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


小時候(1988)對於颱風的印象,就是晚餐後全家呆在電視前面,看著新聞中很多叫做「氣象圖」的東西,這些氣象圖到了接受完國民教育、高中與大學後我還是看不太懂。年紀小的時候風的聲音比較大,比較有戲劇張力,感受上最大的差別在於:以前比較常放颱風假。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在某次颱風,大人們急忙的在外面搬東西,不知道怎麼搞的我居然有機會跑到房子外面,當時好像穿著雨衣,我個頭小小的,在雨中被吹來吹去,雨水很多,一如蓮蓬頭開到最大,但是雨水沒有那麼冰,風的聲音好大好大,同時風也讓我需要很努力地保持平衡才能站穩。

國小與國中這些期間(1986-1995),對於颱風的印象就是沒有這麼強烈了。這時候氣閉窗還不是很流行,風雨依舊感覺像是「龍捲風」這部電影 Twister(1996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7998/)中呈現的一樣,但這時候我的個子也長的比較大了,可以穿著制服騎腳踏車在街上衝回家。

這段期間,其實我不會特別想放假,可能是在南投唸書是很輕鬆愉快的事情,即便是在升學班,並不會特別想留在家中,學校裡面有同學、有活動、有挑戰,放學後我通常在家看書,聽廣播或者去圖書館,電視是大人的活動,到現在我還是對電視興趣不大,覺得電視是老人的活動。

當家裡面還是三層樓的時候,鄰居與家中曾經受過風災。南投這邊的情形通常是個人用木頭釘的架子倒下,電視的天線倒下,窗子有些時候會漏水,颱風過後會需要打掃,因為路上能倒的東西通常都會倒。有次颱風隔壁正在加蓋房子,水泥牆還沒乾又受到颱風推擠,鄰居四五樓的水泥牆把家中一樓的庭園造景水池都打爛了,當時家中的中庭有做天景,二樓的室內窗也都破了許多,當時爸爸還跟鄰居起了爭執,後來鄰居還是賠償了重建的費用,蓋了另外一個比較『安全』的魚池,直到921毀掉新的魚池之後,爸爸就放棄這概念了。

1996年去美國,當跟美國人提起颱風的時候,美國人通常會問我是不是跟hurricane一樣,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通常就說「是」。查字典中hurricane的翻譯通常是解釋為「颶風」,台灣大學聯考的時候我地理歷史都不到30分,所以到現在我還是不懂差別在哪裡。

1996年的時候龍捲風「Twister」這部電影很紅,大家都記得牛在天空飛的景象,甚至在Scary movie中也拿這畫面來操作。我並沒有親身經驗龍捲風,曾經有次去Kmart買東西的時候,host family指著遠遠的地方告訴我那邊有個小tornado,當地人(Iowa)告訴我,因為龍捲風會把東西都捲走,所以當地的房子不會蓋太高,而且大家通常都有地下室可以避難。當時Host family的地下室就有著一個shower,洗衣機的地方,因為那不是客人會經過的地方,所以地下室很少會整修,長大一點看一些恐怖電影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都在地下室發生,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仔細想想還是有很多愉快的事情也在地下室發生,例如:house party,地下室練團,打撞球,學生抽大麻等。

回來台灣繼續念高中與大學之後(1997-2004),颱風這個東西好像就消失了,好像跟「大雨」的概念差不多,尤其是大學在打工的時候,颱風天依舊會穿著雨衣從桃園騎機車到土城工作,甚至怕機器會弄濕,把雨衣蓋在機器上,淋雨到客戶家中去裝機。

大學畢業開始做「正常」的工作,就開始喜歡颱風了,可以不用上班的時候,等於多了一天自己的時間,可以做音樂、煮菜、看書、寫字看電影等等。在台灣,颱風假多數情況等於是帶薪假(paid holiday),加上921之後對於天然災害的膽子似乎變大了,覺得颳風下雨沒什麼大不了的,開始喜歡颱風。

老實說,我不喜歡看電視,不看電視的好處,是可以忘記天然災害的恐怖,這是很鴕鳥的心態,不然每次看到災害畫面,會有一種心臟被掐住,眼淚馬上流出來的反射動作。

這幾天新聞一直報導著颱風,老婆其實也有點期待,畢竟在中國沒有體驗過。不知道到了我孩子長大的那個階段,是不是會因為建築技術更好,颱風地震土石流對他們來說都只是minor inconvinence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