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間睡覺次數減少至一到二次
- 體重可增加至出生時的三倍重
- 身高可至74~82公分
- 有能力將兩個立方體並排在一起
- 有能力將物品放置到箱子中,並且再拿出來
- 溝通後願意將手中的物品放手
- 用搖頭來表示拒絕
- 對於開關盒子蓋子或門的動作感到有趣
- 爬行動作成熟
- 在家中探索
- 在他人的輔助下行走
- 呼喊爸媽
- 隨著音樂舞動
- 開始對書本有興趣,並且有能力辨識部分物品
- 可以了解些許基本的指令
- 對陌生人有警戒心
- 可以與其他孩童一起玩玩具,但會堅持拿回自己的玩具
- 會對特定物品有偏好及占有慾
- 把不喜歡的物品推開
- 喜好推、拉或丟物品(實驗學習雙手動作)
- 自行拉下襪子或帽子
- 了解特定物品的功能
- 試探學習父母對各種行為的反應
- 在穿著衣服的時候知道將手腳伸展開來
- 在鏡子中能夠辨識自我形象
2012/08/28
新生兒第十二個月的發展指標
男人們,體諒一下在家照顧孩子的母親吧:)
我從來不懂在家帶小孩有什麼辛苦的,有什麼難的,不就是讓孩子吃飽睡飽換尿布,這些事情嗎?跟上班的辛苦哪有得比?一直沒辦法理解離職當全職媽媽的女士們在抱怨些什麼?為什麼寧願回去工作也不想再繼續照顧孩子,為什麼這麼輕鬆的工作還需要家人幫忙,老公回家還會發牢騷,好像全世界他最辛苦一樣。直到親身經歷之後,才稍微了解那是怎麼一回事。
在家帶小孩的感覺其實類似最重要的客戶24小時在你旁邊等你伺候一樣,沒有喘息的機會,壓力真的很大。我跟我老婆輪班照顧小孩,因為他還在坐月子,晚上十二點到早上八點我需要把小孩拉到另外一個樓層,老婆才有辦法真的睡覺休息。
帶小孩看起來好像事情沒有很多,但累的地方主要是在注意力隨時都在小孩身上,呼吸聲音有變化、翻身、打嗝或放屁都會讓你想馬上過去了解發生什麼事情,想辦法處理。對媽媽來說精神壓力最大的莫過於很累的時候,孩子不斷地哭然而又找不到解決方法,例如吃飽了、尿布換了、溫度舒適了、衣服位置沒跑掉、沒感冒沒發燒、有睡飽、沒脹氣、沒起疹子、沒被蚊子咬等等還是繼續哭,對一個母親來說精神壓力可能會大到要崩潰。可以想像一下客戶24小時貼身讓你服侍,但用了所有的努力對方依舊不滿意持續轟炸。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帶孩子就是這種感覺,但相對於重要客戶,孩子是母親們有多少能量都會完全給予的對象,即便是自身難保筋疲力盡還是會持續地給予。相較起來全職照顧孩子的母親比起上班來說真的是辛苦太多了,尤其是孤軍奮戰又求助無門時,長時間的壓力真的對精神的傷害發長地大,父親們盡量多分攤一些注意力,讓母親可以喘口氣吧。
2012/08/27
孩子的產品安全嗎?
