人來當頭
2013/09/10
如果每個人的腦袋都是透明的
小時候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不需要用言語溝通,每個人想的事情其他人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樣誤會就少了。
現在還是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不需要用言語溝通,每個人想的事情其他人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樣不公平的事情就少了。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所有的想法別人都可以完完全全地接收,謊言這件事情從此在世間上消失,每一個人都知道彼此的想法、事情的真相。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更用心的修身養性,讓自己的靈魂思想更潔淨美麗。
親情、愛情、友誼&社會之間的溫暖會更直接熱切,每一個接觸&溝通都是真切的。
從此沒有資訊不對等這件事情,不會有討厭的詐騙集團,不會有說謊的企業&政治人物,世界只剩下實話。
完美:)
理念&團體組織
理念可以把不同團體結合起來,而團體之間則有先天的排他性。
不論是學校的灞陵、文化/經濟/專業的各種組織,這些小團體總是透過排擠他人來凝聚成員向心力的,嘲弄/抵制團體外是團體內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台灣人喜歡拿韓國人、中國人來開玩笑,證明自己夠台灣、聽電子音樂的會嘲弄聽 Hip Hop的族群、拿B.V.包的看不起 L.V.包…我覺得當一個族群的價值需要透過貶低、汙名化其他族群來支持,該族群的核心價值是非常低的。
一個理念可以讓人們聚集在一起,例如愛人、行善,但當這些理念被轉化成宗教團體開始分了你我,團體就把人分隔開了。看一看歷史上多少戰爭用宗教之名發起?團體組織讓愛人、行善的理念轉換成仇恨對立。
如提升公共事務效率是一個理念,可以把人們聚集在一起,但成為政黨開始分你我之後,理念就容易被放在政黨相爭之後。黨羽派系的鬥爭過程,挾持法令投票作為談判籌碼,這一切反而降低了公共事務的效率,犧牲了全民。
追求知識&美可以讓人聚集在一起,但開始有了文人輕視俗人的風氣產生之後,人們就被拆散了。有多少文化人鄙視其他的文化、生活形態、意念&表現,追求知識&美的具體表現其實是在分享傳達,但當知識&美商品、階級化之後,美好的部分也就蕩然無存了。
我們需要的是值得每個人共同努力追求的理念,而不是把每一個人貼上標簽劃分得清清楚楚。我們需要分享&彼此支持,而不是將彼此劃分成許多的小圈圈後互相搶奪資源、注意力&地位。
另外一個比較嚴肅的事情,是關於我對於宗教的看法。
宗教團體內部的理念,是讓教友自我修煉,而不是拿來抵制他人。父母愛子女不會因為子女的思想、生活形態、是否把父母當成唯一的追隨對象而有所改變,神對人的愛絕對不會更狹隘。在我們這個年代,還有宗教團體抵制同性戀婚姻這件事情,希望你覺得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對現在的我來說,這是令人憤怒的事情。當一個宗教團體需要對異教徒的生活方式指指點點的時候,他們已經不是把重心放在自我修煉了,他們糟蹋了該宗教傳承的教義,沒有透過自我的修煉讓他人嚮往該宗教的良善,而是到處展示其張牙利爪的樣貌,可惜。
真的目標&假的目標
孩子,
今天忽然想通一件事情,關於真的目標&假的目標,一定要快點跟你說。
假的目標,很容易判別,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購物了。我很愛買東西,有好多個Tumi的公事包、Rimowa的行李箱,一堆意大利手工領帶&西裝。我一直買,但這些東西給我的快樂到付完錢的隔天就沒有了,現在這些東西都是擺在角落,或許我該賣了幫你買些玩具。
我可能會在購物網站,或者我們這個年代很流行的拍賣網站(Yahoo拍賣、露天拍賣、掏寶網)花許多時間找尋“獵物”,然後刷卡取得,所有的期待與興奮在收到包裹&打開包裝的幾十分鐘內會一消殆盡。這樣的購物行為是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在假的目標上。
十幾歲的時候,也會去追那些其他男生都想追的女孩子,追到了之後,其實不知道要做些什麼,也就學著電影電視做些男女親熱的動作,寫些情書,然後跟對方有很多誤會之後因為不愉快而分開。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愛情,但有些男女關係現在回想起來,是有點不真實、淺薄甚至詭異的。
做音樂或許是我真的目標,但上大學之後到現在的十幾年間,我花了大部份的時間打工,在購買音樂器材,取得許多制作音樂的工具上,學習了許多音樂制作的技術,卻沒有把樂理、樂器技巧這些比較實在的基礎打好,十幾年過去了,我做音樂的能力大概還是沒什麼長進,只能把別人做的音樂弄成接近唱片的水準而已,同時我買了的許多音樂設備,都沒能拿來幫自己做音樂。
工作頭銜還有業績獎金也是,年收百萬、千萬訂單、跨國外商公司這些目標,達到之後真的都沒什麼感覺,而且另外一個副作用就是當別人很高興地跟我炫耀,我很難真誠地表示驚訝。我很幸運,其實以前到現在的目標(假目標),都提早很多年都達成了,但34歲的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滿足的,大概就是跟你媽結婚、有你、回南投定居,開始找自己這些對別人來說不是那麼特別的事情。想跟你說的是,到頭來,還是要為自己的本心努力,別人說的東西聽過就忘了,參考意見可以很多,但你的心只有你自己能找到。
最後要強調一下,並不是所有的假目標都沒有意義,會感到後悔才會開始反省。在我所有偏離本新的道路上,其實也誤打誤撞了看了些風景,如果沒有之前的工作我也沒辦法兩年沒收入這樣的專心做自己的事情,但還是希望你可以花大部份的時間找自己、做自己啦。
2013/09/06
踏實、平靜&滿足
孩子,
因為這兩年有比較多的時間整理文件&照片,有許多機會重新看看過去的自己比較一下自己的改變。從自己寫過的信件、文章、提案中可以看到許多想法現在看起來有多天真、固執、膚淺,除了感嘆自己的糟之外其實也可以慶幸起碼自己現在看得出來自己的問題了。
看照片是另外一個有趣的活動,看著自己十幾年前的一些嘴臉到現在都還在,其實挺殘酷的,現實的自己跟幻想中的自己差距一直都存在。看著自己神色、相貌體態的轉變,對應當時的生活型態&環境,想一下當時生命的重心是什麼?煩惱壓力是哪些?快樂的來源是什麼?可以警惕自己反省當下的生活。
跟老朋友碰面是另外一個檢討自己的好機會。曾經有個同學十多年沒碰面了,吃飯的第一句話是“你怎麼胖到頭都變大了?”,當時我還沒有感覺,現在身材比較健康了,看當時的照片真的是好腫。老朋友給的回饋比照片、文件更直接,會直接跟我說我的性格、談吐、相貌有哪些明顯的轉變,對我提出的問題也可以讓我自己去反思這些時間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情。
對我來說,觀察自己的差異,是一個參考指標,用來觀察自己生命的發展方向,是不是跟自己的心同個軌道。太多時候,在一個期間,我努力達成的,是為了讓別人認同、為了在社會上有安全感。例如在學校搗蛋、跟師長唱反調這些事情,對我並沒有實際的直接價值,也不是我生命發展的目的,可能是在模仿漫畫、電視電影的情節。大了點之後,我花了很多的努力在追尋許多很難得到的東西,後來才發現我以為那些需要花很多努力才能得到的是我想要的,陷入了邏輯陷阱,其實需要花很多努力得到的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也不一定需要花很多努力才能得到。
踏實、平靜&滿足是我現在覺得人生最完美的狀態,當跟老朋友碰面的時候能聽到別人這麼形容我,那我當下的步調&方向應該不會偏差太遠。而那些在世界各地許多景點所拍攝的照片,如果照片中的神情是疲憊無神的,現在看也想不起來當時的滿足感,大概就是我販賣生命的階段。
希望你踏實、平靜&滿足的時光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
p.s. 照片中你快13個月大,手在鋼琴上亂敲:)
2013/08/25
拆解音樂制作流程
