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價值


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回顧過去的三十幾年,在某些時期與環境,跟不同的人相處的時候,「一個人的價值」真的是依時空而異。用成人的眼睛來平對一個人的價值的時候,在不同的情境與狀態,標準會不同。男性圈子會受歡迎的特質,在女性圈子中或許就一文不值。同樣的在華人世界受到推崇的某些人生態度,在西方世界或許就不是那麼地受歡迎。
一個人的價值如果是利用對於社會來說有哪些價值來評估,或許用小孩子的觀點來評估可以是一種更客觀的態度。但對於孩子來講,許多特點的價值是跨種族、時間與情境的。不禁開始思考,要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可以在哪些項目上努力?
成人習慣利用經驗,透過短暫的相處與猜測即可對一個人貼上幾個標籤,這些標籤在往後的互動中將會有著很實際強烈的影響。孩子則是看待世界誠懇直接,相較於成人,不容易受限於過去經驗與標籤的刻板印象而有偏差。孩子看待另外一個人能夠拉長時間,用比較寬廣的角度累積對一個人的認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畫面。
我是不是一個友善的人?我猜這主要是安全感的考量,從嬰兒時期就需要分辨哪些人是愛我們的,誰是會保護我們的人?在這些人身邊的時候我們可以沒有擔憂,可以自在跟這些人共存在同一個時空。孩子會主動地接近友善&有能力保護他人的人,成人在社會上也有這種習慣。
我是不是一個心胸寬大的人?孩子難免會犯錯,而且多數時候不是刻意的,孩子們喜愛能夠原諒,對於不同的行為、言語及想法接受度寬廣的人。對於成人來說,我們跟這樣的人相處也是比較愉快自在的,我們希望被接受,希望被愛。
我是不是一個喜歡助人的人?經濟學中人性自私的假設在後期有不同方向的討論:在一個資訊公開、互助的系統下,團隊中的心態都會轉換成利他。或許我們都期盼著維持著利他的心態在這個社會上生活?也是因為這樣我們跟喜歡助人的朋友相處的時候,比較輕鬆愉快。在工作場合或者是交易買賣的情境下,我們喜歡與Winwin原則處事的人們合作。
我是不是一個真誠的人?孩子可以直接判斷出他人的互動是不是真心的,這些能力很詭異地在我們越來越有知識及經驗後退化了,我們用了太多公式及習慣來判斷他人的想法,反而忘記了用天生的直覺。真誠讓人有安全感,讓人容易合作,讓人願意互助。
我是不是一個富有知識的人?我們喜歡的是純粹地富有知識的人們,而不是喜歡賣弄,利用資訊不對等控制他人,好為人師的人。小孩與大人都喜歡聽故事,瞭解不知道的事物,也是因為這樣我們喜歡那些能告訴我們故事的人,那些能夠回答我們問題、給我們更多資訊的人。
我是不是一個有趣的人?孩子跟大人都喜歡那些會讓我們開新的人,讓我們在緊張的環境能感到自在,如:陌生的社交環境能讓其他人消除焦慮,讓他人能融入環境的人。我猜想一個有趣的人必定有相當的知識,有著友善的態度、喜歡助人,有同理心才有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周遭的人感到自在。
到頭來,做人的標準似乎有點變成要做一個「讓人喜歡的人」,偏偏柴企爾夫人感嘆過:People used to want to DO something, now people just want to be someone. 或許,「服務他人」作為生活處事的標準,是一個更簡單的修身方式吧。

留言