在購買孩子的推車、玩具等產品時可上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協會之網站,網站中列出各品牌安全有疑慮的商品,細舉產品名及召回原因,在採購商品前可上網看一下,畢竟台灣的代理商資訊有時候並不是這麼對等。
美國消費者安全協會網站
http://www.cpsc.gov/CPSCPUB/PREREL/CATEGORY/child.html
新生兒第八個月的發展指標
- 咀嚼物品
- 餵食副食品時雙手會伸向餐具
- 吃飽的之後頭轉向反方向
- 晚間可連續睡11至13個小時,白天時午睡2至3次
- 身體可翻滾360度
- 獨立地轉換成坐姿
- 身體弓起形成爬行姿勢
- 可以用不同的哭聲表達不同的需求
- 會情緒高昂地自言自語
- 實驗放下手中的物品學習地心引力的概念
- 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
- 對不同的家庭成員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模式
- 與父母離開的時候會顯示些許的焦慮
2012/08/26
新生兒第六個月的發展指標
- 採坐姿時能維持頭部的穩定
- 穩定地發出母音類聲響
- 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或些許的協助轉換至坐姿
- 面對湯匙張開嘴巴
- 伸取雙手並抓取物品
- 左右滾動
- 在有協助的狀態下使用杯子喝飲料
- 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握住奶瓶
- 複製他人的臉部表情
- 發出多音節的聲響
新生兒第四個月的發展指標
- 晚上可連續睡至六個小時(一天共睡 14-17個小時)
- 翻身(通常從趴著翻到躺著的姿勢)
- 在有扶持的狀態下維持坐姿
- 頸部有力量維持抬頭90度的姿勢
- 視角範圍可跟隨移動物件至180度
- 嘗試發出不同的新聲響自我娛樂
- 對各種顏色及形狀都開始有反應
- 用口腔開始發覺認識不同的物品(口腔期表徵)
- 有能力分別奶瓶及胸部
- 嘗試用哭以外的方式表達痛苦、恐懼、孤單及不適
- 對於鈴聲與敲擊聲有反應
新生兒第三個月的發展指標
- 將孩子的肚子朝下放置時,頭及胸部有足夠的力量向上抬起
- 頸部有足夠的力量抬頭超過45度
- 平躺的狀態可以有意識地踢腿或將腿伸直
- 五指可以自主控制張開或握拳
- 腳接觸至地面的時候有向下踩的反應
- 伸手朝面前晃動的物品抓取
- 抓取並搖動手中的玩具
- 視線追隨移動的物件
- 開始模仿聲響
- 有能力辨認一定距離內的熟識物品及人物
- 開始發展社交性微笑
- 開始發展手眼協調能力
- 可以自主將左右手互相碰觸
- 對於圓形及螺旋狀形式的物件及圖像產生興趣
- 興奮地踢著雙腿
- 有意識地維持抬頭狀態
新生兒第一個月的發展指標
每個孩子的發展進度有些許差異,但可參考的一些大概指標為:
- 維持抬頭的姿勢一定的時間
- 頸部肌肉可以進行左右轉動
- 相對於其他物件與形狀,偏好人類的臉
- 有不自然,不定的手臂動作
- 將雙手抬到臉部位置
- 開始有強烈的反射動作
- 眼睛可以注視著20-30公分遠的目標
- 能辨識並且注意熟悉的聲響與聲音
- 對於巨大聲響有反射動作
- 對著強光會閉眼自我保護
[Week 1 發展指標]
- 體重大約在2500-4000公克
- 身高約46-55公分
- 膚色有點紅,體態稍微腫脹(尤其是自然產或產程較長的情況)
- 膚色偏紅及體態腫脹的狀態會在幾天後消失
- 出生後約需要一個小時以上的睡眠
- 接下來幾天依舊會有長時間睡眠的需求,母親可趁此時多休息復原
- 五官在幾天後開始有較為清楚的線條
- 雙手及雙腳依舊習慣維持子宮內蜷曲的姿勢(肌肉在幾個星期後將學會放鬆)
- 幾天內所有的動作都是根據天生的本能反應
- 能辨識母親的聲音,即便是在人多的環境下投依舊會轉向母親的聲音方向
- 幾天後能辨認出在子宮中曾經聽過熟悉的聲音
- 生出來就有強烈的吸允渴望
- 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熟練對著乳房吸母奶的動作
- 母親此時建議養足精神康復滿足孩子母奶的需求
- 拍著的時候會嘗試抬頭
- 視力範圍僅能聚焦在15-25公分附近的目標上(約餵母乳時可以有視覺交會)
[Week 2 發展指標]
- 第二個星期的發展與第一個星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 身體依舊喜歡保持蜷曲的姿勢
- 清醒的時候手習慣保持放置胸前握拳的狀態
- 能看清楚15-25公分內的目標
- 無法看清屋內的灀太
- 餵食母奶時能看清母親的臉孔
- 親人可在此時抱著孩子讓孩子有近距離視覺接觸
- 母奶在此階段是最好的營養來源