或許是DAW&個人音樂制作的設備成本降低,或許是音樂制作工具的精進降低了技術門檻,也或許是預算降低,個人工作室變成了常態。不再如過去詞、曲、編曲、演奏、收音、錄音、制作等的明確分工,現在大家都一條龍幹到尾,起碼在demo部分都是這麼做。但過去這些專業分工是有原因的,音樂制作同時需要技術&藝術方面的概念,有些工作需要用到比較多的左腦,有些工作需要用到比較多的右腦,建議各位朋友可以調整一下工作習慣,將時間分配拆成2~4種分工階段,粗略地分『編輯修改』&『實驗設計』兩種,『編輯修改』包括 Riff (片段音樂)& Structure(整體編曲架構),『實驗設計』則是包含音色設計、效果器實驗、混音,以下例子以Drum n bass的制作概念來舉例。
Riff:
分配一個固定的時間,專心的編輯 Drum breaks,好好的挑音色,重新 sample,疊音色,修整 EQ,匯出Rex檔案備用。編鼓需要專心,好好地投資一兩個小時,專心的處理 Drums可以累積有個人特色的 Drum grooves。保留編輯的 MIDI檔案,留下編輯過程的txt 筆記檔,讓往後從音色庫拿出來需要實用的時候,可以參考過去的筆記,將先前使用的效果應用在歌曲其他的sample中。
除了編輯之外,我們當然也可以用 sample的方式,拿起麥克風(即便是 iPad上的)錄身邊任何可敲擊的東西,錄製單一個 sample或者一個 loop,用 audio的方式來處理效果,這種方式特別適合用 Ableton live的朋友。既然都是做電子音樂了,砍 EQ就可以大膽一點,留下重點頻率即可。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堅持只留下很乾淨的 loops,避免用有大量 processing的 loops。但看了 Amon Tobin的做法,他所有的 loop都是已經 pre process, pre mix好的元素,很認真地思考他的做法,其實也挺合理實際,1. 在編輯該 loop的當下對於整個 tone該有的樣子最清楚,當時做效果最好 2. 留下乾淨的 loop其實效果跟留下 midi檔案差不多,因為還是需要 process drum,阻擋了編輯音樂的 flow
Drum n Bass還有 Dubsteps的朋友也可以在這個階段,編輯 Bass Riff,產生大量的 loops以後備用,效果處理的極限就是還要能聽到原來的 tone的毛邊,避免 over process
音色設計&效果器實驗:
千萬不要在編曲的時候,才開始編音色!!玩音色很容易玩到忘了自己一開始要幹嘛,同時把原先要編的東西感覺打亂。反倒是音色設計的時候玩一玩,有了些想法開始進行編曲,這倒是沒什麼問題的。設計了些音色,除了儲存音色 patch之外,當然也可以順便 bounce出一些 Riff或者 one shot efx備用,命名記得統一,讓看到這些bounce出去的 sample的時候馬上可以知道當初是用哪個 synth存成哪個 patch。
惡搞效果器也不能在編曲的時候做,注意力會跑掉。實驗效果器組合的時候,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筆記本,把 routing的設計、音色的感覺、用途等東西大量使用文字記錄,寫下想要的聲音,用了哪些方式之後有了哪些結果。這不但可以幫助我們往後重新應用這些配置,也可以幫助我們在音色設計的時候功力有成長。
Structure:
有一個曲子的想法的時候,在紙上把 chord progression寫下來,然後在 DAW裡面用 marker把每個段落的資訊記錄下來,就可以開始編架構的細節了。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記得不要分心去弄如 sound design、loops、mixing這些細節,重點放在架構的完整,把平日累積的library中元素拖拉出來拼湊即可。
Mixing:
這是我的個人偏好,很多人喜歡在編曲的過程就弄混音,這很合理,但我大概只會做到 rough mix的程度,真正細緻的混音,應該是跟隨著 structure來跑,等到整體架構有了、整個 tone還有重點 sample都已經定調了,這時候來混音才可以做得更精緻。
以上是一個很簡單的分法,沒有寫太多細節,目的只是在提醒各位朋友在做不同的事情的時候,需要用到的腦袋不一樣,做有些事情我們必須用工程師的腦袋思考,有些事情則是需要用音樂家的腦袋來實驗。最後一個 bonus tip(其實是剛才忘了寫現在才想到),除了以上這四種工作任務之外,我們還可以多加一個『其他』,每個星期排出一些時間,用來 1. 學習新的工具 2. 研究既有工具技巧 3. 維護電腦 4. 整理samples 把事情設定不同的時間區段,在專屬的時間區段用該任務所需要的心態&思維來做那件事情,養成這個習慣,各位最音樂可以更專注、效率會更好。報告完畢。
2013/08/15
如果哪天咖啡變成非法物質?
翻譯自原文 What would happen tomorrow if coffee were banned?
原作者:DAniel McLaury, Aspiring Mathematician
原作者的推論依美國的環境,使用歷史上其他法律禁止的物品當作推論參考模型。
- 有錢人會很快地找到法律漏洞持續不受干擾地使用咖啡。在美國禁酒令執行的時期,公權力決定“威士忌”有一定程度醫學上的效益,所以只要有醫師處方簽,藥局可以合法的供應威士忌作為醫療用途。有些藥局甚至有駐點醫師可診斷顧客是否有著需要酒精治療的症狀,及時提供處方簽以販售威士忌。Walgreen's就是用這個策略從一百年前的小藥店成為現在的跨國企業。
- 另一方面,禁令執行將會專注在弱勢民族還有社會上不受歡迎的人口族群。這些族群偏好使用的特定咖啡將會被認定為“較具危險性”,如 Cafe con Leche(西班牙拿鐵)將會比 caffe latte(一般拿鐵)有更嚴厲的待遇:一級咖啡。
- 伴隨著多數角間店面咖啡館的倒閉,我們將會看到美國會有一波突發的房地產衰退。房地產價值較為穩定的區域將會出現許多不太必要的銀行分行開張,同時其他全國閑置的房地產將會聚集更多的非法活動,如當今的底特律。
- 全美多數人口將與政府形成不合作姿態。
- 咖啡走私將會成為一個龐大的地下經濟產業。由於南美洲邊境長久來進口毒品至美國境內的通路管道已經成熟,加上多數咖啡豆來自南美洲,南美洲當地的咖啡種植企業將會發展得比古柯鹼毒販更龐大,南美的咖啡種植企業將會迅速的滲入接管南美各國政府,影響咖啡種植、進出口的規範&管理。
- 執行咖啡禁令的經費將會從現有執法部門預算中挪出,聯邦咖啡防範預算將會支持主要城市都會組成針對咖啡掃蕩的SWAT部隊,排擠其他犯罪防制的預算支出。
- 多數的人民將不敢對咖啡掃蕩的荒唐性提出評論,怕被社會作為咖啡因成癮者看待造成社會地位落至谷底。
- 執行幾年後,咖啡禁令的抗拒聲浪會大到相關當局需要重新審視此法條,此禁令對於社會各層面所造成的傷害皆無法復返。南美洲的咖啡種植企業將成為比當下國際毒販龐大數十倍的巨獸控制著南美洲國家的政經系統,貧富差距更甚當前。美國各都市過分擴張的軍警勢力更是難以縮減,為了維持這些軍警人員的經費運作,個都市將會有許多更有創意的社會管制發生,如:青少年飲用咖啡
2013/08/10
從負面的體驗得到修煉自身的想法
孩子,
活著總會碰到不是很理想、美好、公平的人事,有些人建議的修煉方法,我覺得挺好,給你參考
碰到不講理的人,想想,怎樣因為這樣的體驗,讓自己變成溝通更圓滿的人
跟情人伴侶有不愉快,想想,怎樣因為這樣的體驗,讓自己持續修煉成一個更好的情人
碰到不好的朋友,想想,怎樣因為這樣的體驗,讓自己持續修煉成更好的朋友
碰到不適任的管理者,想想,怎樣因為這樣的體驗,讓自己持續修煉成更好地管理者
碰到制度流程有改進空間的公司,想想,怎樣因為這樣的體驗,讓自己持續打照一個更好的公司
用這個邏輯,我想你可以想到很多其他的延伸
照片是你農曆一歲生日你媽親手做給你的蛋糕,生日快樂
共勉之
2013/08/05
開發流程:把理性思考放在最後
為什麼?因為理性的力量會抵制創意能量。我們希望使用者、產品開發人員在初期天馬行空地列出
- pain:目前碰到的痛苦
- context:在哪些情境下會需要解決這些痛苦
- problems:具體敘述問題點
- solution:由“使用者”來建議可能地提供方案
- design:開發人員自由地提出解決痛苦的可能方案
搜集了以上來自群眾創意的資訊之後,可以用 mindmap來整理專案大綱,將列出的點子擺開來跟使用者&設計師一起討論優先順序,再來客觀地依照現有技術、資源&效益評估來進行...
