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熬夜20年調整為早上五點起床


印象中我是國小開始熬夜的,或許是五六年級那時候開始吧(1992)。那個時候晚上有于光跟一些大人的節目,我會看著圖書館借來很多其實根本看不懂的書,通常是哲學類的書籍為多,因為更小的時候看著希臘神話跟聽聖經故事長大,讀著一些哲學類的釋義在當時是很直接的延伸。當時不瞭解同年紀的同學的追求,對於交朋友、運動、電視、小說等活動沒有太大的興趣,有許多因為看了一些看不懂的書所產生的疑惑,例如人生的意義&價值,雖然這些問題不是發自於我的生命,看著書中對於答案的追尋&概念的挑戰,非常地讓我著迷。

國小國中時期的學業,因為有許多同學跟老師的幫助,並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因此有時間跟心力看喜歡的書,聽喜歡的音樂。由於那個時候發現電台越晚的討論話題越有意思,可以聽大人聊愛情、生活方向、人生觀,比起白天課堂上老師所說的東西有趣多了,慢慢地我越來越晚睡,白天的時候則是在學校打瞌睡,很多時候睡到連中午便當都沒吃,放學的時候直接帶回家。每一天我都期待快點放學,可以看還沒看完的書,聽更多平時沒辦法理解接觸的大人們故事,這樣子將剩餘的時間用在發覺與消化有興趣的資訊,間接造成熬夜的習慣一直持續到了現在也有20年了。過去多多少少聽過一些長官跟朋友提過「晨型人」的概念,敘說著「成功的人」通常都是晨型人等的例子,對我來說「成功的人」這字眼有點不舒服,那就像是小時候大人拿著糖果說要怎樣才是乖孩子才有糖果,許多人在推薦說服我一套標準或行為模式的時候,我不禁會去想著對方是不是希望我無條件地服從、希望我給予些什麼等等的?我比較喜歡認為,關於「作息」,哪些時間睡覺或起床是屬於「個人選擇」、「習慣」或「偏好」,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生活邏輯與模式。有一個公式可以套用在每個人身上,然後大家都變成「成功的人」這真的是太詭異的概念了。換言之,我沒有花太多注意力在早起這習慣上,如果因為出差需要早上三點或五點起床,我就那個時間起床,即便是前一晚跟客戶或朋友喝酒,該幾點起床就幾點起床。

回了南投,爸爸蓋的房子一個很棒的地方就是,這是一個五層樓的透天屋,在頂樓也就是六樓高的屋頂可以看到日出。大概一個多月前看到 Zen Habbit的作者寫到他每天 4:30am起床之後的作息,當時看到想著這人神經病才四點半起床,但後來看到作者是一個父親,每天早上七點還需要送孩子去上課,早上 4:30起床讓他有時間可以看書、寫字、做運動的型態老實說挺誘人的。有些事情是需要一連串偶然的事件碰撞之後才會發生,爸爸的朋友送給老婆坐月子的七隻雞每天早上四點半就會開始一起叫,這樣的環境讓一個想熬夜的人非常地痛苦,一早真的受不了,想說不睡了,多久沒看日出了帶著 iPad、相機跟筆記本到頂樓看日出算了,這個衝動的決定真的是爸媽、老婆跟許多幸運的事情之外,上天給我一個最新的禮物。

早上五點中有什麼?太陽出來的前40-50分鐘,天就已經差不多亮了,空氣涼爽清新,每一口呼吸都會有賺到健康的感受,這個時間點腦子特別地清晰,寫字與畫圖腦中的想法可以像是倒水一般沒有阻礙地釋放。身體是自在舒服地,沒有任何家人或朋友在這個時間點會打斷你需要你提供注意力,不需要回應任何的 email, msn, skype, google talk, facebook chat, line, whatsapp,情緒回歸到起點,我有至少 40分鐘的時間可以胡思亂想規劃好當日與未來的計畫,反省回顧先前的進度,檢視發展中的計畫與想法,到日出的時候起來稍做休息,站起來面對著太陽練一下氣功,感受一下陽光的能量,與周遭蟲鳴鳥叫的自然環境融成一體,這一切,讓早起成為一種享受,也讓我在接下來的日子中,眼睛感受到窗外的天空開始有點光,變跳下床拿好東西往頂樓跑,去享受那美妙的一個小時。

改變習慣對我來說最主要的關鍵點在於調整決定,就像是過去一天可抽2-4包紅Marbolo的我因為想讓未來的孩子不受煙害影響(影響精子品質),為了讓自己能在做人的前兩年身體中不要有泥古丁,想清楚了隔天就沒再抽煙了。我不確定早起對於其他朋友有什麼幫助或者改變,僅希望能夠將我的體驗跟各位分享,在不會太麻煩的前提下或許可以嘗試嘗試。對我來說不一定要跑到阿里山上才能放空、享受美妙的自然、讓身體與心靈放空充電,每一天早上五點在自家的頂樓其實都可以來一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