- 餵食母奶前可擠些母奶在乳頭上刺激孩子反射動作
[Week 3 發展指標]
- 孩子依舊在學習適應子宮外的世界
- 會有不定時不自主的肌肉緊縮反映
- 已經有足夠的肌肉抬頭幾秒鐘
- 盡量遵從孩子的需求進行餵食與睡眠
- 相對於陌生人對母親的聲音有安全感,多與孩子說話
- 需要與母親維持大量的眼神接觸
- 當母親專注地跟孩子說話時,孩子會感到自在舒適
- 與子宮接近的環境與聲音能讓情緒激動的孩子安定,讓孩子靠在母親懷前可保持情緒穩定
- 孩子需要也喜歡與父母親的肌膚接觸,尤其是在喝母奶時(可讓孩子裸體在身上喝奶)
- 輕柔的肌肉按摩能讓孩子放鬆,協助腦部、肢體及消化系統發育
[Week 4 發展指標]
- 雖然對子宮外的世界還不適應,相對起來願意與外界有些許互動
- 嘗試發出笑聲或帶著口水的喉嚨噪音,並引以為樂
- 睡覺時會有微笑等表情,可在床邊放著相機隨時記錄
- 對著照顧者及時的餵食、尿布替換及安撫開始建立起安全感,對外在社會開始產生信任
- 持續尊重孩子進食與睡眠的生理時鐘,當孩子發展成熟後即可配合成人的作息
家中老大在第十天開始對於撞擊類的巨響有反射動作,即便在睡夢中也會雙手雙腳張開,據說這是猿類留給我們的天生反射動作,讓我們從樹上掉下來的時候雙手雙腳張開可以快速地抓到樹枝避免摔落。
左手已經能夠放置在口中,即便老大對此動作沒有意識。雙腿在消化時大便前會有劇烈的踩步動作,維持至排泄完成為止。
對於集中光源依舊是用注視的方式面對,然而片面光源則不會有直接反映。
睡覺的時候會有反射神經造成的不自主表情,類似哭笑痛苦等表情。
暈眩狀態在第十一天開始間斷發生,眼皮快速跳動,時而翻白眼,維持著一分鐘以內的睡眠&甦醒模式持續重複發生。
知道奶瓶來的時候脖子有力量將整個頭往前伸,在不開心的時候也會很劇烈地將頭往反方向甩。
2012/08/13
BMJ 剖腹產及自然產併發症統計數據
翻譯分享這資訊主要是因為個人偏好自然產,台灣地區衛生署應該有針對網路醫療資訊進行某些規範,以下僅提供文獻中個人挑選的數據翻譯:
2007 牛津大學發表於BMJ針對 97,095婦女生產方式的統計
選擇性剖腹產與選擇性子宮產比較
三倍母親相關發病率(5.5% : 1.8%)
四倍死亡率 (0.04% : 0.01%)
五倍加護病房住院率 (2.72% : 0.54%)
兩倍需要輸血率 (0.98% : 0.44%)
七倍子宮切除發生率 (0.35% : 0.05%)
三倍住院超過七天 (2.55% : 0.88%)
超過兩倍需要使用抗生素 (62% : 24.6%)
兩成3-4度會陰撕裂及相關產後疼痛(0.18% : 0.77)
生產過程經醫師判斷採用剖腹產與子宮產比較
兩倍母親相關發病率 (4% : 1.8%)
六倍死亡率 (0.06% : 0.01%)
三倍加護病房住院率 (1.42% : 0.54%)
一點五倍需要輸血 ( 0.71% : 0.44%)
六倍子宮切除發生率 (0.29% : 0.05%)
近三倍住院超過七天 (2.18% : 0.88%)
超過兩倍需要使用抗生素 (70% : 24.6%)
不到兩成3-4度會陰撕裂及相關產後疼痛發生率(0.12% : 0.7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977819?dopt=Abstract
2007 牛津大學發表於BMJ針對 97,095婦女生產方式的統計
選擇性剖腹產與選擇性子宮產比較
三倍母親相關發病率(5.5% : 1.8%)
四倍死亡率 (0.04% : 0.01%)
五倍加護病房住院率 (2.72% : 0.54%)
兩倍需要輸血率 (0.98% : 0.44%)
七倍子宮切除發生率 (0.35% : 0.05%)
三倍住院超過七天 (2.55% : 0.88%)
超過兩倍需要使用抗生素 (62% : 24.6%)
兩成3-4度會陰撕裂及相關產後疼痛(0.18% : 0.77)
生產過程經醫師判斷採用剖腹產與子宮產比較
兩倍母親相關發病率 (4% : 1.8%)
六倍死亡率 (0.06% : 0.01%)
三倍加護病房住院率 (1.42% : 0.54%)
一點五倍需要輸血 ( 0.71% : 0.44%)
六倍子宮切除發生率 (0.29% : 0.05%)
近三倍住院超過七天 (2.18% : 0.88%)
超過兩倍需要使用抗生素 (70% : 24.6%)
不到兩成3-4度會陰撕裂及相關產後疼痛發生率(0.12% : 0.7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977819?dopt=Abstract
胎兒頭太大還是會造成產中/產後併發症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12 Apr;91(4):470-5. doi: 10.1111/j.1600-0412.2012.01358.x. Epub 2012 Feb 28.