- features:這麼多可做的事情,挑選可以開發的功能/特點,並且討論出優先順序(根據前置工作的搜集資料)之後進行開發。
- test:階段性實驗開發的同時進行測試,測試標準以前置工作的搜集資料作為成效目標,是否解決痛苦、符合使用之情境、是否創造新的問題、方案是否實用、設計是否美觀令人愉悅
根據測試的調整結果,重新調整設計&feature,如此一般地調整開發重點。
先考慮目標成效,再來堅持行動模式
孩子,
如果哪天你開始碰到一些狀況,你的意圖是正面的,但對方的反應是悲觀、冷漠或抗拒的,請把愚蠢、自私、固執這些標籤收起來,不要貼在別人身上。
悲觀的人,不是壞人。
冷漠的人,不是壞人。
抗拒的人,不是壞人。
悲觀的人,在還沒讓他們開始重拾信心之前,他們沒有意願了解,沒有理由行動。
冷漠的人,在還沒讓他們開始有感覺之前,他們沒有意願瞭解,沒有理由行動。
抗拒的人,在還沒讓他們放下恐懼&憤怒之前,他們沒有意願瞭解,沒有理由行動。
不要怪悲觀的人,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讓他們重拾信心。
不要怪冷漠的人,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讓他們有感覺。
不要怪抗拒的人,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讓他們放下恐懼&憤怒。
為我們努力的目標,採用更讓人更容易理解、感動、願意接受的方式來傳達理念,這才是我們要做的。
當我們認為對方愚蠢,那就想辦法用更好的方式,讓對方想懂、有能力懂、並引導可行動的具體方向。
當我們認為對方自私,那就想辦法用更好的方式,讓對方能夠同理、能看得更寬遠、並引導對方在有剩餘資源能力的前提下行動。
當我們認為對方固執,那就想辦法用更好的方式,讓對方能夠有安全感、有勇氣做改變,引導對方在正面的情緒狀態接觸我們提供的資訊而產生行動。
否則,當我們不知道怎麼用更好的方式與對方應對,沒有同理對方的立場&背景,不願意調整我們的溝通互動方式,或許愚蠢、自私、固執的標簽就是該貼在我們頭上了。
共勉之
2013/07/26
被孩子誤會的時候怎麼辦?
真心的道歉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犯了哪些錯,哪些地方我們懂得不多,哪些地方我們不知道怎樣拿捏好,我們的困難點在哪裡,問看看孩子
1. 我們有這些困難,孩子不論能不能接受,能不能瞭解我們能力不足的地方?
2. 孩子有哪些要求,希望我們可以調整的?
3. 這些要求中最重要的是哪些?
接著再來磨合調整。
在孩子的心中,有時候會覺得大人什麼都有,可以很自由的做任何大人想做的事情,所以當大人沒有做到孩子的期許的時候,孩子會覺得被背叛,對於大人的說法看成借口。幫助孩子了解大人能力不足的地方,也是幫自己。
2013/07/25
課堂筆記怎麼寫?學學記者的筆記方式
在討論筆記的記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想像記者工作方式。其實在學校學習課業的過程,跟記者的工作有很多雷同的地方。記者需要從一個問題,搜尋採訪各種資料,研究這些資料,有了更多問題之後,再重複這些動作,直到有明確的故事跟觀點之後,發表新聞,步驟大概有:
研究資料:記者會先從手邊有的資料開始看,對於事件建立起基本的概念。在這個階段,閱讀的目的是建立認知的輪廓,求廣度,而不管深度。
列出值得提出的問題:在閱讀資料的過程,如果找到了不符合邏輯的事件關係,找到可能的弊案,被忽視的社會問題,行政措施以及制度結構可改善的地方,甚至只是單純的認為有值得提出的問題,都毫不批判地列出來。
找問題的答案:接著記者會透過研究資料、訪問相關人士,問題領域的專家學長,目的在於找到先前提出問題的答案,同時比較真實處在問題中的當事人、旁觀的研究者、社會資源分配者、制度管理維護單位不同立場的觀點。
找更多的問題:從多方面的觀點可以建立起比較客觀的事件架構,此時可以找出事件問題的立場對立、資源衝突、制度瑕疵等癥結,重新審視先前提出的問題,發展出更值得注意的核心問題。
重複研究&問更多問題到故事&觀點完整為止:從問題再找資料&採訪,消化後有新的問題再找資料&採訪,直到有一個值得社會大眾關注的新聞故事為止。
各位同學或許注意到,記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透過 「提問題 —> 找答案 —> 思考 —> 提更多問題 」這個循環動作,慢慢的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其實我們在學校裡面的每一堂課也是一樣,心中可以持續的提出問題,在上課之前先把課本看一次,有基本的疑惑,課堂中對老師提出問題,透過作業、復習&跟同學討論有更深入的理解之後,對老師提出更深入的問題,跟記者新聞工作的方式是很相似的。
然而,記者在“寫筆記”的這個動作上,也是有許多各位同學可以參考的要點喔。各位可以想像得到,記者需要上山下海採訪許多忙碌的人,步調很緊湊,工作速度要非常的快,各位如果可以參考記者們寫筆記得技巧,在學校每天的上課筆記就可以更得心應手了。
事先準備:記者絕對不會毫無準備的去訪問人,因為當對於採訪內容完全不了解的時候,寫字的速度會跟不上受採訪者說話的速度。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如果事先花了點時間將課本看過一次,上課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就可以更輕鬆地理解,只寫下重要的部分,不需要像許多同學努力地把老師說的每一個字都抄寫下來一樣。
列重點:記者寫筆記的時候,只會寫下關鍵字,不會把受採訪者所說的每一個字都寫下來。只要是先有做點功課,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也可以只寫下重點部分,減少筆記的書寫量。
畫關係圖:如果記者只是把一張紙上寫下許多專有名詞、人名、時間/數字,回家之後有可能會忘記這些重點的關係。每一個重點之間是有邏輯關係的,所以在寫筆記的時候,可以用 1. 畫圈圈來歸類 2. 畫箭頭來標示邏輯關係 3.用數字來標示順序 來讓筆記重點的關係更清楚。