The influence of fetal head circumference on labor outcome: a population-based register study.
結論:Large fetal head circumference is associated with complicated labor and is etiological to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assisted vaginal births and emergency cesarean section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22966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229662
世界衛生組織 男嬰頭圍統計 平均:34cm
奈及利亞平均:34cm 而大於36cm的胎兒有比較高的剖腹率
2004文獻:超過37cm的胎兒有比較高的剖腹率
透過3D超音波檢測以減少剖腹產的發生機率
剖腹產&自然產兒童於智力發展無明顯差異
人工陰道產+會陰切開的組合容易產生闊約肌併發症
2012/08/06
面對系統
畢業後開始工作的幾年,接觸了一些產業、前輩,有機會跟一些機構合作瞭解跟一些組織與政府單位合作,慢慢地開始對公共事務比較認識一些,也開始對於政府與企業的系統運作更為關心與注意。另外一方面在接近35歲的同時,由於角色跟心態上的發展轉變,看待系統的概念也開始調整,從兒子要轉換為父親,從員工將轉換成管理者,從公共事務被動的一方將轉換成影響參與公共事務的一方。趁著還沒成為老古板死腦筋之前,快點記錄下來現在的想法。
[系統]
一切都需要從「系統」開始談起,在此指的「系統」泛指許多人說的「遊戲規則」、「法規」、「官僚體系」、「僵硬的制度」、「商業習慣」、「潛規則」、「江湖」等概念。系統因為有不同的人(物件)、組織因為互動的秩序需要而產生,隨著時間會因為參與者的需要調整、資源變動、參與者的加入或退出等情況而改變。系統可以減少參與者持續交涉談判的必要而提升效率,系統讓許多任務因為既有默契而能採用自動執行模式,系統不是最完美的方式但卻是長期合作必要的要素。實際的發生情境可以出現在家庭、學校、兩性、社交、職場、商場、組織、公共政策、外交等設定,以下舉幾個很常見的例子說明:
「官僚系統」
從一個鄰里、公所到行政院各層級中有著不同分工的單位,各個單位有著自己的系統彼此連結運作著。當主管單位需要徵收土地的時候,會影響到土地權益者、開發商、當地民眾、當地商家等,取得各單位百分百共識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土地權益者希望能透過拉攏媒體焦點營造抗爭來提高談判議價力量,媒體為了收視率及廣告主要求會配合生產媒體事件。開發商為了降低成本、加快回收的時程,願意投資人力運用既有法規完成行政需求,同時拉攏當地民眾、商家在媒體表態時能佔在支持開發的一方。同時民眾與商家都會考量開發後對於就業市場、商業活動、環境保護、居住品質等的影響,決定在跟開發商互動中如何爭取自身更好的利益。縣市政府、地政事務所、環保局、文化局各系統的業績評估方式有差異,在碰到法規及行事規章有所抵觸但每個人都知道是有利的事情,公務人員還是需要採取自保的方式堅守法規,民眾能做的事情則是透過民意代表、議會等機制發聲,引起媒體注意造成公共輿論來實現影響力。但法規的時效性站在開發商這一方,法規修正需要時間,民眾很難有開發商那樣對於規章的專業瞭解,以致於即便是在沒有任何舞弊的狀態下,有足夠專業知識能夠打理好各個系統環節的開發商通常能夠得到最後的勝利。
「金融政策之系統」
拿政府的金融政策來說,同時連結了國際匯率、國內銀行、國外銀行、國內外機構投資者、國內小型投資人、進出口貿易廠商等單位的系統,每個系統有自己的運作邏輯、目的、相容性及限制,所以當政府的金融政策要有所調整的時候,免不了需要依照連結的系統依照系統相容性做做容易進行的規劃,配合交互影響力最大的系統妥協、跟隨其他系統的默契常規等習慣作法、在各種傷害中取得「系統可生存」的設計。如同 Matrix電影中敘述,設計&經營系統的代理人會為了系統的存活,也就是代理人的存活,作為系統設計的基本架構,很少有如電影中的大師等級系統能夠包含自我摧毀以求優化重生的系統設計。當歐元體制設立的時候,系統規劃中就沒有良好的散場機制,也是因為這樣的普遍習慣,大多時候發生系統失靈的時候,有權力維持設計系統的代理人,會使用最大的資源在維持系統的存活,而不是調整或解散系統。
[公司系統]
這是每個人在一間公司呆個一兩年後最清楚的系統。許多人怪罪人事單位在績效、獎金與福利上傷害同事,忽略人事單位的績效就是幫股東省錢,用最低的預算維持最有生產力的人力資源,在人力銀行&媒體炒作低薪的情況下,人事單位在用人的時後給予好的待遇反而給自己找麻煩。公司系統另外一個普遍見到的系統瑕疵在於,由於技術及人力水準這幾年的跳躍式提升,許多中階主管的必要性與貢獻度是需要被檢討的,但礙於中階主管的主要作用在於減少高階主管與基層員工的溝通負擔,一個單向的溝通模式讓許多沒有貢獻力的中階主管可以維持優渥的薪資及福利,成為基層員工內部發展的阻礙。我們來檢視此系統瑕疵的原因不難看到,公司的系統為股東持有,並非為員工設計,而管理階層則為系統的設計&維護代理人,也因此根據 Stanford在2010年前後的一些量化統計認為當公司效率提升的時候,管理階層的貢獻約為15%,而公司效率降低的時候,追究管理階層的責任則有50%。同時,多數系統代理人設計的激勵條件則為效率提升,管理者可享受到基層員工更多的紅利,公司效率降低時則直接懲罰基層員工,原因來自系統的設計與執行皆需假手管理階層。
回想小時候到現在面對各式各樣的系統,簡單的來說大概有以下幾個階段:
「懼怕」
在不了解遊戲規則的時候,小時候會害怕老師跟學校的權威,青少年時期會害怕教官跟警察,更大一點面對政府、企業、世界銀行等組織僅有敬畏、恐懼跟無力感。
「適應」
不論在新的國家、新學校或新工作,那些因為無知所造成的恐懼總會告一段落。對於系統有點大概的概念,知道自己的位置,瞭解界線而不會犯規,可以在這個系統內動作。
「抗拒」
如同在學校內抗拒師長的規範、交通規則、公司的責任制到證券交易稅。在不需要對系統有全面的瞭解前提下,對於系統中對己身不利的設計隨著時間累積不滿,從一開始口頭的抱怨可能會發展到小規模的不配合。當與其他對系統不滿的成員集結之後,可能會有著更大的聲音,甚至提出改變的要求至抗爭。系統中的成員可能會與系統代理者發生台面上的對立,但對於代理者有利的一點是,群眾的激情容易隨著時間沖淡,對於不滿的狀態可以透過教育宣導減緩甚至到達習慣,在進行衝突談判的時候,時間是代理者最好的工具,加上權力地位的根本差異,系統中一波波抗拒的事件就如海浪帶著猛烈的聲勢出現後散落消失在海灘邊。
「學習反省」
在抗拒及要求改變得不到渴望的結果之後,會有一段學習反省的階段,更深入地瞭解系統與自身的衝突點,如果反省的多,對於系統將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固定模式」
經過了抗拒與反省,如果選擇繼續留在系統中或者沒有辦法離開,會在系統不利自己的設計中想辦法找到妥協變通的模式,一旦模式建立,將不再做任何反抗或反省的動作。
「運用」
有時候有幸,在反省及尋找固定模式的過程,慢慢地找到系統中其他的架構,可以利用緩和系統對自身的傷害,同時利用系統提供自身優勢。最適者生存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此,能在官場發展的最好的,不會是專業知識能力最優秀的人,只要能力能到達系統中最低要求標準,能夠運用系統的人才是能夠運作的最有效率的一方。
「新系統」
隨著環境改變,或者既有組織成長、合併&改革,就有可能需要接觸到新的系統,甚至發展出新的系統,此時整個循環就會重來一次,隨著知識及經驗的累積,對於各種系統的磨合期開始縮短。