列下問題:記者在記錄採訪過程的時候,除了寫下聽到的重點,腦中其實會隨時跳出新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寫下來,因為這是直覺中我們的認知尚未能夠建構成完整邏輯的空缺點。上課的時候,除了寫下老師說的東西,隨時有任何疑惑&不懂的地方,也要寫在筆記中,方便有機會問老師、放學跟同學討論或者自己看書。
其他技巧:記者寫字要非常的快,字不用寫的很漂亮,只要自己看得懂就好,同時寫開一點,不要太密集,方便隨時加入新的重點、修正與標記。回家之後,找時間把寫過的筆記用新的紙張重新整理成更精簡清晰的修正版筆記,這個動作可以幫自己把所有吸收到的資訊重新思考復習一次,讓自己看到哪些地方已經很清楚了,哪些地方自己還有疑惑,在做修正版筆記的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沈澱後的問題,再列出來,再找答案。
這樣的筆記方式,各位同學不但平常在學校中可以使用。在外參加社團活動,家庭會議等還有許多與其他人討論過程的筆記,都可以這麼做。還有平常到圖書館看書,上網找資料,研究自己有興趣的問題的時候,都可以參考記者研究問題透過筆記來吸收資訊的方式,相信各位可以學得更多,記得更好。
你讓我快樂
上星期,你偷偷摸摸地趁我在看電腦的時候,從我桌上偷拿了一個信封,很得意地跑到媽媽那裡炫耀,還轉回頭往我這裡走過來。你媽這時候叫了我一聲,你看到我抬起頭,馬上驚慌失措地轉向你媽,高舉著信封,雙手向上張開努力地跑到你媽那裡躲起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跑這麼快,跑得這麼穩。
前幾天晚上,我跟你還有你媽在三樓房間,我把頭垂在你臉旁,對你笑一下,你把頭靠著我的額頭,也笑得很開心,我也很開心,我沒想到你會想把頭靠在我頭上。
早上拿米餅給你吃的時候,你拿了一大片的米餅,要餵我吃,不知道是不是平常我都搶你的食物,你覺得我吃不飽,你就是讓我吃一口,你才吃一口,接著讓我吃一口,你再吃一口,我沒吃,你還會叫幾聲等我吃了你才吃。
放 Amon Tobin的 abstract hip hop的時候,你也會跟著一起舞動身體,讓我覺得平常放這麼多種音樂給你聽,你算是有聽到一些。
到現在你快一歲了,早上媽媽幫你換尿布的時候,你終於不哭鬧了,乖乖躺著讓媽媽換。老實說我還有點吃醋,在昨天以前,只有我幫你換尿布的時候,你會放鬆地躺在床上,讓我慢慢地換,換完再起來玩。
有一天,你會覺得我過時、無趣、讓人厭煩,在這天之前,請記得我愛你。
不太算噩夢的噩夢
表演入場的時候,我看著咖啡廳的機器,挺好的機器,想著結束後一定要喝個一杯。因為位置在前排,看到原來表演成員之一是黑道的孩子,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許多樂師正一個一個地老大面前自殘自己的手,老大點頭之後才換下一個,這些事情就發生在舞台前,所有前排的政商名流看到了也只敢視而不見。
聽表演的過程,女孩子提到我跟她,我跟她說我記得我很愛一個人,我結婚了,應該不是你。女孩子玩笑地提醒著許多兩個人的過去,我說“我都知道也記得,只是真的不是妳”。女孩子越說越急,音量提高到音樂廳裡面的人都看著我們,我招手跟其他人示意讓他們知道沒事,站起來離開了音樂廳。
走到了門口,一個同學追了出來,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告訴他“我不記得我有沒有跟你說過,我頭受過傷,有些事情會不記得,我不記得我要怎麼回家”。同學熱心地開始打電話幫我聯絡,希望能透過眾人的幫忙幫我拼湊出人生的記憶。
我其實還記得一些片段的東西,趁著站在路邊同學打電話的空擋,努力的在想我愛誰,把還記得的交往過的女孩子都找出來想一遍,好多個有許多回憶,但都差了一點,我很清楚我很愛一個人,但想不起來,想著想著,我也急了。
忽然眼睛一打開,看到老婆正靠在我臉旁邊睡覺。“就是你!”。發現到是一場夢,但也不太是噩夢,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床上躺了幾分鐘,決定起來把這個夢記錄下來。
2013/07/24
國文課本怎麼看?把自己當成國文老師來看
2013/07/20
我是南投人,老婆是湖南人
我是南投人,老婆是湖南人。
台灣人討厭台灣政府,中國人也討厭中國政府。
台灣政府爛不代表台灣人爛,中國政府爛不代表中國人爛。
統一企業亂來不代表台灣人都不可信任,中國的企業亂來不代表中國人都不可信任。
討厭台灣政府不需要討厭台灣人,討厭中國政府不需要討厭中國人。
我覺得嘲笑文化經濟發展比較慢的族群不很厚道,不論是台北人笑鄉下人,或台灣人拿中國某些事情來開玩笑。
台灣有二十多萬個中國配偶,意思是每一百個人至少有一個人中國配偶,每40個家庭至少就有一個家庭中有中國人,意思是學校中每個班級至少有一個孩子的父母是中國人,包括我的孩子。
當任何人用較高的姿態,談論外籍配偶,將外籍配偶家庭的下一代視為社會問題的時候,我的家庭就是你們提到的問題之一。
當我在美國唸書被誤認為日本人的時候,我知道這些人認為台灣人在他們心中低於日本人。
當我在台灣被誤認為是ABC的時候,我知道這些人認為台灣人在他們的心中低於ABC。
當我在北部工作被誤認為台北人的時候,我知道這些人認為鄉下人在他們心中低於台北人。
我是台灣人,我的老婆是中國人。
我是南投人,老婆是湖南人。
當你們用較高的姿態在評論某個族群的時候,每個人都知道。
但希望你們知道,任何一個人,不論他是哪個地方的人,任何教育、經濟、社會背景,都是一個有感覺的人。
任何一個孩子,不論他是哪個地方的孩子,任何教育、經濟、社會背景,都是一個有感覺的孩子。
我愛我的老婆,我愛我的孩子,我愛我的朋友。
如果你認為有任何族群、宗教、性向低你一等,我想我沒有資格當你的朋友,因為我跟我的家人朋友是在同一個高度。
2013/07/18
Conference 錄影的聲音後製步驟
可參考Audacity免費軟體環境噪音去除教學
Conference 錄音設置
麥克風 mics:
wireless mini mic 無線麥克風:佩戴在講者身上,避免衣服摩擦,指向講者的下巴,避免左右轉頭的時候音量有太大的變化,同時不要直接對著鼻子或者嘴巴,避免太多的噴氣聲音讓大家聽得很痛苦。mini mic是所有的麥克風中能收到講者聲音最清楚的工具,每一場開始之前就先換好新的電池,避免出問題,同時請求來賓盡量將手機關機,廉價的無線麥克風容易受到干擾。
desk mic 1&2 桌上麥克風:一般來說正規的會議廳會有兩個麥克風,指向兩個方向,讓講者在移動的時候,不論轉向哪個方向,都可以收得到聲音。
host mic 主持人麥克風:主持人麥克風最好獨立開來,這樣錄起來的聲音比較好處理。因為主持人通常個性活潑音量也比一般人大,如果跟講者音量有許多差異的時候,後製的時候效果會差一點。
guest mic 來賓問答麥克風:建議放在會場中顯眼的地方,這樣想發問的人可以直接走過去排隊,減少舉手發問的時間浪費。平常這個麥克風在mixer那裡的音量拉掉,只有到了有人發問的時候才手動推起來。
混音器:
如果是非正式的會議廳,就可以依照圖中的樣式來架設,將講者的mini mic直接接到攝影機的audio L左聲道,而將mixer的總音量mono輸出送到攝影機的 audio R右聲道。
正式的會議廳,mini mic也會一起送到 mixing console中,這時候就將mini mic從 group 1送給錄影機的 audio L左聲道,將其他的訊號從 group 2送給錄影機的 audio R右聲道。 將mini mic的訊號獨立錄音的目的是,錄影的重點,是在講者,我們希望最好的聲音來源,也就是 mini mic單獨存一份,這樣在後製的時候比較好處理(noise reduction 噪音減除、dynamic 動態控制、eq 音色等),如果我們將許多麥克風的聲音都錄在一起,那就不好處理了。
有些時候講者的電腦會播放一些多媒體的訊號,這時候可以將電腦的聲音送到 mixer上,跟mini mic獨立分開,這樣現場控制音量比較容易處理,可以讓PA先生協助調整音量,讓講者可以專注在演講內容上。事後再跟講者取得播放的原始檔案,用此檔案進行後制。
現場PA的部分,如果是租借器材的話通常會有現場的 PA大哥處理,那就不用擔心了。 否則,讓攝影師pan好鏡頭之後,用攝影師聽到的音量為準來控制現場音量。看著 mixer上面的指示燈,平常的音量在綠色&黃色指示燈,最多不要超過橘色。桌上的兩隻麥克風基本上不太需要動,獎者太小聲的時候去調整aux(輔助輸出)的send量來調整會場喇叭送出去的音量,換人的時候把 send量調整回來。 錄音:
重點只有將mini mic與其他的訊號分開,如果另外一台電腦作錄音備份的話,可以從攝影機或者mixer的 group 3&4送到電腦中,使用RCA的Y cable將兩個訊號轉換成左右訊號錄到電腦中。
聲音的部分有做到這些,之後的後制處理就可以做得更完美了。
參考指導:
左腦&右腦、黑&白
每一次與人爭執,都可以多瞭解自己一些
2013/07/17
我不喜歡流浪
2013/07/15
憤怒,是疼惜國軍,希望國軍的環境能更好
- 四大基金破產了,讓公職人員與人民對立而忘記基金代管的重大瑕疵。
- 教育部的政策搖擺不定,讓家長與老師們對立忘記做庸始者。
- 工會抗爭時公司總會讓管理階層與資深員工&抗爭者產生對立
2013/07/14
男女交往要注意的事
- 不拿女孩子的事情來吹噓
- 不提親密行為
- 多讚美
2013/07/13
長期使用鍵盤造成肩膀痠痛?嘗試滑鼠換邊放吧!
最近十年老是覺得兩邊肩膀不協調,也開始注意了各種人體工學商品,換了27寸螢幕、軌跡球、Cherry鍵盤、腳踏墊、Contesa跟Aeron辦公椅,總覺得還是差了一點點。在瞭解60%與80%的鍵盤的時候,終於發現了自己一直忽略的一個重點:工作時候雙手工作範圍的位置。
下圖中不論是60%跟80%的鍵盤,減少數字鍵&方向鍵區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讓雙手專注在字母區,減少雙手所需要的活動,同時減少右手操作滑鼠所需要的距離。
也是這樣我開始想,如果將鍵盤中的 G以及 H對準螢幕的中心點,滑鼠換到左手邊,這樣就同時享有60%、80%與100%的優點。實驗了幾天下來真的身體輕鬆舒適許多。但對於需要大量使用滑鼠作精密操作的朋友可能還是買小鍵盤比較不會影響工作。
2013/07/08
2013/06/30
廚房採購、剩菜管理
如果曾經碰過以下狀況
- 每次清理冰箱的時候都需要想一下每個剩菜放了多久?
- 常有採購的蔬菜水果放到壞了?
- 買菜的時候不確定家中缺了什麼?
或許可以在冰箱上面貼一張(或三張)清單
在每天晚餐吃完飯打掃完廚房的時候,記錄以下三項
- 放入冰箱的剩菜,是哪一天煮的
- 今天用完了哪些果菜
- 接著列上需要採買的食物
這個簡單的動作可以幫助我們
- 依照時間順序,清楚知道哪些剩菜該丟了
- 依照時間順序,清楚知道哪些果菜需要快點用掉
- 需要採買的材料,在每天離開廚房前花個幾分鐘整理即一目了然,採購時帶出門即可
我們用的是先進先出的概念,早些日子煮的剩菜&採購的食材,需要快點處理掉。我們的注意力可以由上往下看,快速地找出有可能過期的項目。個人偏好使用三張獨立的清單來記錄,因為三個清單的替換頻率有明顯差異,剩菜生產日期這個清單的資料量稍微少一點, 建議各位朋友可以實驗個一個星期,將排版弄成適合您習慣的樣式。
2013/06/27
2013/06/26
圖解資料搜尋方式
覺得自己這張圖畫得真的是太好了,真的不太需要文字說明了。唯一需要補充的重點:
- 一手經驗的線上人員知道的東西不會比專家學者少
- 開放社群的協力智慧通常比單一內容出版者客觀
- 資料看不完,給自己一個時間限制,是放自己一馬
- 隨手記錄找到資料的出處,很重要,敏感性資料,除了網址,最好用awesomeCapture等工具將整個畫面輸出存成圖片檔自保
- 發覺更多問題,其實可以是很有趣的收獲:)
Mindmaps日常用途
[教學]
除了在教材內使用mindmap之外,其實在規劃課程的過程中也有許多用途,如:
- 設想教育訓練參加者背景&需求
- 分析參加者在有限時間內有能力吸收以及需要的內容重點
- 引導他們的邏輯路線&時間規劃
- 手頭&投影資料的規劃
不論是主動找資料或者被動聽課,邊聽邊找資料,在建立起自己邏輯概念之前,把聽到的東西都用 mindmap先整理記錄,用關鍵字來記重點,回家之後再用 Scrivener來整理零散筆記為更清楚的心得文章。
[開會]
我的手寫字非常非常非常地醜,也是這樣我習慣寫英文筆記或者用打字的方式記錄開會的內容。後來發現在會議過程中直接在投影機打開mind42.com的心智圖編輯畫面,歸納每個人的想法&問題點,彼此就比較容易專注在比較重要的問題上。另外除了將完稿寄給大家作為會議記錄的重點摘要,在開會之前將開會的重點以mindmap的形式寄送給大家,也比幾百字的memo清楚明瞭有效率。
[計劃]
從目標設定、專案計劃、任務管理、代辦事項、策略發展,甚至到風險評估或SWOT分析等,在計劃的過程用 mindmap來進行是讓思緒流動很順暢的工作方式。