系統中的新舊成員在面對系統的時候可能會再不同的階段,所以會看到新成員希望能夠更新、替代、更換系統,同時有些老成員對於系統的瑕疵感到麻木並且加入系統管理者的一方懲罰教育新成員。聰明的人則會放棄抗拒的階段,從學習反省系統後努力進化到運用的階段,在系統中取得更多資源進而有足夠的力量與其他系統合作,同時發展由自身開發的系統。要去動系統是一件大事,不論是家庭關係、公司規章或公共政策,在有實力運用系統之前想做的努力容易付之流水,在群眾聲音及媒體關注越來越廉價的時代,或許我們這些年輕的一代在發行網路或街頭運動之前,用心累積系統之事、社會資源、政治影響力,才有更大的機會爭取到我們想要的改變。
從熬夜20年調整為早上五點起床
印象中我是國小開始熬夜的,或許是五六年級那時候開始吧(1992)。那個時候晚上有于光跟一些大人的節目,我會看著圖書館借來很多其實根本看不懂的書,通常是哲學類的書籍為多,因為更小的時候看著希臘神話跟聽聖經故事長大,讀著一些哲學類的釋義在當時是很直接的延伸。當時不瞭解同年紀的同學的追求,對於交朋友、運動、電視、小說等活動沒有太大的興趣,有許多因為看了一些看不懂的書所產生的疑惑,例如人生的意義&價值,雖然這些問題不是發自於我的生命,看著書中對於答案的追尋&概念的挑戰,非常地讓我著迷。
國小國中時期的學業,因為有許多同學跟老師的幫助,並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因此有時間跟心力看喜歡的書,聽喜歡的音樂。由於那個時候發現電台越晚的討論話題越有意思,可以聽大人聊愛情、生活方向、人生觀,比起白天課堂上老師所說的東西有趣多了,慢慢地我越來越晚睡,白天的時候則是在學校打瞌睡,很多時候睡到連中午便當都沒吃,放學的時候直接帶回家。每一天我都期待快點放學,可以看還沒看完的書,聽更多平時沒辦法理解接觸的大人們故事,這樣子將剩餘的時間用在發覺與消化有興趣的資訊,間接造成熬夜的習慣一直持續到了現在也有20年了。過去多多少少聽過一些長官跟朋友提過「晨型人」的概念,敘說著「成功的人」通常都是晨型人等的例子,對我來說「成功的人」這字眼有點不舒服,那就像是小時候大人拿著糖果說要怎樣才是乖孩子才有糖果,許多人在推薦說服我一套標準或行為模式的時候,我不禁會去想著對方是不是希望我無條件地服從、希望我給予些什麼等等的?我比較喜歡認為,關於「作息」,哪些時間睡覺或起床是屬於「個人選擇」、「習慣」或「偏好」,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生活邏輯與模式。有一個公式可以套用在每個人身上,然後大家都變成「成功的人」這真的是太詭異的概念了。換言之,我沒有花太多注意力在早起這習慣上,如果因為出差需要早上三點或五點起床,我就那個時間起床,即便是前一晚跟客戶或朋友喝酒,該幾點起床就幾點起床。
回了南投,爸爸蓋的房子一個很棒的地方就是,這是一個五層樓的透天屋,在頂樓也就是六樓高的屋頂可以看到日出。大概一個多月前看到 Zen Habbit的作者寫到他每天 4:30am起床之後的作息,當時看到想著這人神經病才四點半起床,但後來看到作者是一個父親,每天早上七點還需要送孩子去上課,早上 4:30起床讓他有時間可以看書、寫字、做運動的型態老實說挺誘人的。有些事情是需要一連串偶然的事件碰撞之後才會發生,爸爸的朋友送給老婆坐月子的七隻雞每天早上四點半就會開始一起叫,這樣的環境讓一個想熬夜的人非常地痛苦,一早真的受不了,想說不睡了,多久沒看日出了帶著 iPad、相機跟筆記本到頂樓看日出算了,這個衝動的決定真的是爸媽、老婆跟許多幸運的事情之外,上天給我一個最新的禮物。