[創造]
腦力激盪從一個小點子發展成可執行的專案,或者在幾個想法間想要創造出可聯結、交流資源的系統,mindmap很適合把零散的想法全部丟在螢幕上,邊想邊整理。
[反省]
因為mindmap很自由、視覺、讓我們容易分析資訊,我自己在反省自身的恐懼、憤怒、過失&弱點的時候,快速不批判地把所有的情緒跟想法都直接記錄下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失&盲點。我同時喜歡把這些反省的過程記錄在evernote中,過幾個月或過幾年回來看,可以看到自己是否有改進或者成長。
[分析]
我會把碰到的問題,找到一些可以應用的評估分析check list或者方法論,用 mindmap的方式來列出來之後一個一個回答自己,例如「五個what」或「六個W」來瞭
解問題。另外常用的做法就是把流程的摘要先列出來,接著再補細節。因為怕自己對於分析拆解的時候有所盲點,我比較偏好使用別人的list來檢查自己的問題,相對客觀些。
以上是我的使用方式,報告完畢。
2013/06/25
產品的5個失敗因子
- 防蚊磁鐵是一個先進的補蚊裝置
- 上市時間幾近完美。
- 無法快速增加產能
- 海外生產
- 品質下降
- 激怒消費者
- 在市面上幾乎消失
- 花了許多努力也沒辦法挽回
- Windows Vista在 2007上市
- 行銷預算五億美金
- 相容性狀況百出
- 效能不理想
- 市場反應一面倒
- 幫了競爭者
- 可口可樂 C2
- Diet Coke之後最重要的新產品
- 目標族群:20-40歲男性
- 介於 Diet Coke與可口可樂中間,卡路里減半,甜度正常。
- 2004推出,行銷預算五千萬美金
- 定為模糊,消費者無法辨認差異
- Diet Coke跟可口可樂已經足夠
- 很快就退出市場
- P&G推出長相如 CD播放器的香味播放器
- 香味片看起來如一般的CD
- 找了 Shania Twain制作上市廣告
- 消費者搞不清楚這是唱片播放器,是否同時能播放音樂跟味道
- 過於模糊
- 消費者不能理解
- 消費者不會去買
- Segway
- 取代汽車
- 實際上只是比較先進的機車
- 定價五千美金
- 預測每星期可銷售一萬台
- 過了五年賣了兩萬四千台
古今定價策略整理
本文主要是復習一下商學院課本中的定價模式並比較最近新形態的定價模式,提醒自己與朋友在定價的時候可以有更多更有彈性的定價策略。
[價格敏感度&消費者心理]
- 高出同質產品價格越多,價格敏感度越高
- 對於知名&有信譽的產品價格敏感度低
- 對於轉換既有產品的成本較高時,對於其他替代商品的價格敏感度較高
- 對於藝術品、獨家產品的價格敏感度低
- 對於消費者購買力有壓力的時候價格敏感度高
- 對於共同出資的消費,消費者價格敏感度較低
- 對於多項產品的包裝促銷,消費者對於價格敏感度因為判斷較為困難而降低
[常用定價方式]
價值:只用消費者認定的價值定價,不考慮其他因子。市場認定價格可能隨著市場環境而變化。
成本溢價:成本溢價是最單純的一種定價模式,將成本加上利潤作為定價。做法上有 1.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利潤 2. 變動成本+利潤,而忽略固定成本的定價模式在短期比較有價格競爭性,長期來看有虧損的風險。成本溢價之定價模式瑕疵有兩:忽略市場需求量&消費者對於價格接受度。
成本回收:以回收一切變動&固定成本作為基本考量,成本溢價定價的一種。
目標定價:將目標產量,設定ROI之後來定價。通常用在電力、瓦斯等的公共財產業,或者投入資本較高的汽車產業。目標定價對於投入資本較低的產業並不適合,因為價格容易被低估,同時因為銷售量不容易預估的情況下,沒有加入風險溢價的成本,並不合理。
市場領導者定價:產業中的領導者定價,二線廠商跟隨定價。
心理因素定價:採用心理上有正面效果的定價,如以 199或 198這些價格來取代200。
競爭導向定價:參考競爭對手而調整價格,以自身產品獨特性評估其價格彈性、被替代性、跟市場需求成長,以競爭優勢為目的,利潤與成本其次。
高位定價:定高單價,犧牲銷售量換取高利潤,常見於3C產品產業中,初期以高單價上市,隨著時間與研發成本的回收再來往下調整價格。高位定價的目標是“早期採用者”,早期採用者對於價格敏感度低於一般消費者,因為他們對於新產品的需求高過一般消費者或相較於一般消費者更瞭解產品的價值。高位定價通常在執行至研發成本回收之後會改用經濟/侵入等其他定價方式以取得更大的市佔率,同時高位定價相對的也增加自身的銷售風險。
限制進入:限制進入定價通常為市場壟斷者,取得多數市佔率之後,設定一個價格低到新進入廠商無法獲利的低點,此做法在許多國家被視為非法,同時此做法長期來說需要在成本控制上下更大的功夫穩定價格已取得市場信賴。
侵入式定價:用低價搶市佔率,取得市佔率後逐漸向上調整價格。
差別定價:同樣的商品對於不同的身份收取不同價格,用於電影、公車票或入場卷。
高貴定價:以建立產品高貴形象所作的定價模式,迎合消費者“貴就是好”的心態。
高低定價:平時高價,一年中某些年度採用特價回收消費能力較低的消費者之利潤。借以維持高單價之消費者觀感,同時兼收不同消費者能力之銷售利潤。
[新形態定價]
Freemium定價:如 EverNote、DropBox這類分別有免費&付費版本的定價,針對多數的免費使用者提供基本功能,付費使用者將有進階功能,此定價模式多用在軟體、出版、遊戲、網路服務等產業。
自願性付費:讓使用者選擇付費的金額,一般用在公共表演的街頭藝人、軟體服務上,消費者可選擇支付自己願意支付的價格或免費使用,軟體業者則在軟體使用者還不多的時候作為促銷手段。
動態定價:動態定價用在航空公司、旅行社以及許多網路服務,動態定價採用產業&市場的即時分析資訊,每幾天或每幾個星期就會調整一次價格,對於消費者信任度有一定的風險,並不是每個產業都適合這麼做。
價格變動是大事,尤其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價格變動太過頻繁會打亂消費者對於價格的信賴程度。價格下修可能會讓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品質&信譽產生疑惑,價格上升也需要有合理的說法&穩定的步調。總體來說,針對小部份的消費者事先進行價格敏感測試,會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小老百姓為什麼害怕對中國開放?
除了主權意識這種複雜的東西不說,台灣人害怕開放,大概是7-11把全台灣所有的雜貨店都打死這樣的概念吧。
這幾十年來,能跟國際競爭的廠商已經走出去了,其他保守穩健的中小企業&個體戶,很難跟外來廠商競爭。拿菜市場賣豬肉的,美國肉業進入台灣後,禁止私宰這條法規,就打死許多小攤販,只有當時咬牙貸款跟美國廠商電宰設備的攤販,或者透過工會合資的才能活下來,但利潤也被擠壓的很少。
像許多國際企業,有資本用燒錢的方式,透過長達五年賠本的犧牲打,讓國際對手死光光,藉此取得壟斷局面,客戶也失去了議價能力。
口袋深可以這樣用資金與系統逐漸改變遊戲規則,小對手肯定要怕的。
口袋深度台灣比不上阿,如果我是外企的話,跟台灣優秀的公司合作,提供它們往外發展的機會,同時跟他們合資,台灣的公司為了長期發展的擴展需要,資本差會逐漸稀釋台資的持股比例,營運模式、策略跟系統都對我完全透明,十年就吃光了。台灣其他的公司,更不用玩了。
台灣的市場規模歐美日是看不上的,能被吃的都被吃光了,中南部的養殖場&食品加工廠,把利潤/成本拆開來看,多是跟國外交稅。中國對台灣有興趣的產業,一是中國廠商有信心可以吃下來大部份,或者是對於台灣該產業的既有模式有興趣買下來。台灣市場小,要吃就要吃比例大些才划算,同時可以跟中央作公關(收復失土),相對來說買下競爭廠商可以獲得的know how,倒是比較多。
台灣人跟企業都不笨,但只要價格對,每個人都可被收買。
2013/06/24
創業公司的僱用選擇要點
挑選合適的員工是非常困難卻重要的工作,員工流動成本極高(重新僱用新人、訓練、公司生產力的破壞),而一般在挑選員工的評估標準又只有面試&履歷資料兩項,以下整理創業公司在初期應徵員工需要特別注意的幾個特質,提升找到對的人的機會。
「面試」
- 工作方式:了解過去在進度壓力、資源不足、意見衝突等狀況發生的情境,用以評估未來工作是否能與現有團隊契合
- 毅力:請面試者敘述過去面對過最困難的情境,克服的方式
- 成就:瞭解面試者對於成就的定義(價值觀),同時看出能力與人際關係
- 價值觀:常用的問題有“你拒絕跟怎麼樣的朋友/客戶接觸”、“人生/職場最不可原諒的錯誤有哪些”、“最幸福的事情”、”退休的時候,完成哪些事情對你來說算是成功“
- 動機:為什麼想來這裡工作?熱情在哪?往後碰到困難的時候繼續留下的原因會是什麼?
- 弱點:看是否瞭解自身的缺點,懂不懂得示弱&尋求協助
- 社交能力:瞭解與同學、朋友互動的方式,確認能達到其應徵職位所需要的基本社交能力
- 熱誠:為了哪些原因而有熱誠?能否在公司中長期獲得?
- 平衡:是否懂得平衡工作&生活,快樂心態健康的員工才是好員工
「面試資料」
- 排版:看是否有美感、基本sesne,往後跟客戶、同事的資料往來是否能達到他人預期
- 語言:用字、語調、文法、邏輯
- 時間順序:時間邏輯,能否清楚表達重點
- 成就:評估其價值觀、搭配面試時反應看是否對自身瞭解夠多,寫稿時是否能挑選出重點
- 資料的順序:呈現方式是否專業、邏輯是否清晰、是否體貼他人
- 一致性:是否有信用瑕疵的可能
- 興趣:性格態度是否能與團隊契合
我們需要將面試者想像成團隊的一部分,思考其對於公司的道德、文化、信譽是否有正面的提升,如果結果是可能會有降低的風險,即便是能力&經歷過人還是需要刪除,需要以整體效益考量,能讓團隊整體提升的新員工才是好的人選。有些公司在試用期間給予高於薪資的主動離職獎金,希望試用期間的人選主動積極評估自身是否適合處於團隊當中,是頗為有效直接的做法,在資金預算許可的情況下建議採用。
聰明學生知道的12件事 by Adam Robinson
1. 沒有人可以教你教得比你自己更好
2. 僅是被動地聽老師講課&完成作業對於學習是不夠的
3. 指定的閱讀或作業並不每一個都是同樣的重要
4. 分數只是主觀意見
5. 犯錯&讓自己看起來很傻都是學習與進步的代價
6. 問題的目的是讓我們思考,而不是回答或評論。
7. 學校中學的是為了自己而思考,而不是重複教科書&老師說的話。
8. 不是每一個學科第一眼看起來都很有趣或重要,但與其發呆放空,不如主動進一步瞭解&學習。
9. 學習可能是困難、充滿挫折、可怕的,但也是透過學習才能克服更多困難、挫折與恐懼。
10. 學校中的表現反映出的是你的態度&方法,並不是能力。(而態度與方法比能力更重要)
11. 學習並不是為了成績或者得到別人的認同,而是將自尊放下、將自己處於無力控制的環境中成長突破後得到的無比成就感。
12. 學校是一場遊戲,一場非常重要的遊戲。
2013/06/14
打球為什麼要拉杆?
2013/06/13
[即將上市] Sub Task 用 Mindmap管理專案
[操作界面]
SubTask的操作界面就如雲端 Mindmap工具一樣,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每一個母任務名稱後端會有一個完成比例,顯示其子任務中完成了多少。身為一個專案管理工具,加入評論、日期底線、指派者還有任務紀錄都是不可少的。
- 圖形界面:容易更新專案任務發展
- 任務評論功能:方便透明討論,減少不必要的email,扁平組織
- 指派者篩選:管理者可以快速地切換成員的任務進行狀態,找出工作量太大的成員,依照時間區間找出表現良好的成員。
- 依照時間區間篩選:今日、七日內狀況的篩選功能可以減少我們對於未來任務工作債的過度放大,可以專注在本日還有本週該完成的任務上,減少壓力。
- 快速鍵功能:Enter直接加入平行任務,Tab加入子任務可以在開會過程中更快速地更新
- 缺少任務依賴順序功能:我們通常需要這個功能來 highlight專案的瓶頸在哪
- 日曆並不能輸、與其他裝置同步:只能在SubTask上瀏覽並不是很實際
- 檔案分享並不能與 Dropbox同步:存取檔案被綁在 SubTask上,建議用任務注解中寫下dropbox分享資料夾的url讓團隊成員可以直接存取。
- 任務的註記屬於純文字,沒辦法標是重點,並不容易閱讀。
- 繪出功能有限,只有圖片跟 PDF格式,希望未來能有日曆、甘特圖、CSV清單表
沒有麥當勞的國家:波利維亞
經過了超過十年的努力,波利維亞終於成為拉丁美洲中第一個沒有麥當勞的國家。
儘管持續進行了許多行銷與廣告活動,麥當勞在波利維亞經營了14年之後依舊於200被迫關閉了八家在La Paz, Cochabamba 及 Santa Cruz de la Sierra主要城市的麥當勞門市。
麥當勞在宣布全球企業再造的計劃之後關閉了波利維亞最後一家麥當勞,同時計劃陸續關閉其他七個獲利較低的國家中所有門市。
麥當勞在波利維亞的挫敗對於全球有重大的影響,紀錄片“為什麼麥當勞在波利維亞破產?(Why did McDonald's Bolivia go Bankrupt/ Por que quebro McDonald'ds en Bolivia)”嘗試著解釋坡力維亞人民為何持續吃著當地的餡餅,對漢堡不感興趣。
該紀錄片訪問了廚師、社會學家、營養學家、教育工作者,受訪者普遍認為坡力維亞人並不抗拒漢堡,只是對於坡力維亞人來說普遍排斥速食快餐這個概念。
在El Polvorin的部落格中提到此紀錄片受到了拉丁美洲其他國家對於速食快餐的注意:“速食快餐與坡力維亞傳統概念中的食物完全違抗。一頓好的餐點,必須由艾、投注、衛生標準以及該有的烹飪時間等條件才能完成。”
台北印象 001
孩子,今天跟你聊一下我對台北的印象。
我應該是在1998那附近,當時的女朋友在台北市唸書,才開始接觸台北。第一個印象是什麼?TGIF美式餐廳、2F舞廳、西門町、師大夜市、台大商圈、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吧。