早上五點中有什麼?太陽出來的前40-50分鐘,天就已經差不多亮了,空氣涼爽清新,每一口呼吸都會有賺到健康的感受,這個時間點腦子特別地清晰,寫字與畫圖腦中的想法可以像是倒水一般沒有阻礙地釋放。身體是自在舒服地,沒有任何家人或朋友在這個時間點會打斷你需要你提供注意力,不需要回應任何的 email, msn, skype, google talk, facebook chat, line, whatsapp,情緒回歸到起點,我有至少 40分鐘的時間可以胡思亂想規劃好當日與未來的計畫,反省回顧先前的進度,檢視發展中的計畫與想法,到日出的時候起來稍做休息,站起來面對著太陽練一下氣功,感受一下陽光的能量,與周遭蟲鳴鳥叫的自然環境融成一體,這一切,讓早起成為一種享受,也讓我在接下來的日子中,眼睛感受到窗外的天空開始有點光,變跳下床拿好東西往頂樓跑,去享受那美妙的一個小時。
2012/08/02
Google Offers 購物優惠服務:請使用者交出更多個人資料
除了 Google Shopping之外,Google又推出了一個 Google Offers:一個提供當地購物優惠資訊的服務。不同於 Google Shopping提供一個商品價格的搜尋平台,Google Offers採用使用者自願提供的資訊進行相關性運算,找出使用者可能會有興趣的產品優惠,主動透過 Email及簡訊的方式將優惠資訊提供給使用者。
在 Google行動裝置市佔率及 Google Shopping網站接發展成熟之後,Google Offers是一個很自然的發展,個人認為網頁平台的建立主要作用在於提供使用者建立與調整偏好設定,主要的戰場應該還是於行動裝置的App應用上。 Google Shopping的行動裝置 App同時提供 Android 及 iOS版,所使用的相關性運算因子有:
1. 活動地點
除了居住地之外,Google offers可以從使用者提供的工作地址,休閒及娛樂活動地點連結地點接近的商家。
2. 消費偏好
從食物偏好、運動、服飾、音樂至家飾,使用者主動告知 Google有需要及有興趣的服務類別,Google offers可從眾多的商品優惠中挑選出更符合使用者消費習慣的資訊。
3. 使用者調整
Google offers同時透過使用者對於運算結果的相關度來評分,以修改個人偏好相關性的權重。
這一個概念簡單清楚的服務出現的時間點恰當好處,自 Facebook及各家社交軟體降低了使用者們對於個人資料隱私權的防衛心,Google可以一步一步地測試使用者的底線,不再繼續偷偷地使用使用者信件、搜尋字串等資料建立個人偏好檔,大方地請使用者提供偏好資料讓資訊廠商可以提供更相關地資訊給使用者。
這樣大膽遊戲規則的作法,相信Microsoft、Apple或 Facebook都非常地羨慕,也會觀望待時機成熟之後對使用者提出類似的機制:由使用者主動提供給資訊廠商,協助調整媒合相關性因子演算法,並信任資訊廠商及合作商家運用這些資料進行商業活動。雖然 Google不是第一個提出這種作法的廠商,卻是最有資格提供此服務的公司。
Google的 Gmail及 Android行動裝置使用者數量有了一定規模,可透過既有的行動裝置累積使用者資訊並即時傳達 Google offers提供的資訊(SMS、Google Plus invites或於使用者最多的地圖服務 GMap中呈現優惠資訊),相較於其他創新公司能給予使用者更多的信心交出更多個人隱私資料,加上既有的廣告業務與地方商家的關係,這樣的組合是 GroupOn, Facebook, Ebay, Apple或 Amazon短時間內很難聚集的資源。
個人相信 Google Offers與 Personalized Search都是階段性的試驗,在不久的將來使用者養成主動提供偏好資訊的習慣之後,使用者勢必與資訊廠商建立更親密的互信關係。Google與 Apple等廠商正在協助美國政府建立隱私權管理法規的現在,大概已經可以看到資訊廠商對於主管機關、資訊交換模式及商業運作的影響力已經大到無法阻止。資訊廠商往後發展的演算法將會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挑選餐廳、可參與的活動、學校、工作、交往伴侶,人類或許會變得如機器般更精準地判斷,而機器或許可以透過取得更多的可運算資料變的更有人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