雖然在美國住了一年,但感覺起來要在台灣吃到比較道地的美國食物,在當時還是天真地以為只有台北才吃得到。TGIF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台北的象徵,吃一頓要花個幾千塊的餐點,感覺就是台北人會做的事情。TGIF對我來說有好長一段的時間都是很高級的地方,對我這個鄉下小孩來說,過去很難想像有人會花一百多塊錢在一杯可樂上,即便是可以續杯,那也真的太貴了。炸雞腿、豬肋排、牛排(以前我牛肉吃很兇的)、拼盤、冰淇淋,在TGIF吃東西的感覺,就像是全世界最歡樂的事情一樣。
在台北待了久一點,有點收入了,在 W酒店的餐廳吃飯也是在出差,幾次吃TGIF都是因為公司要幫我慶祝不到場不好意思,那個時候,吃TGIF變成是工作,我對那裡的食物已經痲痹,吃飯的時候主管跟隔壁部門不是很熟的同事,大家聊一些沒有交集的話題,我只能不斷地偷看手機上的時鐘,希望有人需要回家快點解散。跟其他的台北人一樣,在台北呆久了,對於食物批評挑剔的機會比較多,很少讚美的。吃到什麼,大家說出的話通常是:”我吃過哪裡更…”、”這個哪裡不對…”。我們這個年代,因為行動電話上的相機開始流行,加上有Facebook這樣的社群網站,大家吃東西都要先拍照的,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女孩子會跑去廁所補妝,在廁所拍自己嘟嘴巴的樣子將照片放在網路上讓大家看,這是全球都有的現象,美國叫 ducky month,我跟你媽說那是屁眼嘴。在離開台北的那時候,我對餐廳這東西已經有點麻木,可能是出差的時候一直都在餐廳,能吃到朋友跟家人親自準備的食物,才覺得幸福。
2F舞廳跟地下社會是剛上北部的時候心目中最酷的兩個地方,尤其是地下社會當時每個月有一兩次的 Drum n Bass party,在那個時候電子音樂還有點反叛的味道,並不時尚,社會觀感是負面的,但在那些地方喝酒聽音樂是很開心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這一輩子很少在舞廳這種地方看到美女,數量最多的是兄弟(流氓)、學生跟上班族,雖然大家常說去夜店追女生,在我的印象中,夜店要找到漂亮的女生還真不是容易的事情。當時的 Flyer還很陽春,可能是單色列印的小張紙卡,看到有個時間跟DJ名字就很興奮了。當時我很崇拜林強(後來也一直是),所以看到林強、DJ Ty(後來發現其實他還好)或者 Fish(一直非常酷)我都會拼命想跑去看。對我來說最幸運的兩次表演就是 DiselBoy在 2F的表演,還有 The Prodigy在中山足球場的演唱會。
到了後來開始工作,有比較多的零用錢可以去 In House、Spark等上班族去的夜店,還是沒有看到過什麼漂亮的女生,多是白天臉很臭晚上妆很濃的上班族,或者在夜店工作帶著職業微笑的女孩子。這時候去喝酒,大家都需要很有禮貌地交換名片、互相敘述一下工作內容,非常地客套,直到喝多些玩的點遊戲開始說些不正經的東西才開始放鬆,我並沒有在這些場合認識到一個願意交心的朋友,可能是我方式不對,但在這些場合似乎都是很有禮貌地跟大家互動一晚,搭計程車回家,收工。我在華納那一區的幾個酒吧,有幾次拿信用卡出來幫所有的人付酒錢,想要多交一些朋友,但除了喝酒,我其實也不知道要跟大家聊什麼,一個晚上花了幾千幾萬,誰都不認識。
高中跟大學的時候,覺得西門町、師大台大商圈是全台灣最前衛、帥氣、有想法的人聚集的地方(實際上不是),當時到這些地方,覺得每一個人都像神一樣值得景仰,每一個人的穿著跟神色都超級有個性有想法。店家的服裝、商品、音樂都是值得學習細細品味的,每一次到這些地方,每一個路人都是我關摩的對象,大家都好酷。
離開台北前,可能是年紀已經離開了學生的範圍,覺得這些地方是年輕人口袋沒錢瞎晃的地方,賣一些便宜的劣質品,樣子新鮮質量不行,在這裡看到的每個人神色都是憤怒、不安、彷徨不定的,估計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除了吃些小吃,帶你媽到那裡都是快速通過,沒什麼太好逛太好買的,倒是街頭藝人有趣些。
百貨公司在學生時期就是去吹冷氣的地方,說真的還沒在那裡買過幾次東西。學生的時候覺得百貨公司的專櫃小姐都很漂亮,東西都很特別。後來工作的關係偶而會出國,就覺得百貨公司的東西定價太高,不如網路上買或者從國外飛回來,而專櫃小姐的臉,看起來也就是一些職業笑臉,沒有太多的感覺了。
動工前的流程
其實還是有點複雜,可以更簡化一點,就如學長說的,每個物件的存在都必須要有目的。
- 清理桌面:把桌子上所有的紙張、物品、資訊放在該放的地方,心中會踏實些,干擾少些。
- 回顧昨日成果:給自己一點成就感,確認目前進度,同時回顧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
- 查看 Todo:看 toodledo裡面今天可以做得有哪些,挑選一下。
- 瀏覽 email:檢查一下有沒有特別需要處理的大事情,不讀信件內容
- 行事曆:檢查本日是否有該去的地方,或者到期的事件
- 本日 Focus:決定今天的專注重點,選出一個大方向當成 theme,挑選出幾個死命必達的任務
- 咖啡:準備好咖啡
- 最重要 Task:開始做死命必達的任務
- 例行工作:死命必達的事情做完了,心安了,其他的例行工作就可以輕鬆地作了。
一般版
1920 x 1080 桌面版
每一個任務都是債務
昨天跟學長對話,收獲最多的就是學長說的:「每一個物件都需要有清楚的存在目的。」
我的父親工作了一輩子買了個房子跟一個山坡地,這幾十年來,任何家中或者是朋友要丟棄的傢俱、電器、大型物品,父親都會找貨車搬運到山上置放,除了山上,父親在家中還有幾個房間,堆放著幾十年下來累積的寶物。
多數的傢俱因為沒有好好保養,樣貌結構多已受損汙穢。幾十年累積的遙控器、變壓器、配件、許多過時或損毀的電器,父親不懂他們的作用,不知道怎麼修,只是都習慣留著。所以父親有很多東西,但多半是沒有什麼人想要,父親也不知道放置在哪裡,或者自己存放著哪些東西。
GTD有一個項目 Someday maybe,意思是”總有一天會做的事情“。這個設計的目的,其實是幫我們把許多的工作,挑選出不是最重要的項目,讓重要的任務能夠跳出來。
但如果我們的工作清單中,九成都被歸類成“總有一天會做的事情”,這些累積一大堆不重要的鬼任務,除了造成瞎忙的錯覺還有心中的壓力,其實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
每一個任務,都需要時間、人員、資源等成本,如果他們的回收低於成本,就都成了債務。
最可怕的,是身邊許許多多積年累月長期的債務,一點一滴暗自耗損珍貴的資源。
評估資產的時候,如果“以防萬一”的庫存與設備比例太高,是浪費的來源。進了太多“或許有人會買的”產品,如果沒賣完,所有的採購、倉儲、運送、人力成本就都浪費了。買了太多“以防萬一的設備”,如果我們都沒用,採購的費用、人員的訓練、電力與置放空間就都浪費了。如果我們的清單中“總有一天會做的事情”比例特別高,這也表示著我們的效率提升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每一個任務都是債務,另外一個地方就是機會成本,瞎忙跟不重要的任務就像是流沙會把我們湮沒。所以,桌面、我的檔案夾、還有 Inbox都需要定期整理,“總有一天會做的事情”也需要定期精簡,挑選出來哪些事情是 1. 做了不符合效益 2. 太遙遠 3.此生無緣 或許我們可以更專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